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邻关节骨囊肿(juxta-articular bone cyst)是一种局限于邻近关节部位的骨内良性肿瘤样病变,临床较少见,故以往命名紊乱,又称骨内腱鞘囊肿(intraosseous ganglion)、关节软骨下囊肿(subchondral bone cyst of joint)等,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并规定其定义为"邻关节软骨下的良性囊肿,为纤维组织构  相似文献   

2.
讨论皮样囊肿是由于胚胎时期残余上皮发展而形成,多发生于人体正中线处,除卵巢、肛门外,头面部亦为其好发部位。发生于口腔及颌骨之皮样囊肿并非常见,国内文献报导不多:曾祥辉(1955)报告发生于口底皮样囊肿4例。李学群(1955)统计分析100例颌骨囊肿,其中有2例皮样囊肿发生于上颌骨前牙区。郑麟蕃(1957)引用口腔囊肿138例,其中皮样囊肿2例,表皮样囊肿7例(未注明发生部位)。马志超(1961)曾报告1例发生于舌部之皮样囊肿。国外文献已有不少报导:New及Erich(1937)曾统计了全身皮样囊肿1495例,其中头颈部共占103例,仅24例发生于口底部。Gibbs(1913)曾报告1例发生于下颌骨内之皮样囊肿,患者为25个月之幼儿。Bjerrum(1930)  相似文献   

3.
肺支气管囊肿和肺隔离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肺支气管囊肿支气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的疾病。根据其发生部位,位于纵隔、气管旁、食管旁、隆突附近和肺门的多称为纵隔支气管囊肿,位于肺内称为肺支气管囊肿(肺囊肿)。(一)肺支气管囊肿的胚胎学:肺和支气管的胚胎发生大体可分为三期:即腺状期、管状期和终末肺泡期;于胚胎4周左右发生原始肺芽,分为支气管芽和  相似文献   

4.
探讨普通探头B超引导经皮乙醇注射(PEI)治疗肝囊肿的疗效。采用普通探头引导对肝脏部位35例患者共39个囊肿进行穿刺抽液后注入无水乙醇,并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做B超检查囊肿的消失及缩小情况。39个囊肿消失28个(占70%),缩小9个(占23%),总有效率为9l%,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普通探头下穿刺治疗肝囊性病变安全、简便、价廉,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5.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广泛运用于腹腔脏器探查和切除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在表浅部位肝囊肿切除中广泛运用。现报道1例针对部位较深的肝脏囊肿,体外超声辅助精准定位,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腮裂囊肿是一种先天性胚胎发育不全导致的囊肿,可根据位置分为四类。其本身发病率较低,部位常见于口咽、鼻咽部及颈部,极少见发病于食管。本文介绍1例使用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MBM)治疗位于食管黏膜下的腮裂囊肿,提示一种腮裂囊肿切除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胰腺假性囊肿(PP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2012年5月航天中心医院诊治的30例PP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PC诊断均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血及尿淀粉酶、影像学检查,明确囊肿的部位、大小、厚度及胰管形态改变等。病例均进行多普勒超声、腹部CT检查,部分病例进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检查仅在少数怀疑有胰管狭窄而需要行内镜治疗的的病例中进行。行期待观察治疗9例,经皮穿刺外引流8例,内镜下治疗3例,手术治疗10例(外引流4例、囊肿胃吻合术2例、囊肿空肠吻合术3例、囊肿单纯切除术1例)。治愈27例,复发2例,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8例(胰瘘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切口感染4例)。结论 PPC的治疗需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系统全面的诊断,尤其针对胰管形态学改变的诊断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1959~1987年发现肠气囊肿症(PCI)共12例。均为继发性PCI,其中小肠PCI7例,结肠PCI 5例。好发年龄及部位与原发病相关。小肠气囊肿易发生浆膜下,结肠气囊肿在粘膜下。因本病无特异性表现,故靠临床症状难以确诊,可借助X线检查、内镜检查及手术后活检确诊。本病是一种良性疾病,本身无需特殊治疗,可对症和氧气疗法以及对原发病的治疗,当PCI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出血、梗阻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 包虫病是犬、狐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囊状蚴虫(棘球蚴)寄生在人体内所致的寄生虫病。我院收治3例包虫囊肿寄生在人体罕见部位,报告如下。 例一,吾某,女,43岁,维吾尔族。1983年3月23日以右肩背部肿物2年入院。自述2年前右肩背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在职及离休干部检3800人,其中接受B型超声波检查1106人,发现非寄生虫性肝囊肿80例,检出率为7.23%。男性57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40岁,最高90岁。老年期较老年前期的发病率明显增高(P值<0.01),差异显著。共查出囊肿122个,单个孤立性肝囊肿54例,2个以上多发性肝囊肿26例,其中5例伴肾囊肿。囊肿最小0.4×0.6cm,最大9.3×8.Ocm,<4cm者占90.9%。经过1985年,1986年同期两次B超检查的25例中,1985年肝正常,1986年发现肝囊肿者11例;还有14例1985年有肝囊肿存在,1986年增多者7例;其新发现多囊肿9例;囊肿数由1985年20个,1986年增加到48个。肝囊肿发生部位右叶多于左叶,右前叶又居首位。本组因囊肿较小,症状、体征都不明显,肝功能多正常。  相似文献   

11.
1989年10月以来,笔者用2%碘酊局部注射治疗86例外阴、阴道囊肿,其中前庭大腺囊肿56例、阴道壁囊肿15例、尿道旁腺囊肿12例、阴蒂囊肿 3例。囊肿最大为 6 cm ×5 cm × 4 cm,最小为3cm×2.5cm ×2cm。 1.治疗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以8号针头接空注射器在囊肿较低部位穿刺,抽出囊内液体。如因粘稠而较难抽液,可注入数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后抽净囊内液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各种急性和慢性胰腺假性囊肿(PPs)的特征和预后,探讨侵入性治疗PPs的预测因子.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日本医科大学诊治的36例PP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成急性胰腺炎并发的PPs自发缓解组(急性缓解组);急性胰腺炎并发的PPs症状持续或有并发症需要侵入治疗组(急性治疗组);慢性胰腺炎并发的PPs自发缓解组(慢性缓解组)和慢性胰腺炎并发的PPs症状持续或有并发症需要侵入治疗组(慢性治疗组),每组9例.结果 36例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23例.胰腺炎病因:酒精性18例(50.0%),胆源性8例(22.2%),其他原因10例(27.8%).平均随访时间(24.2±18.5)个月.绝大多数囊肿(32/36,88.9%)与主胰管不相交通;各组囊肿数量、部位均无显著差异;慢性缓解组囊肿直径最小,均<4 cm,显著小于其他3组(P<0.05);两缓解组的囊肿多数无增大,而两治疗组的囊肿绝大多数有增大;急性治疗组中4例(44.4%)囊壁增厚(>2~3cm),慢性治疗组中1例(11.1%)囊壁增厚,余囊壁正常.急性PPs的病因多为胆源性,多数位于胰尾,而且这些患者的体表指数、囊肿大小、确诊时有PPs相关症状的例数均显著高于慢性PPs.结论 随访期间PPs体积增大强烈提示需要侵入治疗.慢性PPs囊肿直径<4 cm是预后良好的指标,急性PPs直径<8 cm是自然消退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胰管离断综合征(disconnected pancreatic duct syndrome,DPDS)最早在1992年美国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临床指南>中提出[1],是指任何原因所导致胰腺的主胰管(可位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与消化道的连接中断(主胰管断裂或是被阻断),从而使断端远侧部分仍具有分泌功能的胰腺组织分泌的胰液不能正常排入消化道,而在胰管断端周围积聚形成假性囊肿从而引起的包括腹痛、胰腺假性囊肿、腹主动脉瘤、糖尿病、左侧腹门脉高压症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肝囊肿与开腹开窗术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8月开腹肝囊肿开窗术27例(K组)及同期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31例(L组)的患者。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下床活动的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日。结果L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日与K组比较,各指标明显优于K组(P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创伤小,术后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渐成为治疗先天性肝囊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纵隔支气管囊肿行囊肿切除术的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 :1970年至 2 0 0 0年为3 9例纵隔支气管囊肿患者实施囊肿切除术。年龄 12 0岁~ 60 0岁 (中位数 45 0岁 )。影像学检查在术前非常重要。结果 :术后随访 10年以上者 2 0例 ,5年以上者 17例 ,2例失访 ,无复发病例。结论 :囊肿切除术为治疗纵隔支气管囊肿的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Von Meyenburg(VM)综合征并不少见,其组织学特征已有很好的描述。然而,其超声特征至今未见报道,故作者报道2例经组织学证实VM综合征的超声显象特征。例1 70岁男性,发现胃部包块,无症状及医疗史,体检及腹部放射学检查正常,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也正常。超声显象(探头频率5.0MHz)显示肝脏多个回声生成区及数个肝脏小囊肿(直径1~5mm),整个肝脏有或没有慧星尾(comet-tail)现象。部分囊肿位于肝门静脉周围,提示该部位的囊肿与胆  相似文献   

17.
作者用超声内镜(Eus)确定胃粘膜下肿物(SMT)的大小、部位及组织学性质,以评价 Eus 对胃 SMT 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病人和方法自1980年4月至1987年3月用 Eus检查441例胃病患者,其中80例胃 SMT,42例经组织学证实(22例由胃切除标本及20例由内镜活检诊断,12例是囊肿),59例胃外压现象。  相似文献   

18.
颅内蛛网膜囊肿 (IAC)约占颅内占位性疾病的1 %[1] ,分为先天性囊肿 (一般由于发生学异常而形成 )与后天性囊肿 (由于外伤、炎症、脑手术引起蛛网膜粘连 ,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 )。后颅窝蛛网膜囊肿临床较为少见 ,目前其治疗尚无规范成熟的方法。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我们共收治后颅窝蛛网膜囊肿 1 5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1 5例中 ,男 1 1例 ,女 4例 ;年龄 1 8个月至 5 4岁 ;症状出现时间 1个月至 1 8年。 4例有头部外伤史 ,外伤至发病时间为 1 0天至 4年。 2例有脑膜炎病史。临床表现 :非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使用256排CT检查在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4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肝囊肿患者77例和肝包虫病患者34例接受256排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囊液抗原抗体(EgCF)、抗头节抗原抗体(EgP)、抗囊液半纯化抗原抗体(EgB)和抗泡球蚴抗体(Em2)。结果 本组肝包虫病患者术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0.1)×109/L,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0.1±0.1)×109/L,P<0.05】;肝包虫病患者血清抗EgCF抗体和抗Eg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3%和61.8%,均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分别为31.2%和0.0%,P<0.05】;增强CT扫描,肝包虫病患者肝内存在类圆形、圆形或分叶状囊性灶,囊壁钙化;在入组的111例患者中,CT检查将3例(2.7%)肝包虫病误诊为肝囊肿,1例(1.0%)肝包虫病被误诊为肝转移癌,2例(1.8%)肝囊肿被误诊为肝包虫病。结论 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肝包虫病囊性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对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有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棘球蚴病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肝和肺( 80 % ) ,也可累及腹膜 ( 2 0 % )、脾 ( 0 .7% -8% )、肾 ( 7% )、皮肤和肌肉 ( 4 % )、神经系统( 0 .2 % - 3% )、骨骼 ( 2 % )以及心脏 ( 0 .2 % -2 % ) ,舌极少受累。作者报道了 1例来自牧羊区的 3岁患儿 ,首先在其舌部发现棘球蚴病囊性病灶 ,随后发现肝、肺有多部位囊性损伤病灶。该患儿于 1 999年 6月 1 4日入牙科诊治 ,检查发现舌背侧缘有一直径 3cm的球形病灶 ,初诊为舌下囊肿。行外科切除 ,术前诊为舌粘液囊肿。舌肿胀部位全部切除后病灶破裂 ,流出白膜和晶亮的水样液体 ,医生疑为棘球蚴病。以双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