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急救中心2010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180例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有否目击者、是否现场CPR、患者心电图表现、救护车反应时间.结果 男性95例(52.8%),女性85例(47.2%).男性平均(72.3±15.7)岁,女性平均(76.2±15.4)岁,男女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心电图表现为室颤(VF)的有11例,占6.1%;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PEA)的有71例,占39.4%;表现为心室停搏的有98例,占54.4%.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176例有现场目击者,占97.8%.有19例在第一时间进行了CPR,占10.5%.患者家属主诉心脏骤停时间平均时间为(10.5±6.4)min.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平均(7.3±3.7)min,12 min以下的有163例,占90.5%.急救人员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电除颤以及使用相应的急救药物等,基本遵循AHA指南(2005).结论 提高患者家属识别心脏骤停的能力是基础.加强公民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培训是关键.救护车快速反应能力是前提.急救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根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总结天津市急救中心2004年1月~2006年3月接诊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173例中复苏成功的36例病例,分析其恢复情况及复苏成功相关因素。结果36例复苏成功患者,平均白1主循环恢复时间16.9min、自丰呼吸恢复时间35min。CPR开展得早日质量高,医务人员技术较高,均与心肺复苏成功有关。结论早期高质量的CPR是复苏成功的关键;CPR实施者的个人技术与院外急救单位的整体配合与复苏成功密切相关;缩短反应时间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132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复兴医院急诊科5年中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病因及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6年4月在本院急诊科进行抢救、记录完整的132例院内CPR患者(男91例、女41例,平均年龄64.59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9例(成功率29.55%)。CPR的成功与年龄、既往病史、复苏开始时间和早期电除颤有明显关系。结论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是急诊科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年龄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合并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心跳呼吸停止的高危因素,CPR开始时间和早期除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是成人心搏骤停(CA)的最常见病因,而抢救CA最有效的手段是第一目击者现场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及电除颤,而对于顽固性的常规心肺复苏不能恢复自主循环、病因可逆的患者尽早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可以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本文记录了2022年2月1日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例外院CA患者,常规心肺复苏失败、经紧急ECPR后患者心搏骤停220分钟后恢复自主循坏,后经冠脉血管内治疗、有效的并发症防治等综合治疗后,患者最终抢救成功。通过回顾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临床良好预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拓宽ECPR的介入时机、并发症防治,为以后相关的临床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早期心肺复苏和除颤可有效提高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存活率.近年来,国外开发了基于短信或手机APP的OHCA第一响应人调度系统,并通过类实验研究证实其弥补院外专业急救空窗期,有效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早期心肺复苏和除颤的实施率和成功率,改善OHCA患者生存率和预后.本文围绕国外OHCA第一响应人调度系统的相关概念、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遵循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对21例院外心肺复苏的患者分别经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持续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复苏药物的应用等治疗抢救。结果21例院外心肺复苏患者,经现场复苏至送达医院急诊科时出现自主呼吸、自主心率者2例(9.52%),无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心率者6例(28.57%),无自主呼吸、无主心率者11例(52.39%),现场复苏无自主呼吸、心率家属放弃送医院者2例(9.52%)。结论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普及急救常识,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建设,加强院外急救技术现场应用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院内的心肺复苏,特别是促进脑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明显改善及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院外心肺复苏成功后生存出院病例的特点,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及生存出院率寻找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2年时间内上海中心城区院外心肺复苏成功送院病例和生存出院病例,对院外能够影响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和生存出院率的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91例院外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生存出院病例35例,出院率为12.03%。②生存出院率在0~20岁年龄组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生存出院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P<0.0001。③生存出院率在导致心搏聚停的各基础病因中有显著差异,P〈0.0001,其中电击伤的生存出院率最高。④生存出院率与急救反应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421。⑤复苏前心电图表现对生存出院率有显著差异,P〈0.0001,以室颤(VF)的生存出院率最高。⑥生存出院率随着转复用时的增加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001。⑦生存出院率随着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的增加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001。⑧生存出院率与除颤次数无显著差异,P=0.2119。结论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转复用时,合理使用肾上腺素和电击,积极处理心源性猝死和电击伤对于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存出院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层医院如何规范院外急救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如何规范院外急救程序及其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和分析执行急救程序前后急救组与对照组间救治效果,主要统计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处置率包括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率,院外复苏现场气管捕管率,现场电击除颤率,现场复苏药物注射率,现场四项外科急救技术使用率等指标。结果院内反应时间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培训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质量明显提高。现场处置率、心肺复苏成功率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执行规范的院外急救程序后,患者的院外救治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基层医院应该具备规范化、专业化的院外急救程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影响院外急救心脏骤停者复苏存活出院的因素.方法 分析全部47例接受院外心肺复苏、住院并存活出院的心脏骤停者(存活出院组)和随机抽样的同期接受院外现场复苏、入院但在院内死亡的47例心脏骤停者(对照组)的资料,进行多项目对比分析.结果 存活出院组平均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心源性发病比例数、骤停时室颤比例数、估计骤停时间、骤停至按压时间、骤停至第一次除颤时间、骤停至颈动脉搏动出现时间、现场时间、骤停至到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复苏后窦性心律比例数、复苏后血氧饱和度值、入院前出现自主呼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肾上腺素平均用量、气管插管比率、使用自动呼吸机比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时间因素如缩短心脏骤停至开始按压时间等,是提高达到院外复苏存活出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外发病特点,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发生率,及院外现场病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366例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按构成比排序,分析不同梗死部位的男女构成比,梗死部位与发生CA及现场病死率的关系.比较男女发病年龄.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占总发病的29.78%,前壁占20.23%,广泛前壁占15.30%.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CA发生率为19.64%.各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均为男性多于女性(均P<0.05).70~79岁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人数最多.女性平均发病年龄晚于男性约10年.70~79岁对男女而言均为高发年龄段.梗死面积与CA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CA发生率为9.84%,现场死亡率为6.83%.结论 院外急性心肌梗死以下壁最多见,多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CA发生率最高.各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均为男性多于女性.心肌梗死多见于70~79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and the pattern of alteration in chronic ulc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ficiency of prolidase have been studied superficially in the past. W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several biopsies taken from apparently normal skin and from ulcerations afflicting a young woman with such a syndrome. Deposits of amyloid were found within the walls of medium-sized vessels and occasionally occluding their lumens. Impaired cutaneous microcirculation resulting from statis, moderate vasculitis, and abnormal structure of the dermi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nal preponderance of deposits of amyloid and ulcerations in the legs.  相似文献   

15.
16.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18.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9.
20.
先天性皮肤缺损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先天性皮肤缺损(CAS)是一种少见的出生时皮肤局限或广泛缺损的疾病,以一定部位的皮肤缺损为特征,伴随多种异常、若干异常综合征及遗传方式。报告12例CAS,均有典型的皮肤症状,其中4例伴有其他异常: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趾甲缺损,胫腓骨远端细小畸形及二胫骨长短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