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力、平衡和痉挛等变量与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优化步行训练程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5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意识清晰,可接受动作行指令,患者可独立或在监视下步行20m以上,排除下肢全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关节炎而影响步行者以及存在其他限制下肢活动的并发症者。85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分别对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临床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592—0.696,P&;lt;0.001)。自由步行速度与足跖屈肌痉挛呈中度的负相关(r=-0.411,P&;lt;0.05),而最大步行速度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无相关性(r=-0.311,P=0.064);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平衡、足跖屈肌痉挛和下肢肌力是自由步行速度的功能损害因素(R^2=0.55,P&;lt;0.05),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是最大步行速度的功能损害因素(R^2=0.535,P&;lt;0.001)。结论: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功能损害因素是有不同的,但平衡功能是决定患者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最重要的功能损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力、平衡和痉挛等变量与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优化步行训练程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5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意识清晰,可接受动作行指令,患者可独立或在监视下步行20m以上,排除下肢全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关节炎而影响步行者以及存在其他限制下肢活动的并发症者。85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分别对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临床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592~0.696,P<0.001)。自由步行速度与足跖屈肌痉挛呈中度的负相关(r=-0.411,P<0.05),而最大步行速度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无相关性(r=-0.311,P=0.064);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平衡、足跖屈肌痉挛和下肢肌力是自由步行速度的功能损害因素(R2=0.55,P<0.05),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是最大步行速度的功能损害因素(R2=0.535,P<0.001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临床决定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判别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最重要的临床变量,为优化此类患者步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状态的10m步行速度,求得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时间-距离因子。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这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对步行时间-距离因子和临床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的步行速度为35.45(4.10-67.40)m/min ,平均步长为34.41cm,平均步频为91.59steps/min。患者的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Pearson‘s r=0.669-0.880;P&;lt;0.001);步行速度和步长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程度呈负相关(Pearson‘s r=-0.280--0.481;P&;lt;0.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临床变量分别为下肢运动功能(R^2=0.766,P&;lt;0.001)、平衡功能(R^2=0.701,P&;lt;0.001)和下肢肌力(R2=0.757,P&;lt;0.001);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下肢肌力分别为髋屈曲肌力(R^2=0.573,P&;lt;0.001)、膝伸展肌力(R^2=0.583,P&;lt;0.001)和髋屈曲肌力(R^2=0.191,P&;lt;0.05)。结论 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尤其髋屈曲肌力)是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地时间-距离因子最重要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临床决定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判别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最重要的临床变量,为优化此类患者步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0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状态的10m步行速度,求得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时间-距离因子。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对步行时间-距离因子和临床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0例患者的步行速度为35.45(4.10~67.40)m/min,平均步长为34.41cm,平均步频为91.59steps/min。患者的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Pearson'sr=0.669~0.880;P<0.001);步行速度和步长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程度呈负相关(Pearson'sr=-0.280~-0.481;P<0.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临床变量分别为下肢运动功能(R2=0.766,P<0.001)、平衡功能(R2=0.701,P<0.001)和下肢肌力(R2=0.757,P<0.001);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下肢肌力分别为髋屈曲肌力(R2=0.573,P<0.001)、膝伸展肌力(R2=0.583,P<0.001)和髋屈曲肌力(R2=0.191,P<0.05)。结论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尤其髋屈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下肢肌力在影响步行功能快复上的决定因素,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程序提供指南。方法 37例快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用Motricity指数评测患侧下肢肌力,测定在自然舒适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IM中的步行项目测量步行的独立性。对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38和0.695,P<0.001);患侧髋屈曲肌力是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最重要的决定因素(R^2=0.331和0.479,P&;lt;0.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在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快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等临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 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用Motricity指数评测患侧下肢肌力 ;用Fugl Meyer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 ;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平衡功能 ;测定 10m最大步行速度 ;用独立功能量表 (FIM )测量ADL能力。对偏瘫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能力临床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临床变量最重要的下肢肌力因素。结果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 =0 5 92 -0 811,P <0 0 0 1) ;偏瘫侧踝屈曲肌力、膝伸展肌力和髋屈曲肌力分别是运动功能 (R2 =0 3 77,P <0 0 0 1)、平衡 (R2 =0 3 2 1,P <0 0 0 1)、步行速度 (R2 =0 173 ,P <0 0 0 1)、ADL(R2= 0 42 ,P <0 0 0 1)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下肢肌力明显影响着患者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能力的恢复 ,合理地评价和改善偏瘫侧肌力 ,对优化康复治疗程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目的 探讨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用计算机运动分析系统算出步行速度,用BBS评定平衡功能,用Chedoke-McMaster中风评测量表评定患侧下肢运动功能等级。结果 偏瘫患者的步行速度,平衡功能,患侧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等级三者之间中度至高度正相关(r=0.610~0.788,P〈0.01)。结论 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步行训练,平衡功能的训练和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训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与步行速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与步行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 3 5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用改良Ashworth法评定下肢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的痉挛程度 ;测定步行速度、步距和步频 ;分析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与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之间的相关性 ,以及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下肢痉挛因素。结果患者在自由步行时的步行速度与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呈中度负相关 (r =-0 .43 2 ,P <0 .0 5 ;r =-0 .44 8,P <0 .0 5 ) ,其中膝伸肌痉挛仅与步频呈中度负相关 (r =-0 .415 ,P <0 .0 5 ) ,而足跖屈肌痉挛与步距和步频呈中度负相关 (r =-0 .41,P <0 .0 5 ;r =-0 .3 3 5 ,P <0 .0 5 )。最大步行速度时的步长和步频与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之间无相关性 (r =-0 .118— 0 .3 0 7,P >0 .0 5 )。决定自由步行速度、步长的下肢痉挛因素是足跖屈肌痉挛 (分别为R2 =0 .2 0 ,P <0 .0 1;R2 =0 .168,P <0 .0 5 ) ;决定步频的是膝伸肌痉挛 (R2 =0 .172 ,P <0 .0 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对步行速度的影响力较小 ,在以改善患者步行能力为目的的治疗中 ,应重点关注痉挛以外的其他更重要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步行速度是反映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研究采用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测量法进行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评定时的信度和同时效度,为临床评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55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意识清晰,可接受动作行指令,患者可独立或在监视下步行20m以上,排除下肢全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关节炎而影响步行者,以及存在其他限制下肢活动的并发症者。有5位医师参与,其中2位医师评估5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10m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作为评测者间信度研究,患者在同一时间段内被同一医师再评估1次,以作为评测者内信度研究。由另3位医师共同利用下肢Fugl-Meyer评价、Berg平衡量表和功能独立性测量作效标尺度进行同时效度的研究。结果:在信度方面,10m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测量在同一评定者的两次评定结果之间高度相关(ICC=0.912—0.937),不同评定者的同一次评定结果之间也高度相关(ICC=0.961~0.972),在同时效度方面,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Fugl-Meyer评价,Berg平衡量表和功能独立性测量有较好的相关性(r=0.595~0.693,P&;lt;0.001)。结论: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测量法评定具有良好的信度与同时效度.推荐在临床结局评价中使用。  相似文献   

10.
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中的平板速度调节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平板速度的调节对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个体最大平板速度上加速,维持一段时间后再减慢平板速度。对照组逐渐有限的增加平板速度。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用Fugl-Meyer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步行功能分级和最大步行速度评定。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在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分级和最大步行速度上均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个体最大平板速度上加速接近正常步速,维持一段时间后再减慢平板速度比有限的增加平板速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脑卒中患者自由与最大步行速度在评定功能恢复结果中的价值。方法对 3 2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测定自然舒适状态下的 10m步行速度和 10m最大步行速度 ,用Fugl Meyer评定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 ,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 ,用功能独立性测量中的移动类项目测量综合移动能力。对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与临床评定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 =0 95 3 ,P <0 0 0 1) ;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综合移动能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 =0 742— 0 83 4,P <0 0 0 1) ;但自由步行速度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更高 (r =0 787— 0 83 4,P <0 0 0 1)。结论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都能够反映功能恢复结果 ,但是自由步行速度测定方法更实用、更安全和更敏感。  相似文献   

12.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most important clinical variables determining gait speed in persons with stroke. Sixteen chronic stroke subjects (mean age, 47.9 (+/-15.6) yr; mean time post-stroke, 43.9 (+/-36.5) mo) able to walk independently without a brac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impairments in motor function, sensation of the paretic lower limb, and balance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A spasticity index was used to assess the muscle tone of the plantarflexors. The maximal strengths in plantarflexion and hip flexion were measured with a Biodex dynamometric system. Cinematography and foot-contact data collected on the paretic side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mfortable and maximal gait speeds. The level of association between gait speeds and the clinical variables were first examined with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then, with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using the stepwise method.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otor function of the lower limb, balance, and hip flexion strength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omfortable and maximal gait speeds (0.5 < r < 0.88; P < 0.05). For the comfortable gait spee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elected only the hip flexor strength as a significant variable (R2 = 0.69). For maximal gait speed, the variables retained were hip flexor strength, sensation at the lower limb, and plantarflexor strength (R2 = 0.85).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strength and sensation at the lower limb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consider in determining the gait capacity of chronic stroke subjects.  相似文献   

13.
步行速度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评定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目的探讨步行速度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对 5 5例患者进行 10m最大步行速度(MWS)的评价、简式Fugl Meyer法下肢运动功能评价 (FMA L)、Motricity指数下肢评价 (MI L)、Berg平衡评价 (BBS)和FIM的转移和行进能力评价 (FIM A)。另选择 10例年龄相仿健康成人进行 10m最大步行速度评测作为标准对照值。按实用步行速度的要求将患者分成 3组。用Pearson相关分析最大步行速度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低速组患者的MWS与其MI L、FMA L、BBS和FIM A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 (r =0 5 81-0 770 ,P <0 0 5 ) ;而中速组和快速组的MWS与其MI L、FMA L、BBS和FIM A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r =0 0 16-0 3 80 ,P >0 0 5 )。步行速度达到 44 8m /min(或标准值的 41 3 % )以上时 ,步行速度与平衡、肌力、运动模式和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明显被消弱。结论步行速度在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评定上是一个独立的变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稳定平面下进行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锻炼核心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物理治疗部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增加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两组训练总时间相同,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10米步行速度(10MW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LE和BBS评分、10MWS较治疗前显著提高(|Z| > 4.375,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 > 3.415, P < 0.01);两组TUGT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Z = -4.372,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 = -2.804, P < 0.01)。结论 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A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增加下肢等速肌力训练,C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值)、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评分、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C组在角速度60°/s、120°/s及180°/s下的伸膝肌及屈膝肌峰力矩值、BBS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方面较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下肢肌力在影响步行功能恢复上的决定因素,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程序提供指南。方法37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用Motricity指数评测患侧下肢肌力,测定在自然舒适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IM中的步行项目测量步行的独立性。对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患者患侧下肢肌力与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38和0.695,P<0.001);患侧髋屈曲肌力是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最重要的决定因素(R2=0.331和0.479,P<0.001)。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下肢肌力在步行速度和步行独立性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水中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 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EDro、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Web of Science、OVID、EBSCO、CMCI、CNKI、Wanfang和VIP数据库,筛选脑卒中患者水中运动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3项RCTs,共861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水中运动治疗可改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WMD = 4.61, 95%CI 3.79~5.43, P < 0.001)、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成绩(WMD = -1.56, 95%CI -3.07~-0.05, P < 0.05)、功能性前伸测试成绩(WMD = 2.69, 95%CI 1.21~4.16, P < 0.001)、压力中心移动速度(左右) (WMD = -1.38, 95%CI -2.72~-0.05, P < 0.05)、压力中心移动速度(前后) (WMD = -1.64, 95%CI -3.10~ -0.18, P < 0.05)、步速(SMD = 0.33, 95%CI 0.07~0.58, P < 0.05)、2分钟步行测试成绩(WMD = 12.75, 95%CI 4.17~21.34, P < 0.01)、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WMD = 0.94, 95%CI 0.67~1.20, P < 0.001)、膝关节伸肌肌力(WMD = 4.30, 95%CI 1.53~7.07, P < 0.01)、膝关节屈肌肌力(WMD = 4.80, 95%CI 0.29~9.32, P < 0.05)和功能独立性测试评分(WMD = 6.12, 95%CI 3.98~8.27, P < 0.001),但对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改善作用(WMD = 2.92, 95%CI -6.74~12.58, P = 0.55)。 结论 水中运动治疗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下肢肌力,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水中运动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水中运动疗法+常规康复治疗+电针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电针治疗),每组31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MWS)、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肌肉力量、MWS、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5),MAS分级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下肢肌肉力量、MWS、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AS分级评分、CS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水中运动疗法联合电针疗法可有效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改善患者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