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和疗效分析。方法 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0个月。按Macnab评定标准^[1],术后疗效评定:优14例,良32例,可9例,差5例,优良率76.7%,有效率为91.7%,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痛苦少,创伤轻微,是治疗早中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在病变明显压痛点的上或下一个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注入15~20ml复合镇痛液,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液体自身的物理作用,减轻椎间盘神经压迫及组织黏连,缓解水肿,从而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的不良症状。结果治疗76例,治愈28例,好转48例。每人治疗1疗程(3~4次,1周1次),平均随访14个月。结论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确切、缓解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诊断,以提高对两种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994年10月至2000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椎管内肿瘤21例进行了分析讨论,其中硬膜外肿瘤12例,髓外硬膜下肿瘤5例,髓内肿瘤4例。位于腰段15例,胸10到胸12者6例。本组病人均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采用腰背部正中切口。经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5例,室管膜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胶质瘤1例。结果;本组病人肿瘤全切除15例,部分切除3例,行肿瘤活检椎板减压3例。术后痊愈14例(占67%),有效5例,无效2例。本组就诊时有13例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率达62%。结论:椎管内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常表现为慢性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延误治疗,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和评价骶管阻滞与骶管阻滞+坐骨神经干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4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程和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行骶管阻滞和骶管阻滞+坐骨神经干阻滞治疗,两组均以曲安奈得、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维生素B1与生理盐水混合液行神经阻滞治疗,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结果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A、B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40%(16/40例)和88.2%f30/34例),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26/40例)和92.5%f37/40例),B组疗效明显高于A组(P〈0.01)。A、B两组出现下肢乏力的发生率分别12.5%(5/40例)和2.5%(1/40例)(P〈0.01)。结论骶管阻滞和和骶管阻滞+坐骨神经干阻滞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后者比前者疗效更优,下肢乏力现象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合并颈椎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共治疗56例合并颈椎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岁。A组24例仅行腰椎手术;B组32例在一次麻醉下对颈椎和腰椎进行一期手术,观察所有病例手术前、后及最后随访时的颈、腰椎JOA评分,分析手术并发症,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平均随访38个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2.1h,出血量350ml,术后有4例需行颈椎二期手术。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腰椎JOA评分分别为6.3±2.2,11.8±1.4和11.3±1.8,优良率为79.2%,而颈椎JOA评分较术前下降。B组平均手术时间5.2h,出血量1100ml,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颈椎JOA评分分别为7.5±2.1,12.9±1.6和12.1±1.4,腰椎JOA评分分别为6.7±2.5,12.8±1.3和12.1±1.6,优良率为87.5%。结论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合并颈椎病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约有10%~20%的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自1934年Mixter和Barr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来,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均得到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微创TLIF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伴有节段不稳定6例,超外侧间盘突出9例;腰3/4节段2例,腰4/5节段10例,腰5骶1节段3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创面大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中的X线透视时间及并发症等.采用VA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15例微创TLIF的手术时间平均3.4h,出血量100ml,切口长3cm,无伤口引流管,术后1d下地活动,术中X线透视时间27-38s.随访6-30个月,患者术后症状缓解,VAS评分从术前8.3分恢复到术后第3天4.7分、1周时3.8分、1个月时2.6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出现椎弓根钉进入椎管内,出现下肢无力,再次手术重置椎弓根钉同定,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微创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脊柱结构破坏少,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69.1岁.并发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7例、心脏病4例.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19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9例,多点开窗减压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均安全完成.平均随访2年1个月,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69.1%.结论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内科并存症多,多节段退变和椎管狭窄者多.正确处理内科并存症,结合症状、体征、影像学及术中探查情况恰当减压,能获得较好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临床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放或微创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9例病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3.5年,平均为19个月,术后均进行腰、腿痛VAS评分,JOA、ODI评分,结果较术前改善明显,影像学结果复查满意.术后症状减轻,体征大部分消失.结论 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成年患者相似.保守治疗无效后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现代经皮内镜下脊柱手术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Yeung发明的YESS ( 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脊柱内镜系统及YESS技术基础之上的。Ruetten,Hoogland等在YESS脊柱内镜系统基础上进行改进,并提出完全内镜技术( full-endoscopic technique )及TESSYS (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ical system )等概念。但这些脊柱内镜系统都是使用带工作通道的硬杆状内镜在持续生理盐水灌洗下进行的微创脊柱手术,只是手术技术上不断改进以适应更复杂的病例,所以都可以称为完全内镜下手术技术。目前主要用于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及慢性腰痛等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诊断 ,以提高对两种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 1994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0月间我科收治的椎管内肿瘤 2 1例进行了分析讨论 ,其中硬膜外肿瘤 12例 ,髓外硬膜下肿瘤 5例 ,髓内肿瘤 4例。位于腰段 15例 ,胸 10到胸 12者 6例。本组病人均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采用腰背部正中切口。经病理证实神经鞘瘤 15例 ,室管膜瘤 3例 ,神经纤维瘤 2例 ,胶质瘤 1例。结果 本组病人肿瘤全切除 15例 ,部分切除 3例 ,行肿瘤活检椎板减压 3例。术后痊愈 14例 (占 6 7% ) ,有效 5例 ,无效 2例。本组就诊时有 13例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误诊率达 6 2 %。结论 椎管内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多不典型 ,常表现为慢性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 ,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而延误治疗 ,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腰骶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滑脱节段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2004~2008年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完整腰骶移行椎91例,男46例,女45例;年龄男48.3±12.5(28~85)岁,女48.4±10.6(21~68)岁。按Castellvi分类进行分析。结果91例共发现病变217处。腰椎间盘突出症共51例占56%,其中L3/4,2例占2.2%,均为Ⅱ型移行椎;L4/5,41例占46.2%(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25例,Ⅳ型3例);L5/S1,8例占8.8%,均为Ⅰ型移行椎。腰椎管狭窄症31例占34.1%,其中L3/4,9例占9.8%(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1例);L4/5,11例占12.1%(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2例);L5/S1,9例占9.8%(Ⅰ型3例,Ⅱ型6例)。腰椎滑脱节段:L4滑脱25例占27.5%(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10例,Ⅳ型2例);L3滑脱3例占3.3%(Ⅱ型1例,Ⅲ型2例);L2滑脱4例占4.4%(Ⅱ型2例,Ⅲ型2例);L1滑脱1例;各型均无L5滑脱病例。结论Ⅰ型移行椎L4/5、L5/S1节段均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Ⅱ型、Ⅲ型、Ⅳ型则只发生在L4/5节段和L3/4节段,L5/S1节段没有突出。Ⅰ型和Ⅱ移行椎以L5/S1节段狭窄及退变多见,L4/5次之;而Ⅲ型和Ⅳ型移行椎时腰椎管狭窄症于L4/5节段最多,L3/4次之,L5/S1节段没有狭窄,所有移行椎病例没有L5滑脱及峡部裂发生,L4滑脱最多,以Ⅱ型、Ⅲ型占主要,其次为L2、L3滑脱。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月-2006年3月,我院行腰椎管内手术231例,椎管内和椎间盘肿瘤误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骶骨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征及鉴别要点,并分析误诊的原因.方法 对比骶骨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由于解剖学的特殊性、临床表现的的高度相似,低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导致骶骨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容易混淆.造成误诊的原因主要在于对骶骨肿瘤的认识不够,而过度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忽视了基本病史与临床特征的重要性.结论 应提高对骶骨肿瘤的认识,重视病史询问,重视查体及临床资料的分析,以提高骶骨肿瘤疾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刘宇  李振 《现代肿瘤医学》2019,(8):1380-1382
目的:通过对出现根性疼痛症状的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例的总结,发现其根性疼痛与体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典型临床表现,并查阅相关文献探讨体位与神经根性疼痛的原因。结果:55例腰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均有明显的体位相关性神经根痛。结论:腰椎管内神经鞘瘤可导致患者出现体位性神经根痛,并可以此与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症等退行性疾病所致根性疼痛相鉴别,有助于腰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椎管内肿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分析11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治疗.结果:术前所有误诊患者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MRI检查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8例,其中椎管内外哑铃状1例;脊膜瘤2例,血管脂肪瘤1例.所有病变均完全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3年,功能基本全部恢复者9例,残留右小腿外侧麻木1例,左侧臀部麻木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综合分析腰腿痛患者的临床特点与CT检查结果,才能避免误诊;MRI是目前诊断椎管内肿瘤的最有效的手段;及时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腰骶椎骨转移性肿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坐骨临床表现相似,早期易误诊.作者总结1996年1月~1999年10月共7例因腰骶椎骨转移性肿瘤所致的坐骨神经痛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8.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1月收治的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其中9例为椎孔型,3例为椎间孔外型,L2/31例,L3/45例,L4/55例L5/S11例.手术方法 6例采用椎板间入路,3例椎板侧方入路,3例椎板间和侧方联合入路.结果 术后12例均获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采用中华骨科学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T扫描确诊率较高,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经皮腰椎间盘旋切术(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er discectomy,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安全系数高,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优点,已为骨科医师普遍接受.但其术后优良率仅为70%~80%.远低于传统椎管开放手术。如何提高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一直是临床骨科医生关注的话题。本院1996年10月至2003年10月行APLD352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良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9年9月使用改良PLIF术和传统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使用改良PLIF术62例患者,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使用传统PLIF术30例患者,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改良PLIF组和传统PLIF组JOA评分术前分别为(6.45±1.25),(6.50±1.26);术后3个月分别为(12.55±2.33),(12.55±2.30);末次随访分别为(13.03±1.90),(13.87±1.56).手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90±1.62),(7.87±1.62);术后3个月分别为(2.54±1.32),(2.53±1.28);末次随访分别为(1.09±0.27),(1.11±0.18);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内固定无松动和折断,椎间融合良好.改良组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1例双下肢肌力下降患者,术后下肢肌力改善不明显,行理疗处理.传统组2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有差异性,改良组明显优于传统组;而住院时间无差异性.结论 改良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获得传统PLIF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具有手术损伤小、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