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配套运动训练方案对运动发育落后患儿进行运动训练指导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60例确诊为运动发育落后的患儿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260例)和对照组(300例),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根据PDMS-2评估结果,研究组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及相应配套运动训练指导,而对照组则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3个月后采用PDMS-2对两组患儿再次进行评估,比较两组训练前后的PDMS-2评估结果。结果干预前研究组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总体运动商(TMQ)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评估显示两组患儿GMQ、FMQ、TMQ均有提高(P〈0.01),且研究组GMQ、FMQ、TMQ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PDMS一2配套运动训练方案能很好地提高运动发育落后患儿的运动技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玉贞  黄锐赞  林贞 《吉林医学》2014,(23):5295-529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80例患儿,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MQ)、总体发育商(TMQ)情况。结果:护理前后两组患儿的GMQ、FMQ、TMQ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儿在GMQ、FMQ、TMQ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儿运动发育迟缓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面性发育落后(GDD)患儿应用目标-活动-运动环境(GAME)方案干预的效果及其对智力水平、运动功能及发育商的影响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13例GD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6例给予常规康复疗法,观察组57例增加GAME方案,对比两组患儿运动功能[治疗前后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MQ)、总体运动发育商(TMQ)的变化],发育商(DQ)[治疗前后DQ总分与各区评分],智力水平[治疗前和治疗4个月智力发育指数(MDI)]。结果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患儿TMQ、GMQ及FM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语言、个人社交、精细运动、粗大运动、适应性评分及DQ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常规康复训练的GAME疗法应用于GDD患儿效果明显,可显著增强患儿运动功能,促进认知功能及智力水平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及其配套训练方案对高危儿的运动功能区发育水平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654例高危儿中运动发育落后52例,将52例运动发育落后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27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均给予静脉注射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其中干预组在神经营养药物的基础上根据PDMS-2测试结果进行相应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1、12个月对两组患儿各运动功能区发育水平进行评估,包括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总运动商(TMQ)。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运动技能都有所提高,且干预组的GMQ、FMQ、TMQ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MS-2评估方法对高危儿各运动能区发育水平有很好的评估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对软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7例软瘫患儿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n=33)和对照组(n=34),对照组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手段进行康复,研究组患儿采用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进行康复。对治疗前后的效果分别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和Gesell发育量表(GD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儿的GMQ、FMQ、TMQ和DQ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而言,研究组治疗12周后的GMQ、FMQ、TMQ和DQ改善幅度更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瘫软瘫,可帮助其运动功能康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与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中运动发育指数在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评测中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抽取3个月龄的脑瘫高危儿(宫内窘迫或窒息)30例,对同一患儿分别进行PDMS-2与BSID中运动发育量表的评分,然后交叉评分,取其平均值,对下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⑴PDMS-2中粗大运动发育商(GMQ), 精细运动发育商(FMQ)和总体运动发育商(TMQ)分别与BSID中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⑵PDMS-2粗大运动中反射、姿势和移动标准分分别与PDI;⑶PDMS-2精细运动中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分别与PDI。 结果 ⑴PDMS-2中GMQ, FMQ和TMQ 与BSID中PD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1(p=0.009),0.334(p=0.071),0.492(p=0.006);⑵粗大运动中反射、姿势和移动标准分分别与PD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7(p=0.298), 0.402 (p=0.028) ,0.120(p=0.528);⑶精细运动中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分别与PD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1(p=0.148),0.340 (p=0.066). 结论 对3个月龄的脑瘫高危儿: ⑴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与BSID中运动发育量表具有较低的相关性;⑵Peabody粗大运动与PDI运动的相关性比精细运动与PDI运动的相关性更密切;⑶姿势标准分与PDI运动的相关性比反射、移动、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相关性更高;提示对有脑瘫高危因素的患儿需慎重选择量表用于脑瘫的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与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中运动发育指数在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评测中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3个月龄的脑瘫高危儿(宫内窘迫或窒息)30例,对同一患儿分别进行PDMS-2与BSID中运动发育量表的评分,然后交叉评分,取其平均值,对下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1)PDMS-2中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MQ)和总体运动发育商(TMQ)分别与BSID中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2)PDMS-2粗大运动中反射、姿势和移动标准分分别与PDI;(3)PDMS-2精细运动中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分别与PDI。结果(1)PDMS-2中GMQ,FMQ和TMQ与BSID中PD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1(P=0.009),0.334(P=0.071),0.492(P=0.006);(2)粗大运动中反射、姿势和移动标准分分别与PD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7(P=0.298),0.402(P=0.028),0.120(P=0.528);(3)精细运动中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分别与PD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1(P=0.148),0.340(P=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过程中加入中轴骨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行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传统康复训练过程中加入中轴骨稳定性训练。训练前后对两组患儿运动功能均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二版)进行评估。结果:两种量表评估结果显示,经过三个月训练干预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4、2.323,P<0.05),且训练后观察组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商(Gross motor development quotient,GMQ)和精细运动发育商(Fine motor development quotient,FMQ)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64、4.636,P<0.05)。结论:脑瘫患儿康复过程中加入中轴骨稳定性训练有助于提高其运动功能,有利于上下肢的活动,从而增强其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能力,促进其运动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的护理方法对脑性瘫痪患儿适应性发育商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瘫患儿根据适应性发育商( DQ)随机分为引导式教育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将引导式教育理念贯穿于常规的护理中,3个月、6个月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儿的适应性发育商( DQ)进行评估,判定治疗前后的效果差异。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的各个能区的(DQ)高于对照组,应物能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粗动作、细动作、应人能、言语能这四个能区,两种护理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适应性发育商各个能区(DQ)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引导式教育理念长期不断地应用于脑瘫患儿的护理中,更有利于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能有效的提高脑瘫患儿的适应性发育商( DQ)。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与足月儿Peabody评分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早产儿运动发育的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对31名早产儿(早产组)和35名足月儿(足月组)进行粗大、精细运动的评估,根据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早产组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和总运动商(TMQ)均显著小于足月组(P<0.05);早产组TMQ与其胎龄、出生体重都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4,0.48,均P<0.05). 结论 PDMS-2对不同种群儿童运动发育有很好的评估作用,评估显示早产儿落后于足月儿的重要因素是胎龄不足与出生体重过低,因此加强孕期保健、尽量延长孕周数至足月对其发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城乡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的效果,并探讨存在的问题。方法随机选取脑瘫患儿52例,城市和农村组各26例,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在家庭康复前及康复治疗6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 WeeFIM)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康复治疗6月末GMFM和Wee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城市组患儿康复6月末两项评分均高于农村组( P<0.01)。结论家庭康复能明显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城市患儿农村患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Vojta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足矫形器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12周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更有利于脑瘫患儿大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石菖蒲配合针刺疗法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石菖蒲联合针刺治疗组(52例),治疗组采用内服煎汤提取液和头针、体针,对照组(52例)单纯用针刺治疗,观察评估患儿的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头颅CT检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脑血液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CT结果显示恢复率较显著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DQ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GMFM评估总分显著提高(P<0.05)。联合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石菖蒲发挥其通关复苏、益智健脑的功效,能够加强针刺治疗的效果,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减缓脑瘫带来的脑损伤,改善肌张力和肌力,对脑瘫患儿起到较好的康复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覃章平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71-273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以神经发育技术为基础的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力训练。治疗后2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评分的五区水平相当,治疗后2个月,所有患儿五区的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而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A区、B区评分水平基本相当(P〉0.05),C区(P〈0.05)、D区(P〈0.01)和E区(P〈0.01)试验组均要高于对照组。至治疗6个月时,康复水平进一步提高。组间比较仍以C区、D区和E区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肌力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尤其对患儿的爬、跪、站、走、跑和跳能力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80-82+87
目的探讨情景式运动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通过综合早期干预的方法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景运动训练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评分(PDMS)、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前GMQ评分为(74.69±7.33)分,FMQ评分为(73.68±7.98)分,D区评分为(20.27±5.24)分,E区评分为(10.19±1.39)分,BBS评分为(26.44±4.11)分,干预后GMQ评分为(83.77±7.18)分,FMQ评分为(84.31±7.19)分,D区评分为(70.02±4.26)分,E区评分为(45.14±8.68)分,BBS评分为(35.02±5.02)分。对照组干预前GMQ评分为(75.12±8.09)分,FMQ评分为(74.09±7.11)分,D区评分为(20.56±6.31)分,E区评分为(10.22±1.64)分,BBS评分为(26.51±4.87)分,干预后GMQ评分为(79.44±7.66)分,FMQ评分为(79.01±6.99)分,D区评分为(60.09±5.69)分,E区评分为(38.49±7.44)分,BBS评分为(30.48±4.88)分。观察组干预后PDMS评分、GMFM-88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情景式运动训练能够改善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运动发育情况,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全球患病率0.15%~0.4%[1]。痉挛型脑瘫是所有脑瘫分型中占比最高的一型。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是痉挛型脑瘫特征性表现。目标导向性训练为患者设定目标导向式任务,重复训练以达到目标,当目标实现后,设定新的更高的目标,继而进入一个新的目标训练过程,从而使运动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充分调动积极主动性[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婴幼儿脑瘫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发育商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P〈0.05);治疗组在高压氧舱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眼型、肺型氧中毒的不良反应。结论使用高压氧治疗婴幼儿脑瘫能使患儿运动、言语、智力等功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且方法简便、不良反应少,是减轻残疾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的尖足、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扬州大学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治疗、生物反馈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两组均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治疗前后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 经3个月康复治疗,治疗组康复治疗前后踝关节MTS角度R1、R2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康复治疗前后GMFM量表D区、E区得分及ADL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尖足症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Aim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bicycle therapy system on motor function, gait pattern, spasticity, daily living activities, and aerobic capacit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CP) an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sham stimulation and standard treatment.Methods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who received botulinum toxin type-A injections to lower extremities and those with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 levels I – III,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wenty-fiv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ree treatment groups for 4-weeks: Group 1, FES-cycling and standard treatment; Group 2, Sham stimulus FES-cycling and standard treatment; Group 3, Standard treatment. Clinical assessment tools included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Modified Tardieu Scale (MTS), Pediatric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WeeFIM), GMFCS,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 (GMFM-88), selective motor control tests, 6-minute walk test, and Visual Gait Analysis (VGA).ResultsIn all group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MAS, MTS, WeeFIM, GMFM-88, 6-minute walk test, and VGA scores. No changes in GMFCS levels were observed in any group.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groups in terms of any clinical assessment parameter.ConclusionsAll group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motor function, walking pattern, spasticity, daily living activities, and aerobic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CP following the rehabilitation period. Although FES-cycling demonstrated no superiority over the other approaches and provided no additional benefit to the results, FES appears to be safe and well-tolerated in children with CP, at least as much as standard exercis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