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健脾补肾壮骨汤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疼痛程度、关节功能的影响。在112 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56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56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加服健脾补肾壮骨汤(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恢复情况、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3天、7天及14天,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健脾补肾壮骨汤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miR-155抑制物对于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miR-155抑制物在骨肉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实验分3组,分别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正常细胞对照组。实验组转染miR-155抑制物(hsa-miR-155 inhibitors)抑制其细胞内miR-155活性,阴性对照组转染抑制物阴性对照核苷酸序列(microRNA inhibitor N.C),正常细胞对照组不做转染。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实验测定3组细胞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的吸光度(OD)值,并绘制生长曲线。细胞周期与凋亡的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两个对照组细胞增殖速度无明显差异,而实验组细胞增殖速度则明显减慢。两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未见明显差异,而实验组细胞凋亡率(8.5±0.4)%与阴性对照组凋亡率(1.2±0.3)%、空白对照组凋亡率(1.1±0.2)%相比则明显增高(P<0.01)。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加,与此同时G2/M期与S期细胞比例则显著减少(P<0.01)。结论:miR-155抑制物可通过抑制成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细胞内miR-155的活性,显著抑制其增殖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和细胞G0/G1期阻滞。miR-155可能会成为骨肉瘤诊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结合实践介绍了在创伤骨科临床课件制作中三维动画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了该技术在临床教学中的诸多优势,并探讨了三维动画技术在骨科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骨盆、髋臼骨折21例(其中骨盆骨折14例,髋臼骨折7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4例双柱骨折及4例前柱加后半横行骨折患者附加外侧切口。结果21例手术时间为85~200min,平均118min;术中失血量为270—1360mL,平均420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全部患者随访10—3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7—3.9个月,平均2.9个月。参照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优16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90.48%。根据Matta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3例,良5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0%。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具有切口小、解剖清晰、固定操作简单等优点,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利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进行修复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11例足跟周围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病变局部扩大切除后,在肿瘤边界完整切除的基础上,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进行修复。结果 11例均获随访,时间10个月~6年。转移皮瓣均成活,外形满意,感觉恢复,足及足趾活动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软组织中小面积缺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yclin D1 shRNA(short hairpin RNA)对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Cyclin D1 shRNA表达载体,稳定转染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检测Cyclin D1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骨肉瘤细胞Cyclin D1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CCK-8检测干涉Cyclin D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稳定转染Cyclin D1 shRNA载体后骨肉瘤细胞的Cyclin 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被明显抑制.与对照组相比,骨肉瘤细胞增殖被显著抑制(P<0.05).同时,细胞发生G0/1期阻滞,G1/S期比例增加(P<0.01).结论:Cyclin D1 shRNA载体可下调目的基因的表达,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细胞SOSP-9607的增殖,发生G1/S期阻滞.  相似文献   
7.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10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总结内固定失败的经验教训和探讨内固定治疗策略。方法总结2005—2008年间手术治疗的2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10例手术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再次治疗。其中,7例重新内固定(股骨近端锁钉、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空心钉),2例改行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术,1例经胫骨结节下肢牵引非手术治疗6~8周。结果原手术方式动力髋螺钉内固定9例,多根空心钉内固定1例。术后6周发现内固定失败3例,术后10周发现6例,术后12周发现1例。内固定失败形式包括钢板移位、骨折明显移位、钢板螺钉脱出、钢板撬起及股骨头髋拉力钉切出等。经过再次术后61~94 d的随访,骨折基本愈合或临床愈合,患者生活自理,局部无痛,关节活动良好。结论股骨粗隆间手术失败原因可能为内固定不坚强、骨折复位不佳、过早负重、拉力螺钉位置不良等。股骨粗隆部有压应力与张力之分,如何解决骨折复位后剪切力的合理分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骨水泥中的硫酸钡对破骨细胞形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加入巨噬细胞克隆集落刺激因子及核因子B激活因子配体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实验组中分别加入含有或不含有硫酸钡的骨水泥颗粒。以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细胞及象牙磨片上虫蚀样骨吸收陷窝的形成昨作为检测破骨细胞形成及其骨吸收活性的检测指标,检验骨水泥中的硫酸钡对破骨细胞的影响。结果含或不含硫酸钡的骨水泥颗粒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细胞形成均早于无骨水泥颗粒的对照组(4天vs6天),而骨水泥颗粒中是否含有硫酸钡的两组间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细胞形成的时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间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细胞的数量无显著差异;含硫酸钡的骨水泥颗粒组象牙磨片上骨吸收陷窝的面积较不含硫酸钡的骨水泥颗粒组及阴性对照组均增大(28.26±4.98vs22.28±3.49vs14.58±2.82,〈0.05)。结论骨水泥颗粒中的硫酸钡能够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并促进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多种腓肠肌肌皮瓣转移治疗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伴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选择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6月,对16例胫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合并骨缺损骨外露的患者,采用病灶清除,骨质缺损较多行Ⅰ期或Ⅱ期植骨,外固定支架固定,分别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腓肠肌内外侧头联合肌皮瓣、腓肠肌内或外侧头肌瓣加植皮,术后常规滴注引流进行治疗。男14例,女2例,年龄17~59岁。皮瓣面积6 cm×4 cm~18 cm×9 cm。结果随访6~24月,全部转移皮瓣一期存活。Ⅰ期植骨2例,Ⅱ期植骨4例1,例慢性骨髓炎复发,植骨失败,经3次清创后感染治愈;其余病例感染均未复发,植骨愈合好,植骨愈合时间3.4~6.7月,平均4.6个月。结论腓肠肌肌皮瓣具有血供丰富、操作简单、成活率高以及不牺牲重要血管等特点。治疗胫骨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并骨与软组织缺损,既可以改善病灶局部血液循环、又可以进行创面覆盖,同时还可以进行滴注引流,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费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0月28日出版的《临床医师肿瘤杂志》(CA CancerJ Clin)上刊载了一篇关于环境因素与癌症关系的综述,题为“美国癌症协会关于环境因素和癌症的观点”。我们对该论文进行研读后,就一种环境致癌物TCDD的生物性特点、危害性以及加强防范意识等方面提出了补充观点,得到了作者认可。我们撰写的Letter于2010年1月8日发表在《CA Cancer J Clin))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