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央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42-14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术前行常规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与各种条件调查分析。结果:年龄、房颤类型及高血压是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其他因素也比较多,相对比较独立。结论:对合并高龄、CPK峰值高、心功能差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纤颤患者,临床医师更应该加强认识,提高临床预防和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及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临床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心脏彩色超声证实有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给予华法林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药物剂量,观察患者血栓消失程度、心功能改善状况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患者经抗凝药物治疗14~21 d,心房附壁血栓消失,心功能均有所改善,部分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加等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及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心脏超声以发现附壁血栓,给予积极抗凝药物治疗,对预防血栓脱落造成体循环血管栓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使用抗栓药物的目的是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防止发生脑动脉或者外周动脉栓塞;对已经存在心房内血栓的患者,抗栓治疗能防止血栓延展或新的血栓形成,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脑动脉或外周动脉栓塞;在准备电复律的患者,抗栓治疗的目的是保证电复律前后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4.
陈素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09-2910
目的 评价华法令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124 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华法令进行治疗.分别从2 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栓发生率和终点事件发生率探讨华法令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加,血栓发生率和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令治疗心房纤颤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和临床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指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或生物瓣膜、二尖瓣修复情况下发生的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心房颤动时因心房丧失了有效射血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而血栓随着血液循环可能造成脑栓塞或其他部位的栓塞。因此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的重要基础治疗之一~([1])。对于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可以明显减少栓塞事件并改善预后,新型口服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预防和有效的治疗心房纤颤以减少脑栓塞、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方法:对65例心房纤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心房纤颤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结论:心房颤动一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二是心房、心室发生重构,三是增加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积极有效的治疗心房纤颤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心房纤颤(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的快速、不规则的激动,它可以导致运动耐力降低,促发心力衰竭,会引起脑卒中等血栓和栓塞事件,会增加基础心脏病的病死率,如何减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复发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长期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8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心房内附壁血栓减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为2.38%,阿司匹林组为1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心房内附壁血栓显著减少。两组病例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微出血,但无一例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心房颤动患者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王长谦 《医学综述》1996,2(12):641-642
<正>心房纤颤(简称房颤)以心房的不规则去极化为特征,伴心房有效收缩丧失及不规则心室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于心房的快速不规则颤动及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患者常有心悸、心功能损害征象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房颤的治疗,主要目的是转复和维持窦性节律;如不能达到比目的,可通过控制心室率以减轻患者心悸及心功能损害征象,但并不能减少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心房纤颤非药物治疗也主要家是针对上述两个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接受不同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在心脏复律前其心房血栓的发生率,以及为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的心脏复律的有效性,并探讨心房血栓的出现与临床及心脏超声数据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拟行房颤心脏复律的757例连续病例。将这些患者分成4组:有效的常规口服抗凝组,短期抗凝组,无效的口服抗凝或亚治疗剂量抗凝组,因不同临床原因而行疗程<3周的有效口服抗凝组。所有患者均在心脏复律前进行了TEE检查;如出现心房血栓或左房声学显影异常,则延期进行心脏复律。在心脏复律后评估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75…  相似文献   

11.
房颤时心房血流淤滞,心房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因而在心房内,尤其心房耳部形成血栓。各种心脏病中左房受到的压力,扩大和病变都多于右房,左房耳血栓也多于右房。形成或脱落的血栓流向体循环,尤其造成脑部栓塞。脑缺  相似文献   

12.
蔡菁  苏伟  李健  汪娟 《上海医学》2007,30(5):369-370,F0003
心房内血栓或癌栓的发病率虽较低,但因心房内血栓、癌栓及其表面组织脱落而危及生命的病例在临床却并不少见。本研究旨在通过声学密度(AD)技术测定心房内占位组织的特征,探讨该技术判别心房内占位肿块(血栓和癌栓)性质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以往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房颤时心房率为400~600次/min,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因此体动脉血栓栓塞是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房血栓形成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房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10 5例风湿性二狭患者行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根据左房和 /或左心耳内有无血栓形成进行分组。结果 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相比 ,在年龄、性别、左房大小方面无明显差异。血栓形成组心房纤颤及左房自发显影发生率高 ,二尖瓣口面积较小且无明显二尖瓣返流。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心房纤颤、左房自发显影、二尖瓣口面积是左房血栓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风湿性二狭患者 ,尤其在没有二尖瓣返流且合并心房纤颤、左房自发显影时 ,发生左房血栓的风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介绍治疗心房纤颤的改良式迷路手术。通过对1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兼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左房内血栓形成、心房纤颤10a的患者行二尖瓣替换术、左房内血栓清除术和改良式迷路手术,介绍其手术方法。患者术后即刻恢复了窦性心律,效果良好,痊愈出院。认为该手术是目前对心房纤颤的治疗、恢复心房收缩功能、房室收缩顺序性及窦性心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心房纤颤(AF)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发生在无器质性病变患者,而由AF导致的血栓是缺血性脑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心房纤颤患者的病因、临床类型和抗凝治疗现状.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7年3月共570例心房纤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各占19.8%、8.1%、72.1%.风湿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病因(61.8%),其次是高血压(11.1%)和冠心病(6.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3.2%,其中风湿性房颤为非风湿性房颤的5.3倍.风湿性房颠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88.6%,非风湿性房颤患者为23.1%,而37.3%的患者出院时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风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房颤最常见的病因;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减少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龚丽萍  张玉辉 《农垦医学》2011,33(4):355-356
随着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的增加,心房纤颤发生的数量逐年上升。长期心房纤颤时可引起患者的不适感甚至恐惧心理,更严重的是可引起心房附壁血栓,致栓塞现象及心力衰竭。从而严重影响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因此,积极转复窦性心律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电击复律在房颤患者的治疗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37例房颤患者在我院心内科行直流电复律的护理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左房血栓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常见并发症。诊断左房血栓对选择手术方法和保守治疗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深入研究了诊断凤湿性心脏病患者左房血栓的新方法。但是至今还没有诊断这种并发症的可靠方法。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房内肿瘤是非常  相似文献   

20.
范亚妮  孟变涛 《吉林医学》2013,(25):5229-5230
目的:探讨并总结23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发心房纤颤(房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伴发房颤患者23例作为试验组,另外并选取正常窦性心律的2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研究患者的病史、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正常窦性心律患者的结果作为参考,研究分析风湿性心脏病伴发房颤的患者每分钟心跳次数、心房结构是否重构、有无血栓形成等临床特点。结果:23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发房颤患者心率达300~600次/min的人数较窦性心律患者高87.59%,心房结构发生改变的人数较窦性心律患者高86.95%,形成血栓的人数较窦性心律患者高78.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发房颤的患者具有房率加快、第一心音绝对不齐、心房结构重构、形成血栓等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