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进行系统健康管理并评价其对生活方式和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及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正常高值血压人群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干预组(n=60),对干预组进行3个月的认知、行为、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然后对两组人群的生活方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及情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通过系统的健康管理,干预组较对照组的吸烟量和饮酒量均降低、高盐饮食人数减少,运动量增加(P均〈0.01),体重[(76.3±7.4)kg vs.(77.5±7.1)kg,P〈0.05)、收缩压[(120.3±4.7)mmHg vs.(129.2±3.5)mmHg,P〈0.05]、舒张压[(80.8±3.0)mmHg vs.(86.0±2.8),P〈0.05]、空腹血糖[(5.7±0.6)mmol/L vs.(5.9±0.8)mmol/L,P〈0.05)]、甘油三酯[(1.6±0.9)mmol/L vs.(1.8±0.6)mmol/L,P〈0.05]明显下降,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系统的健康管理可以纠正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糖脂代谢正常和降低血压,并显著缓解焦虑忧郁情绪。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在多省市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的分布情况,分析正常高值血压[SBP130~139mmHg及(或)DBP85~89mmHg]与心血管病(CVD)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在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基础上,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0378人的基线血压水平和1992-2003年期间发生的CVD[包括冠心病(CHD)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我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者占32.1%,与高血压的比例为1.2:1.0。2)多因素分析显示:以正常血压为对照,正常高值血压增加脑卒中发病危险56%(RR=1.559;95%CI1.163,2.089);增加CHD发病危险44%(RR=1.441;95%CI0.996,2.086);增加总的CVD发病危险52%(RR=1.522,95%CI1.206,1.919)。正常高值血压对出血性卒中的作用(RR=2.082,95%CI1.116,3.885)大于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RR=1.474;95%CI1.050,2.069)。3)在总的CVD事件中,14.4%归因于正常高值血压;其中12.4%的CHD事件和15.2%的脑卒中事件归因于正常高值血压。结论我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比例很高。正常高值血压增加人群脑卒中和CVD发病危险。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0—2012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性高血压护理干预;试验组在上述基础性护理干预基础上,接受为期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生活方式指导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受试者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和干预前后高血压筛查指标变化。结果试验组受试者戒烟限酒、适当锻炼、合理膳食及掌握疾病知识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体质指数、腰围、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受试者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福建沿海地区人群心血管活性肽apelin水平与血压的关系。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福建沿海地区30~79岁人群1031人,男性416例,平均年龄(55.1±10.9)岁,均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及血浆apelin水平检测。1031人根据美国最新高血压治疗指南(JNC7)的高血压定义分组:高血压组(n=496),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90 mmHg或已开始服降压药者;正常高值血压组(n=314):未服用降压药物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正常血压组(n=221):未服用降压药物收缩压<120 mmHg且舒张压<80 mmHg。1031人根据apelin四分位水平分为四组,Q1组(n=258):<164.8ng/ml,Q2组(n=258):164.8~<220.0 ng/ml,Q3组(n=258):220.0~283.1 ng/ml,Q4组(n=257):>283.1 ng/ml。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趋势检验、协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血浆apelin与血压的相关性。
  结果:1031人中男性血浆apelin水平[(220.57±78.87)pg/ml]比女性[(232.06±81.17)pg/ml]降低,正常高值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比较、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组比较,apelin水平均降低(P<0.05)。Q2、Q3组与Q1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均降低, Q4组与其他三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不包括Q2组和Q3组)与平均动脉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调整了性别和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在apelin四分位组间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与apelin水平存在负相关,在调整了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后,这种相关关系仍然存在。
  结论:apelin水平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降低,提示心血管活性肽apelin水平与血压调控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饮食教育干预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影响。方法:选择体检中符合血压正常高值标准(120~139/80~89mmHg)的体检者58例,进行为期12个月的饮食干预并进行血压监测。饮食干预措施包括:戒烟,适度饮酒,限制钠盐摄入,补充膳食纤维,增加钾、镁、钙的摄取,补充大豆蛋白,减少脂肪、胆固醇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结果:与干预前比较,通过饮食教育,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相关饮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P均〈0.05);血压[收缩压(133.5±6.5)mmHg比(128.2±6.9)mmHg,舒张压(85.8±7.1)mmHg比(74.8±5.1)mmHg]、人体质量指数[(24.1±2.8)kg/m2比(22.4±2.2)kg/m2]、总胆固醇[(5.6±1.8)mmol/L比(4.6±1.6)mmol/L]、甘油三酯[(1.9±0.7)mmol/L比(1.4±1.0)mmol/L]、空腹血糖[(5.8±1.7)mmol/L比(5.0±1.6)mmol/L]、血尿酸[(384±80)μmol/L比(322±82)μmol/L]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患者通过饮食教育,改善饮食习惯,控制血压有效而简便,投入少,效益大,应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男性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应对方式对睡眠质量及血压的影响。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应对方式问卷(CSQ)对120例社区男性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进行评定,以PSQI〉7作为判断睡眠质量问题的标准,分为睡眠障碍组(51例)和正常睡眠组两组(69例),并对睡眠障碍组实施心理干预。结果42.5%的男性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存在睡眠障碍;与正常睡眠组比较,睡眠障碍组的PSQI[(6.43±2.59)分比(8.33±3.14)分]明显增加,舒张压明显升高[(81±8.91)mmHg比(88±5.69)mmHg];CSQ问卷"解决问题"因子分[(0.76±0.21)分比(0.61±0.18)分]、"求助"因子分[(0.52±0.26)分比(0.41±0.11)分]明显降低(P均〈0.05);与干预前比较,睡眠障碍组心理干预12周后,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0.61±0.18)分比(0.71±0.12)分]、"求助"得分明显上升[(0.41±0.11)分比(0.51±0.13)分],PSQI得分[(8.33±3.14)分比(7.41±2.37)分]、舒张压[(88±5.69)mmHg比(80±4.17)mmHg]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改善社区男性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睡眠质量和降低其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水平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16例50岁以上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正常高值血压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129)和非冠心病组(n=187)。对所有对象进行血压、身高、体质量测量,检测血脂指标。结果冠心病组舒张压低于非冠心病组[(73.1±8.9)比(77.0±8.0)mmHg],脉压高于非冠心病组[(55.9±10.5)比(51.2±9.5)mmHg]。对性别、年龄等常见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整后,较高的收缩压(≥130mmHg)、较低的舒张压(≤85mmHg)以及较大的脉压(≥60mmHg)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OR(95%CI)分别为1.60(1.04~2.46)、1.52(1.07~2.16)、1.90(1.06~3.39),均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脉压≥60mmH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老年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较高的收缩压、较低的舒张压以及脉压增大与冠心病发生风险相关联,脉压≥60mmH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队列基线(2006年)血压水平及4年后(20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在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按入选标准选取观察对象5440人组成研究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选取队列中非高血压人群共计3802人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基线血压和4年间血压变化进一步分为:(1)稳定为正常血压组(n=673);(2)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793);(3)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408);(4)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n=295);(5)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915);(6)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718),观察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正常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2.4%,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8.1%;正常血压稳定为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19.2%、32.5%、54.2%;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27.8%、34.4%、46.9%。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与稳定为正常血压组比较,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OR值(95%CI)分别为2.451(1.604~3.744)、1.513(1.019~2.247)、1.643(1.212~2.228)和2.268(1.643~3.123)。结论非高血压人群中,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增加。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0年12月CHF患者1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3)和干预组(n=76)。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6个月后进行心功能检测并应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干预组再入院率下降,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延续性护理有助于提高CHF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研究在多省市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的分布情况,分析正常高值血压[SBP 130~139 mm Hg及(或)DBP 85~89 mm Hg]与心血管病(CVD)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在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基础上,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0378人的基线血压水平和1992-2003年期间发生的CVD[包括冠心病(CHD)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我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者占32.1%,与高血压的比例为1.2:1.0.2)多因素分析显示:以正常血压为对照,正常高值血压增加脑卒中发病危险56%(RR=1.559;95%CI 1.163,2.089);增加CHD发病危险44%(RR=1.441;95%CI 0.996,2.086);增加总的CVD发病危险52%(RR=1.522,95%CI 1.206,1.919).正常高值血压对出血性卒中的作用(RR=2.082,95%CI 1.116,3.885)大于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RR=1.474;95%CI 1.050,2.069).3)在总的CVD事件中,14.4%归因于正常高值血压;其中12.4%的CHD事件和15.2%的脑卒中事件归因于正常高值血压.结论 我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比例很高.正常高值血压增加人群脑卒中和CVD发病危险.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社区进行高血压健康知识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策略的有效性。方法对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12个城镇社区843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集中授课、发放宣传材料等健康教育措施,对比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控制率和体质指数(BMI)达标情况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结果健康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所纳入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48.44%vs.58.50%)、血压控制达标率(40.95%vs.71.56%)、BMI达标率(37.82%vs.49.66%)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平均收缩压[(137.70±14.83)mmHgvs.(136.09±11.08)mmHg]及舒张压[(84.59±10.55)mmHgvs.(83.23±7.11)mmHg]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危险因素,吸烟率(16.03%vs.10.33%)和饮酒率(9.51%vs.6.66%)下降;合理运动率(21.36%vs.50.20%)和低盐饮食率(8.57%vs.19.46%)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居民健康生活水平,健康干预对高血压控制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正常血压高值者发生血管硬化的几率。方法把220例健康体检人群分为血压正常组和血压高值组,对比两组血管硬化患病率,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压高值组血管硬化患病率高于血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9%vs.18.2%,P〈0.05)。血压高值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高于血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50±105)cm/s vs.(1180±88)cm/s,P〈0.05]。结论血压高值人群尚未发展至高血压阶段时已经开始出现血管的损害,表现为血管顺应性的下降,硬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理想血压、血压正常高值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Ⅰ(ATⅠ)、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肾上腺髓质素(ADM)的水平,了解血压与血浆ATⅠ、ATⅡ及ADM水平的关系。方法分别纳入健康志愿者(理想血压组)40例、正常高值血压者(高值组)40例和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ATⅠ、ATⅡ和ADM水平。结果三组间AT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理想血压组相比,高值组和高血压组ATⅡ和ADM均较高(P〈0.05),尤其以高血压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 ATⅠ与血压无关ATⅡ和ADM随血压升高而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常高值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选择正常高值血压者(≥120/80mmHg)109例及正常血压者(〈120/80m/nHg)49例,测量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VBS)、血清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EusA法)等,并做比较。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升高[(3.08±1.58)mg/L比(3.86±1.7)mg/L,P〈0.01],CHO、TG、HDL—C和LDL—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尿微量白蛋白与血压、血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收缩压r=0.177,P〈0.05;舒张压r=0.252,P=0.001;空腹血糖r=0.279,P〈0.01。校正年龄、性别、血脂、体重指数偏相关分析表明,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与血压、血糖水平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收缩压r=0.156,P=0.055;舒张压r=0.233,P〈0.05;空腹血糖r=0.251,P〈0.05。结论①正常高值血压组尿微量自蛋白水平较高,血糖、体重指数有异常变化,但血脂无异常变化。②尿微量白蛋白发生与舒张压、血糖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新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间<9个月)2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21)和干预组(n=121)。对照组接受常规降糖治疗和血糖监测,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运动干预、饮食干预和心理干预。9个月后比较两组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血压、血脂等变化。结果干预组血糖控制达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84.3%vs.71.9%,P=0.017)。对照组干预后FBG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他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干预后BMI[(22.18±6.30)kg/m2 vs.(24.34±5.76)kg/m2]、FBG[(6.14±1.40)mmol/L vs.(6.75±1.80)mmol/L]、收缩压[(141.25±19.73)mmHg vs.(147.05±21.55)mmHg]及总胆固醇[(1.71±0.69)mmol/L vs.(1.82±0.78)mmol/L]、甘油三酯[(1.69±0.72)mmol/L vs.(1.78±0.91)mmol/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82±0.75)mmol/L vs.(2.91±0.92)mmol/L)]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综合干预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有效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值得在社区慢病管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4月~2011年10月体检时发现正常高值血压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将2011年11月~2012年4月体检时发现的60例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电话进行为期1年的认知行为干预,内容包括改变患者生活习惯、鼓励患者低盐低脂饮食、禁烟限酒,适当增加运动等,并分别于第2年体检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对正常高值血压治疗性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生活方式改变等情况。同时收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体检报告,内容包括: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测量当日身高、体重等指标,评价两组患者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结果通过1年系统的认知行为干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正常高值血压治疗性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90%vs.73.3%,P0.05),同时高盐饮食(23.3%vs.46.7%,P0.05)、高脂饮食(13.3%vs.35.9%,P0.05)、吸烟人数(25.0 vs.48.3%,P0.05)、饮酒人数(30.0%vs.36.7%,P0.05)均减少,而坚持运动的人数增加(86.7%vs.50.0%),同时血脂、血糖也获得了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系统的认知行为干预可纠正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患者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特点,探讨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72例研究对象根据诊所血压、24h动态血压和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分为两组:研究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n=36),平均年龄(68士23.3)岁,体重指数(27.7±2.3)kg/m^2。对照组(单纯性高血压,n=36),平均年龄(64±18.5)岁,体重指数(26.8±1.8)kg/m^2。比较2组睡眠呼吸暂停昼夜血压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夜间收缩压(143.2±10.7)mmHg,非杓型血压比率83.3%以及晨起收缩压(146.9±16.1)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2.2±13.DmmHg、27.5%、(137.2±20.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前期)及其合并的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利于早期干预血压进展和靶器官损害.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体检中心正常高值血压者300例为研究组;选择107例同期健康体检血压正常者为对照组.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红蛋白(Hb)、尿酸(UA)和Hcy(酶法),并做比较和相关性分析.将正常高值血压组进一步分为正常高值血压合并高血糖组和正常高值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并做组内比较.结果 正常高值血压组血清Hcy显著高于对照组[(18.03±11.13)μmol/L比(13.21±5.81)μmol/L](P〈0.05).Hcy与血压、BMI、TG、UA、Hb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与年龄、FPG、CHO、LDL-C无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女性).正常高值血压组组内比较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正常高值血压者Hcy水平高于正常血压者,且血清Hcy浓度越高,血压水平和尿酸越高.检测Hcy有利于早期干预血压进展和靶器官损害.②合并的传统危险因素并不增加Hcy,Hcy与进一步增加的心血管危险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管理对社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路径管理在社区推广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佛山市南海平洲社区486例年龄在30-50岁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240例,给予临床路径管理)和常规管理组(246例,按常规社区防治模式进行管理)。在干预两年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服务满意度及36项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两年后,与常规管理组比较,干预组血压显著降低[(145.13±18.56)/(86.15±8.46)mmHg vs.(134.86±16.98)/(80.236.8±2);服务满意度(56.1%比97.1%)及SF-36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001)。结论:对社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效果显著,可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控制血压,同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