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乳腺癌根治术后中心负压引流和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将我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术后应用中心负压引流,实验组术后应用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观察两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结果:两组对照,实验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优于中心负压引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乳腺癌根治术后,两种引流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组采用中心负压吸引器联合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引流,对照组单纯使用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引流。结果:研究组引流时间缩短,总引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下积液发生率和皮瓣坏死率均减少,而术侧上肢水肿发生率两组无差异。结论:采用中心负压吸引器联合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引流的方法优于单纯使用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引流的方法。乳腺癌术后发生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是术后主要的切口并发症,术中减少组织损伤和严密止血及术后加强局部护理,可明显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中心负压、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吸引、单纯引流管引流三种引流方式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临床效果,寻求最佳的引流方式。方法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4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中心负压吸引)与对照1组(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引流)、对照2组(单纯引流管引流),每组各48例,比较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1例、对照1组4例、对照2组8例并发皮下积液,对照1组2例、对照2组5例并发皮瓣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负压吸引能有效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魏景燕 《全科护理》2011,9(31):2871-2871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两种引流方法的效果。[方法]79例实验组病人给予术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79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加压包扎加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出血、皮下积液、皮瓣血运不良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术后发生皮下积液、皮瓣血运不良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引流中采用持续中心负压吸引优于加压包扎的一次性负压吸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引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4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采用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德国pfm医疗公司)(实验组),4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传统负压引流球引流(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出现皮下积液14例,皮瓣坏死6例,实验组出现皮下积液3例,皮瓣坏死1例.2组在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用于乳腺癌术后创面的引流,减少了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乳腺癌术后使用高负压真空引流与使用一次性负压引流预防术后皮下积液及皮瓣血运不良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0月本科共治疗乳腺癌患者205例,术后按使用高负压真空引流与一次性负压引流进行分组,使用高负压真空引流患者95例,使用一次性负压引流患者110例,分别记录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情况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使用一次性负压引流组发生皮下积液26例(23.6%)、皮瓣血运不良7例(6.4%),使用高负压真空引流组发生皮下积液9例(9.5%)、皮瓣血运不良2例(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使用高负压真空引流比一次性负压引流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陈立芳  王颖 《护理学报》2017,24(16):41-4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运用中心负压吸引+沙培林局部用药对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2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后回病房立即将胸壁及腋下引流管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持续吸引72 h后,从引流管处注入沙培林5 U,当引流液≤15 mL时拔管.对照组采用传统一次性硅胶负压引流球,当引流液≤15 mL时拔管,比较2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中心负压吸引及创面注入沙培林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促进患者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持续中心负压吸引及冲洗引流技术与一次性负压引流球负压吸引在皮瓣移植术后应用的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方便性抽样抽取泰兴市人民医院整形烧伤科皮瓣移植术后患者84例,按住院单双日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持续负压+冲洗引流,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负压引流球引流,对两组的堵管、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及切口延迟愈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除发生1例皮下积液外,无堵管、皮瓣坏死以及切口延迟的发生;对照组发生堵管6例、皮下积液7例、皮瓣坏死5例、切口延迟愈合8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皮瓣移植术后采用持续负压+冲洗引流可有效防止堵管、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减少切口延迟愈合的发生,有利于皮瓣的顺利成活。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两种负压引流装置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中心负压引流和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的效果。[方法]将我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250例病人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进组,传统组术后应用中心负压引流,改进组术后应用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观察两组皮下积液、出血情况。[结果]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进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优于中心负压引流。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两种负压引流装置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君花  许瑞华 《护理研究》2008,22(2):129-130
[目的]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中心负压引流和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的效果.[方法]将我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250例病人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进组,传统组术后应用中心负压引流,改进组术后应用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观察两组皮下积液、出血情况.[结果]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进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一次性负压引流器引流优于中心负压引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负压引流装置在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肺复张不满意的气胸患者116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将两只单腔胸腔闭式引流瓶与一条一次性膀胱冲洗管改装组合成负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行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采用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胸腔引流贮液瓶行负压胸腔闭式引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肺复张例数、肺复张时间、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支出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负压引流装置在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中的效果与商家出售的负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效果同等,但其价格低廉,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行研发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在严重压疮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0月的40例应用自行研发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治疗的Ⅲ~Ⅳ期压疮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同期40例未行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创面清洁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伤口清洁时间、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及伤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行研发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在治疗严重压疮患者方面效果较好,且安全可靠、医疗费用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制负压引流装置促进直肠癌Miles术后会阴部切口感染愈合的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将24例直肠癌Miles术后发生会阴部切口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例,观察组在创面基本清洁后采用自制的负压引流装置(康惠尔透明贴+吸痰管)进行治疗,对照组继续使用传统方法敞开换药,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及换药费用少于对照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负压引流装置取材方便,运用于会阴部感染切口引流可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术后不同引流方法使用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乳腺癌患者术后不同引流方法的使用效果.方法:将112例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6例采用一次性负压引流器进行腋窝、胸骨旁双负压引流,同时采用"一对一"心理干预模式;对照组56例采用一次性引流袋进行腋窝、胸骨旁双正压引流,同时实施传统常规心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对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一次性负压引流器进行双负压引流和"一对一"心理干预,可缩短置管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低负压吸引在肺叶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肺叶切除术的86例患者,按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分组,单号为对照组41例,双号为负压吸引组45例。对照组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连接三腔的胸腔闭式引流瓶(以下简称胸腔引流瓶)进行引流,未进行负压吸引;负压吸引组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除连接胸腔引流瓶外,患者术后回病房时立即在胸腔引流瓶的调压阀上连接中心负压持续吸引,压力设定为-5~-10 cmH2O(1 cmH2O=0.098 kPa)。观察比较两组24 h肺复张率、气体消失的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负压吸引组24 h肺复张率高于对照组(P<0.01);气体消失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叶切除术后采用低负压持续吸引能促进患者肺复张,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的发生,缩短胸腔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护理中应严密观察压力的大小,避免压力波动影响吸引的效果和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内置管持续负压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结核性中量以上胸腔积液20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胸腔内置管持续负压引流治疗)和对照组(传统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对胸液消失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胸膜反应、胸膜增厚、胸液包裹等的发生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相关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胸液消失时间,胸膜反应、胸膜增厚、胸液包裹的发生,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胸腔内置管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导管持续负压引流胸腔积液后,胸腔内注入白介素-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50例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前者以微导管持续负压引流,然后注入白介素-2;后者常规穿刺抽液后,注入白介素-2,两组药物剂量相同并配合相应护理措施。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9例,对照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6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U=2.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8%低于对照组92%(字2=4.5,P<0.05)。结论胸腔置入微导管持续负压引流注入白介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方便、有效、安全、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两种留置肛管引流在大便失禁中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留置气囊肛管持续低负压引流在大便失禁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将 5 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2 8例 ,采用留置气囊肛管接负压瓶持续低负压引流法 ,对照组 2 6例 ,采用留置普通肛管持续低负压引流法。观察两组的引流效果、肛门周围皮肤及直肠粘膜的完好情况。结果实验组引流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肛周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两组均未发现直肠粘膜受损病例。结论留置气囊肛管低负压引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稀便失禁病人 ,能有效地防止肛周皮肤炎症 ,极大地减轻病人痛苦和护士工作量 ,其效果优于普通肛管引流法 ,是一种理想的护理大便失禁的新方法 ,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岳玉恒 《临床医学》2012,32(9):28-29
目的 研究耳廓假囊肿应用持续负压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长葛市人民医院初诊耳廓假囊肿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持续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对各指标率的变化采用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组间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0%(40/4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0.7%(39/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500).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7.7%(42/43),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79.1%(34/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2,P=0.015).结论 持续负压引流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节省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