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高频超声与MRI在新兵胫骨应力性损伤中的影像学特征,评价高频超声对应力性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炮兵某部两个新兵营各15名(共30名)集训新兵为研究对象,于开训前及集训各周分别应用高频超声及MRI监测胫骨应力性损伤情况,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高频超声监测结果 显示开训前与集训各周之间比较骨膜增厚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训后各周之间骨膜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结果 显示开训前MRI监测均呈阴性,开训后第1周胫骨应力性损伤的程度较轻,随着集训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至第7周趋于稳定.结论 MRI对应力性骨损伤的灵敏性高,可全面观察骨外膜、骨髓腔等的病理变化;高频超声检查应力性骨损伤虽难以显示骨髓腔内的病理变化,但对骨外膜的应力性损伤变化具有与MRI相似的高灵敏性.  相似文献   

2.
应力性骨折亦称疲劳骨折,是军事训练、运动员训练中常见的损伤。其发病率各家报道不同,美国海军陆战队新兵的应用性骨折发病率为2.9%,以色列新兵高达31%[1]。国内报道,新兵应力性骨折发病率为9.5%~16.9%,个别报道高达32.5%[2]。我们2002~2006年收治新兵应力性骨折2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18岁,2002年3月11日(即入伍后3个月)因训练后突发右大腿肿痛、畸形伴活动受限2h就诊。患者半个月前开始参加强化体能训练,主要是5km越野、400m障碍跑。就诊当天下午参加2次5km武装越野跑,第1个5km越野跑完后,感觉右大腿疼痛,行走不便,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以MR mDIXON Quant技术定量的冈上肌及冈下肌脂肪浸润与肩袖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82例单侧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患者行肩关节MR常规扫描及mDIXON Quant序列扫描,均显示肩袖损伤(均为冈上肌损伤)。根据MRI冈上肌损伤程度分为退变组、部分撕裂组和全层撕裂组。于mDIXON Quant序列后处理图像上测量冈上肌及冈下肌脂肪分数(FF)。比较3组间FF的差异,并分析冈上肌FF、冈下肌FF及肩袖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82例中,退变组31例,部分性撕裂组30例,全层撕裂组21例。全层撕裂组冈上肌FF[(2.09±0.39)%]高于部分撕裂组[(1.81±0.31)%]及退变组[(1.18±0.56)%,P均<0.05],部分撕裂组冈上肌FF高于退变组(P<0.05)。部分撕裂组[(1.61±0.45)%]及全层撕裂组[(1.72±0.61)%]冈下肌FF均高于退变组[(1.04±0.60)%,P均<0.05],部分性撕裂组与全层撕裂组冈下肌F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冈上肌FF(rs=0.64,P<0...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老兵军事训练致踝关节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就诊于新疆军区总医院北京路医疗区的军事训练踝关节损伤1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并收集核磁(MRI)检查等相关资料,随机分为新、老兵组,分析两组间训练因素与踝关节损伤的相关性,以及各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性。结果 纳入101例踝关节,右踝58例,左踝43例,MRI显示韧带、肌腱、骨损伤及脱位各为85、77、73、1例;7个因素中,训练方式与新老兵踝关节损伤显著正相关(P<0.05),而足落方式、地面平整度2个因素与损伤呈显著负相关(P<0.05),损伤部位、左右踝、跑步公里、损伤组织4项因素与新老兵踝关节损伤无显著相关性;新兵跑步时发生踝关节损伤明显多于老兵(P<0.05),老兵在军事体育时发生踝关节损伤显著多于新兵(P<0.05),老兵前脚掌落地发生损伤显著多于足跟落地(P<0.05),新兵在不平整地面出现损伤显著高于老兵(P<0.05)。结论 训练方式、足落方式及地面平整度三因素对新老兵踝关节损伤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由于外界能量转化而超过机体的回抗能力所致的一种伤害,包括开放、闭合性颅脑损伤与继发性颅脑损伤。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致残致死率极高[1-4]。临床颅脑损伤是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颅内影像学结果进行分类[5-6]。去骨瓣减压术是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一种有效方式,其范围包括从简单的颞肌下的减压(单侧或双侧)到次全顶骨切除术。去大骨瓣减压骨窗至少应包括或超过受伤或  相似文献   

6.
正跟骨是最易受损的跗骨,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大部分跟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约占跟骨骨折的75%[1],受累于高能量损伤。以青壮年伤者较多,损伤后遗留伤残,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很多,对于  相似文献   

7.
军训应力性骨折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力骨折(Stress Fracture,SF)是骨的一种慢性损伤,是由于长期的、超负荷的、有节律的反复阈下创伤所引起的骨连续性的破坏,以骨的破坏与修复同时进行为特征。又称之为疲劳性骨折(Fatigued Fracture)或行军骨折(Macrh Fracture)。参加高强度、大运动量的军训,尤其是新兵集训的人员,是SF的高发人群。笔者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某部近二十年来发生的36例SF病例资料,对SF在部队训练中的发生、预后及防治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去骨瓣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对39例颅脑损伤病人去骨瓣术后进行病情观察、管道护理、皮肤护理及康复护理。[结果]术后存活37例,死亡2例。并对37例存活者进行随访,生活完全自理者18例,部分自理者8例,意识清醒但不能自理者4例,植物生存者5例,死亡2例。[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手术治疗后护理是关键,通过密切的病情观察,精心、细致的护理将使治疗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外伤所致的骨折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类型,部分病人常合并有颅脑损伤,临床实践中往往会观察到合并颅脑损伤的骨折患者骨痂出现过度生长,甚至有异位骨化的现象出现,有研究指出[1],骨折愈合时间和损伤组织修复速度与颅脑损伤相关,但与大脑损伤严重程度、颅内出血和性别等无关。体外实验证实[2],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血清能够加速人骨骼肌来源的细胞进行成骨分化和增殖,刺激间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对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去骨瓣减压术,给予全面的护理,包括脱水和抗感染治疗,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给予骨窗护理、气道护理、引流管护理、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等。[结果]24例病人经积极的手术治疗和术后的精心护理,有18例存活、2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植物状态。[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病人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近年来出现的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转移瘤、椎体血管瘤和骨髓瘤等疼痛性椎体疾病的一种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手段[1].PVP通过经皮穿刺的方式向病椎内注入骨填充材料骨水泥,因此,手术可能会伴发一系列与骨水泥注入相关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骨水泥渗漏[2],如果骨水泥渗漏进椎管内,则会导致灾难性后果神经根或脊髓损伤.我院于2010年9月收治了1例因在外院行PVP手术,术后骨水泥渗漏造成神经根损伤不全瘫的患者,至我院后行腰椎后路减压+椎管探查骨水泥取出+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以心理干预为核心手段的健康促进方案对作战部队新兵训练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某作战部队510名新兵做心理测定,并随机抽样分为干预组(260名)和对照组(250名).对干预组的新兵在训练期间采取心理干预为主的健康方案实施训练,比较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统计各组训练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经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训练损伤中的软组织挫伤,关节韧带扭伤及骨折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科学、有效的采取心理干预为核心手段的综合健康防治措施对于减少新兵训练伤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去骨瓣减压术是神经外科在抢救合并颅内高压和脑疝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时常用的治疗手段[1]。其在有效降低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的同时,常伴随诸多并发症,其中以硬膜下积液(ES)发生率较高,约占颅脑外伤手术患者的5%~21%[1-7]。既往研究[3,8-9]发现,SH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进而影响手术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故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处理方法是确保该类患者去骨瓣减压术预后的关键。然而长  相似文献   

14.
<正>富血小板血浆(PRP)是自体全血经离心后得到的血小板浓缩物,含有大量生长因子、炎症调节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其可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填充组织缺损,进而修复损伤软骨[1]。本研究探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创伤骨科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5~45岁。纳入标准:  相似文献   

15.
治疗性站立及行走对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脊髓损伤(spinalcordiniury,SCI)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引起损伤节段以下肢体骨量迅速减少,使患者下肢骨折的危险性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骨密度被誉为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指标”.反映骨量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治疗性站立及行走对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正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是由于强烈或持续存在的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导致的皮肤和/或皮下软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发生在骨隆突处或与医疗设备有关[1]。因此,骨隆突处或医疗设备接触处PI的防护成为临床预防护理关注的重点,临床护士对于如骶尾部、两侧髋部、内外踝、足跟以及肩部等骨隆突处易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部位有足够认识,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进行护理。由于护理人员容易忽视对非骨隆突部位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护理认识不足。防护措施无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骨缺损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骨移植,然而自体骨来源毕竟有限,且自体骨移植给患者增加额外损伤,还可以引起供骨区残留并发症,故寻找骨缺损修复的替代材料仍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1]。骨缺损修复复合材料目前存在许多种类,比如纳米羟基磷灰石、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磷酸钙骨水泥  相似文献   

18.
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基因工程细胞,因其有多向分化潜能而被用于心肌、血管及骨的再生研究,在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方面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诱导损伤区血管生成,从而改善损伤区微环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且尚未发现BMSCs移植后诱发肿瘤[2].  相似文献   

19.
正压力性损伤是指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通常发生在骨隆突处,一般由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造成[1]。压力性损伤是一个突出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以及晚期癌症的增多,卧床患者以及重症患者不断增加,家庭护理的范围越来越广,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居高不下[2]。据国外的文献报道压力性损伤的发病率为4.3%~22.9%[3-6]。在我国,有研究显示压力性损伤的现患率为1.58%[7]。由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特殊的社会医疗保健  相似文献   

20.
贺玉林 《全科护理》2011,(5):422-422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1],它可以充分降低颅内压,有效改善脑血流,提高脑组织氧分压,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损伤,做好该手术的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