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离心运动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门诊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9)和试验组(n = 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Lysholm评分进行评定,采用等速测试与训练系统测量加速时间,平衡测试仪测量稳定指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各肌肉加速时间,总体、左右和前后稳定指数均降低(t > 2.521, P < 0.05),Lysholm评分显著提高(|t| > 13.628, P < 0.001)。试验组VAS评分、各肌肉加速时间、总体及前后稳定指数低于对照组(|t| > 2.174, P < 0.05),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 11.947, P < 0.001)。结论 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训练可缓解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体表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21年1月至11月,北京康复医院ACLR后住院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45 min,试验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30 min、体表感觉训练15 min,共8周。干预前后检测患者足偏角和患侧足底七区冲量百分比。 结果 干预后,两组健、患侧足偏角均显著减少(t > 4.615, P < 0.001),试验组患侧足偏角更小(t = 2.263, P < 0.05)。干预后,两组足跟内侧区和足跟外侧区冲量百分比显著增加(t > 4.221, P < 0.001),试验组更高(t > 3.651, P < 0.01);两组中足区、前足中部区和前足外部区冲量百分比明显减少(t > 3.174, P < 0.01),试验组前足中部区和前足外部区冲量百分比更少(t > 2.366, P < 0.05);试验组前足内侧区和足趾区冲量百分比明显减少(t > 3.508, P < 0.01),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 < 1.608, P > 0.05)。 结论 体表感觉训练可进一步改善ACLR后患者步行中的足偏角和患侧冲量分布,优化足底各区域负荷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平衡训练技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7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6)和观察组(n= 36)。两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传统平衡训练和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共8周。训练前后进行压力中心(COP)时间稳定性、闭眼压力中心速度(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极限包络面积(COPA)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评估。结果 训练后,两组COP时间稳定性、闭眼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COPA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均显著改善(|t| > 5.611, P < 0.001),且观察组COP时间稳定性、闭眼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t| > 3.232, P < 0.01),两组COPA无显著性差异( t = 1.054, P = 0.296)。结论 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可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的本体感觉,且较传统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太极拳在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将200例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n = 100)和试验组(n = 100),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太极拳运动。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心功能分级、血浆脑钠肽(BNP)、醛固酮(ALD)水平,6分钟步行距离(6MW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以及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心功能变化有效者多于对照组(χ 2 = 5.143, P < 0.05),无效者少于对照组( χ 2 =5.924, P < 0.05);两组血浆BNP和ALD、6MWD、LVEF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改善(| t| > 9.883, P < 0.001),试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t| > 4.023, P < 0.001)。试验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结论 太极拳能够提高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水中肺康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COPD稳定期患者50例根据训练方法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分别接受陆上和水中肺康复8周。治疗前后,采用肺功能仪测量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l%)、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膈肌和右腹横肌肌电均方根(RMS),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6分钟步行试验(6MWT)、成人COPD生活质量量表(COPD-QOL)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EV1、FEVl%、FEV1/FVC、膈肌和腹横肌RMS、6MWT距离和COPD-QOL评分均提高(t > 2.08, P < 0.05),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提高更多(t > 2.27, P < 0.05);两组mMRC评分均减少(t > 2.09, P < 0.05),试验组较对照组减少(t = 2.13, P < 0.05)。结论 在水中进行肺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增强呼吸肌肌力,改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Flexi-bar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的肌电活动、厚度的影响及对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0例。试验一:测量用与不用Flexi-bar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仰卧桥式、卷腹、四点支撑)时腹横肌、多裂肌的肌电均方根值差异。试验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单独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lexi-bar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超声测量腹横肌厚度和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 试验一:除仰卧桥式动作下,腹横肌在用与不用Flexi-bar时的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t| < 2.029, P > 0.05)外,其余动作中两组间腹横肌和多裂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 > 2.468, P < 0.05)。试验二:训练前,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 < 1.944, P > 0.05);训练后,两组VAS和ODI均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 > 6.808, P < 0.001),腹横肌厚度、多裂肌面积均显著增加(|t| > 5.937, P < 0.001);除腹横肌厚度外(t = -1.431, P > 0.05),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411, P < 0.05)。结论 Flexi-bar训练可以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悬吊固定Flexi-bar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3)和训练组(n = 22),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加用悬吊法固定Flexi-bar棒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运动和平衡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集坐位偏瘫侧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t| > 2.750, P < 0.05),训练组除FMA运动评分外,其他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3.449,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肌表面肌电RMS均提高(| t| > 2.156, P < 0.05),训练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2.368, P < 0.05)。 结论 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躯干肌运动功能,提高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 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Conn上肢康复机器人评价体系、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t| < 2.954,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 7.551, P < 0.001),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639, P < 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嗓音训练改善早期声带息肉患者发声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早期单侧广基型声带息肉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40)和试验组(n = 40)。两组均进行嗓音卫生宣教,试验组增加嗓音训练,每次40 min,每周1次,共1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大小、嗓音障碍指数(VHI)和嗓音客观分析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5例、试验组7例脱落。治疗后,试验组声带息肉治愈率和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24.608, P < 0.001);试验组VHI各范畴评分均显著改善( t/Z >11.701, P < 0.001),且显著优于对照组( t/Z >7.027, P< 0.001);试验组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和最长发声时间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Z| >5.012, P < 0.001),且试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t/Z >4.596, P < 0.001)。 结论 嗓音训练可以改善早期声带息肉患者的发声功能,降低嗓音嘶哑程度,改善患者的嗓音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老年人动静态平衡能力及核心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月至6月,老年人80例随机分成30 Hz组(n = 40)和45 Hz组(n = 40),分别接受30 Hz和45 Hz全身振动训练,共12周。训练前后,测量最大前后倾压力中心(COP)距离/足长比、单脚闭眼站立时间、闭眼30 s安静站立COP移动轨迹长、30 s连续站立坐下次数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 结果 训练后,两组最大前后倾COP距离/足长比、单脚闭眼站立时间和30 s连续站立坐下次数均显著增加(t > 7.359, P < 0.001),45 Hz组高于30 Hz组(| t| > 2.271, P < 0.05);闭眼30 s安静站立COP移动轨迹长和TUGT时间显著减少( t > 6.631, P < 0.001),45 Hz组小于30 Hz组( t > 2.171, P < 0.05)。 结论 12周30 Hz和45 Hz全身振动训练均可提高老年人动静态平衡能力,增强核心稳定性,改善移动能力,以预防老年人跌倒发生,45 Hz全身振动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专业舞蹈演员在平衡控制方面的特点。 方法 2017年4月至8月,国际著名剧团专业舞蹈演员21例为实验组,身高、年龄等匹配的医务人员21例为对照组。采用Tetrax Balance系统评估综合姿势稳定性,并行躯干稳定性测试(TST)和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EBT)。 结果 所有被试双侧TST失稳次数和SEBT最远长度无显著性差异(|t| < 0.634, P > 0.05);实验组TST失稳次数少于对照组( t = -2.667, P < 0.05),SEBT最远长度显著少于对照组( t = -3.991, P < 0.001),跌倒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t = 1.810, P > 0.05)。 结论 与医务人员相比,专业舞蹈演员静态平衡功能较优,动态平衡功能较差,综合平衡控制能力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楼梯行走时扁平足下肢肌肉在运动控制中的表现。方法 2019年3月至6月,招募男性受试者20例,其中正常足10例,扁平足10例(均为左脚),运用Noraxon表面肌电系统采集平地行走、楼梯行走时左右胫骨前肌(TA)、内侧腓肠肌(MG)、外侧腓肠肌(LG)、股直肌(RF)、股二头肌(BF)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平均幅值和积分肌电的变化。结果 上楼梯时,扁平足TA、RF、BF的平均幅值大于正常足(|t| > 2.461, P< 0.05);下楼梯时,扁平足MG的平均幅值大于正常足(t = -1.976, P< 0.05),BF的平均幅值小于正常足(t = 2.298, P< 0.05);与平地行走相比,扁平足上楼梯时TA、RF、BF的平均幅值增加(|t| > 2.257, P < 0.05),下楼梯时RF、BF的平均幅值增加(| t| > 2.630, P < 0.05)。上楼梯时,扁平足TA、MG、LG、RF和BF的积分肌电均大于正常足(| t| > 2.492, P < 0.01);下楼梯时,扁平足MG的积分肌电大于正常足( t = -5.271, P < 0.05),BF的积分肌电小于正常足( t = 2.685, P < 0.05);与平地行走相比,扁平足上楼梯时TA、MG、LG、BF的积分肌电均增大(| t| > 2.088, P < 0.05),下楼梯时TA、LG、RF的积分肌电均降低( t > 2.059, P < 0.05)。 结论 楼梯行走时,扁平足为控制关节过度外旋,肌肉出现补偿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参数与平衡功能的关系。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BrunnstromⅣ、Ⅴ期各38例),采用平衡检测仪、星状伸展平衡测试(SEBT)进行评定,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速、步频,计算双侧步长比、支撑期时间比、摆动期时间比、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比、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比。步态参数和平衡功能测试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runnstromⅤ期患者平衡和步态参数均优于Ⅳ期患者(|t|>2.268,P<0.05)。所有患者步速、步频与平衡功能多数参数相关(|r|>0.335,P<0.05)。BrunnstromⅣ期患者步长比与SEBT测量结果负相关(r=-0.467~-0.613,P<0.01),BrunnstromⅤ期患者步长比与平衡仪内外稳定极限负相关(r=-0.356,P=0.028)。BrunnstromⅣ期患者摆动期时间比与平衡仪前后稳定极限(r=-0.335,P=0.040)、内/外极限比(r=0.510,P=0.001)、星状伸展平衡测试多数结果(r=-0.330~-0.445,P<0.05)相关。BrunnstromⅣ期患者髋、膝关节屈曲比与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相关(|r|>0.326,P<0.05),BrunnstromⅤ期患者膝关节屈曲比与多数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相关(r>0.329,P<0.05),髋关节屈曲比仅与平衡仪前后稳定极限相关(r=0.369,P=0.023)。结论步速和步频可较好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步态的时空对称性在功能较低的患者中与平衡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 3.219, P < 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 > 3.491, P < 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 < 1.565, P > 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108, P < 0.05)。结论 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肌少症与平衡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9月至11月,招募60~70岁老年女性224例,根据肌容量、握力和6米步速分为正常组(n = 198)和肌少症组(n = 26)。比较两组闭眼单足站立时间和5次坐立试验时间;闭眼单足站立时间和5次坐立试验时间分别与肌容量、握力和6米步速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老年女性肌容量、握力、6米步速单个指标异常率分别为20.5%、14.3%和2.2%,肌少症发生率11.6%。肌少症组闭眼单足站立时间显著短于正常组(t = 4.072, P < 0.001),5次坐立试验时间显著长于正常组( t = -5.461, P < 0.001);正常组闭眼单足站立时间与6米步速明显正相关( r = 0.675, P < 0.01);肌少症组闭眼单足站立时间与6米步速( r = 0.492)和握力(r = 0.286)均显著正相关(P < 0.001);两组5次坐立时间均与握力( r = 0.351, r = 0.462)、肌容量(r = 0.258, r = 0.321)、6米步速(r = 0.337, r = 0.396)显著正相关(P < 0.001)。 结论 相对肌肉质量和力量而言,老年女性增龄过程中肌肉功能保持相对较好。患肌少症的老年女性动静态平衡功能均下降。静态平衡主要与肌肉功能关系较大,动态平衡与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闭锁性技能身体活动结合动态视觉任务对小学四年级近视儿童动态视敏度和静态视敏度的影响。方法 2019年9月,选取苏州市带城实验小学四年级近视学生37例作为受试者。根据屈光系统调节工作原理,设计结合视觉切换任务的闭锁性技能身体活动干预方案,干预16周。干预前、干预8周后和干预16周后测量动态视敏度和静态视敏度。结果 干预16周后,所有近视学生动态视敏度和静态视敏度均显著提高(F > 15.933, P < 0.001)。轻度、中度近视学生的动态视敏度和静态视敏度均改善(| t| > 3.353, P < 0.05),中度近视学生的静态视敏度改善幅度大于轻度近视学生( t = -2.830, P < 0.01)。 结论 闭锁性技能身体活动结合动态视觉任务可改善四年级近视学生的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肌厚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3月至10月,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悬吊组(n = 20)和水中平板组(n = 20)。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行平板步行训练,悬吊组行天轨悬吊步行训练,水中平板组行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双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厚度,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三组健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PASS评分和TUGT时间均改善(|t| > 2.135, P < 0.05);水中平板组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显著增加(|t| > 5.567, P < 0.001)。水中平板组PASS评分,TUGT时间,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较对照组和悬吊组改善(P < 0.05)。结论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能有效强化患侧腹肌,从而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结合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本院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36),分别采用颈椎牵引和SET结合推拿进行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检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峰潜伏期、上肢电流感觉阈值(CPT),观察治疗显效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显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58.33%(Z=2.093,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显著加快(t>12.059,P<0.001),试验组明显快于对照组(t>3.266,P<0.01);两组的臂丛电位(N9)和颈髓电位(N13)的SEP峰潜伏期显著缩短(t>7.061,P<0.001),试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t>8.033,P<0.001);两组CPT分级均显著降低(t>8.895,P<0.001),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t=8.913,P<0.001)。结论SET结合推拿治疗可促进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