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康复措施治疗2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正确体位摆放、主动和被动运动、超激光治疗、低频治疗、肩吊带及药物治疗等.治疗时间为20 d.治疗前、后采用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Fugl-Meyer量表对患肩疼痛、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8例患者经过为期20 d的综合康复治疗后,治疗后患侧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情况.方法:将5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增加康复及针灸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患者上肢疼痛VAS评分、简化Fugl- meyer评分、BI评分进行分析.结果:经相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训导技术(中医导引反馈技术)在脑卒中偏瘫合并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30例脑卒中偏瘫合并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神经训导系列技术进行治疗,包括神经训导仪治疗、上肢潜能开发训练、神经训导式作业疗法训练、干扰电治疗等,1次/d,20min/次,共治疗40次。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侧耸肩肌、肩外展肌表面肌电信号数据;分别摄取双侧肩关节X线片及进行物理诊断检查,并进行患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rugl—Meyer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三角肌、斜方肌表面肌电信号数据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分别为(25±11)分比(8±4)分,(56±26)μV比(10±10)μV,(76±24)μV比(13±12)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治疗后上肢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正常者9例,恢复至轻度17例,显效率30%(9/30),有效率70%(21/30)。结论神经训导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合并肩关节半脱位疗效显著,是恢复脑卒中偏瘫合并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肢负重结合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情况。方法将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电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上肢负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摄取双侧肩关节X线并进行指诊,并采用患侧上肢疼痛VAS评定、改良Fugl-Meyer(FMA)评定、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42.5%)显著高于对照组(15.0%)(P<0.05)。结论上肢负重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5.
孟飞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235-23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综合介入(SH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运动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行脑卒中的常规治疗,观察组使患者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肩胛肌群被动、主动活动、针刺疗法等,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和肩关节活动及疼痛评分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早期手法康复肩痛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水肿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手法康复显著优于非手法康复组(P<0.05~0.01)。结论早期行肩手综合征康复手法训练对缓解疼痛,消除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手法康复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致使临床症状,运动功能均有很大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传统康复治疗联合肌内效贴技术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传统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肌内效贴技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FMA)评价上肢功能.结果 治疗组治疗2周、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40.0%、90.0%,对照组分别为13.3%、5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8.523,均P<0.05);治疗组治疗2周、4周FMA评分为(15.10±1.49)分、(31.20 ±2.8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10±1.27)分、(21.10 ±2.28)分(t=9.51、19.55,均P<0.01).结论 传统康复治疗联合肌内效贴技术能显著提高肩关节复位率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针齐刺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效果。方法 该院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102例,按照数字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两组均予以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观察组加用电针齐刺,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相关指标,上肢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6/51)高于对照组(74.5%,38/51),治疗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Constant-Murley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8%,5/51)略高于对照组(3.9%,2/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电针齐刺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效果好于单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前者能明显减轻症状,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程序和康复效果。方法 主要运用肩胛骨松动法配合正确的体位摆放等方法对 2 6例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结果  2 6例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 ,其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评分、患肢的运动功能与治疗前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1。结论 脑卒中后肩痛经康复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运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治疗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将60例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日常康复治疗和普通四肢联动训练;治疗组在日常康复治疗的同时辅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治疗4周后,采用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评定肩关节半脱位改善程度;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显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HI值低于对照组;FMA-UE、MBI评分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日常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可改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症状,提高患者上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肌肉触发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肌肉触发电刺激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应用表面肌电评估系统及影像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肩关节半脱位疗效差异明显。结论肌肉触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4周后对2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高于对照组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王会才  赵凯  葛玥 《安徽医药》2014,(9):1690-1694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疗效及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运动疗法(PT)和作业治疗(OT)治疗等;试验组除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外,还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入选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2W、训练4w后接受以下评定:(1)肩、肘、腕活动度(ROM)及手握力;(2)Lindmark评分;(3)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肩、肘、腕活动度(ROM)及手握力、Lindmark评分、上肢神经传导速度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W后,两组患者的肩、肘、腕活动度(ROM)、Lindmark评分、上肢神经传导速度评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较训练前有改善(P〈0.05),部分有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肩外展、肩前屈、肘屈、前臂旋前、前臂旋后、Lindmark评分和上肢神经传导速度上,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手握力、肩内收上,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并更有效地改善偏瘫侧上肢神经的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痉挛肌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痉挛肢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均给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痉挛肌治疗仪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U,对患者的上下肢肌痉挛情况、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分别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上下肢的改良Ashwonh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FMA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可显著降低痉挛肢体肌张力,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改善ADL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晓丽  王娇 《中国当代医药》2013,(23):150-151,153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41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41例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疗效、继发性功能障碍。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相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5.4%),观察组继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17.1%)明显低于对照组(4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且继发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20例)、单纯针刺治疗(20例).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肢运动功能;采用ADL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评价疼痛及观察治疗前后肿胀程度.结果 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肿胀和疼痛评分都有下降(均P<0.05),组间比较,疼痛、肿胀程度改善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组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P<0.05).观察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单纯针刺组为7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在减轻肿胀、疼痛、改善运动功能及提高ADL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康复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于神经内科病房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一对一"方式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与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对照组此两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常规药物治疗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对于患者肌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与基础护理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神经内科治疗及护理,早期康复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采用简式Fud—Meyer评分(FM评分)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康复6个月的肌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早期康复组康复后的肌力等级、FM评分、BI评分显著高于基础护理组(P〈O.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肌力,锻炼患者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living,ADL)的影响。方法对吉林市中心医院5年间收治的177例脑卒中患者提供指导性家庭康复治疗方法,并进行跟踪观察,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MBI)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积分评定。结果家庭康复治疗对177例脑卒中患者均有效,FMA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而病史时间的长短对其ADL能力改善影响不大(P〉0.05);但年龄因素对其改善有一定影响(P〈0.05)。结论家庭康复治疗,对不同时期的偏瘫患者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着显著性作用,但随着年龄增加,其生活质量改善作用渐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