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空肠弯曲菌在国内已被证实是人类腹泻的重要致病菌。最近,我们使用加拿大Lior的空肠弯曲菌血清学分型系统,采用快速玻片凝集技术对我院腹泻患儿粪便中分离出的54份空肠弯曲菌标本进行了血清学分型。44份菌株能为我们使用的抗血清进行血清学分型,其余10份分别出现了不凝集、与两种以上单价抗血清或仅和多价抗血清发生凝集。我们的结果提示Lior血清型4、1和9菌株可能是上海地区主要的流行株。  相似文献   

2.
了解空肠弯曲菌(简称空弯菌)肠炎病人、健康带菌者和动物所分离的空弯菌的血清学分型,在流行病学追溯传染源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为此我们按Penner血清分型谱,应用被动血凝试验对苏州市的空弯菌肠炎病人、健康带菌者及动物的粪便标本中所分离的213株空肠/结肠弯曲菌进行了血清学分型,以了解其分型情况。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检查11种动物的肛拭和粪便标本共638只(份),检出空肠和结肠弯曲菌99株,其中鸡检出率33.83%,鸭25.51%,鸽11.90%,猪12.50%,奶牛4.76%,山羊9.09%,豚鼠66.66%.实验饲养的家兔、大白鼠、小白鼠和广西猕猴为阴性.以Skirrow氏生物分型法将99株菌分型:空肠弯曲菌生物Ⅰ型78株,结肠弯曲菌16株,NARTC 5株.1983年致南宁市许多儿童腹泻的空肠弯曲菌属于Skirrow生物Ⅰ型,说明家禽家畜携带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玻片凝集和被动血凝法,对150株空肠/结肠弯曲菌进行分型比较,其分型率分别为97.3%和92.7%,两法符合率为68.7%。证明弯曲菌存在耐热和不耐热两种特异的分型抗原。同时还发现,有些菌株,耐热抗原相同,不耐热抗原不同;而另一些菌株不耐热抗原相同,耐热抗原不同。鉴于两法分型率相似,玻片法快速、简便、经济和有一定的实用性,故认为是一种弯曲菌分型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5.
用南昌地区分离的21株空肠弯曲杆菌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交叉凝集试验结果显示,经煮沸的同型菌和有交叉反应的异型活菌吸收的抗血清可以用于空肠弯曲杆菌的血清分型。从人分离和从鸡分离菌株属同一血清群提示在南昌地区鸡也可能是人类弯曲杆菌肠炎的重要传染源之一。1/6的南昌地区分离菌不能用加拿大的空肠弯曲杆菌多价组合血清分型。这些菌株可能属于新的血清型。  相似文献   

6.
空肠弯曲菌的血清学分型在近年的研究工作中已显示了其重要意义。国内至今尚未见到按国际上公认的血清学分型系统对我国该菌分型的报道。最近,我们从加拿大疾病控制中心Lior博士处获得Lior氏血清分型系统的抗血清,并按照该实验室制订的操作程序,对我院散发性腹泻患儿粪便中获得的54份空肠弯曲菌标本进行了分型。其中44份中:血清型4最多见,为14份;其次是血清型1(12份);血清型9(7份);另外分别为血清型7(3份),血清型5和血清型36(各2份),血清型2、17和19(各1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并分析深圳市龙岗区腹泻患者粪便、禽肉类等样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流行状况及同源性。方法对2016年5—12月深圳市龙岗区某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样品和来自养鸡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地的禽畜类等样品进行空肠弯曲菌分离培养,菌株经镜检和生化鉴定后再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分子分型。最后应用Bio 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41份腹泻患者样品分离出5株空肠弯曲菌,分离率为12.2%,全部阳性样品均来自11岁以下儿童。53份来自食品和外环境样品分离出14株空肠弯曲菌,分离率为26.4%,其中来自农贸市场的分离率为57.1%(8/14),来自不同超市样品空肠弯曲菌的分离率为11.1%(4/36)。18株菌呈现15种PFGE带型,其中来自市场1的3株菌株带型完全一致,且与病例1只有一条带的差异;来自市场2与病例5的带型完全一致且与病例4的带型只有一条带的差异。结论深圳市龙岗区腹泻患者空肠弯曲菌感染率较高,感染可能是由于食用了来自市场未煮熟的食物或接触了来自市场被空肠弯曲菌污染的食物,农贸市场存在空肠弯曲菌的交叉污染,该地区空肠弯曲菌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症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减少感染症的发生,对传染源的监测十分重要,这就需要一种可靠的菌株分型法。本文应用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的分型血清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对各型的药敏谱进行比较,发现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谱与血清型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从而药敏谱的分析又可对血清学分型起一个验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中山地区儿童空肠弯曲菌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865例腹泻患儿的粪便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分离培养,同时对分离菌进行质粒分型实验。结果在这1865份样本中,一共检测出127株空肠菌,分离率为6.81%。其中儿童的空肠菌检出率最高,特别是0~3岁,占总数的86.0%。结论导致婴幼儿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空肠弯曲菌,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一、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属弯曲菌属,近年来证实它可对人类致病,故受到重视,弯曲菌属从1984年分为三个种。即胎儿弯曲菌、唾液弯曲菌和粪弯曲菌。对人致病的主要为胎儿弯曲菌,胎儿弯曲菌又包括三个亚种,即胎儿亚种、肠道亚种、空肠亚种,空肠亚种是人类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简称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均能引起肠炎,而生物学特性相似,故合称为空肠-结肠弯曲菌性肠  相似文献   

11.
空肠/结肠弯曲菌主要引起人类急性肠炎,它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本文报道了1988年1~10月在西德汉诺威地区对9845份肠道感染患者大便标本的弯曲菌检查,共分离出271株弯曲菌(2.8%)。对其中115株用马尿酸水解试验鉴定亚种,空肠弯曲菌为73株,结肠弯曲菌为42株,检出率仅次于沙门氏菌感染。发病年龄以21~30岁为主。儿童感染症状较重,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及含有大量白细胞的粘液血便。用微量稀释法对100株空肠/结肠弯曲菌的抗生素药敏测定,结果是多数菌株对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耐药,对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均敏感。  相似文献   

12.
对闽东农村582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细菌性病原调查,在208例腹泻患儿粪便中检出致泻菌246株,检出率为42.26%,其中ETEC77株(13.23%),EIEC19株(3.26%),空肠弯曲菌17株(2.92%),沙门氏茵6株(1.03%),亲水性气单胞菌2株(0.34%)。表明致泻大肠杆菌(ETEC,EPEC,EIEC)是我区婴幼儿致泻主导菌群,占检出菌的66.3%。混合感染率在农村腹泻患儿中高达17.3%,值得临床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欧氏距离,用七种系统聚类分析算法分析了35侏细菌细胞脂肪酸气相色谱图。结果表明可变类平均法、离差平方和法、可变法、类平均法和最长距离法的分类结果与常规分类结果符合程度高。最短距离法对样品间的微小差异不敏感,其分类效果不及以上五种算法:中间距离法不具单调性。聚类分析树状谱的分类结果为12株幽门螺旋菌实验菌株自成一群,12株空肠弯由菌和4株结肠弯曲菌实验菌株聚在另一群,7株其他肠道杆菌聚为第三群。因此,从细菌化学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幽门螺旋菌不宜归属于弯曲菌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研究9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78株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78株大肠埃希菌(包括ESBLs)抗菌活性较低,MIC_(90)16~128mg/L,耐药率为38.5%~60.3%;5种β-内酰类抗菌药物对78株大肠埃希菌MIC_(90)32~>128mg/L.耐药率为17.9%~59.0%,尤其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除头孢美唑外均显示了很高的耐药性。结论:大肠埃希菌(包括ESBLs)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低,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从Falkow法(常规法)抽去基础培养基蛋白胨,代以氯化钠称单管法。56株EIEC血清型大肠菌用单管法和常规法对比赖氨酸脱羧酶试验(赖酶试验)。并以140-Md质粒(140-Md)检测和豚鼠角膜结膜炎试验(Sereny试验)分析三者关系。结果发现:凡140-Md(+)菌株,单管法赖酶试验均(-)。25株140-Md(-)株,两法均在24小时内脱羧。但常规法中8株140-Md(+)株3~4天内脱羧,其中5株Sereny试验(+)。作者根据EIEC血清型大肠菌140-Md(+)与单管法赖酶试验(-)一致性的结果,对少数140-Md(+)而Sereny试验(-)株应纳入EIEC范畴进行了诊断依据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已报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DNA的检测方法(简称LL法)。从1982年在南京地区临床分离的13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125株(95.4%)中检出质粒,可分为21质粒谱。经单向及双向二步琼脂糖凝胶电泳法鉴别,按分子量共有16个CCC型质粒带(P_1~P_(16))。用改良的LL法制备E.coli V517菌株质粒DNA,建立了简便的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质粒DNA分子量的参考系统。结果表明:要本实验条件下,P_1~P_(16)的分子量为1.42 Md~22.24±0.73 Md;以含有14.88、2.66±0.06 Md质粒谱的菌株较常见,占总数的25.2%;2.66±0.06 Md的质粒最常见,在73.3%的菌株中检出。  相似文献   

17.
莫志航  宁炎 《海南医学》2012,23(18):78-79
目的了解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E. 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 pneumoniae)的发生率、耐药性,以便于对ESBLs进行监测和治疗。方法对102株E.coli和78株K. pneumoniae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规定的ESBLs表型筛选和确证试验确定ESBLs的发生率,并检测产ESBLs的E. coli和K. pneumoniae的耐药性。结果13.7%(14/102)的大肠埃希菌和26.9%(21/78)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除对阿米卡星、头孢西丁、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联合酶抑制剂耐药率较低外,对三代头孢菌素、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均出现较高耐药。结论对产ESBLs菌株引起的感染,亚胺培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耐药基因的分布及其在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喹诺酮类药物药敏试验,筛选耐药菌株并测定环丙沙星MIC,对喹诺酮耐药菌株进行qnrA、qnrB、aac-(6’)-Ib-cr、GyrA及ParC检测,并进行基因扩增测序。结果 84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有24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耐药率为28.4%。其中对2种药物耐药4株,对3种药物耐药6株,对5种药物耐药14株。耐药菌株MIC值为对照菌株148~596倍,24株耐药菌中检出qnrA质粒基因12株、qnrB质粒基因4株、aac-(6’)-Ib-cr基因4株、GyrA基因喹诺酮决定区突变11株、ParC基因决定区突变4株。结论我院存在大肠埃希菌喹诺酮耐药菌株,且耐药菌株耐药机制复杂,耐药基因的产生及酶类耐药突变是主要原因,临床要加强对耐药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氯化铷法制备感受态细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氯化铷法制备感受态细胞的转化效率和不同条件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氯化铷法制备感受态细胞,用不同的质粒进行转化。分析不同菌种、冻存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并与通常所使用的氯化钙法进行转化效率的比较。结果 氯化铷法制备感受态细胞可用于不同的质粒的转化,对于同一种质粒,不同的菌种和冻存时间对转化效率无影响,其转化效率高于氯化钙法。结论 氯化铷法制备感受态细胞是一种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影响转化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