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诊断朱岩张辉*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于1960年由日本的Tsukimoto首先报告的,此后在日本人中不断发现本病,一度曾被称为“日本人病”,1964年由Terayama正式命名为后纵韧带骨化,直至1980年,我国才有此病的报道,自从...  相似文献   

2.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按Hirabayashi分型,节段型3例,连续型9例,混合型5例,其它型4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范围,厚度,形状。三维重建有助于手术入路设计,有助于理解骨化的复杂性。螺旋CT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最好的检查方法,应该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指颈椎后纵韧带病理性异位骨化,导致脊髓和神经根慢性压迫的一种疾病。该病在日本发病率较高,故也被称作日本人病。OPLL是一种由基因及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eossifieation of posterior longtitudinal ligament,OPLL)是由于颈椎后纵韧带内出现异位骨,使得颈椎管有效空间减小,压迫颈髓,导致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的产生。目前有关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退行性改变、长期反复应力失衡、外伤、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Tsukimoto于1960年首先报道了第1例OPLL灶压迫颈髓引起瘫痪的病人,此后日本有大量文献报道此种疾病,我国近年来报道也不少,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后纵韧带骨化使得椎管空间减小,或者直接压迫脊髓,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产生。  相似文献   

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ment,OPLL)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导致颈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从而产生一系列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OPLL 1960年由Tsukimoto提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颈椎疾病,在日本发病率较高,占有症状颈椎病的1.7%~2.0%,故有日本病之称.由于其起病隐匿、疗效不确定、并发症多以及独特的影像特征,是脊柱外科研究的重点之一[1~4].  相似文献   

6.
1960年 Tsukimoto 首先报道颈椎的后纵韧带骨化(Os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rnt 以下简称 OPLL)压迫脊髓症,文献报道本病在日本较世界上其他地区多见。颈椎的发病数多于胸椎。胸椎 OPLL 的特征是后纵韧带成为一骨化的长条,多半是从上段延至中段椎体,  相似文献   

7.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一种因为未明的病理现象,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形成.当骨化块压迫脊髓、神经根引起临床症状时被称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 PLL).近年来,有关颈椎OPLL后路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cation of 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简称OPLL)是引起颈椎管狭窄,导致脊髓损害和四肢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1960年日本  相似文献   

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超微结构的观察肖子范,王弘宇,孙水,肖平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引起颈椎管狭窄并导致脊髓损害和四肢功能障碍的原因之本病病因至今不明,似乎与创伤、糠尿病、白细胞抗原(HLA)有关,但骨化过程的病理机制仍不明。作者从1992~199...  相似文献   

10.
正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好发于亚洲人群的颈椎退行性疾病,由于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异位骨化,从而继发椎管狭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导致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1])。OPLL为亚洲人群颈脊髓受压的常见病因,首先由日本学者Tsukimato于1960年报道~([2])。Fujimori等~([3])通过对1 500例日本病例的CT扫描分析发现,颈椎OPLL的发生率可达6.3%(男性8.3%,女性3.4%)。OPLL根据骨化物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局灶型、节段  相似文献   

1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及影象学诊断王毅,杜金刚综述秦启云审校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Lament,简称OPLL),1960年由Tsukimoto首先报告1例,由于OPL...  相似文献   

12.
后纵韧带钩辅助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切除减压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钩辅助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物前路切除的适应证、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患者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51-71岁,平均59岁。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示后纵韧带骨化物局限型6例,分节型13例;椎管狭窄率32%-75%,平均54%。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4-14分,平均9.6分。行颈前路常规手术入路,椎体开槽切骨达椎体后壁,范围超过后纵韧带骨化灶。利用后纵韧带钩插入后纵韧带下,钩起后纵韧带及骨化物,在后纵韧带与硬膜间形成一间隙,直视下用超薄型枪状咬骨钳切除后纵韧带及骨化物,而后植骨固定,恢复颈椎稳定性。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8~16分,平均12.8分,恢复率42%'-92%,其中疗效优9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4.2%。4例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保守治疗后均获得痊愈。术后CT和MR检查显示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完全,脊髓和硬膜囊形态恢复良好。结论后纵韧带钩可提高颈椎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骨化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用于局限型和分节型、切除范围在两个椎节之间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  相似文献   

1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自然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病理现象,表现为颈椎后纵韧带内异位骨的形成。1839年,Key首先报告了脊椎韧带的骨化现象。1960年,Tsukimoto根据尸体标本的解剖结果对颈椎OPLL进行了描述。1964年,Teray  相似文献   

14.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脊柱后纵韧带进行性异位骨化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其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是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颈胸段脊髓病和神经根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发于颈椎,胸椎次之。  相似文献   

1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不都需要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由于检测手段进步而得以及早发现,临床发病率明显增高,这是一种颈椎后纵韧带内的异位骨化的病理现象.当韧带骨化物压迫脊髓并出现与之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时,才应称之为颈椎后韧带骨化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1998年4月-2003年4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26例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对其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获2-6年(平均3.5年)随访,按JOA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8例,可3例,差1例。平均改善率为70%,影像学显示颈椎管扩大充分,减压彻底,硬脊膜膨隆良好。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7.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4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行前路手术治疗,随访1~4年,平均2.1年。根据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改善率,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佳2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症状持续时间、合并糖尿病、Pavlov值、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CT双影征、脊髓高信号、手术范围以及骨化物处理对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骨化物的处理方式是影响患者疗效的唯一因素(P=0.0067)。[结论]前路手术彻底切除骨化之后纵韧带,对脊髓充分减压是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时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16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症状持续的时间以及临床症状出现加重至必须手术干预治疗的时间间隔,初步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手术时机.[结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从出现感觉运动障碍的脊髓受压症状起至必需手术治疗的平均时间约27.6个月,而四肢肌力开始出现减退至必需手术治疗的平均时间约为17.4个月,四肢症状明显加重尤其下肢肌力减退至手术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3个月.[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诊断明确后宜早期手术;在影像学上有明确的后纵韧带肥厚骨化伴脊髓严重受压(椎管狭窄率>60%)、或四肢尤其下肢开始出现肌力减退时应考虑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颈椎张力带椎弓成形术都筑畅之以往,日本对于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压迫性颈髓病变的治疗曾采用多种颈部椎管扩大术式,它们在改善神经症状、维持骨性屏障及防止术后颈椎变形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术后颈椎功能角度来看,上述术式存在着共同的缺点...  相似文献   

2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压迫脊髓、神经根,临床上可出现脊髓损害症状及神经根刺激症状。根据矢状位影像将其分为五种类型:连续型、节段型、混合型、局限型及萌芽型。萌芽型是后纵韧带骨化的早期形式。典型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在MRIT1象上表现为前方椎体骨髓与后方脊髓间低信号或等信号带,在T2象上位于前方椎体骨髓与后方硬膜囊间,在CT上则直接表现为阳性骨化灶。硬膜囊骨化有单层象和双层象两种CT表现,后者更富特异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在椎间孔内有三种形态。骨密度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间有一定相关性,研究骨密度对理解其起因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