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志,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常用中药。它不但能养心安神、祛痰止咳,还是增强记忆力的妙药。《本经》说,远志有“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之功。《药性论》载其“治心神健忘”。李时珍认为“此药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将远志列为益智方药的第一味。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仙药篇》也曾记载:“凌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开书所视不忘。”笔者老母已84岁高龄,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记忆良好,这与我长期让老人服用远志蜜膏有关。其配制方法为:每次取远志100克,水煎3次,取汁浓缩,炼蜜成膏。每日早晚各服食…  相似文献   

2.
奇恒之腑考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著作皆认为脏腑系统是由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三部分组成的 ,从文献学角度 ,此说颇有可商之处 ,现辨析如下。1 从脏腑之本义看脏腑 ,本作“藏府”。“藏”之为字 ,读音有三 ,一读为c偄ng ;其义有二 :作为动词 ,有保藏、隐藏之意。如《礼记·檀弓》 :“藏也者 ,欲人之弗得见也” ;《说文解字·部》 :“藏 ,匿也。”作为形容词 ,则有“深”之义。如《广雅·释诂》云 :“藏 ,深也。”《素问·长刺节论》“在头头疾痛 ,为藏刺之。”王冰注曰 :“藏 ,犹深也 ,言深刺之。”二读为z ang ;一为草名 ,如《史记·司…  相似文献   

3.
伤寒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刺志论》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在古代文献中,又常把“寒”字假借为“邪”之义,如孟子曰:“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在古代书面语言和文言中把多种外感病称为“伤寒”。如《小品方》讲:“伤寒,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肘后方》也说:“贵胜  相似文献   

4.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5.
<正> 八、足少阴肾经涌泉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心陷者中”。考“涌”有水腾溢、上升之义,《说文》:“滕也”。杨基诗:“酒酣文思涌”。“泉”水自地出为泉(其义详前释)。《释名·释水》:“水上出曰涌泉”。此穴在足底,当足跖屈时的凹陷处是穴。足少阴肾脉由此向上腾溢,如泉水自地涌出,故穴名涌泉。  相似文献   

6.
粥,系五谷经烹调而成的半流质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于胃气大有裨益。而胃气的强弱有无,又为人生死存亡的关键。在《素问·平人气象论》里,曾明确的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灵枢·营卫生会篇》中又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刺志论》中还强调说:“谷盛气盛,谷虚气虚。”基于上述理论,大凡邪气之伤人,以胃气之强弱决定其进退。胃气强,则邪气不战自  相似文献   

7.
<正> 一、经络特征经络与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有关。古人认为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古医书所描述的经脉大部分是指血液循环的脉管系统。如“十二经皆有动脉”,“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指的就是血管。又如《医学真传·气血》记载:“毛窍之内则有孙络,孙络之内则有横络,横络之内  相似文献   

8.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句,出自《素问·刺禁论篇》。原文是在提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的告诫后,说:“鬲育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七节”,当指第一至第七脊椎节之间,不能认为仅是第七节,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的合称,而不是仅指下焦或某一焦。又如三阴三阳经,多指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和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的合称。“旁”含有广义,《书·说明下》:“旁招俊义”句  相似文献   

9.
石蜜考辨     
石蜜一称,时见占籍记载,但各个时代所指之物不尽相同,今略作考辨,澄本清源,分五种情况予以论述。 1 最早是指蜂蜜《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说:“石蜜,味甘平……一名石饴,生山谷。”是指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山海经·中山经》:“平逢之山多沙石,实惟蜂蜜之庐”。东汉许慎《说文·十三》:“鼐蠭,甘饴也。”均指石蜜。《西京杂  相似文献   

10.
“喘”字在《内经》中出现四十余次,究其字义,不外有三:一指呼吸急促,二指脉搏搏动急促,三指腹中有气攻冲。在学习、讲授《内经》时,应视“喘”字所出现的不同篇章、不同段落,进行细致的分析推敲,确定其义。1 指呼吸急促 喘,气喘,喘息,即呼吸急促。在《内经》中“喘”字指呼吸急促占大多数,在其所出现的原文中也比较容易鉴别。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肺病者,喘咳逆气。”《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入六府则身热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颇有一些关于文献事实的问题有待研究,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去桂不去桂”之争。《医宗金鉴·正误存疑篇·正误》中列举了十几个此类问题,在按语中说明改动的理由,后下结论曰:“当改之”、“当删之”、“当补之改之”、“当移之”、“悉改之”,总之“均传写之误”,“均当改之”。如“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痛、发热无汗之表乎?细玩其服此汤曰余依桂枝汤煎服,其义自见。服桂枝汤已,温复令一时许,通身絷絷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若去桂则是白芍、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  相似文献   

12.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后世注家多将“中正”解作“不偏不倚”之义。其实“正”为“盛”之通假字,为“盛纳、盛贮”之义,胆为盛受容纳胆汁之腑,所以说它是“中盛之官”。《难经·四十二难》:“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二两三铢,盛精汁三合”。正指出胆腑盛纳胆汁之作用。“正”与“盛”古音近,故可通假。对于“胆决断”功能的认识,注家均以“果断”,“决定判断”等神气活动解释。这样解释与经文原义不合。“决”是“泄”义;“断”为“止”义,即贮藏疏泄之义。“决断”,指胆腑排泄,贮藏胆汁的生理功能。《说文》:“…  相似文献   

13.
常用中药远志,是远志属植物的典型代表。我国历代《本草》对远志均有记述。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远志有大叶、小叶二种”,“服之能益智强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九七七年版)收载的可供药用的远志也只有两种。一种是远志(Polygalatenuifolia Willd),另一种是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实际上远志属植物是一个大属,该属种  相似文献   

14.
容貌姿态在古代 ,容和貌通用时没有区别。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悲不能自止 ,容貌变更”。但单独使用时却各有侧重。容 ,本义是“容纳”、“包含”、“盛受”。《说文解字》曰 :“容 ,盛也”。“容貌”则是其假借义 ,在表示“容貌”义时 ,“容”侧重的是神气、表情 ,是通过外表所流露出来的内心感情。如《后汉书·华佗传》曰 :“晓养性之术 ,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孟子·万章上》曰 :“舜见瞽叟 ,其容有蹙”。《楚辞·渔父》曰 :“夫子犹有倨傲之容”。句中与“容”相连系的是“壮”、“蹙”和“倨傲”。“壮”是精力充沛的神态 ,…  相似文献   

15.
<正>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承泣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考“承”有受义。《礼·礼运》:“是谓承天之祜”。《易·师卦》:“开国承家”。虞翻谓:“承受也”。“泣”,《说文》:“无声出涕曰泣”。《六书故》:“书:‘呱呱而泣,’诗:‘其泣喤喤’,泣非无声也,大约悲者泣而哀者哭,哭泣之声有细大之差焉”。《尔雅·释言》:“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四白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一寸,面(九页)骨颧  相似文献   

16.
1 《内经》中标本的涵义《内经》中标本的涵义有多种 ,但主要是用以说明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根本与枝节、主要与次要、先与后之间的关系。 1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说 :“病为本 ,工为标。”即指医生与患者这一对立双方 ,称之为标本。医生的诊治与患者的病情符合了 ,就叫“标本已得”,否则叫“标本不得”。故经文中说 :“标本已得 ,邪气乃服”,“标本不得 ,邪气不服”。 2指病变的本末。如《素问·水热穴论》讨论水肿病时说 :“故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 ,皆积水也。”又说 :“故水病下为肿大腹 ,上为喘呼 ,不得卧者 …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18.
<正> 十三、任脉会阴本穴最早见于《素问·气府论》,载:“下阴别一。”王冰注谓本穴。《甲乙经》始名会阴。属任脉。《甲乙经》卷三谓:“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考“会”,有会合之义(其义详前释)。“阴”,阴、阳之阴(其义详前释),在此指前后二阴。此穴正当前、后阴会合之处,故名会阴。  相似文献   

19.
一、命名含义何谓奇经?古今针灸文献关于“奇”字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一云八脉别道奇行,不拘于十二正经;二云奇为单数,有不偶主义;三云八脉仅与奇恒之腑相连,而与六脏六腑无关。如《难经·二十七难》说:“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类经图翼》引虞氏之言:”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合理,简言之,奇者,异也,异于常者谓之奇。  相似文献   

20.
五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含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不同,差异较大.《内经》中五气一词出现在很多篇章中,但名同义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1、指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素问·天元纪》说:“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素问·至真要》说:“五气交合,盈虚更作.”《素问·六节脏象》说:“五令更立,各有所胜.”《素问·五运行》说:“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以上诸篇所言五气是指五运之气.五运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