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元红  李绍玉 《心电学杂志》1993,12(4):281-282,289
研究静注ATP对正常对照组、心动过缓组、窦房结功能低下组的SCLmax的影响,发现用药后3组病例的SCLmax均较用药前延长(P<0.01),且窦房结功能低下组的SCLmax较对照和心动过缓组延长更为明显(P<0.01),若以正常组CSCL363ms(x+2s)和SCLI148%(x+2s)为正常值的上限,则窦房结功能低下组的CSCL全部超过此值,SCLI有72.22%异常;SCLI诊断窦房结功能  相似文献   

2.
自主神经系统在心律失常中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在心律失常中的介导作用。方法以最长R R间期>1.5s各类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测定病人的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趋势。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期前收缩组HRV无明显差异。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组病人的HRV指标上升,主要以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为主,而窦性停搏组随R-R间期延长HRV指标反而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期前收缩组内各型心律失常HRV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组不同最长R R间期组HRV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提示窦房结功能不良的患者HRV降低,其降低的程度与窦房结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氨茶碱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疗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病窦组)及34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窦缓组)在服用氨茶碱前后进行无创性心电生理检查,观察用药前后窦房结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病窦组心率由50.76±5.72提高到66.72±4.61;SNRT由1914±108.02缩短至1490±104.87;CSNRT由838±94.37缩短至518±69.65,TRT由6795±214.63缩短至5745±198.61。两组比较,P<0.01或P<0.05。窦缓组用药前后各参数变化无差异(P<0.05)。表明氨茶碱能明显改善病窦综合征的窦房结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81例窦房结(SAN)功能状态不同的患者,在窦性心律情况下快速静注10mgATP,研究其对SAN电生理作用。结果表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组患者(24倒)应用10mgATP后,引起的最长的窦性周期(CLm),大多数<2000ms,持续时间短暂,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因此在SSS患者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应用小剂量ATP(10mg)进行终止是相对安全的。SSS组与正常组(26例)及可疑SSS组(31例)相比(后两组SAN功能均正常),ATP对SAN的负性变时作用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为此临床上利用ATP对SAN的暂时抑制作用以及对功能状态不同的SAN负性变时作用的差异有助于对SAN功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窦性心动过缓的食道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SB)患者临床心电与食道电生理特点。方法采用常规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经食管心房调搏等检查,观察有症状的SB患者(治疗组)、无症状的SB患者(无症状组)及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75例。结果治疗组及无症状组的HRrest、HRmin、HRmean、HRmax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食管心房调搏显示治疗组及无症状组SACT、SNRT、CSNRT、AVN-REF延长,大于正常值,且高于对照组。结论SB患者电生理改变与年龄大小有关,迷走神经反应性改变与窦房结功能障碍可能为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QTc延长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153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狭窄≥50%的冠心病组(A组)和144例无冠脉狭窄对照组(B组)QTc值。结果A组QTc均值(0.426s)非常明显长于B组(0.401s,P<0.01),A组QTc≥0.45s的比率(22.88%)非常明显高于B组(7.64%,P<0.01)。QTc≥0.45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22.88%,特异性为92.36%,准确性为56.57%,阳性预测值为76.09%,阴性预测值为52.99%。结论QTc延长对冠心病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道电生理检查在窦性心动过缓(S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纳入342例经体检及门诊诊断为SB的患者,依据心率50bpm(68例,占19.8%)及≥50bpm(274例,占80.0%)而分为二组,并按性别、不同年龄段、有无症状分组,所有患者均行十二导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检查(DCG)、药物前后食道电生理检查。结果 342例患者中检出窦房结功能障碍者58例,占16.9%,275例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占80%,窦房结伴房室结功能低下者9例,占0.02%。心率50bpm及≥50bpm在窦房传导时间(SACT)无差异,而在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率50bpm组迷走神经张力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随年龄增长,SACT、SNRT、CSNRT值越大,迷走神经张力渐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症状组其SNRT、CSNR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B中年龄越大,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年龄越轻,则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仍然是SB的主要原因。单纯SB的程度对于诊断窦房结功能障碍无明显临床价值,需结合患者年龄,通过食道电生理检查评价,此检查安全、无创、操作简便,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临床价值,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改变、以及心室重构对心室舒缩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成心肌梗死模型,6周后测定左室心肌力学指标,心肌胶原含量、血浆及心肌的血管紧张素Ⅱ(Aug Ⅱ)浓度.结果 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LVPSP、+dp/dt_(max)、dp/dt_(max)绝对值及V_(max)明显降低(P<0.01),LVEDP增加(P<0.01),T值延长(P<0.01),MAP无差异.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羟脯氨酸和心肌胶原含量明显增高(P均0.01),心肌AngⅡ含量明显升高(P<0.01)、血浆AngⅡ浓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与舒张 功能明显降低,同时出现心肌细胞的肥大和纤维细胞的增生以及间质纤维化、后者可进一步导致和加重心脏泵血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9.
观察15例原因不明(特发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和20例正常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后的Q-Tc 变化,发现SSS 患者80%于运动试验后的Q-Tc 较运动前延长(P<0.001);正常人75%于运动试验后的Q-Tc 较运动前缩短(P<0.01)。对SSS 患者运动试验后Q-Tc 延长的意义进行初步分析,认为运动试验后Q-Tc 延长可作为诊断特发性SSS 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定41例心动过缓病人的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并与阿托品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NRT的测定,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阿托品试验(2mg)结果与SNRT的测定相比,符合率为85%,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病窦组12例SNRT全部延长,窦缓组29例中,12例延长,17例正常。阿托品试验与SNRT对比分析发现:当使用1mg阿托品时,阿托品试验阴性的7例,无一例SNRT超过正常,阴性符合率为100%。但阿托品试验阳性的27例,只有19例SNRT超过正常,阳性符合率为70.4%。当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地高辛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本文对26例窦性心动过缓者,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法,观察用地高辛前后窦房结功能,同时做血浆地高辛浓度测定,探讨该药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资料及方法:(一)病例选择:26例窦性心动过缓者,12例诊断病窦(简称SSS),窦房结功能均异常,14例疑似病窦,窦房结功能正常。受试者前一周停用各种影响窦房结功能药物。26例分二组:Ⅰ组(SSS 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3~57岁,心电图:心率50次/分,窦性停搏1例;Ⅱ窦缓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3~60(平均39)岁,心电图:心率40~60次/分。二组患者均有明显的头昏,一例有晕厥史。  相似文献   

12.
益肾降浊汤对小鼠脑缺血再灌后线粒体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涛  高维娟  丛斌  许顺江 《山东医药》2005,45(10):16-18
目的观察益肾降浊汤对高脂血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以及神经细胞内线粒体ATP生成速率的影响。方法在造成小鼠高脂血症基础上,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脑海马组织线粒体,用生化法测定SDH、CCO活性;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TP生成速率。结果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SDH活性在术后第1、7、15、30d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酶活性一直处于低水平;CCO活力与SDH活性的变化趋势相同;线粒体ATP生成速率也在各时间点显著低于同期正常对照组(P<0.01)。用益肾降浊汤治疗后,SDH、CCO活性和线粒体ATP生成速率在各时间点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0.01)。结论益肾降浊汤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SDH、CCO活性降低,提高线粒体ATP生成速率,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保护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GJ)的功能改变在长QT综合征2型(LQT2)模型中电活动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纽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QT2组和抗心律失常肽(AAP10)组。应用0.5μmol/L的E-4031对兔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进行灌流制备LQT2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心电图。观察各组QT间期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GJ的分布和磷酸化状态的改变。结果①LQT2组QT间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TD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以及缝隙连接去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②AAP10组QT间期较LQT2组显著缩短(P<0.05),TDR较LQT2组显著减小(P<0.05或0.01)以及缝隙连接去磷酸化水平较LQT2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③三组的Cx43总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J的功能改变是LQT2模型中电活动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室房逆传(VAC)对兔窦房结功能低下动物模型窦房结功能及心房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家兔,其中32只成功制作窦房结功能低下动物模型,以200次/分的起搏频率起搏右心室,将家兔分为1:1VAC组(22只)、非1:1VAC组(10只).观察心室起搏1 h,2 h,4 h,7 d后窦房结功能低下家兔模型右心房压、心房有效不应期、心房激动时间、心肌波长指数、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别.结果:①1:1VAC组心室起搏1 h后右心房压明显升高(P<0.01),心房有效不应期、心房激动时间、心肌波长指数、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2 h后右心房压继续升高(P<0.01),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心房激动时间延长(P<0.01),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P<0.01),心肌波长指数减小(P<0.01);4 h后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P<0.01);7 d后右心房压恢复至原来水平(P>0.05),心房有效不应期、心房激动时间、心肌波长指数、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变化更明显(P<0.01).②非1:1VAC组心室起搏1 h后右心房压明显升高(P<0.01),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心房有效不应期、心房激动时间、心肌波长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2 h、4 h后右心房压进一步升高(P<0.01),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心房有效不应期、心房激动时间、心肌波长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7 d后右心房压恢复至原来水平(P>0.05),心房有效不应期、心房激动时间缩小(P<0.05),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心肌波长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③1:1VAC组与非1:1VAC组比较:1 h时两组间右心房压、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心房有效不应期无明显变化(P>0.05),但1:1VAC组心房激动时间延长(P<0.05)、心肌波长指数减小(P<0.05);2 h时右心房压、心房有效不应期无明显变化(P>0.05),1:1VAC组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心房激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心肌波长指数明显减少(P<0.01);心室起搏4 h,7 d后右心房压无明显变化(P>0.05),但1:1VAC组心房有效不应期、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心房激动时间、心肌波长指数变化更明显(P<0.01).结论:VAC对窦房结功能及心房肌电活动能产生不良影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VVI起搏器,最好安装生理性起搏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观察静脉应用三磷酸腺苷 (ATP)及腺苷受体拮抗剂氨茶碱后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 )患者及窦房结功能正常者窦性周期 (SC)改变的不同 ,探讨其诊断病窦的可行性并探讨ATP试验所用ATP的合适剂量。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4 3例。根据临床表现、12导联心电图、2 4h动态心电图及食管调搏法心电生理检查的结果分为 :病窦组 2 1例 ,正常对照组 2 2例。病窦组入选标准根据 1993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病窦综合征诊断标准。先经食管调搏法测出平均的基础窦性周期 (BSC)、窦房结恢复时间、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及窦房传导时…  相似文献   

16.
ST段水平延长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ST段水平延长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ST段沿基线水平≥0.12 s组(观察组)和29例ST段<0.12 s组(对照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ST段水平延长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90.3%,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87.5%,阴性预测值为89.7%.准确度为88.5%。结论:ST段水平延长≥0.12 s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认知负荷对老年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书写及绘画流畅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脑白质损害患者59例(CSVD组),同期选择本院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2例(对照组)。应用蓝牙智能笔对受试者进行书写及绘画测试的双重任务,第1任务为书写及绘画测试,第2任务为听辨的认知测试,分别进行单独任务、双重任务及双重任务成本(dual task cost,DTC)测试。结果 CSVD组双重任务书写时间较单独任务书写时间明显延长[(53.76±11.25)s vs(40.29±8.83)s,P<0.01]。CSVS组双重任务书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53.76±11.25)s vs(41.21±8.60)s,P<0.01]。CSVD组双重任务书写听辨和绘画听辨正确个数较单独听辨正确个数明显减少[(12.31±2.36)个vs(13.31±2.61)个,P<0.05;(10.98±1.81)个vs(13.31±2.61)个,P<0.01]。CSVD组双重任务书写听辨和绘画听辨正确个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2.31±2.36)个vs(13.52±2.97)个,P<0.05;(10.98±1.81)个vs(13.29±3.16)个,P<0.01]。CSVD组双重任务书写时间DTC和绘画听辨正确个数DTC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负荷下,老年CSVD患者书写流畅性易受到影响。双重任务条件下,更易发现老年CSVD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分析33名病窦综合症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心动过缓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用直线回归方程计算QT和RR间期回归直线的斜率(slode).分为RR间期≤1.4s(slopeL)和>1.4s(slope2)。发现所有患者的slope_2(0.0086±0.0039)明显小于sIope_1(0.0785±0.0057;P<0.001)。12名校正后QT间期(QT_c)≥0.44s患者(B组)的slope_1(0.0969±0.0083)和slope_2(0.0198±0.0049)均明显大于QT_c<0.44s患者(A组)的slope_1(0.063±0.0063;P<0.01)和slope_2(0.0022±0.0028;P<0.01)。slope_1和slope_2与QT_c呈正相关。表明心动过缓患者.随着心率的减慢,QT间期延长的量逐渐减少,与QT间期正常组相比,QT延长组当RR间期延长时.QT间期有较大的延长。  相似文献   

19.
探讨兔右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缺血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 (I/R)损伤时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有效不应期的影响。随机将 36只健康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I/R损伤组 (IR组 )和缺血预适应组 (IP组 )。对照组只穿线不阻断血流 ;IR组右冠脉阻闭 6 0min ,继以再灌注 6 0min ;IP组阻闭右冠脉 5min后再灌注 10min ,再重复IR方案。在不同时相分别测定IR和IP组心房快速起搏或程序电刺激后的窦房传导时间 (SACT)、窦房结恢复时间 (SNRT)、最大起搏峰值 (PCLP)以及房室有效不应期 (AVERP) ,并以电镜观察右心超微结构。结果显示 :①IR及IP组的再灌注5min、IR组缺血 5min时的SACT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②除IP组缺血 10min的SNRT及IP组再灌注 40min的AVERP外 ,两实验组的SNRT及PCLP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 1) ;③IP组 4项电生理指标的改变程度均较同期的IR组明显减轻 (P <0 .0 5或 0 .0 1) ;④较之IR组 ,IP组的右心房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提示在体兔右冠状动脉IP可保护右房肌的超微结构 ,减轻I/R对窦房结功能及AVERP损伤。  相似文献   

20.
有关慢性窦房结功能不全的临床电生理学特征已积累相当资料。窦房结疾病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心电图表现包括:(1)显著窦性心动过缓,(2)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交替出现心动过缓与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偶或室性心动过速,(3)无房性或连接处性逸搏的窦性静止,(4)窦房传出阻滞。临床上 SSS 常伴疲乏、昏眩、晕厥以及心悸等各种症状。持久或间歇性窦性心动过缓是诊断窦房结功能不全的基本条件,但应除外伴有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