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卒中急救地图信息化时间追踪及持续流程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过程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卒中绿色通道救治并进行溶栓的患者260例,根据救治流程分为传统流程组123例、急救地图时间追踪组77例、持续流程优化组60例,比较3组患者的就诊到溶栓治疗时间(DNT)、就诊至影像学检查时间(DIT)及影像学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NT)、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率、溶栓后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未溶栓患者的比例。结果:传统流程组、急救地图时间追踪组和持续流程优化组的DNT、DIT、INT有显著性差异(P<0.001),持续流程优化组的DNT、DIT、INT最短,急救地图时间追踪组次之,传统流程组最长。3组溶栓24 h及7 d后NIHSS评分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持续流程优化组NIHSS评分变化更大。相比于传统流程组,其它2组的溶栓率提高(P<0.05),未溶栓患者中有相对禁忌证的比例增加(P<0.05)。结论:卒中急救地图信息化流程管理模式可以缩短DNT、减轻溶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提高溶栓率...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1]。研究表明,约85%的早期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2],超过50%的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永久性的损伤,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3],因此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至关重要。传统的上肢康复治疗通常耗时久且患者依从率低,结果常取决于治疗师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以诱导功能障碍肢体基于神经可塑性的运动改善[4]。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1],约70%—80%的卒中患者因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循证医学指出,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途径[3],而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精准评定、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是脑卒中康复发展的必然趋势[4]。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血流不能顺利通过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一项针对中国卒中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其造成的残疾或死亡已超过了其他疾病。而在发病和流行的卒中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则分别占69.6%和77.8%[1]。虽然临床上已采用如动静脉溶栓、血管介入及神经保护等疗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且有颅内出血的危险;介入治疗则要考虑手术时间和术后药物应用的问题;神经保护治疗虽然理论上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实际作用并不理想[2]。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其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位居第二[1],其所导致的长期残疾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是立即恢复大脑的血流,尽管这会导致进一步的细胞坏死和神经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现阶段已经有关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2-3]发现了先天免疫系统炎症相关的损伤机制引发了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死亡,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Endres等人[4]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强烈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全球致残最主要的因素[1]。卒中后8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随着康复治疗的介入,仅有12%的患者手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2]。卒中后手功能的不良预后严重限制了患者日常生活的正常参与,如何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已成为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常规康复治疗是改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主要手段,但这种训练过程模式单一,患者易疲劳[3]。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可导致患者严重残疾甚至死亡,溶栓治疗是目前降低AIS病死率和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1]。2013年1月31日,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和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在《Strok》杂志上联合发表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管理新指南》。该新指南[2]推  相似文献   

8.
<正>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相似文献   

9.
<正>在全球范围内,卒中是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也是残疾的第三大原因,导致经济负担沉重(每年约340亿美元)[1];在中国,最新统计显示,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2.6%,是中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2]。动脉粥样硬化是中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颈动脉作为整个循环系统的“窗口”,对其成像在评估卒中和总体心血管风险方面将增加重要信息。欧洲血管外科学会指出,除了评估患者的狭窄程度,还应考虑颈动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是由于脑缺血或出血,导致机体出现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渐进性记忆力减退等[1,2]。中医认为脑卒中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痰、瘀、风、火,导致血溢脑脉,临床以突然昏仆、偏身麻木、半身不遂为主症[3,4]。特别是当卒中病灶造成环路阻断,可使患者主动活动彻底丧失。目前对脑卒中尚无特殊的根治方法[5],中医当前对于脑卒中已形成较完善的一套治疗体系,其中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相关疾病,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可根据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定位,在头皮上进行针刺,能充分激发小脑及大脑皮质的生理功能[6,7]。益智醒脑方是根据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研制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剂,主要由胆南星、石菖蒲、西洋参、水蛭、远志、何首乌等药材组成[8,9]。本文探讨头针联合益智醒脑方对脑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以明确两者联合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患者因残疾无法独立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2-3]。脑功能检测技术可监测大脑活动期间的变化,为评估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帮助[1]。相关的脑功能检测技术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等[4-5]。  相似文献   

12.
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卒中的80%.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早期开通血管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有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机械取栓、动脉溶栓、血管成形术)等.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恢复血流措施,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和替奈普酶.Rt-PA(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1] ,现认为有效挽救半暗带组织时间窗为4.5 h内或6 h内.  相似文献   

13.
赵蕾  关晨霞  闫莹莹  乐琳  李哲 《中国康复》2023,38(9):563-567
<正>重度获得性脑损伤(severe acquired brain injury,s ABI)是使患者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的一类疾病,包括创伤性和其他性质的脑损伤(如血管缺血性或出血性、缺氧缺血性、肿瘤性、感染性、毒性代谢性等)[1]。s ABI患者在发病初期常因严重的脑损伤和气道保护反射受损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支持治疗[2],部分患者在后续治疗进程中因气管插管拔管失败或机械通气时间过长需要进行气管切开,但长期留置气切套管有增加气道狭窄、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进而延缓康复进程[3]。因此,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尽早拔管。  相似文献   

14.
<正>硬化性苔藓样变性(lichen sclerosus, LS)是由Hallopeau于1887年首次提出[1],男性硬化性苔藓样变性(MGLSc)早些年因其三大典型临床症状:表皮干燥、病变组织皮下动脉闭塞、龟头炎,Stuhmer又将其称为干燥闭塞性龟头炎(Balanitis xerotica obliterans, BXO)[2]。而在1976年,“干燥闭塞性龟头炎”的疾病名称已被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学会正式废除[3]。关于LS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尚无定论[4-5],本文围绕以上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流程再造的效果。方法 2016年3月至7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9例为对照组,实施"并联无缝链接"救护模式;同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的5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静脉溶栓新流程。比较两组患者就诊至静脉溶栓环节时间和救治效果。救治效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表示。结果流程再造后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由优化前41.0min缩短至27.5min,观察组治疗后24h和治疗后1周MR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卒中急救护士参与的静脉溶栓流程能够缩短就诊至静脉溶栓各环节时间,改善患者救治后病情,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脑卒中溶栓患者院前调度与转运情况, 比较开展卒中中心认证进行院前救治质量改善策略前后的溶栓患者获得急救资源的差异及对溶栓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卒中中心认证前)通过EMS救治的97例接受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常规组,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6月(卒中中心认证后)通过EMS救治的123例接受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改善组。常规组采用院前救治措施, 改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院前救治改善策略。比较2组患者在救治时间节点和临床结局方面的差异。结果 改善组患者的调度中心派车时间、EMS反应时间、EMS现场时间、入院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 DNT)、发病-治疗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 OTT)均明显短于常规组(t=21.528, P<0.001;t=6.221, P<0.001;t=22.243, P<0.001;t=6.769, P<0.001;t=9.124, P<0.001);改善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χ2=4.936, P=0.026)。结论 卒中优先派遣代码、初步评估, EMS分级响应、院前预警等一系列院前救治改善策略能有效缩短院前延误, 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结局, 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正>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为继发性情感精神障碍性疾病,并常伴睡眠障碍、食欲不振、头晕头痛等躯体化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1-3]。PSD常发生于卒中后3-6个月,其发病率为20%-50%。对PSD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PSD多伴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往往会加重抑郁病情,而两症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4]。研究表明[5],约有1/3-1/2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障碍。  相似文献   

18.
<正>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发病率为(0.4~2.5)/10万[1]。多数GBS患者表现为快速进展性和对称性四肢无力,继而涉及延髓、面部和呼吸功能的神经肌肉麻痹[2]。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cardiomyopathy,TTC)是GBS罕见的、可致命的并发症,其特征是急性可逆的左心室功能障碍,主要因素为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顿抑和心源性休克,但TTC与GBS相关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3-4]。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用于危重患者的主要体外生命支持设备之一,静脉-动脉(veno-arterial,VA)EC-MO能为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气体交换和人工体循环,帮助患者渡过急性期[5]。2021年5月,我院收治1例VA-ECMO联合血液净化治疗GBS并发TTC的患者,经过36d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顺利转入康复科继续...  相似文献   

19.
<正>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DSA、CT、B超等)的引导下,通过穿刺插管技术,经皮或人体的自然管道进行体外操作的独特处理方法[1]。近年来,介入治疗方法中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已逐渐成为中晚期肝癌和肝转移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2]。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是将化疗药物通过导管在肝动脉中进行长期局部灌注治疗,导管留置时间长,灌注时间通常为46~72h,采用的方式有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留置导管[3]。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10cm×12cm自粘性透明敷贴固定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所置的导管,但因术中留置动脉导管与鞘管型号匹配差异、术后置管时间长、患者穿刺侧肢体活动,导致动脉导管留置期间敷贴固定处存在缝隙,  相似文献   

20.
<正>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1]。医护人员在进行床边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医疗物品,并处理医疗废弃物[2]。传统血液透析治疗所需物品是从区域移动护理车拿至患者透析椅台面进行操作,存在无菌物品被污染的情况,增加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风险,也影响了医护人员操作的便利性和工作效率[3];此外,锐器盒放置在透析机底座台面,存在倾倒及针刺伤风险,增加了护士操作的疲惫感,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