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院1985~1994年共收治重度踝关节骨折脱位79例,其中手术治疗62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龄19~70岁,平均41岁。砸伤18例,挤压伤23例,扭伤21例。左侧24例,右侧38例。损伤按hange—Hanson分型:旋前外展型21例,旋后外旋型27例,旋前外旋型9例,垂直压缩型3例,无骨折踝关节开放脱位2例。 1.2 手术方法 选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手术采用骨膜外内固定方法。内踝骨折解剖复位后采用自攻螺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三角韧带损伤者修补。外踝骨折应在外踝前上方沿腓骨向上切口,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外踝和下胫腓联合,钉尖必须穿过对侧胫骨皮质。踝关节水平以上位置较高的外踝骨折选用钢板或骨圆针内固定,在外踝部预弯成向外约15°角。后踝骨折超过关节面25%者,经后内侧切开解剖复位,松质骨螺钉固定。垂直压缩型骨折采用经内踝骨圆针或松质骨螺钉固定胫骨下端骨折,腓骨骨折皮质骨拉力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 2 0 0 2年 ,我院对 4 8例踝关节骨折脱位进行手术治疗 ,配合中药局部熏洗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 8例中男 35例 ,女 13例 ;年龄 19~ 5 8岁 ,平均 38岁。致伤原因 :跌伤或扭伤 18例 ,车祸伤 15例 ,坠落伤 9例 ,压砸伤 6例。损伤部位 :单踝 12例 ,双踝 2 8例 ,三踝 8例。按LaugeHansen分类[1] :旋后 -外旋型 18例 ,旋后 -内收型 6例 ,旋前 -外旋型 12例 ,旋前 -外展型 10例。垂直压缩型 2例。合并距骨脱位 2 8例。开放性骨折脱位 2 4例。2 治疗方法4 8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术中尽可能恢复踝穴的解剖…  相似文献   

3.
踝部旋前型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踝关节旋前型骨折脱位的特点。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1990-2000年,本院手术治疗踝部旋前型骨折脱位72例,其中随访43例,所有病例均行外踝4-6孔钢板螺丝钉固定,内踝克氏针张力带或松质骨螺丝固定,下胫腓联合不做常规固定而根据术中情况决定。结果:43例患者随访1-9年,平均3年按陆氏标准主客观表现及X线表现进行评分。其中;优良38例,可3例,结论:踝部旋前型骨折脱位要想取得优良的疗效。内外踝骨折必须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同时对下胫腓分离者无需做常规固定。  相似文献   

4.
踝关节骨折——脱位为踝部常见创伤疾患。大多数稳定踝关节骨折可通过保守方法治愈。少数不稳定踝关节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总结我院手术治疗不稳定踝关节骨折病例中,19例采用了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收到良好的效果。作者认为此方法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满意。 临床资料 本组共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28~70岁,新鲜骨折12例,陈旧性骨折7例;开放性骨折2例。骨折类型按Lauge—Hansen氏分型:旋后外旋Ⅱ°7例,Ⅲ°4例,旋前外旋型Ⅱ°2例,旋  相似文献   

5.
旋前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旋前、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至2006年7月,对42例旋前、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31例,女11例;年龄19~76岁,平均40.5岁。开放性损伤4例,闭和性损伤38例。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18例,旋后外旋型IV度三踝骨折24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h~27d。内、外踝均采用标准内、外侧切口。如需行后踝骨折处理,则将内踝切口延长,同时显露内、外及后踝。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踝穴(Mortise)位X线检查。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疗效根据梁军等改良Baird-Jackson的主客观及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包括疼痛、踝关节的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踝关节X线测量等。本组优20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5.7%。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但发生1例下胫腓骨三皮质固定螺钉断裂。结论: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并稳定踝关节的解剖关系,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旋前-外展、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获得随访的踝关节骨折中,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展、外旋型骨折共26例获手术治疗,21例于伤后8h内手术,5例因皮肤条件差延迟手术。标准内踝切口处理内踝骨折,外前或外后切口处理后踝和外踝,均做相应内固定。结果随访时间6—3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疗效评定依据Bail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优1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术后除1例因过早负重行走致外踝骨不连外,无畸形愈合、感染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结论大多数旋前-外展、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属不稳定骨折,具有手术指征。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使骨折解剖复位,最大可能地恢复踝穴的解剖关系,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与处理。方法2002年3月~2004年6月,38例踝关节骨折患,按Lauge-Hansen分型,20例为旋后外旋型损伤,通过摄应力X线片及术中固定内、外踝后摄片证实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均行螺钉固定。结果16例患得到随访,随访4个月~2.3年,平均1.5年。根据Baird-Jackson评分,优11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1%。结论判断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中下胫腓分离最可靠的方法是固定内、外踝后摄X线片,以证实是否有分离。螺钉应在12周左右取出,防止折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手术修补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2例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其中内踝骨质完整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三角韧带手术治疗组(治疗组)和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组(对照组)各23例,均行外踝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下胫腓关节以螺钉固定8周;治疗组同时行三角韧带修补,对照组术后行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随访11~34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52例患者均获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4.6%和65.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损伤,有必要同时进行修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改良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外踝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5例累及外踝后踝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3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43.1岁;踝关节损伤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合并踝关节脱位6例。后踝骨折根据Haraguchi分型全部为Ⅰ型骨折。均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外踝后踝。观察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0 min。21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3~5个月均骨性愈合。3例患者出现创口浅表感染,无术后粘连、深部感染,无长屈肌腱挛缩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不良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优13例,良6例,可2例。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可以同一切口解决后踝及外踝骨折,避免剥离长屈肌起点,减少了长屈肌术后粘连,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1-03—2013-03诊治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96例,单纯外踝骨折行内踝三角韧带探查修复及外踝骨折复位内固定;内外踝骨折或不需处理后踝的三踝骨折,分别行内外踝骨折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1/3者,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选择后外侧切口进入,复位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3 h,平均2.3 h。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行踝关节CT检查显示均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优47例,良43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3.8%。结论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过程中合理的复位顺序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术中应常规探查下胫腓关节情况;内、后踝需要同时固定的患者取后外侧单一切口即可满足手术显露需求。  相似文献   

11.
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创伤骨科最常见的骨折、脱位之一。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损伤机制较为复杂,包括下胫腓联合损伤。本文通过复习近 10年的文献,介绍旋前型踝关节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 X线评价和治疗方法。 临床上对踝关节骨折、脱位最普遍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 Lauge- Hansen和 AO- Danis- Weber分类方法。 Lauge- Hansen按损伤机制将踝关节骨折、脱位分为旋后-内收、旋后-外旋、旋前-外展、旋前-外旋和垂直压缩五型;而 AO- Danis- Weber则主要根据腓骨骨折的水平将其分为 A、 B、 C三型。由于旋前-外展和旋前-外旋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腓骨远端干骺端钢板用作支撑钢板固定外踝和后踝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腓骨远端干骺端钢板用作支撑钢板固定外踝及后踝治疗三踝骨折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5岁。左侧12例,右侧11例。根据Lange-Hansen分型,Ⅲ、Ⅳ度旋后-外旋型14例,Ⅳ度旋前-外旋型9例。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骨折复位固定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钢板稳定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8.4个月。患肢均无畸形愈合,无骨不连,无钢板外露、松动、断裂,无伤口感染。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1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1%。结论腓骨远端干骺端钢板用作支撑钢板固定外踝及后踝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对骨折固定可靠、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三踝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切口联合前内侧切口手术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17-01采用漂浮体位通过后外侧切口结合前内侧切口入路手术治疗24例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11~14)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踝穴对称、内固定位置良好。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12~16)周。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按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优17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7.5%,平均86.5(75~96)分。结论漂浮体位下后外侧切口联合前内侧切口手术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可良好显露骨折位置,直视下精准复位、固定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优势明显,配合镇痛及术后早期踝关节主、被动屈伸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容易误诊的Maisonneuve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踝部损伤。目前有多种分型方法。最常用的是Lauge—Hansen分型。这种分型根据受伤时足部所处的位置、外力作用的方向和不同的创伤病理改变将踝关节骨折分为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垂直压缩型。  相似文献   

15.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涛  庞桂根 《中国骨伤》2006,19(4):253-256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踝部损伤,通常发生在旋前-外旋和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少部分发生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也可能单独发生不伴有骨折脱位。按其损伤程度分为3型:Ⅰ型为单纯扭伤无下胫腓分离,Ⅱ型为潜在性分离,Ⅲ型为明显的分离。对于不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没有造成下胫腓分离的韧带扭伤,即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可采用螺钉、下胫腓钩、钩板或缝扣固定,以防踝关节不稳定造成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6.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骨折复位、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踝关节功能恢复和预后情况。方法:踝关节骨折153例,男118例,女35例;年龄15-62岁,平均36岁。按Danis-Weber AO分型:A型30例,B型95例,C型28例。损伤机制按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展型45例,旋后-外旋型骨折70例,旋前-外旋型28例,旋后-内收型10例。单踝骨折47例,双踝骨折70例,三踝骨折23例,合并腓骨骨折13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71例损伤程度按Bonnin分度:Ⅰ度19例,Ⅱ度31例,Ⅲ度21例。153例均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BonninⅠ度损伤复位后采用松质骨螺钉经腓骨内固定;Ⅱ、Ⅲ度损伤复位后采用经腓骨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Ⅰ、Ⅱ度损伤予以缝合断裂下胫腓韧带、骨间韧带;Ⅲ度损伤采用切取腓骨长肌腱或腓骨短肌腱一半替代修复下胫腓韧带。结果:153例得到6-14个月的随访,参照齐斌等的评定标准:优良121例,可20例,差12例。结论:踝关节的解剖复位可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张勇胜 《中国骨伤》1999,12(6):26-26
我院自1994~1997年共收治三踝骨折脱位24例,采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取得了一定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4例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5~56岁之间。按Danis-Weber系统分类法,A型6例,B型10例,C型8例。按Lange-Hauson分型法,旋后一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8例,旋前外旋型°6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例,余均为新鲜闭合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17例,切开复位内固定7例。治疗方法开放性骨折急诊行清创内固定术,闭合性骨折先予手法整复,根据受伤机制采用反损伤外力整复,先外踝或腓骨,后后踝、距骨、内踝,置足部于内翻位U型石…  相似文献   

18.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方法,对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随访资料完整的18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06例,女81例;年龄13~63岁。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31例,旋前外旋型33例,旋后内收型16例,旋前外展型7例。所有病例均行开放复位内固定。结果: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4周。疗效按Leeds临床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59例,良22例,差6例。下胫腓关节固定58例,发生螺钉断裂5例,术后脱位再次手术1例。内、外踝切口表浅感染或坏死14例,无畸形愈合发生。结论:内固定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踝关节解剖关系,腓骨及下胫腓韧带对踝关节的稳定起重要作用,重视皮肤软组织的处理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经手法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外固定,旋后—内收型固定于外旋-外翻-背伸位,垂直压缩固定于中立位,其他均固定于内旋-内翻-背伸位,固定时间42~56d,平均48d。结果:随访6~12月,82例功能正常无不适感;66例行走时踝部不适,小腿酸胀感;5例行走时踝部疼痛;3例手法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论:完好的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固定,较单纯石膏或单纯夹板等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可靠。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20.
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复杂踝部骨折5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昌坤  张斌  杨先武  程翔  戴伟  梁耘 《中国骨伤》2014,27(2):157-160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复杂踝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53例复杂踝部骨折患者,男31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8.2岁。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32例,旋前外旋型Ⅲ、Ⅳ度13例,旋前外展型Ⅲ度5例,因腓骨骨折严重粉碎无法分类3例。Denis—Weber分类:A型4例,B型34例,C型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h-14d,平均5d。骨折复位固定顺序为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后踝骨折采用踝前切口间接复位固定,内外踝骨折采用经皮螺钉、接骨板或张力带固定,必要时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评价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8例获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2周。根据Baird-Jackson评价系统进行疗效评定,术后踝关节功能平均(94.7±4.2)分,其中优28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1例发生皮肤浅表性感染,经换药治愈;2例发生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断裂。结论:采用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复杂踝部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保护骨折端血运及软组织覆盖,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