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关于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和行为,以探讨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某大学两个不同专业学生(医学院和理工科)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学生AIDS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90.11±8.61)分,非医学生AIDS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82.00±12.61)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1).调查显示仍有部分学生(医学生19.0%,非医学生24.8%),对婚前性行为持肯定态度;武汉市大学生获得AIDS知识主要来源于报刊书籍,其次是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结论]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适合大学生的AIDS健康教育措施,加强系统性、完整性的AIDS预防知识的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男女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婚前性行为相关认知现状的差异,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分析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某重点高校一年级至三年级79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知晓率都比较高,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05);部分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存在误解,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822、9.542、10.68、8.792,P﹤0.05),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调查对象中有53.2%的男生和56%的女生表示同情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性别间差异无计学意义(2χ=6.314,P﹥0.05);男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占19.7%,持赞同或无所谓态度的占80.3%;女生分别占6.3%、93.7%,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2.457,P﹤0.01)。[结论]男女大学生在艾滋病预防知识以及婚前性行为及其认知现状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必须考虑性别差异,并与性健康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性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有效的同时提高男女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并促进其态度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3.
了解男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合当前大学生的干预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不记名方式,对全国46所高校的全日制大学生通过分类整群非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均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较男生更为宽容、理性(P<0.01);男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有33.37%,女生有1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婚前性行为中采取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分别为47.17%,4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认为不该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女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对感染者的态度及婚前性行为方面存在差异.结合大学生社会性别特征开展性健康教育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状况调查,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某高校不同年级、专业在校学生1 131人,在健康教育综合措施前后进行相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态度和行为,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由健康教育干预前的16.3%(124/763)提高到干预后70.9%(261/368);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由干预前32.4%(36/111)上升至干预后58.6%(17/29);"输血途径传播"方式,干预前后的回答正确率均较高(87.0%和90.2%);艾滋病非传播途径中的"蚊子叮咬"、"共同进餐"方式是否能传播HIV,知晓率由干预前11.9%、11.0%上升至干预后的55.2%和74.5%;干预前后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47.7%和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上干预后均有所改善;有12.4%(140/1 131)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男男同性性行为发生率8.6%(39/456);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57.7%)和网络(67.8%);89.4%的学生希望获得相关知识,88.6%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结论三明市此高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水平仍较低,应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制定更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歧视态度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郑州市4所民办高校1 8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郑州市民办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在39.67%~ 88.75%之间.不同性别、民族、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艾滋病歧视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影响因素为性别、专业、年级(F=10.215,P<0.01),艾滋病传播知识影响因素为性别和住宿方式(F=4.064,P<0.01).结论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程度有待提高.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6.
遵义市大学生艾滋病和性相关行为认知态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遵义市大学生艾滋病和性相关行为的认知态度和需求,为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及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低年级在校师范和医学本科生进行AIDS和性相关问题的现况调查。[结果]10.6%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其中35.2%有多性伴。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均有一定认识,医学生对回答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师范生(P﹤0.05)。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经知晓率在86.1%和98.0%之间,而对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偏低(50.4.0%~87.4%);师范生和医学生接受过艾滋病和性健康教育的分别占62.5%和79.4%;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86.9%的师范生和83.5%的医学生认为艾滋病和性健康教育很有必要。[结论]大学生性行为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认知,但仍需加强对大学生艾滋病及性的有关知识和危险因素等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及性行为情况,为加强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南京某所艺术类高校抽取1100名在校生,通过网络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艺术类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防制措施和相关危险行为正确认知率分别为95.1%、67.8%、63.0%和64.9%。不同性别、年级和学分绩点的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明显优于女生(P0.01)。男生、高年级及学分绩点高的学生倾向认同婚前性行为,女生、低年级及学分绩点低的学生倾向反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是网络和学校教育,分别为82.5%和75.9%。结论艺术类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单一。总体认知率偏低。不同背景因素之间知晓率有差异。他们对控制艾滋病感染形势乐观。对婚前性行为态度开放。需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全面、系统的艾滋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工作,促使艺术类大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艾滋病防控观念。  相似文献   

8.
掌握河南省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为制定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0所院校一至三年级的大学生4 570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知晓率为84.7%,不同专业、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8.20,34.28,P值均<0.01).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为94.7%,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61.8%.47.3%的学生对HIV携带者和艾滋病人存在歧视.80.9%的大学生知道安全套能有效避免HIV传播,64.4%的学生第一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12.6%;0.12%的学生曾经尝试吸毒.艾滋病防治知识获得途径主要是健康讲座(29.1%)、宣传栏(19.9%)和网络/电视(19.6%).结论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获取途径少,存在艾滋病歧视和相关行为不良.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上海市外来初中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在该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上海市2 211名外来初中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题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殖健康、艾滋病及性病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以及性行为意向、行为等内容.结果 外来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率总体较低,三大传播途径和主要非传播途径认知率均不高;男生与艾滋病相关的生殖健康知识、艾滋病知识、性病知识以及知识总得分均高于女生;年级因素对学生的生殖健康和性病知识有影响;女生的婚前/婚外性行为态度均分明显高于男生,而不同性别学生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态度无差别;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占4.2%,有吸烟和喝酒行为的学生分别占2.6%和2.7%.结论 外来初中生艾滋病相关认知不容乐观,对其实施预防艾滋病干预非常必要.应通过适当的同伴教育、课堂教育等校园干预手段,帮助初中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有关常识,改变对艾滋病和病人的态度,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等方面的改变,并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价,以探索适合大学校园内艾滋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对艾滋病相关教育前后870名大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健康教育后,校园内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的认知有明显的提高(P<0.05),但对一些较专业的知识及非传播途径的认知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HIV/AIDS的态度改变不显著.结论 在大学生中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及十分有效的.但对一些专业较强和非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艾滋病宣传教育中应具有针对性,着力开展反歧视活动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  相似文献   

11.
马震 《中国健康教育》2011,(12):898-901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学生生殖健康的现状及知识需求情况,为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北京市2所高校1053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避孕知识、艾滋病预防知识了解较少,但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认知较好,10.5%的大学生赞成在校期间发生性行为,10.3%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其中每次采用避孕措施的占30.6%。92.1%的大学生希望了解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希望获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途径依次是学校的健康教育(64.6%),报刊杂志、书籍(56.2%),网络(45.0%),仅有21.2%的大学生主动寻求过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结论北京市大学生避孕知识认知较低,部分大学生对性态度宽容且有无保护性性行为,他们普遍对生殖健康教育有需求,应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性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性行为发生情况以及二者的关系,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某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大学生1208名,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3.4%的被调查学生和男/女朋友以外的其他人发生过性行为,安全套的使用率较低;和男/女朋友以外的人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低于其他学生,发生性行为时经常、偶尔和从不使用安全套的三组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危险性行为的发生和艾滋病知识水平有关,同时也可能受到性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应该将艾滋病知识和性教育相结合,重在改变危险性行为。  相似文献   

13.
辽宁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信念情况,为制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216名在校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安全性信念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AIDS的知识和态度得分为27,66±3.52分(满分46),安全性信念知识得分为3,71±1.38分(满分8)。能正确判断共用饮食器皿、共用坐厕、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途径能否传播艾滋病的比例分别为42,65%、37.91%和33.18%。正确的安全性观念的持有率较低。结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安全性观念还很欠缺,对传播途径存在的认识误区,提示在医学院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3441名普通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及性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性行为状况,探讨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策略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全国5所普通高校共3441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性行为发生率、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及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76.2%。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不同性别和年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行为发生率为9.5%;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只有20.1%每次都用安全套。87.6%的大学生希望了艾滋病相关知识,只有21.5%的学生表示满意学校当前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结论 应进一步改进高校的健康教育模式和内容,注重艾滋病预防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了解新疆地区大学生性行为与性观念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关系,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性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新疆5所高校4个年级共2 182名在校大学生,使用自制问卷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新疆地区大学生性行为报告率为21.9%(477名);9.6%(209名)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37.8%(824名)的大学生表示在发生性行为前会了解对方的性历史.发生与未发生过性行为的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分别为(6.41±2.92)和(8.82±2.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8,P相似文献   

16.
了解男男同性交友平台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现状,为高校开展针对艾滋病预防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抽取442名大学男生,在男男同性交友平台上使用自填式网络问卷调查其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情况,比较不同特征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和性行为差异.结果 男男同性交友平台上本科低、中、高年级和研究生组中有性行为者分别占63.8%,72.1%,86.3%和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97,P=0.003).有性行为组男大学生“新八条”知晓率(81.0%)高于无性行为组(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4,P=0.001).有性行为者中最近6个月同性多性伴(性伴数≥2人)的发生率为41.3%(137/332),57.0% (159/279)的人表示近6个月发生同性性行为时,每次都会使用安全套.同性恋多性伴比例(44.0%)和HIV检测率(66.4%)均高于异性恋或性取向不确定者(29.0%,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753,21.791,P值均<0.01).结论 男男同性交友平台上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未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学低年级,应及时进行全面的艾滋病预防教育.  相似文献   

17.
医科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知识(K)、态度(A)及行为(B)的现状,探寻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艾滋病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的1465名在校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调查及分析。结果:医科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掌握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有关艾滋病的专业知识,多数学生仍很模糊;49.4%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可取;7.0%的学生发生过性关系;89.8%的学生希望了解性病/艾滋病的知识,96.7%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很必要。结论:作为艾滋病防治的一级预防措施,在大学中开展系统的艾滋病防治和性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知识并促进改变行为,同时可将有关知识和健康的性道德、性行为推广到同伴、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成都市52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及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对性交传播、母婴传播、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共用注射器传播等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是89.7%、88.4%、64.9%和98.4%。56.4%的学生对我国面临艾滋病的严重挑战持赞成态度;对婚前性行为持无所谓态度的占64.7%,对多个性伴侣持反对态度的占74.6%,对同性恋持反对态度的占89.0%。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大部分学生对有关防治性病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以及性知识有较高的需求。结论在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应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性观念的现状,为探索有针对性的艾滋病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502名学生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有较高的知晓率,但是还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与之相处的态度还存在着偏差和歧视。结论对职业技术学生开展综合性的艾滋病防治和性教育非常必要,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防病知识,并促进其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职业中专与职业学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对艾滋病态度的异同。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福州市一所职业中专和一所职业学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校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大致相同,即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其次是网络等;对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预防途径、非有效预防方法学生的知晓率仍不容乐观,职业学院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优于职业中专学生。结论被调查学生已掌握一些艾滋病相关知识,但都缺乏自我防范的意识和技能,对学生开展综合性的艾滋病防治和性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知识和促进行为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