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房间隔缺损(ASD)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发病率约0.3%,并且在过去的50年中,先天性心脏病和ASD的患病率有所增加[1-2]。ASD在儿童时期的临床症状多数不明显,在成人期才慢慢出现症状,可表现为运动不耐受、心律失常[3]、肺动脉高压(PH)[4]及右心衰竭等。目前ASD已经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内科介入修复,具有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正>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是一种肺部血管发育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其特点是在一支或多支肺动脉不经毛细血管与肺静脉直接相连,形成动静脉短路,使右心室血液未经氧合就与左心室混合,导致右向左分流,形成血流动力学异常[1]。PAVF常由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引起,约有87%的PAVF患者合并HHT[1]。  相似文献   

3.
<正>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进行性且通常致命的肺部疾病,缺乏有效干预措施[1]。目前IPF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特征是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肺结构破坏的过程[2]。骨膜蛋白是一种ECM分泌性蛋白,在IPF患者肺组织中高表达,在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4]。有研究显示IPF的肺成纤维细胞需要骨膜蛋白才能最大限度的增殖[5]。  相似文献   

4.
<正>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embolism,VTE)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年发病率可达1-2例/1 000人,给全球带来重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1]。抗凝治疗是VTE治疗的基础,可有效改善疾病预后[2]。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肺组织血液供应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最常见。近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影像诊断技术的完善,APE发病率逐年增加。监测包括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流行病学发现,PE发病率与性别有复杂关系,受年龄的影响,在年龄<55岁的人群中,女性PE的发病率高于男性[1];  相似文献   

6.
<正>肺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 FES)最常见的原因是创伤,其中骨折最为常见,然而静脉滴注脂肪乳导致肺脂肪栓塞综合征极其少见[1]。1990年国外曾报道过一名儿童在使用脂肪乳剂7周后,出现了肺部并发症。尸检时发现患儿肺小动脉和微小动脉血管腔出现了脂肪栓塞。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血管腔、动脉壁以及多核巨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的细胞质中存在脂肪颗粒[2]。2010年我国同样也报道一例患者静脉点滴输注脂肪乳致死尸检结果为肺脂肪栓塞[3]。  相似文献   

7.
<正>微乳头型肺腺癌(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with micropapillary pattern,MPPAC)属于一种具有高度恶性潜能的独特组织学亚型的肺癌,具有高度侵袭性,常伴早期淋巴结转移及广泛的淋巴管瘤栓,具有微乳头结构(micropapillary pattern,MPP)是肺腺癌患者预后差的一项重要因素。MPP是指中央缺乏纤维血管的位于肺泡间隙或包围在结缔组织薄壁内的细胞簇[1-4]。1997年Silver和Askin首次描述了肺癌的MPP[5]。2011年2月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协会(IASLC/ATS/ERS)发表相关文献,把MPPAC列为肺腺癌新的组织学类型[1]。  相似文献   

8.
<正>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唯一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但重症肺炎间质性纤维化终末期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单纯肺移植后,肝脏会进一步恶化,并不能存活,这类患者需要行肝肺联合移植[1]。1987年Wallwork等[2]报道了世界上首例成功实施的心肝肺联合移植术。1994—2019年,美国共实施肝肺联合移植术93例[3]。国内相关报道较少,仅曾妃[4]、王跃斌[5]、王白羽[6]等有过3例报道,  相似文献   

9.
<正>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是指曲霉菌属侵犯肺或支气管所引起的急慢性组织病理损害[1],其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为临床所重视。IPA的临床症状多以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多见,有研究显示发热是侵袭性真菌病的首发且唯一提示性临床特征[2],IPA患者更容易表现出发热这一症状[3],且此类发热多具有长期性(发热时长超过2周)、难治性的特点,令患者和临床工作者为之困扰。  相似文献   

10.
<正>栓塞(不包括羊水栓塞)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其中肺栓塞的常见类型为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多发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后,深静脉血栓脱落可堵塞肺血管,可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猝死[2-3],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救治。但肺栓塞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体征多不典型,给临床早期诊治增加了困难。本文收集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孕产妇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为孕产妇急性肺栓塞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1.
<正>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和肺功能进行性恶化,容易发生气胸和纵隔气肿,预后较差,确诊后未经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5年[1]。随着病程进行性的不可逆发展,必要时需考虑肺移植[2]。徐志瑛教授年均诊治IPF病例约100例,  相似文献   

12.
<正>微流控技术是一种精确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体,以在微纳米尺度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生物技术[1,2],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可以构建各种微环境,实现多种细胞间共同培养,为细胞生长提供一种与人体高度近似的环境[3,4],如肺芯片[5,6]、血管芯片[7]、肠芯片[8]、肝芯片[9]、肌肉芯片[10]等。芯片上的器官(organs-on-a-chip,OOC)是指使用3D培养技术对干细胞进行分化诱导进而形成类似于目标器官或组织的技术[11],相比于广泛使用的Transwell方法[12],它不需要使用专门设计的流动腔来模拟流体剪切力等生理特征,可以取代动物实验模型,降低药物开发成本,为药物递送和毒性筛选提供更好的平台[13]。  相似文献   

13.
何希  刘雨  胡良皞 《中国医刊》2024,(3):243-247
<正>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胰腺纤维化疾病,其特征在于胰腺实质和导管系统的不可逆损伤。腹痛是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常伴有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不全[1]。由于胰周血管与胰腺极为密切的解剖关系,CP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侵蚀、纤维化牵拉、囊肿压迫等可能导致多种血管并发症,如静脉血栓形成(vein thrombosis,VT)、胰周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A)、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ancreatic portal hypertension,PPH)等,发生率分别为3%~41%[2]、4%~10%[3-4]、2.7%[5],而CP引起的动脉栓塞十分罕见。这些并发症与重度上消化道出血和高死亡率相关[6]。CP患者血管并发症的5年累积发生率为3.2%,10年累积发生率为10.0%,15年时增加至24.5%[2]。本文就CP合并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展开阐述,希望有助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金伟  邬一峰  刘淼 《现代实用医学》2023,(12):1596-1599
<正>冠心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1-2]。临床上最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手段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通常表现为小血管病变及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等,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ISR)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4]。目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风险因素尚不清晰。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糖代谢失调会逐步累及血脂代谢紊乱,致使高脂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5]。炎症对于冠心病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并且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6]。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生物医学研究和医疗保健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兴起[1-2],在疾病的预测、诊断与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3]。AI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大致可分为四个大类,包括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和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算法是数据挖掘领域的主要方法[4]。1 机器学习的典型应用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全球三大常见血管源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据国内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中国人群中平均患病率已经达到8.2%[1]。缺氧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COPD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它与患者住院风险增加、运动耐力下降及死亡率增加有关[3-4]。目前,对于COPD并发PH(COPD-PH)除了积极干预原发病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5]。中医药对防治COPD-PH具有一定疗效,越来越受到医疗界重视。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全国名老中医王会仍主任中医师协定方保肺定喘颗粒对气虚痰瘀型COPDPH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引起多脏器、多表现的损害。研究表明,不少康复患者在发病后半年内出现了肺纤维化表现[1]。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肺纤维化的西医治疗主要围绕抗病毒、抗纤维化、抗炎、免疫调节、肺移植等方面展开[2]。其中,抗纤维化治疗主要集中在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药的使用上。然而,抗纤维化治疗无法逆转肺内既存的间质性改变,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高昂的治疗费用亦需要个体化考量[3]。中医学将肺纤维化大致归为“肺痹”“肺痿”范畴。肺痹与肺痿虽为一病之两端,但实有不同。纵览各家观点,按病因论,肺外疾病所致者为肺痹,  相似文献   

18.
<正>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间质性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其特征为肺实质持续瘢痕化和肺功能不断恶化,致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造成死亡[1-2]。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一种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以及肺血管重塑为主要特征,最终导致患者右心衰竭甚至死亡的心肺血管疾病。许多心肺系统疾病都会引起PH,早期仅表现为胸闷、气喘、乏力等临床常见症状。由于PH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极大增加了PH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将对PH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病理特征、检查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和叙述,重点介绍近年来PH的临床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神经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主要表现,其中吞咽功能异常是常见且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类型,容易导致肺炎等并发症[2]。吞咽功能的恢复与改善已经成为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无创神经刺激技术的出现,尤其是无创小脑刺激技术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调节,已在多种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效果[3]。有研究显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提高吞咽相关皮质的兴奋性,从而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