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疟疾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西的疟疾在全面防治以前(1953~1958),各地居民普查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为13.0%,其中恶性疟占49.8%,间日疟38.9%,三日疟9.9%,混合感染1.4%[1]。媒介调查发现有按蚊31种和亚种,其中证实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日月...  相似文献   

2.
1991~1995年桂林地区疟疾监测结果分析蒋祖保文富香桂林地区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亚热带气候,地理环境复杂,发现有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等20多种蚊媒。据1955年疫情报告,疟疾发病率高达336.7/万,病死率1.74/万,居民原虫阳性率8.0...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永城市快速回升的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并分析河南省永城市2003-2005年的疟疾疫情,为当地的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永城市2003-2005年的疟疾疫情、传播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检、血清学调查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永城市2003-200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89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7/万;2004年疟疾发病数比2003年增加13.00倍,2005年比2004年增加3.23倍。位于东部地区的10个乡(镇)发病数占疟疾病例总数的80.22%,学生和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2005年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5.82%,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学生血清抗体阳性率15.31%,媒介按蚊监测捕获中华按蚊154只,未发现嗜人按蚊。结论永城市疟疾疫情明显回升,形势十分严峻,应加强疟疾防治,尽快遏制疫情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三明市疟疾发病动态,评价防治效果并进行消除疟疾可行性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发热病人血检、传疟媒介调查资料。结果2001—2010年10年间开展发热病人血检136243人,检出疟原虫感染者17人,感染率0.12‰,年均发病率〈0.1%,70%为输入性病例;Io年间共捕获按蚊18799只,未发现主要的传疟媒介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结论随着人们卫生行为的改变、农药的施用和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传疟媒介孳生环境发生变化,疟原虫感染者大幅下降,为消除疟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停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后嗜人按蚊密度与疟疾发病情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停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后嗜人按蚊密度与疟疾发病情况。方法:白天用指管扣捕蚊帐内按蚊,并分类计数;同时收集观察区疟疾发病情况。结果:嗜人按蚊密度(只/帐)灭蚊前平均为0.53,灭后降为0,停用药物蚊帐后第1~3年分别为0.029、0.056、0.28;疟疾发病率(例/万)灭蚊前平均为51.17,灭蚊期降至4.10,停用药帐后第1~3年分别为4.63、14.55、9.50。结论:溴氰菊酯浸帐灭蚊,能迅速降低嗜人按蚊密度和疟疾发病率;但停用药帐后,嗜人按蚊密度和疟疾发病率均呈逐年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汕头市濠江区疟疾流行影响因素,为调整疟疾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84—2014年汕头市濠江区疟疾监测资料和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并对辖区内居民、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媒介蚊虫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1984—2014年,全区血检数11 582人,阳性75例,阳性率0.65%。所有阳性标本都是间日疟,其中该地血检人数9 876人,阳性43例,阳性率0.44%;流动人口血检1 706人,阳性32例,阳性率1.88%。该地人口与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984—2014年31年间,只有在1993—1996年查出该地感染病例,其他年份出现的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014年对辖区内居民和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进行调查,居民疟防知识知晓率平均为69.46%,学生平均为71.43%;2014年媒介蚊虫监测中,2个监测点均抓到按蚊。结论汕头市濠江区疟疾发病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流动人口疟疾阳性检出率偏高,输入性疟疾病例为现阶段病例主要来源。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及管理,提高广大民众疟疾防控知识知晓率是巩固疟防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日照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巩固对策与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日照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巩固对策和效果,探索疟疾发病特点和变化规律,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制策略,在各类人群中开展疟疾病例侦查,防止继发病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T)随机抽样调查居民患病情况和媒介密度;综合分析疟疾流行趋势。结果1989~2003年血检发热病人259735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者5例,平均阳性率为0.19/万,年发病率为0/10万~0.29/10万;血检往返高疟区疟疾可疑者4279人,检出阳性者4例,平均阳性率为9.31/万;1992年以来未再发生内源性病例;居民疟疾抗体(IFAT)累计测定15641人,未发现阳性者;按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基本消灭疟疾的防制成果进一步巩固。当地残存传染源净化和消失后,疟疾在当地的传播被阻断,流行趋于终止。现行的疟防措施应适当简化。  相似文献   

8.
大新县是广西历史上有名的高疟区,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流行区。1954年疟疾发病率为620.07/万,原虫率为41.2%。经过40余年的综合防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3年已控制在1/万以下[1],1985年经广西自治区卫生厅组织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此后,连续13年进行监测和防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传染源监测 各乡镇医院均设立疟疾镜检站,对初诊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原因不明的“三热”病人进行血检。年血检数占总人口6.5%以上,村屯覆盖面达90%。对镜检可疑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全国疟疾监测点疟疾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3个全国疟疾监测点资料,包括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数据及监测点学生疟疾免疫学检测资料,监测点传疟按蚊调查及当地居民蚊帐、纱门纱窗及杀虫剂的使用情况.结果 2010年广西3个全国疟疾监测点发热患者血检共2348人次,血检率为2.24% (2348/104 861),其中当地居民发热患者血检率为1.98% (2075/104 861),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率为0.26%(273/104 861),均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中华按蚊为当地的主要媒介按蚊,室外诱捕中华按蚊密度占99.94%,室内中华按蚊密度为100%,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最高为49.75只/(人·夜).结论 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种群密度依然较高,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998~2000年广西疟疾回升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疟疾是传播快而又容易反复的重要寄生虫病[1]。广西自1987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以来 ,疟疾未再出现较大的反复[2,3]。但1998~2000年全区疟疾发病率分别比上年回升5.48%、14.29%、4.55% ,经过加强防治 ,2001年全区疟疾发病率又比上年下降21.74%。为了巩固防治成果 ,对全区1998~2000年疟疾回升的原因进行分析 ,为今后疟疾防治与监测提供参考依据。1资料来源1.1收集1998~2000年全区疟疾疫情资料 ,计算疟疾发病率 ,分析不同媒介地区的疟疾发病情况。1.2收集各地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墨江县疟疾流行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最终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方法]对墨江县2001-2007年的疟疾发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墨江县2001~2007年累计报告疟疾病人484例,按照累积人口2465916人计算,年均发病率为19.03/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最多是2001年,全县350312人,发病172例,发病率为49.1/10万;发病最少是2007年,全县356098人,发病15例,发病率为4.21/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县18个乡镇均有发病,平均发病率最高的是龙坝乡82.25/10万,最低是龙潭乡,发病率为2.2/10万,不同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播媒介以微小按蚊为主。2001-2007年合计常住人口四热病人血检76787人次,阳性率为0.45%,流动人口血检2316人次,阳性率为12.44%。[结论]墨江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至2004年已达到部颁提出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疟疾流行明显得到遏制,当地疫情稳定,防制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1994至2003年疟疾发病与媒介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传疟媒介在湖北省的分布规律及范围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种类和分布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流行的媒介有单纯中华按蚊疟区以及兼有嗜人按蚊疟区,通过人血指数调查,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的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湖北省疟疾近10年流行主要是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波动大,有些已形成顽固的疫点,目前防制重点应放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1991-1995年在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群英乡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制蚊媒。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措施,取得较满意的防治疟疾效果;疟疾发病率和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从采取措施前的1990年29.24‰和20.54%,降至1995年的3.75‰和2.4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凭祥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后,所采取监测措施是否适合本地防治需要,为了巩固防治成果,总结防治经验,及今后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疑似感冒,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进行登记和血检;对确诊的疟疾病人进行根治;对病家及村组进行全民性的预防服药和用杀虫剂室内外滞留喷洒防止媒介按蚊,对接触病人的人群进行二代虫率的调查。对旧病灶点进行血清学荧光抗体试验;对外来流动人员和本地外出回归者进行登记和血检;并做按蚊分类鉴定。[结果]全市共血检“四热”病人11018人,疟疾内源性发病率为0。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外出回归者血检1335人次,输人性疟疾病人3例,阳性率为0.22%。血清荧光抗体调查2218人次,阳性率为0.05%。经卵、成蚊分类鉴定为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分别占46.34%、20.73%、32.93%。[结论]今后继续开展疟疾监测,做好病例监测,重点是加强流动人口和本地外出回归者疟疾监测管理,同时继续做好血清IFA检测和防蚊灭蚊工作,以及广泛开展疟疾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疟疾的防治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枣阳市疟疾流行特征及蚊媒密度,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规范治疗现症病人和疟史病人,开展疫点处理、重点人群预防服药、发热病人血检监测和流行季节媒介按蚊密度监测。结果监测点总人口70 187人,2005-2012年,共报告本地疟疾病例319例,发病率从2005年16.81/万降至2012年0.69/万,下降率95.89%,疟疾发病农民占76.80%、男性占56.11%、30岁以上人群占68.97%、初中以下文化占90.91%,流行季节发病占91.91%,休止期发病占8.09%;现症病人正规治疗313例(99.05%),疟史休治1 221例(90.44%),疫点处置319个(100.00%)。监测区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从0.88%降至0.34%,小学生IFA检测阳性率从2.81%降至0.33%。血检确诊病例占疫情报告比例从26.27%上升至100%;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平均盯人率6.33只/人。结论疟疾监测区通过传染源管理和媒介控制疟疾发病、血检阳性率和IFA检测阳性率均显示逐年下降低态势,今后应继续加大血检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根治传染源,确保消除疟疾目标的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6.
1991-1995年在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群英乡用溴氰菊酯浸泡蚊防制蚊媒,结合 的综合措施,取得较满意的防治疟疾效果;疟 疾发病率和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朋采取措施前的1990年29.24‰和20.54%,降至1995年的3.75‰和2.43%。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低疟区疟疾流行特点,探讨低疟区疟疾监测方法。方法对嘉兴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疟疾监测结果做发热病人血检情况,疟疾病例分类、地区分布、性别与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发病率与感染来源,疫点周围人群调查及病例治疗后复查血检情况,媒介按蚊等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嘉兴市15年累计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24.25/万(302/124529),均为间日疟。其中: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简称二热病人)者血检阳性率60.29%(290/481),占总阳性数96.03%(290/302);感冒和发热原因不明者血检阳性率仅为0.97/万(12/124048),占总阳性数3.97%(12/302)。病人发病分布散在,本市户籍人口占25.50%(77/302),年均发病率0.23/10万,外来流动人口占74.50%(225/302)。以高疟区青壮年打工者为主要发病者;以5~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以中华按蚊为惟一媒介;无二代病例发生。结论嘉兴市疟疾发病率低,疫情稳定。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的呈点状分布的流行特点。因此,疟疾监测在流动人口较多的低疟区,且以中华按蚊为惟一媒介,对当地人群可以采用二热病人、对流动人口采用四热病人的监测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凤山县疟疾流行状况,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最终达到消灭疟疾的标准.[方法]对凤山县1951~2005年疟疾发病与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凤山县9个乡镇均为疟疾流行区,年均发病率1951~1970年为1 91.42/10万,1993~2005年为5.47/10万; 1972年消灭内源性恶性疟,1989年常住居民发病率降至4.10/10万,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86/10万),1998年后未检出内源性疟疾.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为主.1980~2005年合计血检常住人口发热病人214 836人次,阳性率为0.35%;1995~2005年血检流动人口5 396人次,阳性率为1.06%.1999~2005年疟疾抗体检测定点居民3 714人,阳性率为0.13%.[结论]疟疾疫情逐步下降,已达到基本消灭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0世纪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地理分布,为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广西20世纪50-90年代微小按蚊资料及疟疾发病率,于2004-2010年在不同经纬度原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区收集该蚊成蚊,采用形态学和PCR方法鉴定采集的微小按蚊样品。结果1957-1998年对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媒介按蚊调查,92个县中有56个县存在微小按蚊;2004-2007年在该蚊活动频繁的36个县的乡村收集按蚊,仅在20个县40个媒介点采集到微小按蚊244只;采用种类分子鉴定,除百色市旺甸村有微小按蚊种类A存在外,其他地区均为微小按蚊种类C。2008年后全自治区各县疟疾疫情发病率已降至0.1/万。结论目前在广西存在微小按蚊种类A和C两种,以种类C为主;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的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已经明显减少,该蚊有可能不再是该区域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2008年疟疾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江苏省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方法]根据疟疾发瘸情况.选择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睢宁县官山镇、铜山县棠张镇、泗洪县天岗潮镇、盱眙县仇集镇和宜兴市张渚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疟疾症状及防蚊措施、按蚊密度及叮人率等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08年共调查5 677户,19 142人,蚊帐拥有率为33.95%;蚊帐使用率为50.35%.血检10 049人,平均血检率为4.48%,检出疟原虫阳性17人,平均阳性率为0.17%.[鲒论]中华按蚊密度明显增高及对菊酯类灭蚊剂产生抗性,是江苏省淮北地区出现疟疾疫情反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