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张强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671-2672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胰腺癌及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个胰腺病变进行DWI检查,分析胰腺癌与慢性肿块型胰腺炎ADC值的差异.结果: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在分子扩散方面存在差异,ADC值是鉴别胰腺病变性质的有效参数.结论:DWI对胰腺癌及慢性肿块型胰腺炎鉴别具有价值,是对常规磁共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张强 《当代医学》2010,16(33):77-78
目的评价1.5T超导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胰腺良恶性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个胰腺病变进行DWI检查,分析胰腺癌与良性慢性肿块型胰腺炎ADC值的差异。结果良性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在分子扩散方面存在差异,ADC值是鉴别胰腺病变性质的有效参数。结论 DWI对胰腺癌及良性慢性肿块型胰腺炎鉴别具有价值,是对常规磁共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分子功能成像DWI技术在动物模型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 法 选取实验室内家兔胰头移植瘤模型、慢性肿块型胰腺炎模型、正常家兔各8只,对其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分子 功能成像,b值为333、667、1 000 s/mm2,观察不同b值下胰腺癌模型、慢性炎性模型及正常兔胰腺区的表观 弥散系数(ADC),并分析不同b值下胰腺癌模型、慢性炎性模型及正常兔胰腺区的ADC值及表观弥散系数差值 (DADC)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各组织在分子扩散、组织灌注等方面中的差异.结果 整个研究周期,胰头移植瘤 模型死亡率为50%;肿块型胰腺炎模型和8只正常家兔均正常存活.相同b值下胰腺癌ADC值明显低于慢性炎症及 正常胰腺区,随着b值的增大,各组织ADC值明显下降,b值为333 s/mm2时,各组织内ADC数值存在差异 (F=6.662,P=0.014),组间两两比较,胰腺癌与胰腺炎(t=6.773,P=0.003),胰腺癌与正常胰腺 (t=5.883,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增大,DADC越小,不同b值时胰腺癌区与慢性炎症肿 块区、胰腺癌区与正常胰头区各组织DADC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选择b值的分子功能 成像DWI技术能够较好的鉴别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可在动物胰头癌模型的评价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DWI 的ADC 值及IVIM 的ADCstand,D,D* ,f 值在诊断前列腺癌、腺体型前列腺增生、
基质型前列腺增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证实的前列腺癌病灶30 例、腺体型前列腺增生病灶15 例、
基质型前列腺增生病灶26 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行小FOV T2WI、T1WI、DWI、多b 值DWI 及动态增强
DCE 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DWI 及IVIM 图像进行匹配,测定各病理类型的ADC,ADCstand,D,D* ,f 值,采用
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受试者( ROC) 曲线分析各参数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ADC、ADCstand、D、
D* 值在鉴别前列腺癌、腺体型增生、基质型增生中均有统计学意义,f 值无统计学意义。在诊断前列腺癌时
ADC,ADCstand,D 均有较高诊断较能,在诊断前列腺癌及基质型增生曲线下面积( AUC) 最大均为D 值。结论:
ADC,ADCstand,D,D* 值在鉴别前列腺癌、腺体型增生、基质型均有价值。IVIM 的D 值在诊断前列腺癌和基质
型增生时具有最佳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胰腺癌病例24例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病例12例,同期正常胰腺25例,分别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和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序列成像,测量正常胰腺组织、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组织和胰腺癌组织的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胰腺癌肿瘤组织ADC值为(1.395±0,125)×10^-3mm^2]s,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组织ADC值为(0.978±0.105)×10^-3mm^2/s,正常胰腺组织ADC值为(1.242±0.108)×10^-3mm^2。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ADC值明显高于肿块型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结论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可立体直观显示淋巴结转移,结合常规磁共振序列对胰腺癌术前可切除陛判断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CT增强程度对胰腺癌和炎性胰腺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ZQ  Lu GM  Chen YX  Wu J  Quan ZF  Li J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120-1122
目的比较胰腺癌和炎性胰腺肿块的CT增强程度,研究胰腺各期的CT强化程度对该两种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85例胰腺癌和炎性胰腺肿块患者行平扫、胰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测量胰腺肿块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5例患者,胰腺癌66例,炎性胰腺肿块19例。在CT平扫、胰期增强、延迟期增强中,胰腺癌组肿块的CT值(HU)分别为34±7、54±10、61±14,其相对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分别是42±6、105±12、77±10;炎性胰腺肿块的CT值分别是37±6、58±17、64±10,其相对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分别是40±8、85±10、72±9。结论胰腺癌肿块和炎性胰腺肿块胰期增强CT值对两者的鉴别有一定局限;胰腺癌组和炎性胰腺肿块组肿块以外相对正常胰腺组织的胰期增强程度,前者强化明显,后者则强化中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胰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评分系统,并评价其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长海医院普通外科诊治并经病理确诊的胰腺肿块性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胰腺肿块良恶性诊断的预测模型。基于模型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β值)建立胰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的评分系统,并进行外部人群验证。通过模型的一致性、区分能力和准确度评价评分系统的鉴别诊断效能。 结果 共纳入1 000例合格研究对象,建立的评分系统由年龄、纳差、糖尿病史、CA19-9 4个变量组成,分值范围为0~14分,其预测的一致性较好(P=0.1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95%CI)为0.82(0.79,0.86)(P<0.001),说明该评分系统区分度较好。以2分作为诊断界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1.46%、66.88%、77.86%、88.26%、54.12%、2.46、0.28。胰腺恶性肿块在高风险人群(>2分)中的比例明显高于低风险人群(≤2分)中的比例(88.26% vs 45.88%,P<0.001)。该评分系统的外部人群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81(0.76,0.86)(P<0.001),说明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较好,同时一致性也较好(P=0.716)。 结论 胰腺良恶性肿块临床诊断的预测模型及其评分系统能够较好地对该类患者进行良恶性风险分层,可以为胰腺肿块良恶性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学银  龚方  周亮 《基层医学论坛》2024,(10):121-123+156
目的 探讨慢性胰腺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联合应用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扫描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在吉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且由手术病理活检结果确诊的3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33例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CT与MRI增强扫描,记录2种疾病患者的胰腺病变性质占有情况、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胰腺癌病灶直径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noise ratio,CNR)情况。结果 胰腺癌患者的胰腺体积增大、胰腺周围组织与大血管侵犯、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动脉期强化不明显与胰胆管不规则扩张症状占比较慢性胰腺炎患者高(P<0.05),而慢性胰腺炎患者病变及病变周围囊肿、病变钙化、胰胆管平滑状扩张占比较胰腺炎患者高(P<0.05)。在胰腺癌、慢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中,与单一CT检查、MRI检查对比,CT联合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胰体癌患者的病灶直径、不同时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NR信号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炎、胰腺癌的CT特征性表现,旨在提高胰腺疾病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4例急性胰腺炎、18例慢性胰腺炎、28例胰腺癌的CT资料,找出其特征性表现.结果:34例急性胰腺炎病例中,平扫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28例,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26例,肾前筋膜增厚24例,胰周/胰外积液6例;18例慢性胰腺炎病例中,平扫胰腺萎缩12例,胰腺实质钙化14例,肾前筋膜增厚12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14例,假性囊肿形成6例;28例胰腺癌病例中,胰腺局限性肿块26例,增强扫描显示低、等低、混杂密度影26例,胰周血管及脏器受侵24例,胰管、胆管扩张16例,腹部淋巴结肿大8例.结论:根据前述特征,参考其余征象,结合临床表现,胰腺疾病的CT诊断正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总结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肿块型慢性胰腺炎20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实验室和病理特征.结果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及梗阻性黄疸.血清肿瘤糖类抗原19-9可有轻度升高,通常在100kU/L左右,较胰腺癌水平低.B超诊断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准确率仅20%;CT诊断的准确率为45%,表现为主胰管及其分支的扩张影,可见胰腺假性囊肿形成和钙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和超声内镜均可见胆总管及胰管的不规则扩张影,与胰腺癌表现相似;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清楚显示胰胆管的病变部位、胰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等.术后病理均可见胰腺内腺泡减少或消失,纤维组织显著增生同时伴慢性炎性细胞的浸润,1例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9例患者术后随访恢复均较好.结论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与胰腺癌有相似之处,临床上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结果 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以及进行MSCT动脉期、胰腺期、门静脉期扫描的47例胰腺肿块,其中胰腺癌30例、慢性肿块型胰腺炎11例,胰腺囊性肿瘤6例,比较它们在各期的CT表现并且运用容积重建(VR)技术对胰腺癌的胰周血管受累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胰腺癌、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囊性肿瘤在MSCT多期扫描过程中显示各自的特点,MSCT能显示胰腺癌的CT征象。VR技术能显示胰腺癌周围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MSCT对胰腺癌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与CT增强扫描在肝硬化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入我院治疗的45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Child进行分级,并采用DWI和CT增强扫描检查,观察其不同b值(200,500,800s/mm2)的表观扩散系数(ADC)与CT扫描结果。结果 b=200,500s/mm2时,不同肝硬化Child分级组间ADC值比较,P0.05,b=800s/mm2时,不同肝硬化Child分级组间ADC值比较,P0.05;b=500s/mm2时,不同肝硬化Child分级间两两比较,P0.05。双动脉期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92.86%,单动脉期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86.11%。结论 DWI在肝硬化诊断分级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肝硬化诊断分级的理想检查手段。而CT增强扫描可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但对患者机体有辐射作用,因此,应根据临床目的,选择适当的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及术前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LCT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及手术可切除性的评估。方法顾分析25例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图像资料,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强化特征和胰周血管是否受侵等,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胰腺癌灶在胰腺期较实质期强化程度低,病灶与正常胰腺组织间密度差别大,病变显示清晰;与手术结果对比,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周动脉受侵评价的准确度为88%,对胰周静脉受侵评价的准确度为80%。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清晰显示胰腺肿瘤的部位、范围、强化特征和胰周血管,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可切除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3例,所有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均用普通CT和增强CT扫描,总结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水肿性胰腺炎64例,出血坏死性胰腺炎9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病例CT扫描中,9例胰腺未见明显异常;14例胰腺弥散性肿胀;7例局灶性肿胀;26例胰周间隙密度增高、模糊;8例出现单发性积液。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病例CT扫描中,9例小网膜囊均有积液;4例弥漫性出血;5例灶性出血;6例出现胰周积液,1例出现右肾后间隙积液,2例出现左肾旁间隙积液,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中,全胰腺坏死2例,胰头部坏死2例,段状坏死2例,尾部坏死3例。增强CT动态扫描显示胰腺坏死区域与正常胰腺组织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CT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增强CT具有简便性,可靠性,高敏感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技术显示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的价值。方法收集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患者37例,对MSCT双期扫描图像行CPR,着重观察胰周主要动脉、静脉、胆管和胰管的形态变化及其与癌灶的关系。结果(1)侵犯胰周动脉28例,受累动脉包括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动脉受累征象包括:癌灶与动脉之间脂肪间隙消失且包绕动脉大于180度,动脉狭窄或变形,脾梗塞。(2)侵犯胰周静脉31例,受累静脉包括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静脉受累征象包括:癌灶包埋静脉,静脉狭窄或变形;静脉节段不显示;静脉内癌栓;特征性的侧支循环形成;脾大。(3)侵犯胆管或胰管18例,表现为胆管、胰管突然中断;胆管、胰管狭窄;癌灶近端胆管、胰管扩张。CPR图像能清晰显示胰腺肿块与受侵管道关系的全貌。结论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可出现相应的MSCT征象。CPR技术对胰腺癌的定性诊断和评价相应管道结构受侵情况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大为  王来友  李素荣 《医学综述》2012,(19):3311-3313
目的探讨CT对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经临床确诊和CT检查证实的66例胰腺炎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常规CT平扫,少部分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胰腺体积减小,胰管串珠样扩张,胰腺内点片状钙化灶是慢性胰腺炎的常见征象;胰腺体积弥漫或局部增大,密度降低,边缘模糊以及胰周积液是诊断胰腺炎的可靠的常见征象;坏死性胰腺炎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密度不均;高密度出血灶及低密度坏死灶是其特征性表现。结论常规CT扫描是诊断胰腺炎的首选方法,不仅能够明确诊断,还能发现病因、并发症,帮助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及术前胰腺体部拟切除断面平扫期CT值(以下简称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8例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胰体部CT值与胰瘘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其对PD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408例患者共发生胰瘘123例(30.1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胰管直径、胰体部CT值、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不同胰瘘严重程度分级患者的胰体部CT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呈负相关.胰体部CT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 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可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科学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胰腺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收集40例胰腺CT平扫正常人,通过比较三期肝脏、胰腺、脾脏及胰周血管的CT增强值,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胰腺实质、脾脏和胰周静脉以胰腺期强化最佳。肝脏以胰腺期和门静脉期强化最佳。胰周动脉于动脉期强化最佳。结论:MSCT胰腺检查可常规行动脉期、胰腺期和门静脉期三期扫描。其中,胰腺期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