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10例咳嗽胸痛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扫描。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及容积再现等多种重建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腹主动脉,评价成像质量是否能满足临床需要。结果 110例患者中,共检出冠脉病变22例,主动脉夹层37例,肺动脉栓塞36例。64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能够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胸部心脏大血管的CTA检查,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在急性胸痛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MSCT)在急诊胸痛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急诊收治的162例胸痛患者进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和血管造影成像,并对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曲面重组、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观察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结果:急诊收治的162例胸痛患者中,所有患者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胸主动脉以及肺动脉段以上分支。发现冠状动脉狭窄者129例(79.6%),主动脉夹层18例(11.1%),肺动脉栓塞15例(9.3%)。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一次性完成对常见胸痛病因的鉴别诊断,迅速提供清晰、高质图像,是急诊胸痛患者的理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快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胸痛而心电图检查或临床症状无法准确提示病因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心电门控下胸部血管成像(CTA)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其中1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行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胸部CTA的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15例、冠状动脉狭窄19例、主动脉夹层5例、主动脉瘤3例;并诊断气胸1例、肺感染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与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对比,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3%、96.1%、60.0%.结论:心电门控下64排螺旋CT胸部CTA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256层螺旋CT胸痛三联征检查,是指一次注入造影剂,可以同时观察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可以及时有效的对胸痛患者进行病因筛查(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降低患者死亡率[1]。作者总结1年来本院48例急性胸痛患者256层螺旋CT胸痛三联一站式扫描的资料,探讨256层螺旋CT在急性胸痛三联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间48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50例疑似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患者,借助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技术进行检查和诊断,设为观察组,以患者后续治疗资料为金标准,分析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的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检出率为96.67%(145/150),较金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215),观察组混合斑、软斑、硬斑检出42例、49例、52例,正确率为98.62%(143/145),较金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193)。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技术可敏锐完成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检查、诊断,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31例房颤心律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采用绝对值时间法重组心脏容积数据,对其中12例患者心电信号进行编辑,再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和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析31例心房纤颤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利用血管分析软件判断血管有无狭窄并测量狭窄程度,其中10例患者的冠状动脉CTA结果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CAG)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中364段血管节段成像质量分析结果:质量优、良、中和差分别为194段(53.3%)、82段(22.5%)、41段(11.3%)和47段(12.9%);成像质量优良率为276段(75.8%)。10例与CAG进行对照,共分析冠状动脉血管125段,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为85.0%(17/20),特异度为95.2%(100/1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对房颤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合心电编辑、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工作站后处理技术,可以重建出较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应用价值,及其与选择性冠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SCA)诊断冠状动脉支架血管再狭窄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行冠状动脉CTA和DSA检查的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25例,并分析其影像学资料,评价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及于SC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25例患者清晰显示45枚支架,多层螺旋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支架血管再狭窄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分别为95.30%、89.12%、96.21%、85.13%、97.03%、2.11%、10.06%,与SC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支架血管再狭窄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17。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管再狭窄准确率较高,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作为冠脉支架血管再狭窄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结合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对成人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22例冠状动脉瘘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并对原始CT图像行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7例,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冠状动脉-左心室瘘1例,冠状动脉-右心房瘘1例,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瘘合并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瘘1例;22例中伴动脉瘤形成16例(72.7%),17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伴动脉瘤形成12例(70.6%)。结论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能直观、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瘘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联CTA检查在急性胸痛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58例急性胸痛患者行螺旋CT三联CTA检查,对患者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显示冠状动脉、胸主动脉及肺动脉,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观察、诊断。结果:患者一次检查可显示冠状动脉、胸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并能观察肺窗、纵隔窗图像。其中肺动脉栓塞10例,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管腔狭窄22例,主动脉夹层8例,气胸10例,体-肺动脉分流1例,7例未见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三联CTA检查一次扫描能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以及胸主动脉,还能显示肺部疾病,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9-130
研究多层CT低管电压对胸痛三联征排查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探讨这种扫描方法的可行性。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清远市中医院因急性胸痛就诊并拟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胸痛三联扫描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KV)与对照组(120KV),采用4分法评价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包括CT值,图像噪声N、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并对比分析两组扫描长度、图像质量与ED。观察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扫描长度、图像噪声N、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而主动脉CT值、肺动脉CT值及冠状动脉CT值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辐射剂量为(6.87±1.48)mSv,对照组的为(12.13±3.24)mS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CT低管电压对胸痛三联征排查的图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且辐射量较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S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怀疑或诊断冠心病的104例患者行128层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CTA)并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有意义(50%)的患者行导管法冠状动脉数字减影检查(DSA),并与CTA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6例患者CTA未见明显狭窄,42例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19例重度狭窄及闭塞,共检出30例(28%)心肌桥;47例患者行导管法DSA,共检出9例(19%)心肌桥,其中6例患者CTA评价狭窄程度较DSA偏轻。结论:128层螺旋CT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筛选。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桥血管的多层螺旋CT和造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冠状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常规造影检查,分析CT诊断桥血管通畅性和狭窄的可靠性。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成功检测出21例患者共45支桥血管,15支桥血管闭塞,30支桥血管通畅,10支共16处狭窄,5支桥血管明显狭窄(>50%)8处,5支桥血管显示轻度狭窄(<50%)病变8处,MSCT评价桥血管闭塞和明显狭窄和导管造影完全符合。结论:多层螺旋CT尤其是64层CT能够准确地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及吻合口的通畅性和狭窄情况,可以作为临床上对冠状动脉桥血管可疑病变的一种常规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5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单支冠状动脉走行异常1例(4.3%),开口起源异常6例(26.1%),冠状动脉瘘1例(4.3%),冠状动脉瘤1例(4.3%),左回旋支缺如1例(4.3%),冠状动脉心肌桥13例(56.5%).结论:64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及行程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分析影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204例疑似冠心病,并在一周内行CTA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根据冠状动脉的显影情况,分析影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的20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118例患者冠状动脉图像显示优秀(57.84%),57例患者冠状动脉图像显示良好(27.94%),14例患者冠状动脉图像显示较差(6.86%),15例患者冠状动脉图像显示失败(7.35%)。15冠状动脉显示失败的患者中,3例由于心率因素,5例由于心律因素,7例由于呼吸因素例,有54个冠状动脉分支图像不能用于影像学诊断。结论:心率快、心律不齐、呼吸伪影等均可影响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临床应用时需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8层螺旋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PTCA术后8例,疑似冠心病者24例),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以冠状动脉主要节段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结果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的总体显示率为88.2%,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64.7%,特异性为86.2%,显示钙化以及非钙化斑块混合存在导致血管狭窄19处,其中高估3处,可以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位置、形态以及远段血流,但难以准确显示支架内再狭窄和闭塞。结论8层螺旋CT对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壁冠状动脉(MCA)的诊断价值.方法 52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回顾性分析VCT确诊的65例MCA的CTA表现.结果 65例共83段壁冠状动脉,其发生率为12.3%.其中前降支占78%,左旋支占13.5%,右冠状动脉最少,约占8.5%.MCA 肌桥长度为7~32 mm,平均21 mm,厚度2~5 mm,平均2.6 mm.结论 64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四期团注法对比剂注射方案应用于胸痛三联征CT血管造影(CT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接受胸痛三联征CTA检查患者,根据对比剂注射方案分为四期组和三期组,对比其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管腔内CT值及图像信噪比(SNR)。结果相比三期组,四期组对比剂用量下降17.89%。2组各血管管腔内CT值及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优化对比剂四期团注法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20排CT心肺血管一站式成像对急性不典型胸痛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9例表现为急性胸痛行320排CT心肺血管一站式成像检查的连续病例资料。对比剂使用三期双流速方案同时显示肺动脉、冠状动脉和胸主动脉,并测量三大血管强化CT值,评价图像质量及右心腔对比剂伪影。以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肺动脉、冠状动脉、胸主动脉均得到良好强化。可诊断冠状动脉血管段比例为95.69%,仅有2例右心腔对比剂伪影影响右冠状动脉评价。所有患者中,22例结果为阴性,肺栓塞13例;胸主动脉病变16例,其中主动脉夹层9例,壁内血肿2例,穿透性溃疡3例,胸主动脉瘤2例;冠状动脉病变为17例,其中7例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以血管段为计算单位,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为90.91%、97.65%、83.33%、98.81%、96.88%。结论320排CT心肺血管一站式成像能快速排查肺动脉、冠状动脉和胸主动脉病因,是急性胸痛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的观察和探讨。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2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前者给予普通胸部CT平扫检查,后者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肺动脉显示率、亚段动脉显示率以及确诊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检查,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可以得到准确而全面的诊断结果,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成像(Gemston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的CT冠状动脉成像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均可见冠状动脉分支参与连接,病灶均在肺动脉表面形成迂曲、显著强化的血管网,其中10例形成较为明显的小动脉瘤,13例肺动脉主干内可见对比剂喷射征或浓染征。结论:CTA方便、快捷、微创,可以作为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