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典型失神发作与不典型失神发作患儿睡眠期脑电图(EEG )的特点与鉴别。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经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失神发作患儿20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及视频脑电图(V‐EEG )特点分为典型失神发作(10例)与不典型失神发作(10例)两组,分析其睡眠期EEG的特点。结果:典型失神发作儿童睡眠期 EEG的特点为广泛性、局灶性(多局限于双侧前头部)2.5~3 Hz棘慢波;不典型失神发作儿童睡眠期EEG的特点为广泛性、多灶性1.5~2.5 Hz棘慢、多棘慢波,两组间有明显差异。结论:典型失神发作与不典型失神发作患儿睡眠期EEG的特点可帮助临床进一步鉴别这两种不同发作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儿童失神癫癎脑电图的多尺度定量特征。方法:对15例失神癫癎患儿10次临床发作和20次亚临床癎样放电的脑电图进行子波分析,提取失神癫癎发作过程中脑电信号的多尺度定量典型特征,与发作前10 s及发作后10 s的脑电信号进行比较,并与12例正常同龄儿童脑电图进行比较。结果:研究显示儿童失神癫癎发作过程中脑电信号的多尺度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12尺度(对应频率3 Hz)的节律性活动显著增强,发作时20尺度(低频大尺度,对应频率0.12 Hz)结构与频率3 Hz的结构具有非正常的跳跃式尺度关系,3 Hz节律性棘慢复合波与大尺度(频率1 Hz以下)背景低频放电结构共同存在。发作过程中分尺度功率主要集中在20尺度和12尺度,其演变规律为20尺度能量逐渐减低,12尺度能量逐渐增加。10次临床发作的脑电信号均显示上述特征。发作前10 s和后10 s的脑电多尺度信号中仍然存在隐性的3 Hz棘慢复合波成分,与一般认为3 Hz棘慢复合波突起突止不同.而从传统的脑电图上无法分辨出发作前后的这些多尺度细节的定量特征。亚临床癎样放电的多尺度特征与发作期无明显差别,但持续时间短。结论:子波分析作为一种新的信号分析方法,适合于脑电信号的分析,可以获得比传统视觉脑电图更多的定量信息。通过对失神癫癎患儿的脑电信号进行子波分析,得到其发作过程中典型的多尺度定量特征,有助于失神癫癎发作的临床辅助诊断、预后评价以及神经电生理机理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灶性癫(癎)患者头皮脑电图(EEG)上继发双侧同步(癎)样放电(SBSD)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自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于我研究所接受治疗的所有局灶性癫(癎)患者的EEG资料,排除所有颞叶癫(癎),共32例患者的术前EEG上均存在SBSD表现.对这些患者的发作间期与发作期EEG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2例患者中,SBSD起源于额区者20例,枕区者10例,顶区者2例.SBSD可表现为棘或尖波、棘慢复合波与快节律三种类型,以棘慢复合波最为常见,占63%.SBSD发作间期较为常见的特点是双侧存在时间差,SBSD始于EEG局灶性异常改变以及局限性慢波一侧;53%的病人发作期EEG表现为局灶性起源.结论:SBSD在局灶性癫(癎)患者中并不少见,而且以额叶最为常见.通过分析SBSD波形的各个特点,有助于判断SBSD原发灶侧别,并与全面性癫(癎)相鉴别,对癫(癎)外科的术前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头皮脑电图继发双侧同步(癎)样放电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灶性癫(癎)患者头皮脑电图(EEG)上继发双侧同步(癎)样放电(SBSD)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自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于我研究所接受治疗的所有局灶性癫(癎)患者的EEG资料,排除所有颞叶癫(癎),共32例患者的术前EEG上均存在SBSD表现.对这些患者的发作间期与发作期EEG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2例患者中,SBSD起源于额区者20例,枕区者10例,顶区者2例.SBSD可表现为棘或尖波、棘慢复合波与快节律三种类型,以棘慢复合波最为常见,占63%.SBSD发作间期较为常见的特点是双侧存在时间差,SBSD始于EEG局灶性异常改变以及局限性慢波一侧;53%的病人发作期EEG表现为局灶性起源.结论:SBSD在局灶性癫(癎)患者中并不少见,而且以额叶最为常见.通过分析SBSD波形的各个特点,有助于判断SBSD原发灶侧别,并与全面性癫(癎)相鉴别,对癫(癎)外科的术前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额叶癫癎的临床特点、脑电图(EEG)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额叶癫癎患者的临床和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中临床发作为姿势性强直20例,过度运动伴自动症3例,失神发作3例,局部阵挛运动14例;于睡眠中发作19例。EEG表现为清醒期5例慢波异常,睡眠中异常27例,其中20例见癎样放电。结论:颞叶癫癎临床发作形式多种多样,以运动性发作为主;EEG睡眠期描记异常率大为提高。临床与EEG结合对癫癎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失张力发作病人的临床与EEG特征.方法:对符合失张力发作分型的7例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和长程VEEG监测.结果:7例患者均儿童起病,以突然短暂全身肌张力丧失伴意识不清为唯一临床表现,不伴智能损害及其它类型的癫癎发作,发作期EEG:4例呈全导2~2.5Hz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3例为广泛快节律.发作间期EEG及MRI均正常.结论:该7例仅表现为失张力发作的患者临床特点有别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和Doose综合征.长程视频脑电图(Long-term video-elec-troencephalography,LTVEEG)对失张力发作患者的监测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此7例病例可否独立诊断为“失张力性癫癎”或“失张力性癫癎综合症”,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发作的临床特征、脑电图(EEG)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证实发作起源于额叶的药物难治性额叶癫癎患者87次临床发作症状、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的头皮EEG特点.结果:额叶癫癎发作形式复杂多样,常见的发作形式有姿势性强直发作、过度运动性自动症、扭转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发声、失神等,有时出现发作性情绪改变或自主神经症状等少见症状.额叶癫癎常见以下发作特点:发作频繁,常成簇出现,发作起止突然,持续时间短暂,发作后意识恢复快,以睡眠中发作为主.额叶癫癎发作间期EEG阳性率较低,额区棘波、尖波出现率相对较低,且波形不典型,发作期额叶限局性或弥漫性的改变与背景活动的差别不明显.结论:额叶癫癎临床和EEG不典型是导致额叶癫癎发作临床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认识额叶癫癎发作的临床特点,延长EEG记录时间,认真分析发作症候学、发作期同步EEG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获得性癫癎失语综合征(Landau-Kleffner syndrome,LKS)的临床、脑电图(EEG)特征、治疗反应和远期预后。方法:对5例LKS患儿的临床表现、EEG特点和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起病年龄为4~12岁。5例患儿均有不同类型的癫癎发作,伴有进行性失语,其中1例智力明显低下。5例均有EEG异常,其中3例有颞区局限性棘慢波发放。癫癎发作均可用抗癫癎药物控制。经皮质激素治疗,失语有改善。随访癫癎发作控制均良好,但语言恢复较正常差,EEG癎样放电好转。结论:LKS是一种以获得性失语和癫癎发作两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时期癫癎性脑病。失语表现为听觉失认,多伴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EEG常见颞区的局限性癎样放电,睡眠期常泛化至全导联,并可呈持续发放。抗癫癎药物可控制癫癎发作,但对失语疗效不佳。早期应用足量皮质激素治疗可明显改善失语情况。EEG及癫癎发作转归良好,但常遗留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   

9.
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表现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额叶癫癎24例的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发作间期的EEG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因素有明确病因者18例,包括头部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脑肿瘤等。24例额叶癫癎患者EEG23例(96%)共监测到45次发作,以睡眠中发作为多见,其特点是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临床表现以局灶性运动发作和不对称强直发作为主。EEG表现为以额区为主的癎样放电,睡眠中阳性率高。发作问歇期12例见癎样放电,9例为阵发慢波,3例未见异常波。结论:额叶癫癎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特征性的癫癎综合征,正确认识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失神癫痫儿童之典型失神发作与中央颞区棘波(CTS)的共存现象,探讨典型失神发作伴CTS的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方法:检索10年来所有典型失神发作患儿的EEG资料,对伴有CTS病例的临床病程、EEG特征及演变过程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72例典型失神发作患儿,其中4例在失神发作活动期或发作控制后至少有1次EEG监测有CTS,均不伴临床部分性发作,所有患儿对丙戊酸单药治疗效果好。结论:典型失神发作可与CTS共存于同一患者,二者具有各自独立的EEG与临床特征,失神发作的控制均伴有广泛性3Hz棘慢波放电的消失,而CTS常持续存在多年而不引起临床发作。对这类患儿选择广谱抗癫痫药物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儿童失神癫痫(CAE)的治疗和预后,为CAE的合理用药和评价远期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1999年10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市3家医院为研究CAE易感基因收集的CAE患儿的治疗用药、疗效及预后进行随访。CAE诊断标准参考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提出的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诊断标准,并制定了统一的CAE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根据CAE的选药原则进行治疗,评估CAE患儿的远期预后。结果3家医院共收集符合ILAECAE诊断标准的患儿339例,其中296例符合本研究制定的CAE纳入标准。296例患儿中有56例患儿因失访未得到远期预后随访结果,有随访结果者240例(81.1%),其中男94例(39.2%),女146例(60.8%)。失神发作起病年龄为3岁3个月至12岁,其中4~8岁174例(72.5%)。39例(16.2%)有热性惊厥史,18例(7.5%)有热性惊厥家族史和(或)癫痫家族史,5例(2.1%)有失神癫痫家族史。失神癫痫发作频率为每日5~50次,其中每日发作10~30次占80%。出现失神持续状态1例。伴全面强直一阵挛发作12例(5.0%)。所有患儿发作期EEG均表现为双侧对称同步的3Hz棘慢波爆发,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异常。治疗首选丙戊酸234例,其中217例(92.7%)于服药后3d至6个月发作完全控制,15例加用另一种药物(其中氯硝西泮7例、硝西泮4例及拉莫三嗪4例)后发作控制,余2例单用丙戊酸2年后仍有发作,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首选拉莫三嗪4例,其中3例发作控制,1例服药1年发作未控制,改用丙戊酸1周后发作控制。2例首选托吡酯治疗,其中1例发作控制,1例服药5个月效果不明显,改用丙戊酸2个月后发作控制。240例患儿随访时间为2~7年,158例(65.8%)已停用抗癫痫药物,其中停药1年以上者96例,停药后均无复发;82例尚未停用抗癫痫药物患儿中,8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几种由皮层病灶起源的失神样癫痫的发作分类,并就其临床与脑电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为临床诊断失神样癫痫发作提供有价值的材料.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所近1年多来进行术前V-EEG监测到皮层病灶起源的24例具有明显失神样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EEG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4例中17例患者经头皮与颅内电极[皮层和(或)深部电极]描记EEG并进行了手术.失神发作时以额叶皮层起源放电者5例,颞叶7例,顶-枕叶5例 其余7例中4例属Lennox-Gastaut综合征,另3例因皮层多发病灶未进行手术.不同脑皮层部位起源的放电均可引起失神样发作,但其临床与脑电有各自的特点.脑电图出现3 Hz棘慢综合波时并非全是典型的失神样发作.结论: 失神样癫痫发作可分为全面性与部分性两大类,诊断失神样癫痫发作时应将EEG与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与成人起病组的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癎(TLE-HS)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癫癎诊疗中心就诊的TLE-HS患者201例,依据患者起病年龄分成儿童起病组和成人起病组,收集病史、发作类型和频率、药物治疗、头部影像学、24 h视频脑电图(V—EEG)等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儿童起病组较成人起病组伴热性惊厥(FS)史多、间断发作少,频繁发作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13、0.013);儿童起病组较成人起病组在发作间期EEG颞区以外癎样放电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在HS侧别、发作起源、发作类型、单用或联合用药、头部外伤史、脑炎史、家族史、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异常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成人起病组相比,儿童起病组伴FS史多,发作频率更高,这提示FS是导致癫癎患者更早起病的原因之一;儿童起病组发作间期EEG颞区以外癎样放电较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像学(CT和MRI)正常的癫痫病例的发作间期SPECT与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100例影像学正常病例在发作间期进行SPECT显像、EEG长程监测。结果:共100例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54岁。病程平均3.77年。可追溯到病因者63%。全身性发作58%(全身强直阵挛发作52%),局灶性发作42%。发作间期SPECT异常100%,其中低灌注67%,高灌注30%,高一低灌注3%。异常灌注灶156个:脑区151个(97%),其中颞叶76例94个(60%)。长程EEG监测正常17%,异常83%,异常者中90%有痫样放电。局灶性异常45%和弥漫性异常54%,EEG正常的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差异明显(P〈0.01);局灶性异常中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学正常而发作间期SPECT异常的癫痫病例和EEG异常明显增高,全身性发作者各脑区均存在异常灌注灶,其中颞叶异常灌注灶占60.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录像脑电图(视频脑电图,VEEG)和临床治疗的结果。方法:对139例BECT患儿的脑电图(EEG)表现和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2~12岁134例,占总数的96%,13~14岁5例,占总数的4%。只在睡眠中发作122例,清醒和睡眠均发作者15例,仅在白天觉醒时发作者2例。复杂部分性发作(CPS)34例,单纯部分性发作(SPS)34例,继发全身性发作(SGS)42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S)1例,或兼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发作类型合计22例,无法分类6例。剥夺睡眠后V-EEG描记发现:发作间期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棘(尖)波。经过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2~5年后有69例临床完全不发作。结论:BECT临床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发作间期EEG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中颞区棘(尖)波。睡眠期EEG阳性率显著高于清醒期EEG。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良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短时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对癫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EEG对204例可疑癫癎患者进行4~ 12小时VEEG监测后进行分析.结果:204例监测到癎样放电82例(占40.2%),慢波异常58例(占28.4%),总异常140例(占68.6%);检测到有临床发作63例,其中临床发作伴癎样放电38例,临床诊断为癫癎,15例有临床发作,VEEG监测无癎样放电,临床诊断为非癫癎样发作,10例临床发作时VEEG没有癎样放电,间歇期有癎样放电,临床诊断为癫癎伴心因性障碍.结论:短时VEEG监测对癫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i比较抗癫痫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反射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和脑电图改变。方法i将27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未用抗癫痫药者;第2组: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第3组为反射性癫痫伴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5次/24h),使用抗癫痫药者。各组均需避开诱因。根据患者既往最长癫痫发作间期的3倍时间随访其癫痫发作次数和视频脑电图表现。结果:各组无1例临床加重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3%~100%,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3个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脑电图异常(痫样放电1~4次/24h)病人用药与否脑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各组反射性癫痫预后良好,伴脑电图异常的反射性癫痫建议给予抗癫痫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儿童不典型失神发作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EEG)特征。方法:以“不典型失神发作(AAS)”和“慢棘慢复合波”为关键词,在我科录像脑电图(V-EEG)数据库中搜索,找到符合AAS患儿19例,回放这19例患儿的V—EEG资料,对临床表现与EEG进行同步分析。结果:在19例中,14例(74%)监测到2~5次AAS,表现为发作性意识减低,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另5例(26%)为持续状态;发作期EEG10例(53%)为广泛性高波幅1.5~2.5Hz棘慢复合波发放,7例(37%)为广泛性高波幅不规则棘慢复合波发放、2例(10%)为弥漫性高波幅慢波发放。19例(100%)均合并有其他形式的癫痫发作,其中合并肌阵挛发作8例,失张力发作4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4例,强直发作5例,部分性发作3例。诊断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5例,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癫痫2例,癫痫伴肌阵挛一站立不能发作1例,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1例,Angelmen综合征5例。结论:儿童AAS以发作性意识减低和广泛性慢棘慢波为主要特征,合并多种癫痫发作形式,V—EEG是诊断AAS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3例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发作期脑电图特征。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两年中视频脑电监测到癫癎发作而发作间期正常的患儿13例,分析脑电图特征。结果:①13例病例占同期监测总数5.7‰。②清醒期4例、睡眠期7例、清醒及睡眠期均发作2例。睡眠期占63.2%。③部分运动性发作4例、部分运动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9例,无全面性发作。④起源部位(部分存在于两电极之间)前三位分别是颞区、中央区、顶区,占72.2%。⑤发作初期多表现为低波幅棘波、尖波或快波节律,占76.9%。结论:①睡眠诱发在癫癎诊断中意义很大。②表现为部分性发作的患儿,癫癎漏诊的风险相对较大。③起源于颞区、中央区或顶区的癫癎漏诊风险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