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患者为大量心包积液的病因及转归。方法:整理追踪患者大量心包积液19例,总结其病因及疗效预后。结果:19例大量心包积液中结核性8例,肿瘤性6例,心力衰竭5例。结论:超声是诊断心包积液最简单、最可靠的方法,也是一种介入心包穿刺,术中动态监测,判断预后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性分析心包积液的病因及误诊原因。方法:随机抽取近一年来我院就诊的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心包积液病因依次是结核性5例,肿瘤性4例,心力衰竭性,结缔组织病2例,其他病因及诊断不明的3例。误诊2例。结论:不同时期心包积液病因构成不同,肿瘤成为当前心包积液的首位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ARS的中医证候规律和中医辨治方案,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广东、香港两地SARS的疗效.方法:动态收集SARS住院患者四诊资料,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指标数据库.西医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中医根据专家经验结合临床反复修订的中医分期辨治方案选方用药.采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早期病例以表寒里热及湿热遏阻肺卫兼夹证为主;中期以邪阻少阳、热毒壅肺及湿邪兼夹证为主;极期以湿热毒壅肺证、湿热瘀壅滞中上二焦证、湿热蒙闭心包证、瘀血阻络证为主;恢复期以气阴两虚及气虚夹湿夹瘀为主.广东103例病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96例(93.2%),死亡7例(6.8%),退热时间为(6.72±3.95)天;胸片复查病灶完全吸收94例,病灶吸收时间(18.13±8.99)天,2例胸片呈局部纤维索条样改变.香港2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存活病人住院时间较对照平均短4天(P<0.05),使用较少的类固醇(P<0.05),且类固醇治疗期较短(P<0.05).结论:SARS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发病时间规律及证侯动态演变规律,属中医"温病"范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拟逐饮活血汤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胸腔积液炎症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给予胸腔穿刺抽液术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逐饮活血汤治疗,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胸腔积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统计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FVC、FEV1及FEV1/FVC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TNF-α、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逐饮活血汤可显著改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疗效好,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心包积液病因多种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给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带来困难。现对我院 1994~ 1999年收治的 5 8例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由各种心脏病或瓣膜病引起的心包积液未列入其中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5 8例 ,男 38例 ,女 2 0例 ;年龄17~ 78岁 ,平均 (46± 0 .4 )岁 ,均以心包积液原因待查入院。1.2 临床表现 :胸闷、呼吸困难 (34例 ) ,胸痛 (19例 ) ,盗汗、乏力、消瘦 (17例 ) ,合并胸腔积液 15例 ,其中 12例双侧、 3例单侧 ,反复发作 5例 ,腹胀、肝肿大、水肿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示 :小量心包…  相似文献   

6.
段瑞奇  何伟 《新中医》2010,(8):46-47
目的:回顾性研究中医辨病辨证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中医证型间疗效的差异。方法:将66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脉络瘀阻型与湿热浸淫、气滞血瘀型3个证型。所有患者行改良的减压植骨术,术后患者口服生脉成骨片或复方生脉成骨胶囊,并根据不同证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结果: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56.67±13.97)分增加到术后的(84.63±7.23)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3.3%。肝肾不足、脉络瘀阻型Harris评分与湿热浸淫、气滞血瘀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个证型中以湿热浸淫、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差。结论:采用辨病与辨证结合的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可取得较好疗效,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藿香正气散合胃苓汤化裁而成的经验方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脾虚湿盛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治疗组患者则加用藿香正气散合胃苓汤化裁而成的经验方辨治,对比两组治疗的有效率,评价中医证候积分,计算胃排空率,监测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组的疗效9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中NO、5-H 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胃肠激素GAS浓度及胃排空率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变化比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本经验方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肯定,能通过升高GAS、NO、5-HT水平以强化胃肠动力、改善脑肠轴功能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胃排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到大量心包积液患者临床迅速准确判断的方法,为临床一线医生判断心包积液提供初步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的18例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中到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回顾分析患者当时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表现,初步探讨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是否可以迅速准确地给予初步判断中到大量心包积液的存在.结果①18例患者中18例心电图表现为肢体导联低电压,阳性率100%;14例心电图表现为胸导联低电压,阳性率为77.8%;14例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阳性率为77.8%.②18例患者中16例出现静息或活动后呼吸困难症状,阳性率为88.9%.③18例患者中12例体查为奇脉,阳性率为66.7%.④18例中到大量心包积液患者中同时具有呼吸困难、奇脉及心电图异常(窦速、低电压)的有11例(61.1%).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对心包积液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窦速、低电压)、呼吸困难及奇脉分析可以得出,在此“心包积液三联征”的指导下临床判断中到大量心包积液的阳性价值较高且简便易行,可为临床一线医生迅速准确初步判断中到大量心包积液提供参考,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包炎是一种常见的心包病变 ,临床治疗多以西药为主。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成功地治愈 1例大量血性心包积液患者 ,现报告如下。费某 ,女 ,45岁 ,1 996年 2月因乏力多汗 ,心前区疼痛到敦煌某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心包炎”收住内科。入院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包积液约2 56m L,X线检查 ,心影增大 ,左侧肋膈角变锐 ,血常规 :WBC1 0 .5× 1 0 9/L,N 0 .68,L 0 .2 3,心包穿刺术中因病员发生休克 ,仅抽出少许血性液体。入院确诊为 :急性心包炎 (结核性 ) ,采用抗结核 ,对症治疗的同时 ,两次拟行心包穿刺术 ,均因病员术前晕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恶性胸腔积液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恶性胸腔积液相关文献中中医证候及用药进行分析,应用Frequency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3篇文献。恶性胸腔积液属中医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中医证型偏于实证15频次(45.45%),其中瘀水互结证8频次(24.24%),饮停胸胁证7频次(21.21%);偏于虚证18频次(54.55%),其中脾虚水停证6频次(18.18%),脾肾阳虚证5频次(15.15%)。治疗多遵循"以温药和之"的原则,以经方为基础,选用泻肺逐饮、健脾益肾、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中药加减辨证治疗。结论目前恶性胸腔积液中医证候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今后有必要开展大样本的中医证候调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医辨证治疗淡味黏液质型心包积液的有效方法。方法:23例淡味黏液质型心包积液患者,采用维医辨证法,服用以达瓦衣米西克阿日为主方随证加减的成药。结果:23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87%。结论:维医辨证治疗淡味黏液质型心包积液不仅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而且对于体质虚弱、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的患者(尤其是老人)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开展治疗心包积液的另一有效途径,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包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6例心包积液的超声图像,并与X线胸片、心电图结果相对比。结果心包积液的病因分别为恶性肿瘤晚期、结核及病毒感染导致的炎症、肾衰、肝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等。126例心包积液患者中,极大量心包积液1例,大量心包积液33例,中量心包积液28例,少量心包积液64例;超声诊断率100%,X线胸片诊断20例(15%),心电图诊断7例(6%)。结论超声是诊断心包积液首选最简单、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其敏感性与特异性优于X线和心电图。并且是介入穿刺治疗、动态监测、判断预后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医体质辨识调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例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病例,予以中医辨体、辨证治疗和调养,治疗前后均进行相关血液检查(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IgA、IgG、IgM)、中医证候评分和体重测量。结果:①治疗后6月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较好,症状总改善率为80%。②治疗6月后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IgA、IgG、IgM水平有明显提高(P<0.05),但治疗后1月、3月与治疗前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3月、6月的体重对比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中医辨体辨证治疗一定时间后,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液免疫均有明显改善,说明中医体质辨识调养对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不明原因顽固性胸腔积液,因病因难以明确,致西医治疗"无的放矢",只能依靠间断性抽水等措施缓解症状。中医从临床四诊出发,"司外揣内",以中医认识指导临床用药,治疗效果显著。文章总结了以中医"内外合治法"治疗不明原因顽固性胸腔积液的理论依据及临证经验,以期助益临床治疗,缓解患者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胸水B超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158例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全部患者的胸水B超检查结果分析,对其和不同中医证候分布间的相关性深入分析,希望为日后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诊断支持。结果 158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有86例饮停胸胁,占54.43%,其超声特点为游离形胸腔积液,占55.81%,只有少部分产生包裹型与分隔型;39例络气不和,占24.68%,其超声特点为游离型与分隔型胸腔积液,占76.92%;21例邪犯胸胁,占14.19%,其超声特点为游离形胸腔积液,占14.19%;12例阴虚内热,占8.11%,其超声特点为包裹型与分隔型胸腔积液,占91.67%。结论中医临床辨证分论治在结核性胸膜炎中,胸水B超检查可为其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中医证候四诊指标频数及聚类分析(指标聚类及病例聚类)对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结果:10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聚类结果显示主要有以下四种证型:肺脾两虚,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痰饮犯肺证、气阴两虚,痰热犯肺证及阴虚内热,瘀毒内生证。四种证型分别占52.94%、28.43%、9.80%、8.82%。结论: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以单独实证或虚证难以概括整个证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六经辨治难治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来自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难治性咳嗽患者72例,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六经辨治疗,对照组氨溴特罗口服液口服,14 d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咳嗽、咯痰、咽痒、喘息、鼻塞等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67%(33/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29/36);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22.89±2.03)分;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30.41±2.76)分;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67.33±9.04)分,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55.40±8.93)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六经辨治难治性咳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调查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候规律及预后转归,为本病的中医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2年至2013年期间广西地区448例ALF、SALF患者进行病因、中医证候及预后分析。结果:广西地区ALF、SALF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尤其是HBV)、药物、外伤及手术;前3位的中医证型主要集中在毒热炽盛证、毒入营(血)证、热入心包证,与其他证型相比明显多见(P0.05);ALF、SALF患者总病死率为55.58%,其中Child-Pugh B级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Child-Pugh C级患者(P0.01);且SALF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程度要优于ALF患者(P0.05)。结论:广西地区ALF、SALF的病因主要是HBV,毒热炽盛证是其中医证候的主要类型,ALF、SALF的病死率均非常高,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中医药介入可望对结局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治疗前后进行检查发现心包积液及其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我院176例临床上经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诊断等确诊的肺心病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液性暗区的宽度作定量法,发现少量心包积液12例,中等量心包积液3例。保守治疗后13例完全消失,2例明显减少。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也是心包积液常见原因之一,超声心动图能较易发现肺心病心包积液,同时肺心病心包积液可以内科保守治疗得以吸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6年3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60例。记录不同时间点患者临床症状、舌苔脉象等相关资料,探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结果:入组第1天中医证型以痰热壅肺证居多(66.6%),其次为风热犯肺证(28.3%);入组第7天中医证型以肺胃热盛证居多(56.7%),其次为痰热壅肺证(26.7%),热闭心包证增加明显(11.7%);入组第14天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证居多(58.4%)。结论: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发病早期主要为痰热壅肺证,中期演变为肺胃热盛证,后期以气阴两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