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江其龙 《光明中医》2009,24(3):536-538
本文综述了历代医家鲜药临床运用的基本情况,当前鲜药临床应用的概貌,包括主要适应证、使用方法、储存保鲜方法等.结合鲜药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我国具有鲜药资源的优势,为鲜药的临床应用及推广的深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鲜药的应用历史概况、现代对鲜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情况,指出鲜药开发和应用对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具有巨大促进作用。鲜药应用方式与中药材栽培规模化、生产工业化相结合,将为鲜药的应用提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鲜药的应用历史概况、现代对鲜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情况,指出鲜药开发和应用对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具有巨大促进作用。鲜药应用方式与中药材栽培规模化、生产工业化相结合,将为鲜药的应用提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梦溪  吴启南  乐巍  梁侨丽  谷巍  戴仕林 《中草药》2015,46(20):3215-3230
中药鲜药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其临床应用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在温病治疗中使用鲜药较多,一部分鲜药比干药的作用效果更佳、起效更迅速,在温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鲜药的物质基础研究较少,制约了鲜药制剂的合理设计,剂型改革缺乏依据和指导。通过对中药鲜药应用历史的考证,综述了近年来鲜药在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的现状,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中药鲜药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鲜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药具有全天然、多功能、独特疗效的高活性成分,应用前景很广。对鲜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有助于对鲜药的开发应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鲜药的历史概况,并主要对国内近年来鲜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两个研究领域内所取得的进展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归纳,同时也对部分少数民族的鲜药应用情况作了阐述。总结出中药鲜用的优点,用药方法,药理活性,以及临床应用情况。希望能为临床和药学工作者对鲜药的应用、开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中药鲜品与干品功效明显不同,鲜品保持了药品的全部活性成分,故一般而言其药效应强于干品。药物经过炮制,干品药与鲜品药成分变化和功效上有质的不同。本文主要概括了中医鲜药应用历史及炮制、鲜药的临床应用、鲜药的传统用法、鲜药的保鲜和储藏法、发展前景及展望以唤起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鲜药应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鉴于鲜药在临床应用中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干品,为了方便对鲜药的应用,使鲜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研发适合临床使用的鲜药饮片迫在眉睫。本文以常用鲜药鱼腥草为例,通过统计古籍及现代研究报道,对比干、鲜鱼腥草用量,分析用量差异原因,为鲜药饮片的研发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的鲜药研究提供适当的启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鲜药是中药临床应用的特色及特殊形式,应用范围广且形式多样,追溯医史,鲜药的应用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和整个发展过程。中药鲜品和干品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鲜药在解热镇痛、抗炎抑菌、止血、抗肿瘤、抗过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药效优势。对中药鲜药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研究,有助于中药鲜药的开发和利用。文章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的中药鲜药相关内容的文献资料,对中药鲜药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中药鲜药资源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现代鲜药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之一,其独特的临床优势特点为鲜动物药广泛应用提供了临床基础,多层次、多手段研究也为鲜药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和保障。金龙胶囊作为现代鲜药的典范,在临床治疗方面,其主要表现为:对多种肿瘤具有治疗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减毒增效及保护功能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作用;在抗肿瘤机制方面,研究结果证实其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血管生成、重塑免疫调节功能等作用机制。文章根据金龙胶囊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成果对其临床优势人群的选择、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现代鲜药,为治疗疑难杂症寻找突破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鲜药的运用历史悠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之一。医学大家张锡纯对鲜药的临床应用颇有独到的见解,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大量将鲜药用于治疗疾病的论述。笔者通过对张锡纯临床常用鲜药的性味归经以及应用范围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其临床运用鲜药药性多为寒、凉、平,药味多为甘、苦、辛,以归肺、胃、肝、脾经为主,具有药食通用、重用本性、不拘剂量的特色,重视鲜药在调畅气机、养阴生津和顾护脾胃等方面的作用。归纳张锡纯对鲜药的应用和认识,为鲜药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列举了历代著名医家临床运用鲜药的经验,指出鲜药含大量自然汁,清热养阴之力优于干品,临床不仅用于一般疾病,还用于疑难危重症。历代著名医家如张仲景、葛洪、孙思邈、李时珍、张介宾、叶天士、高秉钧等临床应用鲜药都积累有丰富经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应用鲜药的条文多达1100余条,李氏采用鲜药捣汁内服、连渣外敷、孔窍给药、食疗用药等方法,足资后学借鉴。近贤谢海洲教授一贯提倡应用鲜药,常用鲜荷叶、鲜艾叶、鲜菖蒲、鲜藕等。孙一民教授运用大量鲜蒲公英、鲜小蓟、鲜茅根、鲜生地等治疗白血病,疗效卓著。是目前临床应用鲜药治疗疑难危重症的一大突破。鲜药应用前景可观,我们应努力挖掘继承,使中医药学这一独特疗法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2.
《鲜药的研究与应用》一书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郝近大研究员牵头,组织全国一批热衷于鲜药研究的中医药研究工作者编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我国首部大型鲜药研究与应用的专著。内容涉及中医应用鲜药的历史、传统中医药理论对鲜药的认识、传统中药的保鲜技术、现代鲜药保鲜技术的发展、现代鲜药化学研究、现代鲜药药理研究、现代鲜药制剂的基础研究与应用、鲜药的临床应用、鲜药的民间应用和鲜药食疗应用,以及国外鲜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鲜药作为膳食在民间有广泛的应用,如在四川、贵州等地普遍食用凉拌折耳根,在湖南、广西等地用鲜紫苏叶烹制鱼汤、田螺等。鲜药入膳既发挥了药膳保健养生的作用,又突出了鲜药的优势和特色,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建议制定鲜药入膳的相关标准和法规;发展药膳餐厅与中药材种植基地一体化的模式;注重鲜药保鲜技术的研究及鲜药入膳的产业化开发,使鲜药入膳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鲜药作为一种独特的中药应用形式在疾病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现阶段在实验研究和临床中常使用的鲜药及常用鲜药治疗的疾病,对高频中药临床应用,鲜、干中药的成分、作用、用量进行分析,得出常用鲜药及鲜药常治疗疾病,提出现阶段鲜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定义不统一、剂量不明确、成分研究较少、保存及运输不当、如何推动经济、缺少鲜药相关疾病的基础药效、鲜药制剂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总结中药保鲜的意义和鲜药应用临床的独特疗效,以及中药的保鲜方法和贮藏技术。认为中药保鲜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在各乡村医院或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使中药鲜药在临床真正发挥作用;应用现代工艺技术提取鲜药中的有效成分,制成容易保存、运输和安全应用的剂型,将草药发展成为制剂,解决鲜药使用上的不便。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22-423
顾氏八汁饮是清代顾金寿所创之方,以八味鲜药汁组方而成,主要用于吐血之证。通过分析顾金寿《吴门治验录》中八汁饮的组方以及临床验案,深入探讨本方的应用特色;在此基础上探析鲜药汁的适用病证、用法及意义,以期为鲜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通过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使用鲜药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临床使用鲜药提供数据支撑及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总结《本草纲目》中关于中药鲜药的临床应用,输入Excel 2016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对药物的使用频数、性味、归经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草纲目》中共记载药物1 892种,发现鲜药品种总计达292种,其中鲜药植物药258种,鲜药动物药34种;鲜药的使用频次共为1 016次;鲜药的药性以寒、平居多,药味以苦、甘为主,鲜药的归经以肝经、肺经为主;在古方的应用中,使用鲜药频次最高的是内科疾病(350次,34.4%)、外科疾病(337次,33.2%)。结论:《本草纲目》是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所记载的药方应用鲜药的方子颇多,鲜药来源广泛,代表性高,且多为地产药材,临床应用广泛,不只用于内科,还用于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喉;不只用于一般疾病,还用于疑难杂症、危重症以及急性传染病,对鲜药的文献考究,必将加深人们对鲜药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也为鲜药的现代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中医临床常用中药鲜药鲜地黄、鲜生姜、鲜石斛、鲜葛根、鲜鱼腥草、鲜白茅根、鲜芦根、鲜蒲公英进行了本草考述,并结合现代研究,探讨其药性特点及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药鲜药适宜的加工方法.方法 在分析中药鲜药应用现状、鲜药的传统和现代加工方法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中药适宜的鲜药加工方法.结果 传统鲜药加工方法应用普遍,但存在相应问题;现代鲜药加工技术具有优势,但需开展相应技术参数研究.结论 现代鲜药加工技术更适宜于中药鲜药的加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古代鲜药外用方法的整理和研究,发现鲜药外用方法非常实用、应用广泛。希望中药鲜用能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并能给药学工作者对鲜药的并发和研究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