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化脓性中耳炎病人出现颅内疾病的症状时,大多是发生了耳源性炎症;但文献曾报导,诊断脑脓肿的病例约有16.7%不是脓肿而是肿瘤。作者近20年治疗耳源性脑脓肿和脑膜脑炎102例,查出脑肿瘤8例(7.7%),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18~48岁。肿瘤定位于额叶3例,颞叶1例,皮质下神经节和大脑脚1例,大脑脚1例,脑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67岁男性GPA合并颅内病变病人,病人于近3个月出现反复头痛、伴视力、听力进行性下降等症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手术病理诊断为GPA,给予大剂量激素加环磷酰胺等治疗,治疗4周后头痛等症状改善,但因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原因可能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结论对GPA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是诊治基础,及时完善相关检查为GPA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治疗争取时间,明显改善预后。临床治疗应积极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必要时予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3.
抗菌素的普遍应用和中耳炎的早期治疗已使耳源性颅内感染明显减少,但耳源性脑脓肿却并未减少,约占脑脓肿24~82%。Tarkkanen认为有些原因未明的脑脓肿因未经耳科检查,或因耳部感染为抗菌治疗所控制,故耳源性脑脓肿的实际发病数可能更高。幕下脓肿则基本上来源于耳部感染。  相似文献   

4.
面瘫分中枢性和周围性,引起面瘫的病因很复杂,耳源性面瘫排除中枢性、核上性面神经麻痹、颅内核性面瘫及颈面部疾病引起的面瘫,亦即限于颞骨内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1〕。本科自1998~2003年共收住耳源性面瘫2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26例患者中,男18例,女8例。年龄15~67岁,平均34·5岁。发病时间3h到3个月,其中不完全性面瘫12例,完全性面瘫14例。引起面瘫的疾病:贝尔面瘫11例,Bunt s综合征3例,急性中耳炎5例,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3例,中耳鼓室成形术后2例,颞骨骨折1例,面神经瘤1例。2方法与结果根据疾病原因和发病时间及病变程度不同,采用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和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0年8月经显微手术治疗的96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6例均经手术夹闭动脉瘤,同时清除颅内血肿12例。术后出现症状性血管痉挛32例,其中24例经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病人恢复良好者66例,轻残者18例,重残者8例,死亡4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结论颅内动脉瘤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以防其破裂出血。术中充分开放脑池和暴露瘤体、瘤颈,正确夹闭动脉瘤颈,避免动脉瘤破裂以及正确处理术中破裂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积极预防脑血管痉挛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近来报告用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已获得了优异的效果。几乎没有关于未手术病人的死亡率和病残率的报告,将所有治疗方法进行评价对判断在决定性治疗之前有多少病人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死于其并发症是很重要的。这样能够对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总病残率和死亡率作出估计。本文报告100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治疗结果。其治疗方案是尽可能使其度过急性期然后安全地进行颅内动脉瘤闭锁手术。100例病人中有85例按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规处理,包括卧床休息、镇静、  相似文献   

7.
急性脊髓炎是各种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较多见。本病若无严重并发症通常3~6个月可恢复至生活自理,若合并压疮、肺部或泌尿系感染常影响康复,或遗留后遗症,部分病人可死于并发症,上行性脊髓炎病人往往短期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2008—05~2010-03,我科收治急性脊髓炎病人2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脊髓炎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脊髓炎是各种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较多见。本病若无严重并发症通常3~6个月可恢复至生活自理,若合并压疮、肺部或泌尿系感染常影响康复,或遗留后遗症,部分病人可死于并发症,上行性脊髓炎病人往往短期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2008—05~2010-03,我科收治急性脊髓炎病人20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颅内曲霉菌脓肿15例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曲霉菌脓肿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 ,选择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颅内曲霉菌脓肿 ,探讨颅内曲霉菌脓肿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发现感染来源为 :鼻源性 7例 ,耳源性 2例 ,肺源性 5例 ,脑外伤 1例。临床症状有头痛、发热 ,有时合并鼻窦炎、中耳乳突炎与颅底神经损害症状。 5例肺源性均有肺部曲霉菌病 ,4例有脑叶内环状强化病变。 7例鼻窦与 2例耳源性有鼻旁窦与乳突软组织团块影、颅底骨质破坏与硬膜外和 /或脑叶内环状强化病变 ,5例有颅底神经损害。治疗方法为联合应用开颅手术与各种抗真菌药物 ,死亡 5例 ,无复发。结论 曲霉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中枢神经系统 (CNS) ,鼻窦炎与中耳乳突、肺部是常见的感染来源。本病好发于经常接触发霉稻草的农民与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与抗生素的患者。肺源性临床特点与细菌性脓肿相似 ,但鼻窦与耳源性有特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 ,应尽早开颅手术加早期、长程、口服伊曲康唑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脑胶质瘤诊治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其生存期短,复发、死亡率高,治疗困难,其治疗一直是对神经外科的一大挑战。1884年,当人们采用水蛭治疗脑肿瘤病人出现的症状时,Godlee和Bennett应用脑定位方法成功切除了胶质瘤,尽管病人死于术后感染,但他们毕竟开创了脑肿瘤手术治疗的先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脑胶质瘤的诊治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并发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并发症,预后较差,文献报道其死亡率高达20%~40%,自从计算机体层摄影(CT)使用以来,由于诊治水平的提高和新型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对降低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我院从1990年3月至1996年12月,对21例耳源性脑脓肿采取在钻孔抽脓引流的同时行乳突根治术,收到了良好效果,现结合我们的做法,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227例耳源性脑脓肿,手术死亡率为12.8%。对耳源性脑脓肿采用颅钻孔穿刺抽脓,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价值,其操作简单易行,可推广使用。穿刺抽脓加脓肿切除疗效较好,应予提倡。对有高颅压危象或脑疝者,应及早清除病灶并用外减压术,可挽救一些危重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颅内软骨瘤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30例颅内软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全部病人行手术治疗,5例病人术后行放射治疗.结果 颅内软骨瘤主要发生在颅底软骨的结合处,多见于中颅窝,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多组脑神经损害症状.影像表现多数伴有明显钙化,相邻骨质可受累.手术33例次,有3例病人复发后再次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11例次,近全切除13例次,大部及部分切除9例次.手术死亡1例.随访到26例病人,平均时间为45.8个月.恢复正常活动21例,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 颅内软骨瘤手术不易全切除,放疗效果不确定.临床和影像方面不易与黏液瘤及脊索瘤鉴别,病理仍是主要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炎性假瘤的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颅内炎性假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病人经活检明确诊断后行激素治疗;2例病人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病变全切后恢复良好1例,行大部分切除后出现重度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1例,经治疗后好转。平均随访18个月,1例活检病例未行影像学复查,2年后死于冠心病;2例手术病人均恢复良好,随访期间内无复发。结论颅内炎性假瘤的治疗应根据病变位置及病人自身特点来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临床少见脑静脉系统疾病,尤以中青年多见。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可以表现为头痛、呕吐、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极易误诊或漏诊,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为推动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更好地指导神经科医师临床实践,2013年我国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本文拟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眩晕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 ,可由多学科和多系统疾病所引起 ,现将其常见者分述如下。1 耳源性眩晕  系指由内耳前庭感受器受到病理损伤所致 ,常伴有听力障碍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但无其他神经系统受损迹象。常见病因有 :1 1 Meniere(梅尼埃 )病 占耳源性眩晕的 6 6 % ,中年后发病为最常见。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无明确定论 ,可能是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引起迷路动脉痉挛、迷路内淋巴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 ,使迷路内淋巴积水和淋巴液压力增高 ,导致内耳前庭末梢器缺氧及敏感的耳蜗毛细胞变性等病理变化所致。以发作性眩晕、慢性进行性耳…  相似文献   

17.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 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5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170处病变 )接受了支架成形术。结果 支架成功率 92. 4% ( 157 /170 ),操作相关并发症率 11.8% ( 20 /170 ), 30d的卒中和死亡率 6. 5% ( 10 /155例 )。临床随访 150例(443d± 271 3d), 30d后的卒中和死亡率为 2 0% (2 /150)。造影随访 44例、49条支架血管,再狭窄率 16% (8 /49)。结论 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可行的方法,但有较高的并发症。为了减少卒中与死亡,需要严格的手术和围手术期措施。尚需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分析颅内转移癌临床病理特点与治疗方法,为颅内转移病灶的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病理组织学确诊为颅内转移癌患者96例,对所有病例病理类型、症状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颅内转移癌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主要来源于呼吸、消化系统病变,颅内转移部位幕上多见,临床多因间歇性头痛头晕引起医生注意,但误诊率高,单纯手术或放疗疗效较差.结论 早期正确诊治颅内转移癌,可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颅内转移癌病灶单一应首选手术切除,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选择联合放化疗,积极做好患者综合治疗后护理,防治并发症,维持重要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10年收治的8 例颅内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无明显症状者仅行CT随访;6例有明显症状者行手术治疗,术后行颅脑CT或MRI随访.结果 手术的6 例中,术后除1 例仍有癫痫外(药物可控制),余5 例症状缓解或明显改善.8 例病人随访1~8年,CT或MRI 未发现脂肪瘤复发或残余肿瘤明显增大.结论 颅内脂肪瘤多发于胼胝体区,常常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CT 和MRI 有助于确诊本病;对无症状的颅内脂肪瘤患者可密切随访观察,对症状明显者应酌情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20.
耳源性面瘫综合治疗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分中枢性和周围性,引起面瘫的病因很复杂,耳源性面瘫排除中枢性、核上性面神经麻痹、颅内核性面瘫及颈面部疾病引起的面瘫,亦即限于颞骨内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本科自1998~2003年共收住耳源性面瘫2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