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介素8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介素8(IL-8)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轻度哮喘患者行气道激发试验,对哮喘患者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O(*)/(2))产生、血浆及诱导痰IL-8、丙二醛(MDA)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中、重度哮喘患者每106个周围血中性粒细胞O(*)/(2)产生水平为[(20.9±5.1)nmol/L],与轻度哮喘患者[(15.2±4.2)n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度哮喘组与正常人[(11.3±2.4)n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周围血中性粒细胞O(*)/(2)产生与气道反应性指标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下降20%时所需的累积量(PD20FEV1)呈显著负相关(r=-0.693,P<0.05);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血浆及诱导痰IL-8水平[(585±75)ng/L、(791±103)ng/L]、MDA水平[(6.3±1.6)mmol/L、(21.8±6.3)mmol/L],与缓解期哮喘患者血浆及诱导痰IL-8水平[(227±54)ng/L]、[(322±95)ng/L]、MDA水平[(5.4±1.0)mmol/L]、[(15.1±5.6)m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缓解期哮喘患者与正常人血浆及诱导痰IL-8水平[(188±46)ng/L]、[(224±51)ng/L]及MDA水平[(4.1±0.4)mmol/L]、[(9.5±4.2)m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诱导痰MDA水平与PD20FEV1呈显著负相关(r=-0.708,P<0.01);诱导痰IL-8水平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呈显著正相关(r=0.838,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氧自由基可能参与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慢支炎)气道和粘膜炎症特点及肺泡巨噬细胞(AM)膜上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表达。方法18例吸烟慢支炎临床缓解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粘膜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灌洗液LFA-1+AM的百分率及绝对数,粘膜内巨噬细胞数目和粘膜厚度。结果(1)慢支炎组中LFA-1+AM数目及其所占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BALF中AM总数与LFA-1+AM数呈正相关(P<0.01)。(2)慢支炎组支气管粘膜厚度[(0.20±0.09)μm]明显高于对照组[(0.08±0.04)μm,P<0.01];其粘膜内巨噬细胞数[(21.6±4.6)个/高倍镜]明显高于对照组[(10.0±3.4)个/高倍镜,P<0.01],慢支炎组粘膜厚度、粘膜内巨噬细胞数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  相似文献   

3.
哮喘豚鼠气道重塑与气道反应性的图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研究哮喘豚鼠气道重塑的机制及气道反应性的变化。方法实验分二组对照组(20只)和哮喘组(20只),取双肺与不同刺激因素作用后作组织切片、HE染色,通过图像分析仪测定支气管内周长、管壁厚度、外周长,并计算平滑肌收缩百分比(PMS)。结果(1)哮喘组支气管壁厚度(WA/Pi)为(10.0±2.0)μm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在哮喘小鼠气道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激动组、拮抗组、激素组和哮喘组。卵白蛋白雾化吸入建立小鼠哮喘模型,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组织中炎症反应和重构情况;并以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肺组织中PPARγ的表达水平,比较其与重构程度的关系。结果哮喘组血管管壁厚度[(4.66±0.73)μm]和血管旁胶原纤维沉积量[(22.1±2.42)μm2/μm]较对照组[(2.87±0.46)μm(、1.73±0.73)μm2/μm]明显增加;激动组和激素组中这一变化均较哮喘组明显减轻,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血管管壁厚度与气道平滑肌厚度或气道旁胶原纤维面积(r=0.576、0.692,P<0.01)以及血管旁胶原纤维面积与气道平滑肌厚度或气道旁胶原纤维面积呈正相关(r=0.825、0.928,P<0.01)。除激素组外,核内PPARγ的表达水平与气道平滑肌厚度、气道旁胶原纤维面积和血管旁胶原纤维面积呈负相关(r=-0.73、-0.85、-0.91,P<0.01),而与血管管壁厚度无相关性。结论PPARγ激动剂通过促进PPARγ的核定位,抑制哮喘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重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γδ链T细胞在哮喘气道慢性炎症产生及延续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留取7例哮喘患者与7例对照者的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γδ链T细胞的百分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和基因扫描法分析T细胞受体Vδ1~Vδ3亚族的相对取用频率及克隆增殖状态。结果哮喘患者BALF中γδT细胞比例[(7.8±4.7)%]与对照组[(3.3±3.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Vδ1的相对取用频率[(44±13)%]与对照组[(19±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2)。哮喘患者BALF中部分Vδ基因亚家族呈单或寡克隆扩增,以Vδ1亚族尤其显著。结论对抗原发生特异性应答的γδT细胞可能在启动和维持哮喘慢性气道炎症中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缓激肽B2受体拮抗剂对致敏豚鼠模型咳嗽反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缓激肽受体B2拮抗剂FR173657对卵蛋白致敏和激发豚鼠咳嗽反应性的影响.方法正常和卵蛋白致敏豚鼠各40只,卵蛋白雾化吸入激发.24 h后,再各自分成对照组、小剂量FR173657组、中剂量FR173657组和大剂量FR173657组.每组10只,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FR173657溶液0.03 mg/kg、0.3 mg/kg和3 mg/kg,观察吸入辣椒素溶液诱导的咳嗽反应.用非侵入性方法测量正常对照组、致敏对照组和致敏中剂量FR173657组豚鼠的特异性气道阻力.结果不同剂量的FR173657不影响正常豚鼠的咳嗽反应和气道阻力.致敏对照组豚鼠吸入10-4 mol/L辣椒素溶液诱导的咳嗽次数和特异性气道阻力分别为[(21.7±3.0)次/3 min]和[(9.4±0.5) cm H2O/s]与正常对照组[(8.3±1.4)次/3 min,(7.9±0.9) cm H2O/s]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剂量FR173657能抑制这些改变,咳嗽次数和特异性气道阻力分别为[(12.2±1.3)次/3 min,(7.5±0.9) cm H2O/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缓激肽B2受体拮抗剂抑制致敏豚鼠卵蛋白激发后增高的咳嗽反应和气道阻力.因此,缓激肽可能是嗜酸细胞性气道炎症所致咳嗽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7.
哮喘豚鼠模型支气管平滑肌钙通道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钙离子通道变化与支气管哮喘豚鼠模型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方法利用膜片钳技术细胞贴附式方法测定哮喘A组(4只,22个细胞)和正常对照A组(5只,25个细胞)支气管平滑肌细胞(BSMCs)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动力学变化,全细胞式测定哮喘B组(5只,25个细胞)和正常对照B组(6只,24个细胞)BSMCs内向峰值钙电流.结果(1)BSMCs钙通道开放时间哮喘A组为(1.70±0.40)ms,正常对照A组为(0.70±0.10)ms,两组开放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哮喘A组BSMCs钙通道关闭时间为(5.7±0.6)ms,正常对照A组为(7.9±0.4)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开放概率哮喘A组为(0.40±0.10)%,正常对照A组为(0.20±0.20)%,哮喘A组较正常对照A组增加了4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哮喘B组BSMCs平均内向峰值钙电流为(-54±23)PA(微微安培),正常对照B组为(-25±8)PA,哮喘B组较正常对照B组增加了1.17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哮喘豚鼠BSMCs钙离子通道活性增加,可能是气道高反应性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肌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观察罗红霉素对哮喘气道重塑的影响,并与地塞米松作对照。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哮喘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组)和罗红霉素治疗组(R组),每组10只。利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Al(OH)3致敏与OVA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肺组织中支气管上皮下MF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含量,并使用图象分析技术进行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定量分析测定。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变化,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并测定肺内支气管总管壁厚度、内管壁厚度、平滑肌层厚度等指标。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结果:A组与C组相比,总管壁厚度、内管壁厚度、平滑肌层厚度显著增厚(P〈0.01)。D组和R组中的内管壁厚度、平滑肌层厚度与A组相比,均显著变薄(P〈0.01)。R组的总管壁厚度、内管壁厚度、平滑肌层厚度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量分析测定的IOD值显示A组支气管上皮下MFα-SMA表达含量较C组显著增加(P〈0.01),D组和R组表达含量较A组均减少(P〈0.05),R组表达含量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结果:支气管上皮下MFα-SMA表达含量(用IOD值表示)和内管壁厚度呈正相关(r=0.913,P〈0.01,n=40),和平滑肌层厚度也呈正相关(r=0.626,P〈0.01,n=40)。结论MF在气道重塑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罗红霉素和地塞米松均可能通过抑制MF增殖和表达起到抗哮喘气道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豚鼠模型白介素4(IL-4)、IL-5水平及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activity,AHR)的影响,为激素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各10只豚鼠.用卵白蛋白腹腔注射致敏和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哮喘豚鼠模型,三通管做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测定气道内压力以反映气道反应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豚鼠血清中IL-4、IL-5含量.结果 哮喘模型组豚鼠血清IL-4、IL-5含量,分别为(38.2±3.4)ng/L和(344.4±21.8)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9.8±1.2)ng/L和(77.8±26.0)ng/L(P<0.01);地塞米松组IL-4、IL-5含量,分别为(22.0±1.8) ng/L和(234.6±35.1)ng/L,均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P<0.01).哮喘豚鼠模型组气道反应性(0.013±0.014) g/L与正常对照组(0.168±0.186) g/L比较显著升高(P<0.01);地塞米松组气道反应性(0.144±0.154) g/L与哮喘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能有效降低哮喘豚鼠AHR,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哮喘豚鼠体内IL-4、IL-5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抑制剂对变应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影响,阐明VEGF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以及气道重塑的关系。方法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VEGF受体抑制剂治疗组(C组),每组各10只。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中VEGF进行定量分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在小鼠肺组织内的表达水平。采用医学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支气管管壁厚度(WAt/P i)、支气管平滑肌厚度(WAm/P i)、支气管平滑肌细胞计数(N/P i)及肺组织切片中的血管计数、血管壁平滑肌厚度、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计数。结果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比值B组分别为(142±63)×107/L、98.0±46.9,A组分别为(30±14)×107/L、0.7±1.1,C组分别为(41±17)×107/L、4.9±3.5,A组和C组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比值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B组BALF中上清液和血清中VEGF水平分别为(55±26)pg/m l、(72±26)pg/m l,A组分别为(37±9)pg/m l、(49±18)pg/m l,C组分别为(34±3)pg/m l、(43±19)pg/m l,A组与B组、C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组大部分支气管平滑肌、黏膜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血管周围VEGF均呈阳性表达,而A组和C组几乎没有VEGF的表达。图像分析显示,B组WAt/P i、WAm/P i、N/P i分别为(17±5)μm2/μm、(6.3±2.2)μm2/μm、(0.050±0.020)个/μm,A组分别为(8±3)μm2/μm、(3.2±0.8)μm2/μm、(0.027±0.017)个/μm,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1、0.05)。B组和A组血管计数分别为(19±3)个、(10±5)个,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抑制剂治疗后C组WAm/P i、血管计数分别为(4.5±1.3)μm2/μm、(11±3)个,C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VEGF在小鼠哮喘模型气道及肺内过度表达,并参与了哮喘的发病和气道重塑过程。VEGF受体抑制剂可明显改善哮喘小鼠的变应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期及延迟应用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防治作用。方法 40只小鼠分为 5组,每组 8只。鸡卵白蛋白(OVA)致敏 /激发组 (A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布地奈德 (BUD)早期治疗组 (C组 ),BUD延迟治疗组 (D组 ),OVA延迟对照组(E组)。小鼠于第 0、14天以OVA致敏,从第 1次致敏后第 24天开始雾化吸入 2.5%的OVA激发并持续 18d,建立气道重塑模型;分别在早期(抗原激发前 1d始)和延迟(第 1次抗原激发后第 18天始)雾化吸入BUD(0.5mg/ml),观察抗原激发及BUD应用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粒细胞(EOS)数、上清液白细胞介素 5(IL-5)和γ干扰素 (IFN-γ)水平的变化,同时对肺组织切片行苏木精 伊红(HE)、过碘酸雪夫(PAS)、Masson三色染色,测定支气管壁周围EOS计数、定量杯状细胞百分比及黏液分泌评分并测定气道平滑肌增生高度及胶原面积。结果 经过反复抗原激发,A组BALF中EOS数为(57.460±11 060)×104 /ml,B组为[ (0.050±0.020)×104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ALF中IL- 5水平及IFN -γ水平分别为(52.9±2.8)pg/ml、(39.5±3.2)pg/ml,B组分别为(16.8±1.5)pg/ml、(63.8±3.3)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B组支气管壁周围EOS数分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肌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观察罗红霉素对哮喘气道重塑的影响,并与地塞米松作对照.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哮喘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组)和罗红霉素治疗组(R组),每组10只.利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Al(OH).致敏与OVA雾化吸人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肺组织中支气管上皮下MF的一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含量,并使用图象分析技术进行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定量分析测定.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变化,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并测定肺内支气管总管壁厚度、内管壁厚度、平滑肌层厚度等指标.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结果:A组与C组相比,总管壁厚度、内管壁厚度、平滑肌层厚度显著增厚(P<0.01).D组和R组中的内管壁厚度、平滑肌层厚度与A组相比.均显著变薄(P<0.01).R组的总管壁厚度、内管壁厚度、平滑肌层厚度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量分析测定的IOD值显示A组支气管上皮下MF α-SMA表达含量较C组显著增加(P<0.01),D组和R组表达含量较A组均减少(P<0.05),R组表达含量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结果:支气管上皮下MF α-SMA表达含量(用IOD值表示)和内管壁厚度呈正相关(r=0.913,P<0.01,n=40),和平滑肌层厚度也呈正相关(r=0.626.P<0.01,n=40).结论 MF在气道重塑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罗红霉索和地塞米松均可能通过抑制MF增殖和表达起到抗哮喘气道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重塑中肺泡巨噬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大鼠气道重塑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AM)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48只清洁级雄性幼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3d组(B组)、哮喘14d组(C组)和哮喘30d组(D组),每组12只。应用鸡卵白蛋白(OVA)建立哮喘大鼠模型,纯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AM,测定AM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MMP-9mRNA)及其组织抑制物1基因(TIMP-1mRNA)的表达,并测量大鼠支气管壁总面积和平滑肌面积,计算单位基底膜周径(Pbm)的支气管壁厚度(WAt)和平滑肌厚度(WAm)。结果D组WAt和WAm[(85±9)μm2/μm、(28.6±4.9)μm2/μm]与A组[(67±10)μm2/μm、(16.8±2.4)μm2/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38、3.227,P均<0.01);D组AM中TNF-α和PGE2含量[(0.68±0.25)μg/L、(0.122±0.030)μg/L]与A组[(0.37±0.09)μg/L、(0.079±0.018)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83、3.016,P均<0.01),与B组[(0.74±0.29)μg/L、(0.120±0.028)μg/L]、C组[(0.71±0.23)μg/L、(0.117±0.028)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24、0.472、0.935、0.533,P均>0.05);D组AM中MMP-9mRNA及TIMP-1mRNA含量吸光度(A)值分别为0.346±0.033、0.361±0.040,与C组(0.279±0.015、0.259±0.0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74、2.716,P均<0.01),D组(0.183±0.025)与B组(0.136±0.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13、3.017,P均<0.01),D组(0.104±0.007)与A组(0.109±0.0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32、3.487,P均<0.01);各组AM中MMP-9mRNA含量与WAt、WAm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3、0.738,P均<0.01),AM中TIMP-1mRNA含量与WAt、WAm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3、0.876,P均<0.01)。结论哮喘大鼠AM及其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与气道重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yclin D1在哮喘及气道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将40只SPF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雾化2周组(B组)、哮喘雾化4周组(C组)、哮喘雾化8周组(D组)4组,每组10只.用10%鸡卵白蛋白(OVA)致敏和1%OVA激发小鼠建立哮喘模型.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及分类;用动物肺功能仪检测各组小鼠肺功能状况;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及细胞浸润情况;用图像分析软件观察气道壁及平滑肌层变化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实时定量(Real-time)PCR测定肺组织中Cyclin D1 mRNA水平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法观察肺组织中Cyclin D1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BALF分析结果提示,B、C、D组EOS计数分别为(42.6±0.9)×104/L、(54.7±1.4)×104/L、(44.8±2.4)×104/L,与A组[(3.4±0.5)×104/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79.75、91.42、84.82,P均<0.01);对小鼠呼气阻力检测发现,乙酰胆碱浓度为45 μg/kg时B、C、D组分别为(5.27±0.16)cm·L-1·min-1、(6.68士0.20)cm·L-1·min-1、(7.14±0.41)cm·L-1·min-1,与A组[(4.11±0.15)cm·L-1·min-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5.58、6.39、7.11,P均<0.05);支气管平滑肌面积/管腔内周长(Wam/Pi)B组为2.8±0.6,C组为4.8±0.6,D组为6.4±0.7,与A组(2.4±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6.40、8.28、9.27,P<0.05);管壁面积/管腔内周长(Wat/Pi)B组为6.4±0.8,C组为8.3±1.2,D组为9.3±1.0,与A组(5.6±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2.80、4.83、6.37,P均<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yclin D1在B、C、D组表达量分别为0.587±0.015、0.808±0.029、0.826±0.022,与A组(0.404±0.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5.87、8.08、8.26,P均<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呼气阻力和Cyclin D1水平表达呈正相关(r=0.83,P<0.05).结论 Cyclin D1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表达增加,其表达与气道反应性呈正相关,Cyclin D1可能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参与气道重塑过程.  相似文献   

15.
川芎嗪对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气道重塑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大鼠模型气道重塑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 (A组 )、哮喘模型组 (B组 )、小剂量川芎嗪组 (C组 ,4 0mg/kg)和大剂量川芎嗪组 (D组 ,80mg/kg) ,以卵白蛋白 (OVA)致敏并长期吸入激发制备大鼠慢性哮喘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测定气道壁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含量 ,同时测定气道内、外径及平滑肌层、网状基底膜的厚度。结果 D组气道平滑肌层、网状基底膜的厚度为 (11 3± 1 3) μm、(11 3± 1 7) μm ,B组分别为 (19 7± 1 8) μm、(19 8± 1 6 ) μm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1) ,但D组与A组 [(10 6± 1 2 ) μm、(9 8± 1 6 ) μm]、C组 [(11 6± 0 9) μm、(12 3± 1 8) 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 ;D组气道内外径比值为 0 77± 0 0 6 ,B组为0 6 3± 0 0 5 ,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D组气道壁Ⅲ型胶原及TGF β1含量吸光度 (A)值分别为 2 1± 5、2 6± 5 ,B组分别为 5 5± 7、6 9± 1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D组与C组 (32± 8、38± 1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C组与B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相似文献   

16.
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大鼠气道炎症与重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目的 观察慢性支气管炎 (简称慢支 )和肺气肿大鼠模型气道炎症及重塑的发病特点以及红霉素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 将 4 3只雄性Wistar大鼠分 8组 ;正常对照组 (A组 ,5只 )、生理盐水对照组 (P组 ,5只 )、慢支组 (L组 ,6只 )、慢支 +肺气肿组 (S组 ,6只 )、低剂量红霉素治疗组 (E1组 ,5只 )、高剂量红霉素治疗组 (E2 组 ,6只 )、低剂量红霉素预防治疗组 (E10 组 ,5只 )、低剂量红霉素预防治疗组 (E2 0 组 ,5只 )。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 (LPS)及每天烟熏的混合刺激方法制作慢支与肺气肿动物模型 ,4周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进行细胞学计数和分类检查 ,对大鼠肺脏进行病理学检查 ,检测各组细小支气管平滑肌和胶原层厚度 ,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支气管肺内的表达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和BALF中Ⅲ型前胶原 (PCⅢ )、透明质酸 (HA)的变化。结果  (1)S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为 [(17 1± 10 8)× 10 5/ml],A组为 [(0 9± 0 7)×10 5/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2 )病理积分 :S组为 (32 9± 114 )分 ,A组为 (6 7± 2 5 )分 ;S组细小支气管平滑肌及胶原层厚度为 (9 6± 2 6 ) % ,A组为 (6 1± 1 8)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 <0 0 1、<0 0 5 )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白细胞介素(IL)-1β、JNK及哮喘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布地奈德组和地塞米松组,每组12只,实验组以卵清白蛋白致敏和激发复制哮喘气道重塑模型,干预组分别于每次雾化激发前以布地奈德雾化或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干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清白蛋白致敏和激发.采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支气管壁厚度(Wat)和平滑肌厚度(Wam),ELISA法测定血清、BALF中IL-1β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内磷酸化JNK(P-JNK)及其下游物磷酸化c-Jun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匀浆P-JNK表达,直线相关分析Wat、Warn与P-JNK蛋白的平均吸光度(mA)的相关性以及P-JNK蛋白的mA与血清、BALF IL-1β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哮喘组气道壁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血清和BALF中IL-1β浓度[分别为(81±4)ng/L、(331±15)ns/L]高于对照组[(53±6)ng/L、(130±9)ns/L](t值分别为-8.62、-24.10,均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哮喘组P-JNK和P-c-Jun蛋白表达增高;Western blot检测哮喘组P-JNK蛋白的mA为1.66±0.16高于对照组的1.00±0.00(t=-8.35,P<0.01);布地奈德、地塞米松均可抑制JNK的磷酸化;各组Wat、Waln与P-JNK mA均呈高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700、0.769,均P<0.01,rg=48),P-JNK的mA与血清、BALF IL-1β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9、0.805,均P<0.01).结论 JNK磷酸化与哮喘气道重塑密切相关;糖皮质激素能抑制JNK磷酸化,其机制之一可能是下调IL-1β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