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贯中 《陕西中医》1990,11(11):507-508
本文较系统地从医学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疾病的发病机理、病机转变、心理学防治等,揭示了阴阳人格分类及个体差异,研究心理——行为模式与疾病的关系,初步为心理学诊断及防治提供基本模式。有助于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中医心理治疗12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中医心理诊断及治疗详细情况.方法 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结果 案例年代从唐代以前至近现代时期均有,其中男女比例相当.年龄从0~50岁,疗程从1天至1年以上.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疾病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精神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心理治疗方法中使用最多的依次是情志相胜法(19.67%)、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和行为诱导法(9.02%)等,有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按现代诊断分别为神经症(16.39%)、应激相关障碍(10.66%)和癌症(8.20%).有近一半(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另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治疗.共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结论 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疾病诊断是医学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基于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证候分类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创新生物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对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 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证候分类以区别于现代疾病诊断的分类思维模式对不同个体进行区分,可概括为同病异 证和异病同证,因此更具个体化特点。将中医证候分类与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相结合,创新临床诊断模式,促进 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持续关注。本文以类风湿关 节炎及其典型证候为切入点,从中医证候分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相关临床研究等方面,对中医证候分类研究 的现状进行阐述,以期为未来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分类相结合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心身医学理论及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和本土抑郁症患者的特点,认为气机的郁结、失调是郁病的关键病机;木形人格、太阴及少阴人格,以及气虚质、阴虚质是其易感体质;在传统文化中,"求诸己"的人格模式和"互倚型"的人际关系,对人性存在着一定的束缚,为引起郁病的潜在因素。在中国的整体思维模式下,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道德化""躯体化"和"病耻感"的特点。中医在本病的防治中,应充分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尽量消除公众对抑郁症的偏见,通过修身养心、情志相胜等方法调畅气机,协调阴阳。  相似文献   

5.
寐又称"不得眠",指经常性的睡眠减少,或不易入睡,或睡眠短浅而易醒,甚或彻夜不眠.不寐包括主观感觉睡眠量的减少、质的降低等睡眠需求不能满足以及后续白天效应,和客观检测的睡眠量减少、周期和结构的破坏等.目前,临床上最普遍的失眠心理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其临床操作已基本规范和完善.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认知行为疗法目前还未得到普遍应用,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治疗进程缓慢.不寐的中医心理学治疗方法散在于各家,目前尚不够完善和规范,因此,探讨实用有效的中医心理技术和方法对于完整不寐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格研究是中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中医心理学.在古代的中医文献中,并没有中医心理学这个词,但却蕴含着厚重的心理学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技术.中医心理学这个词显然是现代人在原有的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心理学的概念组合而成的新词,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医心理学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定义、内涵与外延.我们在2000年上报的"中医心理学学科代码申请论证书"中,对中医心理学的概念、定义、内涵与外延以及学科定位都进行了初步的规范性描述.中医心理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积极汲取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知识,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郁证属于情志病的范畴,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见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多梦等[1]."郁"字在中医典籍中既可理解为对疾病发生机理的一种描述,也可理解为导致疾病发生的某种潜在因素,而不能只限于郁证之郁[2].其相关症状散见于中医文献中郁证、脏躁、癫狂、百合病、奔豚气等病证.临床多见于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医心理诊断、治疗、详细情况。方法:选取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结果:案例年代从唐代以前至近现代时期均有,其中男女比例相当,年龄0~50岁,疗程1天~1年以上58例(47.54%);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的占47.54%,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疾病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精神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心理治疗方法中使用最多的依次是情志相胜法(19.67%)、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和行为诱导法(9.02%)等,有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按现代诊断分别为神经症(16.39%)、应激相关障碍(10.66%)和癔症(8.20%)。有近一半(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另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治疗。共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结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马彤彤  滕晶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153-1155
目的:探讨滕晶教授所研究的"中医五神理论"的内涵及临床指导辨治癫狂证的经验。方法:通过搜集并整理滕晶教授治疗癫狂证的医案,结合癫狂的病因病机,从五神的生理病理入手,阐明五神紊乱癫狂证的发病机制,从病机层面评定疾病并确立治疗靶点,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构建癫狂证中医五神辨治体系。结果:癫狂证的治疗应以五神为基础,结合该病的病因病机,从精神心理层面搭建癫狂证中医五神辨治体系。结论:滕晶教授所研究的中医五神理论为癫狂证的辨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开辟了临床诊疗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针刺疗法心理干预的基本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疗法全过程是语言暗示、认知行为治疗和躯体治疗系统的完整组合.辨证诊断有语言暗示作用,得气的生物信息放大现象及可操作性有认知行为治疗作用.针刺的客观疗效既有临床治疗意义,又有减少或杜绝外源性不良心理刺激,调节5-羟色胺、多巴胺浓度,稳定机体内环境等多重心理治疗作用.按照"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程序操作,以得气为重点将各环节的心理治疗特征有序、有效地组合,协同心理治疗与躯体治疗作用的效果,符合中医学标本兼治和"气至而有效"等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医的病是机体在正邪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特异性病理反应,有一定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机体患病后因人、因时、因地、因治等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内经>开始,中医常采用"类病"分类方式,即临床选取"一组反映基本病理特征的特异性主症"作为分类、识病的"纲症"并冠以病名,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是能够证明当前病人具体病机性质的证据和诊断的凭证.证候是证的外候,病机为其内涵特征.病机信息不同,则证型不同.病-证-类病的关系表现为:证候 = n个类病信息 + 病机信息 + 兼症信息;类病信息 + 病机信息 = 当前病信息.辨证除了要辨病性、病位等病机信息,还要了解"类病"信息(即基本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介绍符文彬教授针灸治疗郁病的经验.从郁病的理论依据、论治、针刺方法、针刺时注重守神调气和结合心理治疗等方面阐述符教授治疗郁病的经验.符教授治疗郁病首在辨证,注重调神,善用八脉交会、腹针、五脏背俞穴等理论,灵活施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元·朱丹溪的"六郁学说"是中医诊疗郁病的重要理论内容,越鞠丸、六郁汤为其代表方剂,临床中多以之指导方药治疗。笔者认为"六郁学说"亦可指导针灸治疗郁病,故旨在探讨以"六郁学说"指导针灸治疗郁病的理论基础,提出具体的取穴施治方法并附以病案加以说明,以期丰富郁病治疗的临床手段,为针灸治疗郁病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4.
情志相胜疗法与积极心理治疗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沙尼文(Martin E.Seligman)发动积极心理学运动,其后推出积极心理治疗法.积极心理治疗法利用增强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治疗病人的抑郁症,取得有效成果.其背后的原理跟情志相胜疗法不谋而合.本文以中医心理学的方向,解释积极心理治疗法与情志相胜疗法中,"喜胜悲"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5.
1前言《黄帝内经》在继承先秦心理学思想和成就的基础上,将心理学引入到医学领域,指导体质分类、人格划分、病因判断、病机分析、养生长寿、疾病康复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中医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成为医学心理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抑郁症(depression)是最常见的心境障碍。临床上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中医典籍无抑郁症之名,相关论述多见于郁证、癫狂、情志病等。抑郁症的中医病机、治法和方药尚无共识,特别是辨证分型多以个人经验为依据,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也由于缺少精神病专科医生参与,所采用的疾病诊断标准、调查工具及样本大小的不同,所得的结果差异甚大。本文总结分析抑郁症中医证候构成、常见证候辨证分型标准及有待探索的问题。1抑郁症中医证候类型构成198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黄山会议)首次以专家论证的方式拟定了抑郁症中医证候辨证分型,并于1991年(昆明会议)修订辨证标准。此后,有近50篇文献分析报告了抑郁症的辨证分型,较集中描述了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郁痰阻、心脾两虚、肝肾阴虚、阴虚火旺等证型〔1,2〕。这些研究为抑郁症辨证分型提供了基础,但要准确了解抑郁症中医证候构成必须掌握西医诊断分型标准,进行病证结合的大样本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笔者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No.2001BA701A22)资助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以心境障碍中单、双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异病同治的内涵。方法:用导痰汤加味治疗头痛、眩晕、不寐、郁证、喘证、癫狂等不同疾病,均取得佳效,6例病人皆属于成人,都符合中医内科诊断标准。结果:6例病人全部治愈,再次证明不同疾病只要病机相同,就可用异病同治之法进行治疗。结论:导痰汤出自《济生方》,功能豁痰开窍,破气开郁。  相似文献   

18.
中国针灸新世纪发展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士杰 《中国针灸》2003,23(6):315-316
发展针灸学术 ,临床研究思路至关重要。通过研究评价为传统经验和理论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固属必要 ,但当务之急应是评价针灸临床疗效之研究 ,而且不能仅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来评价 ,更何况有些传统中医的症征用现有的检测手段尚不能检测。如《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所列的非器质性因素导致的不寐、郁病、癫病、狂病、阳萎、遗精、心悸、自汗、盗汗、便秘、中暑、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少、闭经、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经行口糜、妊娠恶阻、产后大便难、产后缺乳、阴挺、狐惑等用针灸治疗有良好疗效的疾病。1 评价针灸临床疗效不能脱离传统医…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5):885-888
中医学对癫狂的病因病机认识历代并不一致,其中"痰迷心窍"说出现于金元时期,到明清时期更为盛行。随着脑主神明理论的发展,清代中医学也有将癫狂的发病部位定位在脑的认识,但这并没成为主流。之后的汇通派医家辨析脑与五脏的关系,继续阐发痰邪导致癫狂的病机,但并没有彻底变革原有的心主神明论。现代中医神志病学重新审视心脑问题,认识到痰邪影响大脑神机运用是发生癫狂的重要病理机制,对癫狂的病机与病位有了新的定论。考察癫狂病机从痰迷心窍到痰滞脑神的转变,可以更清楚痰邪为患导致癫狂的脏腑相关性,丰富中医神志病学,也为现代从痰论治精神分裂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躯体化是指以躯体不适来表达心理冲突的一种特殊的心身病痛现象。现实中,由于现代医学检验无法找到病诉的生理病因而假定其源于心理因素,因此其诊断常常依据身心二元论的视角。在传统中医"心身合一"的文化观念下,心与身的疾病从来不是绝对二分的。通过"虚""郁"等意象概念系统,中医学对类似躯体化现象的一系列心身病痛表达了具有直观性、意象性与实践性的独特心身互应解释模式,同时也反映在传统中医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