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病历摘要患者,女,38岁,于2008年5月30日因剖宫产术后8天、腹部伤口流液伴发热入院。体温38.2℃,实验室检查:WBC 13.75×10^9/L,N84.7%,L8.6%,M6.7%。送检伤口分泌物培养检出米勒链球菌。临床按体外药敏试验报告选用头孢噻肟、甲硝唑、抗菌治疗,经14d治疗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2.
应用湿性愈合理念处理骶尾部藏毛窦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湿性愈合理念处理骶尾部藏毛窦脓肿切开后伤口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例骶尾部藏毛窦脓肿切开引流伤口给予彻底清创,每次伤口处理时观察伤口渗出液性质、量和气味,评估伤口基底情况,测量伤口大小、深度和潜行。根据伤口愈合的不同时期应用不同敷料进行伤口处理。结果经过3—7d伤口处理,8例伤口脓性分泌物消失,渗出液逐渐减少,肉芽组织开始生长,14~30d愈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结论对骶尾部藏毛窦脓肿切开后的伤口给予彻底清创和引流,采用现代新型敷料控制感染、管理渗液、调理伤口环境.能有效地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3.
裴海英  方芳  彭冰 《华西医学》2005,20(3):575-575
1病例报告 患者,31岁,孕2产0。因发现盆腔包块4年,反复腹痛20天于2002年6月30日入院。4年前体检时发现盆腔包块,无自觉症状。3年前,突发下腹剧痛,畏寒发热。体温38.5℃左右。在当地县人民医院剖腹探查:见包块位于左侧阔韧带底部,来源不明,术中穿刺抽出黑黄色液80ml后关腹。术后反复外院作B超,ECT,提示子宫左后方或左附件区囊性占位。入院前20天突发下腹剧痛,伴发热,小便困难,膀胱压迫感。抗炎治疗缓解,之后,反复发作4次,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0/70mmH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脓肿不同脓腔引流方法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2月-201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哺乳期妇女乳腺脓肿40例随机分为置管引流组和切开引流组各20例,分别采用脓腔置管引流和脓肿切开引流术,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置管引流组切口愈合时间为 (8.5±2.8)d,明显低于切开引流组的 (14.2±4.1)d,(P< 0.05);置管引流组继续哺乳14例明显多于切开引流组的6例(P<0.05);随访 2-24个月,平均 11.5个月,两组均无复发.结论:治疗哺乳期妇女乳腺脓肿时,脓腔置管引流与切开引流比较,具有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及增加哺乳机会的特点,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丽春  白浪 《华西医学》2004,19(1):141-142
患者男,45岁,因“发热伴乏力、咳嗽10^ 天”于2003年5月7日入院。患者于入院10^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理发热,体温最高达39.1℃,伴乏力,咳嗽,咯少量黄色脓痰。无寒战、头痛、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及尿频、尿急、尿痛。当地医院予患者环丙沙星治疗后病情无好转而转入我院。既往体健,家族史无特殊。入院体检:T39.8℃,P122次/分,R22次/分,BP15/  相似文献   

6.
病例 患者,李某,男,40岁。主因胸闷、发憋10天加重1天于2002年8月12日入院。入院时查体:T37.2℃,P94次/分、R22次/分、BP120/70mmHg,神清、营养中等,查体合作,气管向左侧移位,右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叩诊呈鼓音,听诊右肺呼吸音消失,左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心率94次/分,各心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腹部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7.
1病例介绍例1:病人,女,28岁,因高热、咳嗽、气短20天余人院。查体:体温39℃,脉搏12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0/skPa,心脏无异常,双肺呼吸音粗,X线胸片示两肺上、中、下散在密度不均边缘模糊的粟粒结节影,两上病灶有融合现象,诊断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给予异烟讲,利福平、毗喷酷胺、链霉素和地塞米松治疗,经治疗症状好转。但在入院第25天,出现胸闷、气短、烦燥、胸片显示左侧气胸,肺组织被压缩50%,经排气2900ml后,复查胸片肺完全复张。例2:病人,女,55岁,因发热,咳嗽,气短一月余入院,查体:体温38℃,脉搏10o…  相似文献   

8.
皮脂腺囊肿,又名粉瘤.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手术可将囊肿完整摘除,伤口一期愈合.但临床很多患者就诊时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流出带臭味的分泌物,需要行切开引流术,清除脓液和粉渣样物质以及坏死组织,术后伤口经过换药,让伤口形成肉芽组织并有上皮形成而达到伤口愈合.百克瑞杀菌纱布系应用基因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的生物复合溶菌酶制剂,是一种非抗生素杀菌剂.主要由溶菌酶和溶葡萄球菌酶组成.切开引流时和每次换药后填塞百克瑞杀菌纱布,连续3天,再根据肉芽生长情况决定换药时间至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9.
向平超  姚震 《新医学》1998,29(6):309
病例报告男,38岁。因发热、胸痛伴呼吸困难5天于1992年3月9日以“发热待查”收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8.6℃,脉搏140次/分,呼吸35次/分,血压16/10kPa。全身无皮疹,巩膜无黄染。呼吸急促,左侧胸腔积液征,右下肺可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界不...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3岁,农民,因“畏寒、发热19^*小时”2006年5月日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19^*小时,宰杀不明原因病死猪时刺伤右手小指,出现乏力、畏寒、发热(39℃)、头晕,双下肢出现瘀班、瘀点,急入我院。入院时查体:T36.7℃,P95次/分,R20次/分,BP60/40mmHg,SpO295%,神清合作,自动体位,面颊、双下肢可见散在瘀班、瘀点。巩膜轻度黄染,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弱,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右手小指伤口1cm,病理征阴性,胃管引流出淡血性液,解柏油样大便数次。  相似文献   

11.
生肌液复合封闭负压引流对创面肉芽组织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传统生肌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疗效独特,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新兴的创面治疗方法。目的:从组织学角度观察生肌液和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相结合对实验动物创面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5/10在河南省正骨研究院生物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麻油纱布组、生肌液纱布组、封闭负压引流组、生肌液复合封闭负压引流组,每组20只。生肌液和麻油煎剂均由本院制剂室规范制备。方法: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2个皮肤切除伤创面模型。模型组等待创面自然愈合,麻油纱布组以两层麻油纱布敷于创面上,生肌液纱布组以两层生肌液纱布敷于创面上;封闭负压引流组给予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生肌液外用结合封闭负压引流组:给予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负压吸引间歇期从注药管注入生肌液。每组20只动物随机分4批各10个创面,第1,2,3个批次分别用于3,6,9天取材观察创面的愈合率和创面组织形态学变化。第4个批次观察创面愈合时间。主要观察指标:①创面的愈合率。②创面愈合时间。③创面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①各组创面第3天愈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d后封闭负压引流组及复合组愈合速度明显加快。第9天愈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复合组、封闭负压引流组、生肌液纱布组、麻油纱布组和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愈合时间由快到慢排序同上。②第3天封闭负压引流组毛细血管数略高于复合组(P〉0.05);第6天复合组毛细血管数高于封闭负压引流组(P〈0.05):第3天各组成纤维细胞数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6天复合组成纤维细胞数高于封闭负压引流组(P〈0.05)。结论:生肌液复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创面愈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创面愈合的早期能明显促进组织细胞增殖;生肌液在中后期可以延续组织细胞的增殖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和藻酸盐类湿性敷料在乳腺脓肿护理中的疗效。方法将68例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联合应用VSD和藻酸盐类湿性愈合敷料换药,对照组采用普通的敷料换药。对两组患者的伤口疼痛评分、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和瘢痕痊愈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伤口疼痛程度、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和瘢痕痊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式引流技术和藻酸盐类湿性愈合敷料,可缩短乳腺脓肿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同时有效减少愈合后的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3.
甄平  姚新洁  李庆禄 《临床荟萃》2009,24(6):477-477
患者,女,52岁,因发热,憋闷伴呼吸困难、咳嗽1周,加重3天于2008年9月20日入院。查体:患者精神差,面色紫红,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有湿哕音,体温39.6℃。入院胸部X线检查示左侧膈肌下移,胸腔大量积液。于是做胸腔穿刺引流,取引流液送检,同时取痰液送检。引流后,胸部CT检查示左侧肺门部占位性病变,纵隔淋巴结肿大。后因全身进行性衰竭,医治无效,于2周后死亡。由于患者病情危急,发展快,未行病理方面的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5×10^9/L,中性粒细胞0.38,淋巴细胞0.47,单核细胞0.10;  相似文献   

14.
静滴甲硝唑引起听力障碍1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静滴甲硝唑引起听力障碍1例吉林吉诺尔电器(集团)公司职工医院(132105)沈慧波章宏男,49岁,因发热、咳嗽、左侧胸痛5天入院。体检:体温38℃,脉搏9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6/11kPa,咽轻度充血,左肺呼吸运动较弱,中下部语颤增强,呈...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 患者,男,75岁。因左侧腰腹痛1周。起水疱4天入院。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感左侧腰腹部疼痛,触之疼痛加重,3天后出现水疱并逐渐增多,疼痛难忍。入院查体:体温35.8℃,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20/12kPa。急性痛苦病容,精神欠佳,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自左中腹至左腰背部见疱疹密集呈簇状,排列成带状,触之疼痛加重,有正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3岁。因自残吞食体温计被送往某医院治疗,拍片发现体温计位于颈部,考虑在食道内,在食道镜下取体温计未成功,怀疑已进入胃,即行剖腹探查术未找到体温计,拟行剖胸探查,患者本人及家属拒绝再次手术,于2005年11月26日转来我院治疗。入院时神清合作,T38.1℃,P84次/分,R21次/分,BP120/70mmHg,四肢感觉、运动、反射正常,左颈部稍丰满,压痛,扪及左颈部软组织内一柱状异物。DSA颈胸段拍片发现体温计位于C4~T3、4左前外侧,CT检查见体温计位于颈胸段气管食管旁左侧软组织内,喉咽部左壁软组织影中断(见图1)。诊断:颈部C4~T3、4之间气管食管左侧软组织内异物。在全麻下手术,术中C臂X光机定位,左侧颈部斜切口,自环状软骨水平至胸骨上凹,逐层显露,见局部软组织明显水肿,体温计完好,位于颈部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将体温计顺利取出,庆大霉素盐水冲洗伤口,置橡皮引流,分层关闭伤口。术后抗感染,对症治疗,伤口愈合好,按期拆线,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个性化徒手淋巴引流手法联合功能锻炼在乳腺癌同步甲状腺癌术后的护理,主要包括功能锻炼及个性化徒手淋巴引流,由乳腺科专科护士在术前一天,麻醉复苏后及术后1d、2d、3d及出院当天指导患者及家属功能锻炼,每次10~15 min,功能锻炼包括手术体位及呼吸功能训练、踝泵运动及术后下床活动、患侧上肢功能锻炼.个性化徒手淋巴引流由淋巴水肿治疗师进行操作,麻醉复苏后即可进行,频次为每天早、中、晚1次,每次10 min.包括开通淋巴通路和淋巴引流两步.患者经功能锻炼及个性化徒手淋巴引流护理后,6例患者伤口肿胀经治疗后3~5d改善,3例患者出现皮瓣发红或及紧绷感明显,治疗后3~5d红肿消退,紧绷感消失,2例患者出现术后患肢急性肿胀,治疗后4~5d消退,4例患者出现伤口疼痛,评分3~6分,治疗1~3d后缓解,评分0分,所有患者出院前顺利拔除引流管.认为对乳腺癌同步甲状腺癌患者使用个性化徒手淋巴引流手法联合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减轻伤口肿胀、利于伤口愈合和术后皮瓣的恢复,利于改善患者疼痛,利于改善术后患肢急性肿胀和患肢酸痛,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预防淋巴水肿,促进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胸腔脓液中分离一株多重耐药的人苍白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5岁,因左下肺结核钙化坏死,在某市中医院行左下肺切除后感染而入我院,入院时左侧胸腔出现脓液,切开行胸腔脓液引流,引流一天后又出现肺支气管瘘。最初引流脓液涂片和培养,涂片革兰染色见大量白细胞和革兰阴性杆菌,培养22小时后在血平皿和中国蓝平皿纯生长直径在1mm左右,  相似文献   

19.
孙某,男,40岁。因发热,全身酸痛4天,恶心、呕吐1天入院。否认有心肺疾患史。查体:体温39.2℃、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6/13手帕。呼吸平稳,口唇无紫组。双腋下散在出血点。心肺正常。双肾区叩痛阳性。化验:尿蛋白十十十、红细胞十、管型少许,血红蛋白110克/升,白细胞总数12X10’/升、中性粒细胞0.88、淋巴细胞0.12,血小板70X109/%。入院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入院后给予扩容(15OO毫升/日,胶晶比为l:3)。纠酸、激素,止血药物等综合治疗,病人血压稳定,尿量正常,入院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第4天上午,…  相似文献   

20.
男,20岁,因椎间盘突出入院。体温36-3℃,脉搏64次/分,血压14/10kpa,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入院后口服卡马西平0.1g3次/日。跌打丸1丸2次/日,维生素B12125ug肌注次/日,维生素c100mg次/日。用药第14日出现双眼睑水肿,体温39.5℃,脉搏124次/分,血压22.7/16kpa,神志清,全身点状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尤以面部及躯干为甚,口腔、眼睑严重糜烂、出血,眼裂可见较多分泌物。停用卡马西平,给予激素、抗过敏、大剂量抗生素治疗。2日后体温下降,皮疹1周后逐渐消退,患者住院19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