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气管插管与食管气管插管在诊前救治中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于该院进行紧急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200例,根据插管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食管气管插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比较2组的插管准备时间、操作时间和一次插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气管插管置管迅速,一次插管成功率高,是快速建立人工气道、恢复通气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诊前救治的成功率,值得在急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周小春  肖声平 《江西医药》2007,42(10):898-899
目的 总结急诊气管插管的经验.方法 56例急诊病人采用麻醉喉镜经口明视下紧急插管.结果 56例病人插管时间30~300 s;插管时能暴露声门的42例,不能显露声门而盲插14例;一次插管成功45例,2次及2次以上插管成功11例;抢救成功47例,抢救成功率83.93%.结论 急诊气管插管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技术及插管困难的处理能提高插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纤支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在困难气道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的100例术前评估有困难气道的患者,均行择期手术。除30例口腔及耳鼻喉手术的患者采用经鼻气管插管外,其余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观察不同时间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变化以及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后及插管后患者心率明显减缓,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波动较小,各指标相对稳定。其中1次性插管成功97例,2次及以上插管成功3例,均顺利完成插管。插管期间出现低血压1例,呛咳1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困难气道处理中经纤支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成功率高,疗效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超  高富杰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80-181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应用的适应证和插管方法,以期提高整体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院前气管插管抢救危重患者的资料。结果:98例急诊气管插管中,90例一次插管成功,成功率为91.8%;4例二次插管后成功,插管时间〈5min。15例中毒患者予以现场气管插管,成功建立人工通气后,经进一步抢救全部存活;15例脑出血患者中13例行现场气管插管后,全部安全转运至专科治疗,口咽通气管置入患者2例,1例死于心脏骤停,另外1例安全转运到急诊科。21例颅脑重度损伤病气管插管后,安全送到急诊科,口咽通气管置入患者2例,途中因窒息死亡1例,另外1例安全转运到急诊科。33例心性猝死患者中,气管插管后28例未能恢复有效循环死亡。12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患者,气管插管后,安全转运至急诊科。结论: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操作简便、容易、快捷,短时间内即可建立人工气道,适合院前现场抢救危重患者,可以明显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纤维支气管镜导向下经鼻气管插管的应用与护理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导向下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应用和护理参与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我科近5年来336例次纤支镜导向下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抢救和治疗呼吸衰竭情况,分析护理参与对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的价值.结果336例次患者全部顺利完成经鼻气管插管,成功率100%,插管过程中的良好护理参与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衰竭及困难气管插管中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要成功地做好纤支镜导向经鼻气管插管护理参与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鼻肓探气管插管装置(BTII)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常规伞麻下行手术的困难气道患者30例均分为两组:Ⅰ组应用BTII新技术;Ⅱ组采用传统经鼻肓探气管捕管.记录并比较两组插管成功率、2次及2次以上成功例数、所有患者插管次数、插管所需时间T(计算插管时间从第一次试行插管算起)、记录术后随访咽喉疼痛及声音嘶哑例数.结果 Ⅰ组的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93.3% vs.60.0%)(P<0.05).Ⅰ组插管所需时间明显少于Ⅱ组[(140.8±41.7)s vs.(365.6±180.9)s](P<0.05),插管操作次数明显少于Ⅱ组[(2.7±0.9)次 vs.(6.5±3.5)次](P<0.05).术后Ⅰ组咽喉疼痛及声音嘶哑发生率少于Ⅱ组(6.7% vs.26.7%)(P<0.05).结论 与传统经鼻肓探气管插管相比,应用BTII引导插管装置用于困难气管插管具有操作方便、插管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提高快速气管插管术成功的方式方法。方法 回顾性的总结2001年6月2002年6月间在院前、院内实施的快速气管插管术的经验,按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插管方式、插管失败和困难的原因以及处理的方法等方面分析研究。结果 总326例,无需药物诱导直接气管插管96例,快速静推安定诱导后气管插管230例。经口气管插管295例,经鼻气管插管31例。总插管成功324例,成功率99.4%。一次插管成功308例,成功率94.5%。插管失败2例,失败率0.6%。并发症发生率6.2%。结论 提高快速气管插管成功的关键:制定明确的急诊插管适应证及禁忌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插管方式;插管前要检查、评估气管插管困难程度,做好各项防备工作:掌握气管插管的技巧:气管插管失败后要采取有效的挽救措施:预防气管插管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视宁康可视喉镜经口辅助行经鼻气管插管在颈椎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的60例ASAⅡ级的颈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麻醉诱导后,由同一麻醉医师在视宁康可视喉镜经口辅助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并观察其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插管并发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达95%,二次成功率100%,插管时间约10Ⅲ级的颈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麻醉诱导后,由同一麻醉医师在视宁康可视喉镜经口辅助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并观察其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插管并发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达95%,二次成功率100%,插管时间约1040 s;所有患者均无牙齿有损伤、声带嘶哑及黏膜出血等插管并发症;无1例继发性颈椎损伤并发症;麻醉诱导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平稳。结论宁康可视喉镜辅助经鼻气管插管具有插管成功率高、准确、损伤小、快捷方便的优点,是一种可行、可靠的气管插管新技术,可安全用于颈椎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插管处理。  相似文献   

9.
联合引导插管法在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涤非  张健 《安徽医药》2005,9(1):32-33
目的研究联合引导插管法在临床困难的气管插管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9例困难的气管插管患者,在清醒或全麻状态下应用联合引导插管法进行气管插管,观察其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9例实施联合引导插管均获成功,插管期间生命体征平稳,术后随访无插管并发症.结论联合引导插管法是解决困难气道危急状态的一种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应用气管提拉技术对气管插管患者置入鼻饲管的方法,以减少下鼻饲管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刺激,为临床护理提供可靠资料。方法将我院ICU自2012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有意识障碍的140例需要置入鼻饲管的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应用气管提拉技术为其置入胃管,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方法为其置入胃管,将两组患者一次留置胃管的成功率相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应用气管提拉技术后,一次置管的成功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为48.57%。两组结果对比,差别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应用气管提拉技术,可以更安全快速的为气管患者置入胃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4例困难气管插管患者用自制简易导向气管导管慢诱导插管的体会,探讨基层医院困难气管插管处理方法。方法14例困难气管插管患者,均采用慢诱导麻醉,自制简易导向气管导管经口或鼻盲探插管,调节气管导管方向,在气流声最大时插入气管。结果14例盲探插管均获成功,未发生意外和严重并发症。结论困难气管插管选用自制简易导向气管导管慢诱导插管,可提高插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依据40例困难气管插管的体会,探讨困难气管插管麻醉的临床特点和插管方法。方法:张口困难16例(40%),声门显露不清15例(37.5%),气道解剖异常9例(22.5%)。均采用慢诱导麻醉。结果:20例经鼻盲探插气管成功;13例经口明视插管成功;7例经上述两种方法失败,行环甲膜穿刺引导插入6例.气管切开术1例,未发生意外和严重并发症。结论:困难气管插管宜选用慢诱导麻醉,根据其困难程度与设备条件选择合适的插管方法,以提高插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光索导引器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近年来采用光索导引器,取改良头位,快速诱导经口明视插管,效果良好,提高了插管成功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150例.其中全麻手术病人103例,紧急气管插管47例.困难插管16例.年龄分布19~77岁.1.2 插管方法 光索导引器为美国产AMI_(TM)光索导引器,管芯加手柄全长40cm.插管前将导引器管芯前端光源位置调整至导管套囊处即可.插管方式均采用经口明视法.全麻病人在静脉快速诱导下,取头高10cm改良头位,经口明视快速插管.导管入喉后,首先在环状软骨处见一光亮点,继续深入导管,待光亮点至胸骨切迹处,迅速拔除导引器,固定导管,防止移动.此时的导管前端位置相当于较理想的气管中段位置.如遇困难插管,处理方法是首先调整光源位置,使其位于导管斜面处或越过斜面2~3cm处,把导管塑形成“丁”状,采用经口明视,会厌后上方有目的盲探插管法,在咽喉处观察光源明亮度,即可判断导管是否进入声门或误入食管.1.3 结果 本组插管成功率达98%.并发症仅4例:门齿脱落2例,占1.3%;声门水肿1例,占0.7%喉痉挛;1例,占0.7%.有25例术后带管病人经胸部X片显示导管前端位于  相似文献   

14.
紧急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如何配合医师在短时间内完成气管插管,迅速恢复患者的通气与供氧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科2010年7月-2012年6月行紧急气管插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60例,效果较好,现将护理配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46~93(73±4)  相似文献   

15.
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抢救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延  彭勃  郭兰萍  梁标 《中国医药》2006,1(3):145-146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内插管技术。结果42例呼吸衰竭患者均一次插管成功。插管时间2~5min,平均3.7min。结论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内插管技术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建立人工气道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套囊充气法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在急诊插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兰  张智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2):3074-3074
目的:探讨经鼻盲探气管插管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择Glasgow>8分和清醒病人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分别经鼻和经口插管,比较两组插管时间、成功率、带管时间和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结果:实验组(A组)用经鼻插管法,插管时间(60.2±9.5)秒,一次成功率80.0%,Ⅰ级耐受32例,带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B组),P<0.01。不良反应A组以鼻出血较多,但重症2例,B组以牙和口咽部损伤较多见。结论:浅昏迷和清醒病人经鼻腔准备和表面麻醉,插管成功率高,插管时间短,病人易耐受,带管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CU病房采用经鼻气管插管法治疗呼吸衰竭危重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3月~2011年5月对128例呼吸衰竭危重患者采取经鼻气管插管法抢救后进行结论分析。结果 120例危重患者采用此法后病情好转,仅有4例实施气管切开术,死亡4例。结论经鼻气管插管简捷安全、用时较短、成功率高、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结果 96例患者均为一次性插管成功,插管时间30 s-6 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是救治COPD并呼吸衰竭重症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GlideScope视频喉镜在抢救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2012年1~12月由本科行抢救气管插管的159例患者分为GlideScope视频喉镜组(A组,n=80例)和普通喉镜组(B组,n=79例),记录患者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一次插管成功率、一次成功插管时间以及插管所致的即刻并发症,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两组数据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一次成功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即刻并发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lideScope视频喉镜一次插管成功率高、速度快、并发症少,在抢救气管插管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抢救呼吸衰竭时快速建立有效人工气道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新方法。方法对我科3年来应用喉罩(LMA)引导法实施气管插管的157例呼吸衰竭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置入喉罩,所需时问为0.25~1min,2例应用喉罩引导气管插管失败。结论喉罩引导法气管插管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易学易懂等优点,且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日、减少费用、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