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介入微创技术,包括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型(PT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的主要方法.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性小、技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疗效好等优点,但仍然有20% ~ 50%患者术后最终发生再狭窄,影响中、远期疗效.近年来,寻求预防再狭窄和治疗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管腔再狭窄已成为当...  相似文献   

2.
500例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1990—2002年接受介入治疗的BCS患者共500例,其中腔静脉阻塞型337例、肝静脉阻塞型77例、混合型86例。所有病例均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PTA),其中120例还做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发生介入治疗并发症共58例(11.6%),死亡1例(0.2%)。术中并发症有误穿心包和心包填塞9例(1.8%),其中心包填塞3例(死亡1例);金属内支架脱落入右心房2例(0.4%);胸腔出血1例(0.2%);腹腔出血2例(0.4%)。术后并发症为急性再狭窄27例,其中单纯PTA后22例(5.8%,22/380),PTA 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5例(4.2%,5/120)。穿刺部位形成假性动脉瘤3例(0.6%);穿刺点出血和局部血肿形成10例(2.0%);穿刺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0.8%)。结论 介入治疗BCS是1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髂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临床及血管造影随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价经皮腔内成形术 (PT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的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早期及晚期临床疗效。方法 从 1994年 12月~ 2 0 0 0年 2月 ,为 31名患者的 4 2条髂动脉血管内植入 4 4个Wallstent支架 ,进行临床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4 4个支架植入操作均获成功。 1例患者回家后第 3天穿刺部位血肿 ,超声检查为假性动脉瘤 ,行外科手术修复 ,术后半年血管造影检查无再狭窄。临床随访 (36± 13)个月 ,术后间歇性跛行及休息痛等症状均消失。 31例患者中有 2 0例 (2 9条血管 )进行血管造影随访 ,随访时间 (10± 5 )个月。血管造影随访时有 1例患者的 1条髂动脉出现再狭窄 ,再狭窄率 2 %(1/ 4 2 ) ,成功地再次行PTA。结论 髂动脉PTA和支架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再狭窄率低 ,可作为髂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孙贞  郭俊渊 《放射学实践》2003,18(6):451-451
对于PTA和支架放置术后发生的血管内再狭窄 ,进行血管内放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最近批准了 2种装置用于冠脉支架放置术后进行冠脉内放疗。有报道证实 ,已进行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分组试验表明 ,冠脉内放疗对于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此项技术用于外周循环疾病是否有效尚未得出结论。β 发射装置使用方便且可能更安全 ,而γ 发射装置已在临床受到更广泛的好评。血管内近距离照射的主要适应症是那些容易发生再狭窄的高危患者 ,例如既往有过再狭窄 ,支架内增生 ,长段支架 ,长的PTA病变 ,窄的…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后高灌注综合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脑高灌注综合征(HPS)是在以前低灌注区由于脑血流的突然增加超过了其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偏侧头痛、惊厥及颅内出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HPS的发生率为0.3%~1.2%,其中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3%~0.7%。随着经皮经腔脑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和颅外动脉狭窄的开展,其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但多为栓塞、血管闭塞、再狭窄等缺血性事件,HPS极其少见。本文总结了文献报道的脑PTA和(或)支架术后21例HPS的临床资料,目的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认识,尽量避免术后HP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再狭窄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是一个临床常见问题,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甚至达到20%或更高,特别是弥漫性血管再狭窄病变的治疗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防治再狭窄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本综述冠状动脉内放射治疗防治再狭窄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7.
药物涂层支架防治血管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管再狭窄一直是影响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长期疗效的重要原因。药物预防血管再狭窄的临床试验一直没有取得显的疗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身应用药物很难在血管局部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药物涂层支架(drug coated/eluting stents)以支架为载体携带药物,可在血管局部释放较大剂量的药物,在经历了涂层聚合物与药物的筛选后,以其独特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β照射治疗后边缘现象及近期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β照射治疗冠状运用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后边缘现象的发生机制。方法:4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放射治疗组(26例,28个支架内再狭窄)和单纯球囊组(20例,20个支架内再狭窄)。放射治疗球囊导管长度为40mm,在普通球囊扩张满意后(残余狭窄<20%)沿标准导引导丝送到病变远端。放射治疗组均未再植入新的支架。随访记录术后6个月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前降支内的病变最多见,而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内的病变较少;放射治疗组弥漫性及局限性支架内再狭窄(分别为43%和35%)远远多于增生性狭窄(22%,P<0.01),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及随访期内无死亡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病变部位血运重建率为19.2%。其中2例患者接受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例患者行再次单纯球囊扩张。6个月内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为89%。病变部位再狭窄发生率为13%,显著低于单纯球囊治疗组(60%)。延迟血栓栓塞见于2例患者。放射治疗血管段远端正向重构显著。放射治疗段边缘现象发生率为20%,结论:血管内放射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正确定位导管及放射源是减少边缘现象发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血管内支架——防治冠状动脉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再狭窄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血管内膜过度增殖与血管再狭窄密切相关,低剂量的放射性能抑制血管损伤后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放射性血管内支架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能在管再狭窄发生率物血管内支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正常小型猪主动脉置入自膨式血管内支架(ES)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中华小型猪7只.1只为预实验组,行血管造影后处死.6只为实验组并随机分为3组,均于主动脉弓降部置入血管内支架.组1和组2、3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3、6个月行血管造影;其中组3术后6个月对狭窄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入实验组主动脉弓降部.术后6个月生长发育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6.60±3.55%,内膜增殖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14.61±0.37%.术后第6个月血管内支架置入处前后收缩期压差为1.76±0.37 kPa,行球囊扩张术后压差消失.结论: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置入小型动物主动脉可因其生长发育造成再狭窄,并随时间推移加重.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Hauth EA  Jansen C  Drescher R  关键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06-1006
目的:前瞻性研究颈动脉支架治疗术后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评价再狭窄的程度、内膜增生和支架扩张的状况。材料与方法:100例患者在颈动脉支架治疗术后平均5.9个月(2.9~11.4个月)行血管造影随访。测量再狭窄的程度、内膜增生和支架扩张的状况。结果:平均再狭窄的程度为16%(0~7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β射线(^90Sr/^90Y)对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39例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及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内放射治疗组(治疗组)18例及单纯球囊组(对照组)21例。2组患者再狭窄病变先经充分球囊扩张,治疗组用Beta-Cath系统进行冠脉内放射治疗。术后随访9个月。结果:治疗组1例(5.6%)研究段血管再狭窄,对照组有8例(38.1%)再狭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6)。结论:β射线治疗冠脉弥漫性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因介入技术的发展和介入器材的不断开发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成为治疗冠心病等血管狭窄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但术后发生的再狭窄仍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再狭窄发生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和内膜增厚是再狭窄(RS)的主要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行PTA治疗,比较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及静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和闭塞的血管扩张、再通,触诊感血管震颤增强。术后第2天透析时血流量升高至200ml/min以上,可完成透析,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静脉压下降为(110.62±15.71)mmHg;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再狭窄,再次行PTA后血流量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可选择适宜的患者采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20例发生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行MRA或CTA明确诊断,经静脉造影明确病变长度、范围和程度,行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成形术失败时,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MRA、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静脉造影,成功处理了20例患者共17条狭窄静脉,其中成功进行PTA 15例,支架植入成功2例,术后狭窄静脉血管通畅,侧支循环消失。首次PTA后再狭窄发生率为11.8%,再次行P1A。所有手术成功病例随访至今未出现再狭窄。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静脉通畅率良好。  相似文献   

16.
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是重要的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关键因素。血管内炎症反应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对再狭窄病因的研究有助于找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行PTA治疗,比较PTA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及静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狭窄和闭塞的血管扩张、再通,触诊感血管震颤增强.术后第2天透析时血流量升高至200ml/min以上,可完成透析,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静脉压下降为(110.62±15.71)mmHg;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发生再狭窄,再次行PTA后血流量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可选择适宜的患者采用.  相似文献   

18.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治疗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约有25%~60%的病人术后发生再狭窄。金属内支架的应用降低了PTA术后急性闭塞的发生率,但并未能彻底解决再狭窄的问题。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表明再狭窄与血栓形成、内膜增厚和血管重构有关,内皮细胞的损伤、修复及功能改变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内皮损伤、血栓形成与再狭窄PTA可造成血管损伤,内皮的剥脱造成内皮下组织的暴露,血小板立即通过VonWillebrand因子(VWF)黏附于内皮下的基质,随后发生聚集并释放α颗粒成分,其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血管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经彩超、CTA明确诊断的3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中狭窄18例(19条),闭塞13例(13条).导丝开通病变血管后置入支架.术后问诊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随访.结果 除4例闭塞血管开通失败外,27例共计28条病变动脉共成功置入28枚支架.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术前有锁骨下动脉窃血征象14例,术后12例消失.27例随访6~62个月(平均24.0个月±16.5个月).术后3例患者再狭窄:1例发生于术后9个月,经PTA后随访12个月血管开放良好;1例术后10个月,PTA后随访8个月开放良好;1例术后12个月再狭窄,转为外科搭桥手术.1例大动脉炎术后8个月死于脑出血;1例术后14个月死于脑梗死.余均无症状、体征再发,多普勒超声提示血管通畅.结论 血管支架可安全、有效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并有良好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症状性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治疗大致分类三类:①药物治疗;②外科治疗;③血管内治疗。内科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往往起不到控制中风发作的作用;外科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及动脉内膜剥脱术常受多种因素的限制;风险较大。颅内球囊血管成形术并发症高,术后再狭窄率高。心脏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显示,支架置入后的并发症、再狭窄率都较单纯球囊扩张术明显降低。受此启发,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