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杜晨晖  裴香萍  张敏  闫艳  秦雪梅 《中草药》2019,50(10):2405-2412
目的利用氢核磁共振(~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酸枣仁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的失眠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探讨酸枣仁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ipPCPA溶液(400mg/kg)制备失眠模型,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以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手段,对各组大鼠血清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借助MatPA分析构建潜在靶标代谢通路和代谢网络。结果 1H-NMR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共筛选11种与失眠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MatPA分析得到8条潜在靶标代谢通路,包括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色氨酸代谢,三羧酸(TCA)循环。酸枣仁中剂量(15 g/kg)和高剂量(30 g/kg)均可显著回调11种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酸枣仁可通过调控失眠大鼠的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使大鼠内源性代谢物趋近正常水平,为进一步阐明酸枣仁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柴芩宁神颗粒对肝郁失眠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探讨柴芩宁神颗粒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加复合刺激复制肝郁失眠大鼠模型,观察柴芩宁神颗粒对肝郁失眠大鼠宏观体征、血液流变学和海马中神经递质的影响。给药结束取大鼠海马进行LC-MS代谢组学检测,以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手段,对各组大鼠海马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借助MetPA分析构建相关的代谢通路和代谢网络。研究结果表明,在给予药物治疗后,能显著改善大鼠的精神状态和肝郁血瘀现象,可以显著升高海马中除柴芩宁神颗粒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中5-HT、GABA的含量和显著降低Glu的含量,其中艾司唑仑组和柴芩宁神颗粒高剂量组的效果优于其他给药组;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通过代谢分析共筛选鉴定出27种与失眠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通过MetPA分析得到艾司唑仑干预失眠的代谢通路4条,柴芩宁神颗粒高剂量干预失眠的代谢通路3条,涉及嘌呤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组氨酸代谢、咖啡因代谢。柴芩宁神颗粒对改善失眠有一定的疗效,其可通过回调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来调控相关代谢通路,为进一步阐明柴芩宁神颗粒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该文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技术探究当归补血汤(DBT)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机制,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T2DM模型,检测小鼠体质量、血糖、IL-6和INS等生化指标。利用UHPLC-Q-TOF-MS技术对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的血清样品进行代谢轮廓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鉴别。在血清中筛选出16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借助MetPA构建了13条相关的代谢通路,筛选出7条主要的代谢途径,分别是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原发性胆汁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T2DM小鼠血清中甘氨胆酸、牛磺胆酸和棕榈酸等11个代谢物下调,亮氨酸、白三烯E4等5个代谢物上调,各给药组均能使这16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有良好的回调趋势,推测DBT可通过提高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脂代谢紊乱、减轻炎症反应等缓解T2DM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周本宏  陈鹏  涂杰  吴玥  刘刚 《中草药》2017,48(10):2072-2080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考察石榴皮鞣质对肾小球硬化大鼠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分析其代谢途径,为研究石榴皮鞣质对肾小球硬化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石榴皮鞣质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单侧肾切除结合2次尾iv盐酸多柔比星的方法制备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ig给药8周,每周收集大鼠24 h尿液,用HPLC-MS对其检测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各组大鼠尿液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构建相应的代谢通路。结果代谢组学分析发现给药后第8周各组大鼠尿液有明显的聚类现象,通过对重要变量的分析鉴定,筛选出10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色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的代谢通路。结论石榴皮鞣质干预下的肾小球硬化大鼠内源性代谢物聚类性趋近正常水平,为进一步阐明石榴皮鞣质对肾小球硬化大鼠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方法观察痹宁汤对痛风性肾病小鼠肾脏代谢组学的影响,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探讨痹宁汤改善痛风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采用主成分(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分析空白组、模型组、痹宁汤组小鼠肾脏代谢物及其所参与的代谢通路,探讨可作为诊断痛风性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结果:筛查得到了24个可作为诊断痛风性肾病的生物标志物,以及4条相关代谢通路。结论:痹宁汤可以通过对回调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及调控甘油磷脂代谢、癌症中的胆碱代谢、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嘌呤代谢等代谢途径改善痛风性肾病。  相似文献   

6.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对给予醋甘遂不同成分群(B,C)前后大鼠的粪便代谢物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与醋甘遂毒性相关的差异性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揭示醋甘遂的毒性作用机制。采用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FLC-Q-TOF-MS)技术,对大鼠粪便样本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多种方法筛选并鉴定与醋甘遂毒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采用t检验进行单变量统计分析,考察给予醋甘遂成分群B,C后正常大鼠粪便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变化,揭示醋甘遂成分群B,C对大鼠粪便代谢组的影响程度,并结合基于MetaboAnalyst数据库的代谢通路分析探求醋甘遂成分群B,C的毒性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醋甘遂成分群B和C组大鼠粪便样本代谢组发生了明显改变,且醋B组改变程度更大,发现并鉴定了16种醋甘遂毒性潜在生物标志物及5条相关代谢通路。醋甘遂的毒性作用可能与色氨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嘌呤代谢和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等代谢通路的紊乱有关。该研究为醋甘遂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大鼠灌服参麦方后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探讨参麦方在体内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分析药物作用后大鼠尿液的代谢物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寻找各组代谢物差异,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及t检验筛选潜在内源性标志物。结果:鉴定出16种内源性代谢物。结论:结果表明参麦方可通过改变色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代谢,脂肪酸、嘌呤以及能量代谢来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发挥功效。该研究为参麦方在疾病模型的分析以及临床应用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玄参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的影响,并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对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通路进行分析。方法:高脂低蛋白饲料喂养加尾部负重游泳的方法建立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玄参水煎液高、低剂量给药2周后检测各给药组肝脏指数、血清蛋白、血脂、胃肠功能和水负荷的变化情况,给药剂量分别为1.35,5.40 g·kg-1。利用UPLC-Q-TOF-MS检测肝组织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和负离子模式(ESI-)对样品进行检测,m/z 100~1 500;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比较空白组、模型组,玄参高、低剂量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情况;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玄参高剂量组的胃排空率和D-木糖排泄率显著升高;玄参低剂量组能升高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含量;玄参高剂量组能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水负荷指数。代谢组学方法共鉴定出21个生物标志物,找到7条主要代谢通路,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甘油磷脂代谢、嘌呤代谢、胆汁酸分泌、磷脂酶D信号通路、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的合成、内源性大麻素的生物合成等。结论:玄参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影响与改善消化功能、抑制糖代谢、改善血脂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阐明荆防颗粒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并考察荆防颗粒对急性肺损伤粪便内源性代谢物代谢紊乱和肠道菌群稳态的调控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荆防颗粒组,造模后持续给药6 d。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HPLC-HESI-QE-Orbitrap-MS/MS)代谢组学技术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小鼠肠道中内源性小分子物质和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寻找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荆防颗粒可以对11个生物标志物L-谷氨酸、琥珀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亚麻酸、苯丙氨酸、鞘氨醇、丁酸、丙酮酸、色氨酸、棕榈酸进行调控。对这11个生物标志物通过在线软件MetaboAnalyst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得到潜在的主要代谢通路,其中共有10条代谢通路与荆防颗粒治疗急性肺损伤密切相关,包括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氨基酰基tRNA生物合成,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及二羧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亚油酸和亚麻酸代谢,氮代谢,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肠道菌群结果显示显著性差异菌主要有Bacteroides...  相似文献   

10.
通过血清代谢组学方法探讨补骨脂改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筛选补骨脂对APP/PS1小鼠的差异代谢物,并揭示其对APP/PS1小鼠代谢通路的影响。选取30只3月龄的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补骨脂提取物组,另取15只同月龄的C57BL/6小鼠作为空白组。采用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随后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小鼠血清中代谢物进行分析。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补骨脂对缩短APP/PS1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效果显著(P<0.01),对增加平台穿越次数和靶向限停留时间效果显著(P<0.01);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补骨脂可明显提高APP/PS1小鼠的新物体识别指数(P<0.01)。代谢组学实验筛选出18个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花生四烯酸、色氨酸、甘油磷脂水平给药后降低,谷氨酰酪氨酸水平给药后上升,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甘油脂代谢等。因此补骨脂对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能量代谢、降低氧化损伤、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减少神经炎症、降低Aβ沉积的作用有关。这将为补骨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提供帮助,进一步解释其治疗AD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姬海南  王朋倩  吴茵  戴丽  霍海如  隋峰  张淼 《中草药》2019,50(18):4352-4363
目的观察吴茱萸汤对虚寒呕吐大鼠尿液代谢谱的变化,探讨其治疗虚寒呕吐证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复合法(大黄+顺铂)制备大鼠虚寒呕吐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吴茱萸汤组。利用超高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分析等方法对尿液数据进行分析,鉴定出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VIP及非参数检验筛选并通过多元化ROC曲线验证差异代谢物;运用PathwayAnalysis数据库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拓扑分析;运用R和Cytoscape进行代谢产物的相关性分析和模块化分析。结果尿液代谢谱对照组和模型组完全分离,吴茱萸汤组靠近对照组,表明模型复制成功,且吴茱萸汤能够干预大鼠的虚寒呕吐症状,提示大鼠机体具有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趋势。从尿液中筛选出34种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虚寒呕吐发挥干预作用可能与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三羧酸循环(TCA循环)等通路有关;进行模块化分析发现10个模块之间关系密切,丙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琥珀酸、丙氨酸、富马酸、苹果酸、异柠檬酸等生物靶点可作为虚寒呕吐模型的标识。结论吴茱萸汤能够改善虚寒呕吐模型的生理特征,机制可能与吴茱萸汤调节大鼠体内紊乱的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脂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马光朝  章从恩  马致洁  吴昊  浦仕彪 《中草药》2020,51(13):3493-3500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雷公藤甲素(TP)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探讨TP干预UC的代谢途径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P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小鼠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技术检测小鼠血清样本,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各组小鼠血清代谢差异进行表征,筛选出血清中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及可能的代谢通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发现并鉴定出胆酸、牛黄胆酸、鹅去氧胆酸、瓜氨酸、胍基丁酸、氨基乙酸、顺乌头酸等15个差异代谢物。与模型组比较,给予TP干预后,上述潜在差异代谢物有向正常水平回调的趋势。结论代谢组学分析揭示TP对UC小鼠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索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中大鼠心肌组织代谢特征,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基于代谢组学的心肌保护相关治疗措施寻找有意义的靶点。方法取27只SD大鼠作为模型组制备冠心病血瘀证模型,另设空白组8只。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维生素D3灌胃+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方法分3个阶段进行冠心病血瘀证模型的逐步制备。通过UPLC-TOF/MS技术获取大鼠心肌组织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利用SIMCA 14.1软件和MetaboAnalyst5.0软件进行组间差异性代谢物筛选及相关代谢通路分析,使用SPSS21.0对组间差异性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特征代谢物临床诊断效能。结果筛选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1-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L-苯丙氨酸、牛磺酸共5种差异最为显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4条主要差异代谢通路。ROC曲线分析显示,特征代谢物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结论冠心病血瘀证不同进展阶段大鼠心肌组织代谢组学出现改变,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脂类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且特征性代谢产物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比较清开灵软胶囊和硬胶囊的解热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系列制剂质量控制评价提供依据。采用UPLC-LTQ/Orbitrap的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结合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校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干酵母诱导大鼠发热模型血浆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与发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在此基础上比较清开灵2种制剂干预后的解热作用。结果表明,实验各组的代谢轮廓能够明显区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烟酸、胆碱、马尿酸、磷脂酸胆碱、Lyso PC(14∶0)、Lyso PC[16∶1(9Z)]、Lyso PC(18∶0)、Lyso PC[20∶3(5Z,8Z,11Z)]8种内源性代谢物具有差异性变化(P0. 05),可视为与发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但二者对酵母诱导大鼠发热模型血浆代谢物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软胶囊对8种生物标志物均呈不同程度回调,其中对烟酸(P0. 05)、马尿酸(P0. 01)、磷脂酸胆碱(P0. 05)、Lyso PC[20∶3(5Z,8Z,11Z)](P0. 05)呈显著性回调;而硬胶囊仅对烟酸(P0. 05)、马尿酸(P0. 01)、磷脂酸胆碱(P0. 05)呈显著性回调,对胆碱、Lyso PC(14∶0)、Lyso PC[16∶1(9Z)]、Lyso PC(18∶0)、Lyso PC[20∶3(5Z,8Z,11Z)]未出现回调,说明软胶囊对差异代谢物的回调作用较硬胶囊更为显著。此研究通过清开灵软/硬胶囊干预酵母诱导发热大鼠发热模型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对二者解热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比较。2种剂型主要通过调节脂类代谢,控制炎症反应发挥解热作用。软胶囊对溶血磷脂类潜在生物标记物的回调作用显著于硬胶囊;从代谢组学的角度阐述了清开灵软/硬胶囊解热作用差异,为临床剂型选择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灵芝多糖对辐射损伤小鼠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分析其代谢途径,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灵芝多糖组(给药剂量96 mg·kg^-1),每组10只,前两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 d,在第7天灌胃后2 h,除正常组外,模型组和灵芝多糖组小鼠以X射线进行全身照射。利用UPLC-Q-TOF-MS检测胸腺组织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比较正常组、模型组以及灵芝多糖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情况,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鉴定出34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与模型组相比,发现灵芝多糖组对L-谷氨酸、牛磺酸、磷脂酰胆碱(PC)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 PC)等均具有显著的逆转趋势,分别参与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以及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结论:灵芝多糖可能通过改善辐射模型小鼠胸腺中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表达及其相关代谢通路来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俊超  刘丹  贾银芝  吴云  王振中  萧伟 《中草药》2017,48(13):2674-2681
目的研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模型导致的细胞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及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类特征成分莫诺苷对异常代谢的调节作用,寻找莫诺苷保护损伤HUVECs潜在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探索莫诺苷保护AGEs诱导损伤HUVECs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AGEs诱导制备HUVECs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3组细胞样本进行分离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模式识别方法对变量数据进行分析,t检验进行显著性统计分析,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独特通路分析(IPA),构建代谢组学特征网络图。结果模式识别能够较好地区分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细胞;进一步根据VIP数值大小筛选出30个对分类有显著贡献的离子,定性鉴定出10种潜在代谢生物标志物,这些内源性物质在给药组细胞内的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找到5条代谢通路,构建了莫诺苷保护AGEs诱导HUVECs损伤的代谢组学特征网络图。结论莫诺苷可使AGEs诱导损伤的HUVECs中代谢物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保护作用可能与5条相关代谢通路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蒙古扁桃石油醚提取物对肝纤维化病程中代谢轮廓及生物标志物的影响,从代谢角度揭示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连续8周sc四氯化碳(CCl_4)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同时ig蒙古扁桃石油醚提取物(1.75、1.25、0.75 g/kg)或水飞蓟素(50 mg/kg)。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分析各组大鼠给药后第2、4、6、8周血清代谢表达谱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清潜在生物标志物含量变化,依据代谢通路分析构建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蒙古扁桃石油醚提取物可纠正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疾病发展各阶段代谢谱,实验第2周时未见其对肝纤维化早期关键生物标志物产生回调;中期(第4周)主要通过作用于胆固醇和鞘磷脂,减轻肝损伤,延缓肝纤维化形成;晚期(第8周)主要通过回调鞘氨醇、鞘磷脂、胆固醇等8个关键生物标志物水平,参与鞘脂类、甘油磷脂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与降解,发挥抗纤维化作用;蒙古扁桃石油醚提取物中剂量(1.25 g/kg)对代谢谱回调趋势更明显,对差异代谢物及关键生物标志物回调数量较多,抗肝纤维化效果较佳。结论基于UPLC-MS代谢组学技术从微观代谢角度揭示了蒙古扁桃石油醚提取物可通过多靶点影响肝纤维化代谢物水平及其相关代谢通路,从而有效改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赵丹萍  张建军  贺成  王莎  汤如莹  侯燕  王林元 《中草药》2017,48(16):3412-3418
目的通过分析血虚肝郁模型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白芍对异常代谢物的调节作用,探讨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辐照复合慢性束缚应激方法建立大鼠血虚肝郁模型,以液质联用为核心技术,以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为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筛选出可能的生物标志物,并分析白芍的干预机制。结果白芍通过影响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神经酰胺、脱氧胞苷、甜菜碱等21种小分子代谢物,对体内代谢轨迹的扰动起到一定的回调作用,能够改善大鼠因外界刺激因素(如辐照、束缚、孤养)诱发的血虚肝郁状态。结论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α-亚油酸代谢等相关代谢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魏文峰  刘烨  霍金海  王伟明 《中草药》2017,48(24):5211-5216
目的研究芩百清肺浓缩丸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小鼠肺组织中内源性化合物的变化。采用Progenisis QI软件进行色谱峰识别及匹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获得数据进行降维,通过分析对不同组间分离贡献度较大(VIP1,P0.05)化合物的串联质谱数据,经HMDB等数据库检索,确定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从肺组织中共鉴定出视黄醛、全反式维甲酸、焦谷氨酸、白三烯C4、维生素A、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I2等20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与模型组比较,芩百清肺浓缩丸对20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均具有回调作用。结论芩百清肺浓缩丸通过影响视黄醇代谢、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发挥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内源性代谢物的角度研究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证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苯甲酸雌二醇-缩宫素联用致大鼠痛经模型;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痛经大鼠血浆中代谢物的指纹图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和负离子模式(ESI-)对样品进行检测,m/z 50~1 000,结合质谱信息和公共数据库检索对检测到的代谢物进行鉴定;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正常组、痛经模型组和四物汤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通路分析。结果:痛经模型大鼠中检测鉴定23种内源性代谢产物;其中痛经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黄体酮,11-脱氧皮甾醇,牛磺熊去氧胆酸和溶血磷脂酸为差异代谢物[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P0.05]。四物汤组与痛经模型组相比,L-苯丙氨酸,L-酪氨酸,N-苯甲酰甘氨酸,L-蛋氨酸,11-脱氧皮甾醇和硬脂酸甘氨酰胺为差异代谢产物(VIP1,P0.05)。结论:四物汤对原发性痛经证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有一定的回调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影响类固醇激合成、溶血磷脂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