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MSCTA)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颈部CTA检查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全部行颅颈部CTA检查,对其颈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检查共发现病变血管43支,轻度狭窄20支(46%),中度狭窄14支(33%),重度狭窄7支(16%),闭塞2支(5%)。其中1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87%,2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11%,3级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2%。结论64排128层MSCTA可用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经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结果45例患者中,CTA检出各种斑块(钙化斑、软斑、混合斑)33例(73.3%),22例(48.8%)有动脉狭窄,血管闭塞5例。颅外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1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前循环发生率高于后循环,Ⅲ、Ⅳ级狭窄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大多出现缺血病灶,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8例临床疑诊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对所有扫描图像首先行血管剪影,然后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结果MSCTA证实,98例患者中48例有颈部血管病变,其中,动静脉瘘6例,动脉瘤3例,大动脉炎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4例以及椎动脉或颈动脉(颅外段)狭窄31例。结论64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地诊断颈部血管病,并为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海东  毛俊  彭秀斌  杜中立  孙放  何虹   《放射学实践》2009,24(7):792-794
目的:探讨编辑减影技术在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疑颈部动脉病变患者,行低剂量CT平扫和颈动脉CTA扫描,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技术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利用object editor后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减影去骨处理,完成颈动脉血管的去骨成像。结果:本组30例颈部动脉CTA共发现梭形动脉瘤4例,动脉局限性狭窄12例,钙化斑块共计71处。按骨骼完全去除、少许残留和残留明显等不同程度对图像进行评分(1~3),其中3分10例(33%),2分15例(50%),1分5例(17%)。结论:16层螺旋CT常规软件objecteditor能够快速、自动的去除颈部动脉CTA中的骨结构,直观、全面显示颈部血管,同时能快速去除充盈致密对比剂的头臂和上腔静脉影的干扰,并可选择性保留或除去血管壁钙化斑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颈动脉、椎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38例临床怀疑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用薄层横断面放大图像(MTI)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管腔及管壁斑块的形态学显示,并用高级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狭窄段径线、狭窄段长度等作定量分析。结果:38例共计76支颈动脉、76支椎动脉CTA图像中,正常颈动脉血管40支,狭窄血管36支,其中1支颈总动脉中度狭窄者合并有动脉瘤;76支椎动脉中,6支椎动脉狭窄,受压于邻近椎体骨质;38例中有9例行颈动脉DSA检查,18例做了颈动脉多普勒超声(TCD),7例DSA和16例TCD对照结果一致,2例CTA轻度狭窄者TCD显示正常,11例颈动脉斑块均为混合密度斑块。结论: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满意,重建图像质量高,能较准确显示管腔狭窄及管壁斑块形态学改变,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具有很好的临床筛查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颈部MSCTA:8层螺旋CT扫描与重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颈部CTA扫描技术条件、图像重建方法,评价CTA对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层螺旋CT颈部CTA检查22例,其中14例做了颈部DSA检查,CTA检查后在工作站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重建血管,分析不同重建方法对颈部血管显示的能力。结果:CTA显示正常血管43支,狭窄血管45支,其中14例与DSA对照,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对颈部血管狭窄的显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VA软件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及椎动脉和周围骨质的关系,准确显示狭窄段,自动计算狭窄程度。结论:多层螺旋CT的颈部CTA检查可做为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检查方法,AVA软件使CTA对迂曲、与骨质关系密切的血管狭窄的分析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1],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原因[2],支架置入术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多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作为一种快捷、无创的检查方法,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具有优势。本研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比较 CTA 检查对颈内动脉起始部及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及其在支架置入术前初步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动脉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3例中老年患者卧位依次对颈总及颈内、外动脉、椎动脉进行横向纵向扫查。结果检出硬化斑块212例,占69%,颈动脉狭窄97例、颈动脉闭塞4例。结论通过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对颈部动脉疾病可以定性定量诊断,对于指导临床诊断、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CTA与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CTA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并在1周之内行DSA检查,将检查结果与CTA进行对照。结果:共检测了56例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本组CTA检测出血管壁软斑块32处,软斑块合并钙化斑块24处,单纯钙化斑块46处;血管轻度狭窄124处,中度狭窄86处,重度狭窄43处,血管闭塞9条。结论: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头颈部动脉血管的斑块、狭窄及畸形有重要诊断价值,可作为头颈部动脉血管性病变的首选和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用于颅颈部血管成像的技术操作要点,分析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评价64层螺旋CT无创性颅颈部血管造影在诊断颅颈部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进行了CTA检查的50例怀疑颅颈部血管疾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DSA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在颅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与准确性。结果:64层螺旋CT利用CTA显示动脉280节段,其中动脉狭窄235节段。与DSA或手术结果比较,符合的有260节段,不符合有20节段,不相符处主要表现在动脉狭窄的评估方面。CTA显示正常37节段,与DSA比较,符合31节段,不符合6节段。在所有检查结果中,以DSA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经计算,其敏感性为97.4%。采用X^2检验统计学分析,CTA检查结果与DSA或手术结果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颅颈部CTA成像无创、经济,简单易行,既能显示管腔又能显示管壁情况,弥补了DSA的不足。在颅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测手段广泛用于颅颈部血管疾病的筛查、诊断和随访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CDFI及MRA 2种方法检查42例缺血性脑梗塞患者和40例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最狭窄处管径,了解斑块情况,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MRA检查颈动脉内径,测量病变动脉信号缺失情况,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本组病例轻度、重度狭窄的MRA与超声诊断完全符合.1例血管闭塞超声低估为重度狭窄,1例超声判断为中度狭窄MRA高估为重度狭窄.MRA和超声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结论 超声与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具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能提高评估狭窄程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灌注技术联合头颈部血管造影在基层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6月我院临床接诊怀疑急性脑卒中的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常规CT平扫、动态灌注技术CTP联合头颈部血管造影CTA检查,比较CTA及CTP联合CTA两种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析梗塞灶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的灌注参数,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头颈部血管狭窄的相关性,评价CTP及CTA图像质量。结果CTP联合CT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CT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P<0.05),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与健侧镜像区灌注参数CBF、CBV、MTT和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没有相关性,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中等强度相关。CTP及CTA图像质量均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动态灌注技术联合头颈部血管造影能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供血动脉及血流灌注进行有效评估,在基层医院为早期临床诊断提供部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Rotational vertebral artery occlusion is a rare cause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e vertebrobasilar arteries. Whil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is less invasive for the diagnosis of rational vertebral artery occlusion tha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more useful for elucidat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ertebrobasilar arteries and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 carotid ultrasound is noninvasive and more beneficial for the real-time evaluation of the hemodynamic change with neck rotation compared to CTA. Here, we reported 2 cases of rotational vert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patients aged 81 and 38 years and proposed a novel technique for its diagnosis using ultrasound-guided CTA. We sugges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ultrasound and CTA is useful for diagnosing rotational vertebral artery occlusion, which would compensate for the disadvantages of CTA alon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16~71岁.对病例患者进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平扫CT表现为15例患者颅内若干部位呈见出血灶.7例出现梗死灶,8例出现脑萎缩,2例正常.CTA显示18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血管闭塞或狭窄,双侧大脑前、中动脉局部或全程显示不清,其走行区及周围见较多细小侧支循环血管影,6例患者单侧颈内动脉狭窄,单侧大脑前及中动脉显示不清.18例见较为典型的颅底动脉环周围纤细、烟雾状迂曲血管,3例烟雾状血管较少显示,3例VR重建血管网显示效果一般,但是,经过调整VR透明值,便得以清楚显示血管网.VR重建技术对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其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效果显著,显示侧支和细小血管效果不如MIP和MPR.结论 通过CTA可较为清晰地显示颅底异常的脑血管网,颅内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近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的特征.在诊疗烟雾病过程时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可为临床诊治和预后评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烟雾病的CT平扫及CT血管成像(CTA)特征,旨在提高对烟雾病的认识。方法12例烟雾病患者均行CT平扫和CTA检查,在ADW4.4(或4.5)工作站上做最大密度投影(MIP)、多面重建(MRP)、容积重现(VR)。结果本组12例,平均年龄(43±25)岁,缺血型4例、其中2例表现为多发脑梗死,1例表现为腔梗、1例表现为软化灶,出血型8例,脑实质出血4例、脑室出血2例,脑实质出血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CTA均能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is环血管远段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一侧颈内动脉C3~5段明显狭窄1例,一侧大脑前动脉A1及M1段狭窄4例,双侧大脑前A1段,双侧中动脉M1段及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闭塞4例,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及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闭塞3例,12例患者有10例见到颅底异常血管网。结论MSCT平扫及CTA对烟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颌颈巨大肿物的颈动脉CTA和MRA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头颈部的成像特点,探讨颈部巨大肿物对颈动脉正常解剖位置的影响和对血管壁侵蚀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术前对11例颌颈部肿物患者行颈动脉CTA和MRA,分别同步注射造影剂,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EasyVision三维重建;MRI扫描由Sun工作站三维重建。对比分析颈动脉CTA和MRA。结果11例颌颈部肿物患者中5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其中2例颈外动脉受压狭窄;另1例颈内动脉向后侧移位,颈外动脉向外前移位;1例颈内静脉血管壁多处受侵蚀。结论CTA能够显示颈部大血管走向及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组织三维空间关系;MRA显示血管壁的情况较CTA精确,均可为诊断和手术入路提供三维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