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多穗柯Lithocarpus polystachyus叶中黄酮类成分,为其药效成分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聚酰胺、葡聚糖凝胶树脂及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UV、1H-NMR、13C-NMR)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多穗柯中分离得到11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根皮素(1)、根皮苷(2)、二氢查尔酮-2′-β-D-吡喃葡萄糖苷(3)、2′,6′-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查耳酮(4)、槲皮素(5)、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6)、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7)、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8)、三叶海棠苷(trilobatin,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1)。结论 化合物3468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胶、凝胶、反相柱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云南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 var.salouenensis干燥枝叶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数据对照及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7S,8S)-3-甲氧基-3′,7-环氧-8,4′-氧化新木脂素-4,9,9′-三醇(1),isomassonianoside B(2),8,8′-二羟基松脂素(3),莽草酸正丁酯(4),对羟基苯甲酸(5),莽草酸(6),咖啡酸(7),阿魏酸二十四醇酯(8),苯甲酸(9),芹菜素-8-C-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10),丁香亭-3-O-芸香糖苷(11),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12),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13)。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6,10~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石蝉草Peperomia dindygulensis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石蝉草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技术、混合解析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石蝉草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聚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4S)-1,4-二羟基-2-(1′,13′-二酮基-十八碳-14′反式-烯基)-1-环己烯-3-酮(1)和 (4S)-1,4-二羟基-2-(1′,14′-二酮基-十八碳-12′反式-烯基)-1-环己烯-3-酮(2)。结论 化合物12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石蝉草酮A和石蝉草酮B。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壮药山风Blumea aromatic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和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得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2-甲基-4-甲氧基蒽醌(1)、3, 7, 3′, 4′-O-四甲基槲皮素(2)、7, 3′, 4′-O-三甲基木犀草素(3)、咖啡酸乙酯(4)、3, 7-O-二甲基槲皮素(5)、高圣草酚(6)、3′, 4′-O-二甲基槲皮素(7)、槲皮素(8)、金圣草素(9)、木犀草素(10)、香草酸(11)和胡萝卜苷(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4为从艾纳香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干燥宿萼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6, 11-三甲基-3-羟基-1, 6(E), 10-十二碳三烯-8-O-β-D-葡萄糖苷(1)、3′, 5-二羟基-3, 7, 4′-三甲氧基黄酮(2)、山柰酚-3-O-β-D-槐糖苷(3)、山柰酚-3-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5)、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6)、银杏内酯A(7)、银杏内酯B(8)、3, 7, 4′-三甲氧基杨梅黄酮(9)。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毛酸浆苷A,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朝鲜产东北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紫杉醇后残液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1)、7-表-紫杉醇(2)、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3)、胡萝卜苷(4)、7-木糖-紫杉醇(5)、2-(4-hydroxyphenyl)propane-1,3-diol(6)、2-(3-methoxy-4-hydroxyphenyl) propane-1,3-diol(7)、20,22-异丙叉基β-蜕皮甾醇(8)、4-O-β-D-xylopyranosyl 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3,5,3′-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0)。结论 化合物6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干燥宿萼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6, 11-三甲基-3-羟基-1, 6(E), 10-十二碳三烯-8-O-β-D-葡萄糖苷(1)、3′, 5-二羟基-3, 7, 4′-三甲氧基黄酮(2)、山柰酚-3-O-β-D-槐糖苷(3)、山柰酚-3-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5)、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6)、银杏内酯A(7)、银杏内酯B(8)、3, 7, 4′-三甲氧基杨梅黄酮(9)。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毛酸浆苷A,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小白蒿Artemisia frigid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LH-20柱色谱法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通过各种波谱法和对照法鉴定分离化合物。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阿魏酸(2)、肉桂酸(3)、胡萝卜苷(4)、5, 7, 3′ ,4′-四羟基-6, 5′-二甲氧基黄酮(5)、5, 7-二羟基-6, 3′, 4′-三甲氧基黄酮(6)、5, 7, 4′-三羟基-6, 3′-二甲氧基黄酮(7)、5, 7, 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8)、5, 7, 3′, 4′-四羟基-6-甲氧基黄酮(9)、芦丁(10)、3′-甲氧基-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1)、5-羟基-3′, 4′-二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苷(12)。结论 化合物1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黄荆子Vitex negundo抗肿瘤的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采用裸鼠移植瘤实验进行体内抗肿瘤活性验证;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经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有效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Ⅰ)、3,4-二羟基苯甲酸(Ⅱ)、芥子醛(Ⅲ)、阿魏醛(Ⅳ)、丁香酸(Ⅴ)、6-羟基-4-(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7-甲氧基-3,4-二氢-(3R,4S)-2-醛基萘(Ⅵ)、6-羟基-4-(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5-甲氧基-3,4-二氢-(3R,4S)-2-醛基萘(Ⅶ)、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Ⅷ)。结论 黄荆子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为抗肿瘤的有效部位,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紫丁香树枝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紫丁香Syringa oblata树枝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薄层色谱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橄榄苦苷(1)、(8E)-ligstroside(2)、对羟基苯乙醇乙酸酯(3)、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甲醛(4)、对羟基苯乙醇(5)、3, 5-二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6)、3, 4-亚甲基二氧苯酚(7)、(+)-pinoresinol(8)、芹菜素(9)、2-(3, 4二羟基) 苯乙醇乙酸酯(10)、(+)-丁香树脂酚(11)、落叶松脂醇(12)、落叶松脂醇-9-乙酸酯(13)、丁香苦苷(14)、丁香素(15)、(9R)-9-O-methylcubebin(16)、胡萝卜苷(17)、(9S)-9-O-methylcubebin(18)、4, 4′, 8, 9-四羟基-3, 3′-二甲氧基-7, 9′-单环氧木脂素(19)、4, 4′-二羟基-3, 3′, 5-三甲氧基双四氢呋喃木脂素(20)。结论 化合物467131618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百合科粉条儿菜属植物粉条儿菜Aletris spicata(Thunb.)Franch.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环石仙桃萜醇(cyclopholidonol,1)、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2)、熊果酸(ursolic acid,3)、13-表柏油酸(13-epicupressic acid,4)、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5-hydroxy-3,7,4′-trimethoxyflavone,5)、二十二烷酸-1-甘油酯(2,3-dihydroxypropyl docosoate,6)、正十七烷醇(1-heptadecanol,7)、正二十四烷酸(lignoceric acid,8)、24,24-二甲基-环木菠萝烷-3-醇(cycloneolitsoln,9)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10)。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酸浆Ph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i的活性成分。方法 酸浆的宿萼经乙醇渗漉提取,提取物经硅胶、Sephadex LH-20色谱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酸浆苦素A(Ⅱ)、酸浆苦素B(Ⅲ)、酸浆苦素O(Ⅳ)、酸浆苦素L(Ⅴ)、酸浆苦素M(Ⅵ)、胡萝卜苷(Ⅶ)、商陆素(Ⅷ)、5,4′,5′-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醇(Ⅸ)、木犀草素(Ⅹ)、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Ⅺ)。结论 化合物Ⅸ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浆黄酮醇(physaflavonol)。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硅胶、凝胶及反相柱色谱等技术,对鹅绒藤属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干燥根茎8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的非C21甾体类成分进行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方法和理化性质鉴定它们的结构为:丁香脂素(1)、(-)-(7R,7′R,7″R,8S,8′S,8″S)-4′,4″-二羟基-3,3′,3″,5-甲氧基-7,9′∶7′,9-环氧-4,8″-O-8,8′-倍半木质素-7″,9″-二醇(2)、8,8′-二羟基松脂素(3)、对羟基苯乙酮(4)、白首乌二苯酮(5)、2,4-二羟基苯乙酮(6)、苯甲酸(7)、对羟基苯酚(8)、6-O-[E]-芥子酰-α-D-吡喃葡萄糖苷(9a)、6-O-[E]-芥子酰-β-D-吡喃葡萄糖苷(9b)、1-O-甲基-α-D-吡喃加拿大麻糖甲苷(10)、β-胡萝卜苷(11)、β-谷甾醇(12)。其中化合物1~ 3,5,7~ 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进一步对兰科石斛属植物晶帽石斛Dendrobium crystallinum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CI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晶帽石斛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共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3,3′,5-三甲氧基联苄(1)、5′-羟基-3,3′,4-三甲氧基联苄(2)、3,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即山药素Ⅲ)(3)、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4)、山柰酚(5)、6″-O-(3′′′-羟基-3′′′-甲基戊二酰) 牡荆苷(6)、乌苏酸(7)、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尿苷(9)、丁香脂素(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9为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张伟  宋启示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11):1782-1785
目的 研究贵州大方林下栽培天麻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采用波谱解析等方法确定其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β-胡萝卜苷(2)、3β,5α,6β-三羟基豆甾烷(3)、β-苯丙烯酸(4)、5-羟甲基-2-呋喃甲醛(5)、对羟基苯甲醇(6)、对羟基苯甲醛(7)、对羟苄基甲醚(8)、对甲氧基苄基乙醚(9)、对羟基苄氧基苯甲醇(10)、4,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11)、4,4′-二羟基二苄基醚(12)、4,4′-二羟基二苄基亚砜(13)、4,4′-二羟基二苄基砜(14)、7,8-二甲苯基蝶啶-2,4(1H,3H)-二酮(15)、天麻素(16)、天麻醚苷(17)、腺苷(18)、N6-(4-羟基苄基)腺苷(19)。结论 化合物3、4、9、15、19为首次从天麻中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黄花铁线莲根部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花铁线莲Clematis intricata Bunge根部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β-乙氧基-6α-羟基-1,4-二氧杂环辛烷(1),4,6,7-三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2),东莨菪素(3),3,5,7,4′-四羟基黄酮(4),对羟基苯甲酸(5),3,4-二羟基苯甲酸(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6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炭角菌Xylaria euglossa 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等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炭角菌酮(1)、3, 9-二羟基-3-甲基-6, 8-二甲氧基-二氢蒽酮(2)、1-羟基-6, 8-二甲氧基-3-甲基蒽醌(3)、炭角菌内酰胺(4)、neoechinulin A(5)、5α, 8α-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6)、麦角甾-4, 6, 8(14), 22-四烯-3-酮(7)、22E-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8)、棕榈酸(9)、(2S, 2′R, 3S, 4R)-2-(2′-羟基-十八碳酰胺) 二十二碳烷-1, 3, 4-三醇(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大炭角菌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蛇足石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 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5, 7, 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2)、5, 7, 4′-三羟基-3′, 5′-二甲氧基黄酮(3)、芹菜素(4)、正三十烷醇(5)、21β-hydroxy-serrat-14-en-3β-ol(6)、21α-hydroxy-serrat-14-en-3β-ol(7)、16-oxo-21β-hydroxy-serrat- 14-en-3α-yl-acetate(8)、3β, 21α-dihydroxy-serrat-14-en-24-ol(9)、3α, 21β-dihydroxy-serrat-14-en-24-ol(10)。结论 化合物2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寻找发现红树林底泥放线菌(N2010-37)中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放线菌(N2010-37)发酵菌丝体经95%乙醇提取,溶剂分级萃取,应用多种柱色谱分离和谱学分析方法对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个新的单环内酯和2个蒽酮类化合物,依次鉴定为 (3S, 4R, 7R, 8R, 9S)-3, 8-二羟基-4, 7, 9-三甲基-2, 6-环壬二酯(1)、1-甲氧基-2-羟基-3-甲基蒽醌(2)、1, 6, 8-三羟基-3-甲基蒽醌(3)。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化合物13对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株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黄牛木茎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学方法对黄牛木茎6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5个口山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7-二羟基-2-(3-甲基丁-2-烯基)-5″-羟基-6″-甲基-6″-(4-甲基戊-3-烯基)-4″,5″-二氢吡喃(2″,3″:3,4)双苯吡酮(Ⅰ)、5,9-二羟基-8-甲氧基-2,2-二甲基-7-(3-甲基丁-2-烯基)-2H,6H-吡喃-[3,2-b]-双苯吡-6-酮(Ⅱ)、黄牛木口山酮A(Ⅲ)、4-(3′,7′-二甲基辛-2′,6′-二烯基)-1,3,5-三羟基-9H-双苯吡-9-酮(Ⅳ)和黄牛木酮A(Ⅴ)。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越南黄牛木口山酮E(cracochinchinone E)。化合物Ⅱ和Ⅳ为首次从黄牛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