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857例患者输血前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探讨检测受血者输血前输血传播性疾病的必要性。方法:对3857例受血者输血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HBsAg、抗-HCV、抗-HIV.RPR法检测血清梅毒。结果;受血者中血清乙型肝炎HBsAg阳性者38例(0.985%),抗-HCV阳性者22例(0.57%),血清梅毒阳性者2例(0.57%)。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指标检测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也可以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
陈宝友  张孟尚  张振周 《职业与健康》2006,22(15):1220-1221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5项检查(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5项检查的作用和影响。方法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R,ELISA法测定HBsAg和抗-HCV,胶体金法测抗-HIV,TRUST法测梅毒。结果2 206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标志物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28.86%、27.24%、2.22%、0.05%和0.18%。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5项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并对人民健康和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佳英  李军  刘振芬 《职业与健康》2006,22(13):1033-1034
目的探讨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相关传染病检查的意义。方法对828例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5项生物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 HIV1 2)和梅毒试验(TRUST)检查。结果乙肝病毒感染者和携带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7%、0.7%,这28例患者都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6例抗-HCV阳性中有2例有多次输血史,并伴有慢性乙肝,另4例为蒙古国患者。ALT>40 U/L者共64例,单独升高为44例,抗-HIV1 2、TRUST检测均无阳性。结论患者输血前接受相关传染病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东莞厚街地区受血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艾滋病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以及梅毒感染情况。方法 HBsAg、抗-HBV、抗-HCV采用酶联免疫法,梅毒采用TRUST及TPPA法,对3029例受血者进行检测。结果 HBsAg、抗-HIV、抗-HCV、梅毒、梅毒+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14.1%、0%、0.79%、1.09%、0.5%。结论应加强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嘉兴地区无偿献血员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梅毒等4项传染病指标检测情况,在于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预防和减少输血传播性疾病。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速率法检测ALT,RPR法检测梅毒。结果5750名无偿献血员中,不合格380名,不合格率为6.61%,其中检出阳性率抗-HCV为2.3l%,HBsAg为3、37%,ALT异常者4.45%,梅毒阳性者为0.54%。结论嘉兴地区献血员血源性疾病的感染率较低,但要加强秀州区和民工献血员的血源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6.
血液及血制品感染因子检测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目的 了解1997-1999年度我市临床使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甲肝病毒(HA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及梅毒螺旋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用ELISA、PCR和TRUST对171份血液、83份血制品检测了抗-HAVIgM,HBsAg,抗-HCV,HCVRNA、抗-HIV1 2、TRUST、TPPA。结果 171份血液标本抗-HAVIgM、抗-HCV、抗-HIV1 2皆阴性;HBsAg阳性1例(0.058%),酶毒1例(0.058%);83份血制品杭-HAVIgM、HB,抗-HIV1 2、TRUST均阴性,抗-HCV阳性率为24.1%,均为人血丙种球蛋白,取4个批号阳性的各2份进行HCV-RNA检测。结果6份HCVRNA阳性。结论 1997-1999年度临床上所使用的血液及血制品(人血丙种球蛋白)仍存在残余危险,需采取措施减少残余危险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患者输血前接受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2年12月~2006年12月对12 863例患者输血前血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 -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12.59%,抗-HCV阳性率1.90%,抗-HIV阳性率0.02%,TRUST阳性率0.80%.结论 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保供血血液的质量,杜绝输血后各种传染病的发生,献血前常规体检项目正在不断增加.按照省血源管理中心规定,在ALT、HBsAg、RPR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Ⅰ Ⅱ型抗体(抗-HIV)的检测,并在献血前和献血后各检测一次,二次合格后方可供血.HBsAg由反向血凝法改用ELISA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的不合格结果,为提高血液筛查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共358 080例在献血前经HBsAg以及/或ALT初筛合格的献血者血液进行常规筛查(包括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再对327 761例常规筛查合格献血者应用核酸扩增技术(NAT)作进一步筛查。结果 ALT初筛后ALT异常仍为首要不合格因素;HIV确证阳性率呈上升趋势;除抗-HIV不合格率外,其他不合格率随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男性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HBsAg不合格率以及抗-HIV不合格率高于女性,抗-HCV不合格率无性别差异,女性献血者抗-TP不合格率高于男性;182012年共358 080例在献血前经HBsAg以及/或ALT初筛合格的献血者血液进行常规筛查(包括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再对327 761例常规筛查合格献血者应用核酸扩增技术(NAT)作进一步筛查。结果 ALT初筛后ALT异常仍为首要不合格因素;HIV确证阳性率呈上升趋势;除抗-HIV不合格率外,其他不合格率随文化程度的上升而下降;男性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HBsAg不合格率以及抗-HIV不合格率高于女性,抗-HCV不合格率无性别差异,女性献血者抗-TP不合格率高于男性;1825周岁献血者的总不合格率最低;NAT筛查共检出265例HBV DNA阳性献血者,HBV DNA阳性率为0.081%(265/327 761)。结论制定适合的ALT初筛阈值,招募低危献血者,开展NAT筛查。  相似文献   

10.
对5 3 2 0例患者输血前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检测对象 2 0 0 2年7月~2 0 0 3年11月在本院住院初次申请输血的患者与门诊的初次输血患者,共5 3 2 0例,标本均在输血前采集。1 2 检测方法 HBsAg与抗-HCV检测采用ELISA法,抗-HIV与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试剂均由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梅毒抗体阳性标本用TPPA( (基白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作确认实验,试剂由日本富士株式会社提供;抗-HIV初筛阳性标本送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作…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无偿献血前后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根据2001-2008年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的变化,提出经血液感染性疾病的发病趋势,提高输血的安全性.方法 对2001-2008年北京地区1 608 816名献血者无偿献血前后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献血者无偿献血前(含义务献血),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TP)阳性率,分别为0.16%、0.005%和0.15%;无偿献血后分别上升至0.45%、0.017%和0.48%,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阳性率在无偿献血后均降低;但在无偿献血前后两组构成比中,HBsAg、抗-HCV、抗-HIV、TP所占比例均增加,而ALT明显减少.结论 经血液感染性疾病筛查是未来采供血工作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输血患者的输血前传染性疾病血液相关指标的检测,探讨分析其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TP-AB,用速率法检测ALT。结果:检测输血患者2994例,其中HBsAg、抗-HCV、抗-HIV、TP-AB、ALT阳性率分别为8.50%、0.26%、0.19%、2.00%、18.00%,ALT并发HBsAg阳性率0.86%、ALT并发抗-HCV阳性率0.07%。结论:输血前检测传染性疾病血液相关指标,既保证了临床安全用血,又可避免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输血患者共1 792例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四项指标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21.88%。其中HBsAg阳性者192例,阳性率为10.71%;抗-HCV阳性患者121例,阳性率为6.75%;抗-HIV阳性者47例,阳性率为2.62%;抗-TP阳性者32例,阳性率为1.79%。男性与女性感染性指标阳性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院不同科室输血患者阳性率以感染性疾病科最高97.72%,其次是内科,外科,妇产科。在重叠感染中,以抗-HBV+抗-HCV和抗-HIV+抗-HCV两重感染为多见。结论切实做好输血前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对于防范可能因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预防医院内感染,强化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对3所学校469名学生进行了HCV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表明,抗—HCV、HBsAg、单项抗HBs和HBVm检出率分别为2.13%、13.01%、15.14%和49.47%,抗-HCV+HBVm检出率为1.28%;成人大专生抗-HCV检出率(5.04%)显著高于大学生(1.08%)和中专生(0.46%)(P<0.05);ALT异常率为4.69%,ALT正常者与异常者抗-HCV、HBsAg和HBVm检出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接受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7月-2006年12月本院18 725名肿瘤患者术前、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抗-HCV阳性率1.8%,抗-HIV阳性率0.01%,TRUST阳性率1.18%。结论:对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患者术前和输血前相关传染性指标的自身情况,从而预防因手术和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和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自身保护意识.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ELISA)对2600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试验(TRUST)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9.03%、抗-HCV阳性率0.95%、抗-HIV阳性率0.076%、TP阳性率为0.70%.结论 对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相关传染性指标的检测,能有效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以及减少医疗纠纷.所以对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相关检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患者输血前与无偿供血者输血相关传播性疾病感染情况.方法 选择输血前患者与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的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等4项检测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 037例输血前患者HBsAg阳性1019例(9.233%)、抗-HCV阳性61例(0.553%)、抗-HIV1/2阳性2例(0.018%)、梅毒抗体阳性88例(0.797%);57 794例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350例(0.606%)、抗-HCV阳性163例(0.282%)、抗-HIV1/2阳性4例(0.007%)、梅毒抗体阳性347例(0.600%).结论 输血前患者HBsAg阳性率远远高于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无偿献血者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均低于输血前患者;因此开展输血前相关传播性疾病的检测,对减少和杜绝是否为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5项血液传染指标,分析输血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方法对4 211例输血前患者血液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5项血液指标检测,并与3 150例健康体检者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4 211例输血前患者ALT异常(>40IU)占19.14%,HBsAg阳性率为13.04%,抗-HCV阳性率为0.40%,梅毒抗体阳性率0.76%,抗-HIV未检出. 结论输血前患者5项血液传染指标阳性率明显高于同期自然人群(健康体检者)(χ2=267.43,P<0.01),因此,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染指标的检测,对减少和杜绝是否为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利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济南市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指标检测结果,了解无偿献血者的相关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应用ELISA方法采用不同厂家试剂对2007~2012年山东省血液中心采集的全部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进行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结果 2007~2012年济南市511 166名无偿献血者,检出不合格24 443人,总不合格率为4.78%。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阳性率分别为3.75%、0.49%、0.35%、0.22%、0.40%。不合格项目中以ALT、HBsAg为主,抗-TP、抗-HIV阳性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结论应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进行献血前ALT和HBsAg初筛,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提高献血者检测策略及检测技术,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源性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流行,我们对我院部分住院病人进行了HBsAg、抗-HCV(丙型肝炎病毒)、抗-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TRUST血清流行病学检测,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检测对象 为1996年12月~1998年7月在我院住院病人,共计2 138例,其中男1 021例,女1 117例,年龄2岁~70岁。凡申请输血者于输血前抽血3 ml进行HBsAg、抗-HCV、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