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及缺血区周围内皮素受体-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以及针康组,按时间点每组又分为3天、7天、14天、21天共4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脑梗死动物模型,造模后24 h分别进行相应干预.针刺组仅采用头穴丛刺,康复组仅进行康复训练,针康组采取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采用行为学评分法分析大鼠运动功能,并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缺血灶周围皮质ET-β受体表达.结果:针康组术后14天、21天行为学评分低于针刺组、康复组,且针康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造模后大鼠ET-β受体阳性细胞数增加,3天和7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低;3天、7天和14天时,针康组ET-β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低于针刺组、康复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与减少缺血区周围ET-β受体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Nogo-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0只Wistar大鼠,用改良的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10只,对照组10只。头穴丛刺组每天行头穴丛刺,留针30min,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每组于术后1天、14天、21天行行为评分,并处死5只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Nogo-A的表达。结果:头穴丛刺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头穴丛刺组于14天、21天Nogo-A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降低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细胞表达Nogo-A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对脑瘫大鼠海马BDNF、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及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5组,各组于造模后7天、28天时间点再分成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参照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头穴丛刺组给予头穴丛刺治疗,丰富环境组给予丰富环境刺激治疗,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给予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治疗。造模后7天,28天,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测海马区BDNF、TrkB阳性细胞表达数目。结果:造模后7天、28天,与假手术相比,缺氧缺血组海马区BDNF、TrkB阳性表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氧缺血组相比,各干预组海马区BDNF、TrkB阳性表达均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28天,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相比,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海马区BDNF、TrkB阳性表达有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刺激可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BDNF、TrkB蛋白表达,优于单纯的头穴丛刺或丰富环境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述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血管内栓线法制备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模拟人类急性脑梗死损伤的病理变化。以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转棒、网屏测评检测为指标,进行术后24h、7天、14天、21天时各组间及组内的对比观察,从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功能评分结果角度阐述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行为功能的影响。结果:从各组大鼠感觉、运动及神经功能比较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能更好的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增加患肢肌力的作用;并且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康复,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能够改善大鼠脑梗死后行为功能,为临床上进一步采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梗死提供客观依据,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头穴丛刺对脑梗死大鼠海马区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对脑梗死大鼠海马区微管蛋白(Tubul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Wistar大鼠,用改良的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25只,对照组25只。头穴丛刺组每天行头穴丛刺,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每组于术后1、3、7、14、21天参照Bederson等拟订的标准行行为评分,并处死5只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每个时间点海马区Tubulin的表达。实验表明,7、14天时,海马区Tubulin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头穴丛刺组Tubulin表达较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天2组Tubulin表达均有回落,2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头穴丛刺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于14天、21天Tubulin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促进脑梗死大鼠海马区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Tubulin。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层粘连蛋白(LN)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康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设立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不予任何治疗,针刺组采用头穴丛刺针法治疗,康复组采用跑台训练模拟临床康复治疗,针康组采用针康法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时间点缺血脑组织VEGF、LN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7天、14天,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VEGF阳性表达增多(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VEGF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术后7天、14天,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刺组与针康组LN阳性表达增多(P0.05);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L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结论:针康法可能通过上调缺血脑组织VEGF、LN的表达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头穴丛刺对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法对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12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针组和头穴丛刺组;头针组大鼠取病灶侧百会透曲鬓,头穴丛刺组大鼠双侧百会透曲鬓及百会穴;均进针2mm,持续捻转10min,留针2h。以免疫组化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在缺血后各时间点,经头穴丛刺干预后的VEGF表达明显增强,优于头针组;在7d、14d、21d三个时间点,经头穴丛刺干预后微血管密度增多,优于头针组。结论:头穴丛刺法可以通过促使VEGF表达上调,促进微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mRNA的影响,探讨针刺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透刺组(C组)、头穴丛刺组(D组)。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以上各组在7天、14天、28天不同时间点GAP-43mRNA变化情况。结果:头穴丛刺组脑组织GAP-43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时间窗内头穴丛刺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提高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增加GAP-43的表达,发挥对脑组织神经细胞可塑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缺血侧大脑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康法促进大鼠受损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假手术组5组,每组又分为3 d、7 d、14 d 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永久性梗死(MCAO)模型。针刺组大鼠行模拟头穴丛刺法治疗;康复组行跑台训练;针康组行头穴丛刺结合跑台训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不予以任何治疗。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层VEGF蛋白表达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见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治疗3 d后m NS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m NS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的m NSS评分均低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针刺组和康复组m 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各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14 d各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大鼠明显增多(P0.05)。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VEGF表达量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与针刺组大鼠各时间点VEGF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法与康复训练均能够改善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受损的神经功能,并能够提高大鼠缺血大脑皮层中VEGF蛋白表达量,且针康法联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VEGF的高表达能够更好地促进脑缺血区域血管的重塑与再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皮质GAP-43、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针康组、针刺组、康复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按3天、7天、14天再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制备永久性脑缺血动物模型。针康组进行针康法干预;针刺组进行头穴丛刺治疗;康复组进行康复训练,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采用网屏试验评价各实验组大鼠的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检测各实验组大鼠缺血区皮层GAP-43、Nogo-A的表达。结果:术后7天和14天,与康复组、针刺组比较,针康组网屏实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和14天,针康组缺血区皮层GAP-43阳性细胞表达高于模型组、康复组、针刺组(P0.05);术后14天,针康组缺血区皮层Nogo-A阳性细胞表达降低,与模型组、康复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能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脑缺血区皮层GAP-43及降低Nogo-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将1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透刺组(C组)及头穴丛刺组(D组).C组采用针刺"百会"透"曲鬓"穴;D组采用"头穴丛刺"("百会"及"百会"左右侧各旁开4 mm处).均快速捻转1 min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6 d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A组与B组不予治疗.采用Bederson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缺血半暗带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结果:7 d时,D组与B组比较,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14 d、28 d时,C组、D组分别与B组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均P<0.05);28 d时D组与C组比较,D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7 d、14 d、28 d时,D组、C组与B组比较,缺血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均上升(均P<0.05),14 d和28 d时D组与C组比较,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增加缺血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头穴丛刺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病理形态学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法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模型组(B)、头穴丛刺组(C),每组24只.各组再按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分为6 h、24 h、3 d三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制备急性脑梗死动物模型.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不同时间点缺血侧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的变化.结果 脑梗死第3 d,B组大鼠梗死灶中心区坏死彻底,周围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脑组织水肿明显,可见神经毡疏松、淡染.与B组比较,C组大鼠梗死灶周边可见胶质细胞增生,脑组织水肿减轻;脑梗死后24 h至3 d,C组大鼠缺血侧皮层促凋亡基因Cmspase-3表达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头穴丛刺疗法能够改善脑梗死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功能状态,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并可通过抑制促凋亡基因Caspase-3的表达,而发挥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VD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头穴丛刺组,每组各2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方法,共观察8周,比较三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VD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总评分,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康复组50%及头穴丛刺组6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优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康复组予一般康复疗法和平衡训练法,针康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头穴丛刺治疗,穴取顶区和枕下区.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定患儿的平衡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定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针康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ADL评分较康复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进行常规的平衡功能训练,平衡能力能训练按三级平衡渐进的原则进行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头穴丛刺组针刺取穴采用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顶区、顶前区、枕下区针刺治疗;针康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头穴从刺治疗。各组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量表评定患者平衡功能。结果:各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量表评定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康复组与头穴丛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组、头八挑刺组均与针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能够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于氏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对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雄性7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各9只。另外9只同性别、同月龄的野生小鼠作为空白组。将康复组小鼠置于丰富环境中,针刺组给予头穴丛刺作为基础治疗,针康组小鼠在丰富环境中给予头穴丛刺治疗。针刺神庭透百会以及左右两旁2 mm,15 min/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cl-2阳性细胞表达相对少,而Bax阳性细胞表达相对增加(P <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海马区bax表达均显著下降(P <0.01),Bcl-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升高(P <0.01)。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Bcl-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升高,Bax表达明显下降(P <0.05)。针刺组与康复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减轻了小鼠海马的细胞凋亡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头穴丛刺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病理形态学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法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模型组(B)、头穴丛刺组(C),每组24只。各组再按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分为6h、24h、3d三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制备急性脑梗死动物模型,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大鼠不同时间点缺血侧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的变化。结果脑梗死第3d,B组大鼠梗死灶中心区坏死彻底,周围区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脑组织水肿明显,可见神经毡疏松、淡染,与B组比较,C组大鼠梗死灶周边可见胶质细胞增生,脑组织水肿减轻;脑梗死后24h至3d,C组大鼠缺血侧皮层促凋亡基因Caspase-3表达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丛刺疗法能够改善脑梗死缺血半暗区神经细胞功能状态,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并可通过抑制促凋亡基因Caspase-3的表达,而发挥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调控NF-κB信号通路介导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12只。采用双侧海马内注射Aβ_(1-42)制备AD模型。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干预,头穴丛刺组选取百会穴及百会穴左侧旁开1 mm处、百会穴右侧旁开1 mm进行针刺干预,1次/d,留针30 min,连续干预14 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COX-2、NF-κB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α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OX-2、NF-κB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海马组织COX-2、NF-κB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头穴丛刺针刺法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发挥其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头穴丛刺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β-APP的表达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每组12只。模型组、头穴丛刺组采用双侧海马内注射Aβ 1 – 42诱导AD模型。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干预,头穴丛刺组选取百会穴及百会穴左侧旁开1mm处、百会穴右侧旁开1mm进行针刺干预,1次/d,留针30min,连续干预14d。应用Morris水迷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大鼠行为学测试;干预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干预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区β-APP mRNA表达。结果:治疗前和干预14d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穿台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干预14d后,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和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和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头穴丛刺针刺法能有效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海马区β-APP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治疗对阴虚风动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组及项针结合康复组,观察各种治疗方法对脑梗死恢复期的作用,并采用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价法、TCD指标评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治疗能够提高阴虚风动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功能。愈显率60.00%,其疗效优于项针组(P<0.05)。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价法评价及TCD指标评定等方面,头针组均不同程度优于项针组。结论: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恢复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