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25例行CT检查,10例行MR检查。结果:X线平片:20例可见瘤巢,边缘可见不同程度的硬化,8例瘤巢内可见钙化,10例仅表现为骨质硬化。CT:25可见瘤巢及明显骨质硬化,20例瘤巢内可见钙化,MRI:10例均显示瘤巢,骨质硬化均表现为低信号,伴骨髓水肿,周围软组织肿胀。结论: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骨样骨瘤仅做X线检查很难确诊。CT对瘤巢、瘤巢内钙化显示明显优于X线。MRI对骨髓水肿及软组织肿胀的显示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胸骨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X线胸片、CT及MRI影像资料,其中1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1例行X线胸片+CT检查.结果 1例X线胸片与CT均表现为骨性突起,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17例行CT检查者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2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骨性突起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9例,与组织病理相符14例;MRI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同,软组织肿块2例,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2例.结论 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原发性胸骨肿瘤主要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用于胸骨肿瘤术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白血病的CT、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白血病的各种影像学表现,提高白血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20例经过证实的白血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肝脏、脾脏肿大13例,椎体浸润13例,淋巴结浸润10例,肺部浸润并感染8例,颅内浸润、颅骨破坏7例,眼眶内浸润2例,肾脏浸润1例.主要CT和MRI表现是肝脾的肿大;椎体斑片状骨质破坏甚至病理性骨折、脊柱旁软组织肿块;肺部的网格状、结节状、斑片状影;眼眶内肿块;头颅骨的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等.结论 白血病的影像表现多样,累及部位不同其影像表现也不同.CT、MRI是白血病影像检查的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发生于颅面骨的巨细胞修复性肉芽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位于颅面骨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病例的影像特点。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其中5例术前行CT及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病变累及颞骨、蝶骨、乳突、骨性外耳道、额骨眶部及下颌骨。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环,骨皮质变薄,可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MRI表现为T_1WI等低信号、T_2WI不均匀低信号,可见囊变坏死区域,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颅面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CT及MRI图像具有一定的特征,可结合影像特征及临床检查结果与其他发生于颅面部的肿瘤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典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脑膜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非典型脑膜瘤20例的CT与MRI表现。结果肿瘤边缘多不规则,CT及MRI平扫分别呈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MRI检查还可见肿瘤内流空的血管影、脑膜尾征;MRA及MRV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的血供及静脉窦受侵。结论非典型性脑膜瘤的影像表现不典型,但仍具有脑外肿瘤的影像学特征,MRI检查在肿瘤定位及了解肿瘤与相邻的组织及血管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附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并比较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重点讨论MRI的影像特点。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X线表现为椎体破坏呈楔形或扁平形。CT表现为椎体骨质呈不规则溶解破坏。MRI扫描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像信号不均匀。相邻椎间盘无破坏,MRI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可见椎间盘向病变椎体侧膨胀。椎体周围伴有限局性软组织肿块,MRI横断面扫描呈均匀环带状,矢状面及冠状面呈套袖状,边界清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论:MRI对于病变及其周围改变的显示要优于传统X线及CT,有助于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6例均有X线平片,CT扫描12例,MRI检查10例。结果:16例X线片中,14例可以显示骨质破坏,6例可以显示周围硬化边;12例CT均清晰显示病灶骨质破坏、硬化边及钙化;10例MRI检查能清晰显示骨髓水肿及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脑膜瘤影像诊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进一步认识脑膜瘤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意义。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根据X线平片、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脑膜瘤的影像诊断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X线发现5例肿瘤区的骨质增生及破坏,CT和MRI检查21例均能全部发现病灶。良性脑膜瘤19例,恶性脑膜瘤2例。结论在脑膜瘤的各种影像学检查中,传统的X线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而CT和MRI检查可以进行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资料完整的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10例,回顾性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0例均摄X线平片,7例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髂骨2例,胫骨骨骺3例,股骨远端骨骺1例,髌骨2例,肱骨大结节骨骺1例,股骨大转子骨骺1例,1例合并动脉动瘤样骨囊肿,X线平片显示3例有钙化,CT检查5例有钙化灶,7例行MRI检查均提示病灶内有软骨样基质T2WI较高的信号和肿瘤边缘有MRI的T,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的环形硬化边。结论:掌握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软骨母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髋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1例仅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8例髋关节间隙内及周围见类圆形、卵圆形、斑点状或形态不规则钙化或骨化游离体,呈孤立、分散或聚集成堆分布.2例行CT检查显示钙化或骨化的游离体较X线平片清晰、数目较多,并可显示增厚的滑膜和压迫性骨侵蚀.2例行MRI检查可显示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软骨性游离体和轻微压迫性骨侵蚀.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髋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和MRI检查可发现X线平片不能发现的征象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颅底粒细胞肉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报道3例发生于颅底的粒细胞肉瘤,详细分析了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粒细胞肉瘤均发生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儿童。其中2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来诊,1例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型后出现头痛来就诊。影像上所有3例颅底骨骨髓信号异常,T_1WI信号减低,并出现髓外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肿块位于右侧上颌窦外侧壁和鞍旁。1例肿块浸润眼眶、海绵窦和动眼神经。1例广泛浸润脑膜、颅神经根和鼻窦,表现为多结节、多处软组织肿块。MR上所有肿块、结节T_1WI均为呈等信号,T_2WI上为稍低信号,增强扫描显著性强化。结论儿童颅底粒细胞肉瘤可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MRI上如颅底广泛弥漫性骨髓信号异常并出现单发或多发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应注意排除粒细胞肉瘤。  相似文献   

12.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PNE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软组织pPNETs6例,骨pPNETs9例;7例行X线检查,12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骨pPNETsX线及CT平扫表现为范围较广泛、边缘模糊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均见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为2.5cm×2.8cm~10cm×13cm,平均6.2cm×7.4cm;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见肿块强化,但强化多不均匀。软组织pPNETs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为等密度,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区;肿瘤大小2.7cm×4.8cm~12.4cm×14.5cm,平均6.7cm×8.2cm;增强扫描后均呈不均匀强化。MRI示病灶T1WI呈等信号6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中等稍高信号2例;T2WI均呈不规则中、高信号;8例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pPNETs多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或)巨大软组织肿块,其内常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CT、MR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判定手术的可切除性、检出远处转移及评价治疗效果等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扫描12例, MRI扫描4例。结果:11例位于胰腺边缘,瘤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囊实性团块影。肿块边缘清楚。CT平扫呈低密度,7例显示了瘤体钙化。MRI扫描4例,在T1WI、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实性部分在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CT与MRI增强扫描显示实性部分均有强化,最大肿块实质-胰腺强化对比差,在动脉期,到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与正常胰腺强化基本一致;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以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肉芽肿的CT、MRI诊断及病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肉芽肿的CT、MRI诊断及病理表现。方法:9例患者,男7例,女2例,均行CT、MRI检查,病理证实为恶性肉芽肿。结果:发生于鼻面部8例,表现为鼻腔、鼻中隔、鼻甲、上颌窦、筛窦、蝶窦黏膜增厚,左右大致对称,不同有质破坏,7例有软组织肿块,5例邻近脑组织受累。中耳病变1例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所有病灶在T2WI信号强度并非很高,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强化。病理显示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4例经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证实了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结论:CT、MRI均能很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观察软组织情况以及MRI为佳,T2WI病灶呈略高信号,骨质破坏情况CT更可靠,二者更有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及文献复习(附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7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原发淋巴瘤患者均经CT平扫增强和延迟扫描,其中3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及MR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双侧眼眶原发淋巴瘤2例,分别位于双侧结膜和泪腺。单侧眼眶淋巴瘤5例。1例位于泪道;另4例跨越眶隔前后部呈不规则铸型累及泪腺及泪道,其中3例浸润肌锥内外间隙。所有病例均未见眼外肌推压移位、眼环增厚与变形。2例可见眶骨明显骨质破坏。所有病变CT平扫呈软组织肿块,密度类似于眼外肌,边缘清晰,增强后,4例呈中度强化,3例呈轻度强化,延迟期中度强化4例密度下降,轻度强化3例无明显变化。MRI上3例肿块在T1WI和T2WI上与眼外肌信号相比,呈等信号,增强后2例病变信号强度高于眼外肌。所有病变在CT、MRI上均呈匀质性。结论: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高度提示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纵隔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纵隔血管瘤的CT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形状、大小、边缘、密度和强化模式、肿块-心脏大血管界面(MCI)和肿块-肺界面(MPI)及其他征象。结果 13例血管瘤均为单发肿块,边缘模糊,位于前中纵隔6例、前中后纵隔4例、右后纵隔3例。10例呈弥漫性蔓状生长,形态不规则,MCI模糊并轻度占位效应9例、明显占位效应1例;2例呈轻度蔓状生长,哑铃状,并延伸入椎管压迫脊髓;1例呈膨胀性生长,椭圆形。MPI清晰12例,模糊1例。8例为混合密度并周边条索状软组织,2例为均匀密度,3例以脂肪密度为主并结节或条索状软组织,其中5例见静脉石;13例均呈结节状或条索状强化并延迟强化,其中12例见引流静脉、7例见供血动脉;4例合并脾脏血管瘤。结论 纵隔血管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增强CT扫描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7.
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学类型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软骨肉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7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仅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余17例表现为骨质破坏伴分叶状软组织肿块。所有病变均可见到环形或絮状钙化影,其中14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钙化明显,1例中分化普通髓腔型、6例黏液型、3例间质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呈局限、轻微钙化。MRI表现:10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呈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5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3例黏液型呈以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2例间质型呈中等T1中等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透明细胞型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软组织肿块内部可见长T1短T2信号分隔。发生于长管状骨者可见骨内膜扇贝形压迹。结论根据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推测软骨肉瘤的病理学类型,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眶部肌锥外间隙疾病的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诊断明确的34例累及眶部肌锥外间隙病变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CT平扫检查,29例行增强扫描,18例行冠状位扫描或重建。结果海绵状血管瘤8例,CT示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影,增强后呈明显、持续性强化。淋巴瘤8例,表现为不规则等密度软组织影,呈轻中度均匀强化。神经鞘膜瘤3例,表现为密度不均肿块,增强后不均匀强化,2例内见囊变影。(表)皮样囊肿7例,其内可测得负CT值区,囊壁轻度强化。炎性假瘤5例,CT示眼外肌肌腹、肌腱同时增粗,泪腺肿大等。蜂窝织炎2例,CT表现为条形、片状软组织影,呈宽基底。转移瘤1例,表现为圆形、边界不清的病灶,邻近骨质破坏。结论CT检查对眼眶肌锥外间隙病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大多数病变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典型甲状舌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不典型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并与手术和病理对照研究.7例行MRI检查,4例行CT扫描.[结果]11例均表现为颈前区偏于一侧的巨大类圆形囊性肿块,囊壁增厚、毛糙,其中5例囊内可见气液平面,1例囊内可见分隔影,1例表现为多发性囊肿.4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6例T1WI呈稍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7例T2WI及抑脂像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囊壁可见强化,囊内无强化.[结论]发现偏于颈前区一侧巨大囊性肿块伴囊内气液平面、囊内分隔影、多发性囊肿等CT和MRI表现时,应考虑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胃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 (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 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该组病例中病变主要位于胃底、胃体。10例中黏膜下型5例、肌壁间型3例、浆膜下型2例。恶性6例,良性4例。肿瘤直径〈5cm者5例,直径5-10cm者4例,直径〉10cm者1例。10例胃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其内有不增强的坏死液化区。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CT检查有助于术前定位、定性,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