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症,是一种非炎性亦非肿瘤性的乳腺病变,占所有乳腺肿块病的12%~58%,是妇女的常见病,属中医"乳癖"的范畴.临床上以乳房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为特点,该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近几年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渐趋增高,在临床上50%以上的女性有乳腺增生的表现.笔者近年来采用乳癖舒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症,是一种非炎性亦非肿瘤性的乳腺病变,为妇女常见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以乳房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为特点.临床中50%以上的女性有乳腺增生的表现.笔者近几年采用四逆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乳腺增生病是指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乳腺组织数量增多,形态异常,乳腺正常组织结构发生紊乱而致的良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乳腺内出现非炎症、非肿瘤性颗粒状、片块状或囊性结节。根据其病理分期不同可分为单纯乳腺增生症、腺性小叶增生症和囊性小叶增生症3种不同类型,是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和复旧不全所导致的乳腺结构在形态、数量上的异常,是与内分泌有关的慢性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又名良性乳腺结构不良,非肿瘤,亦非炎症。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乳腺1号是楼丽华主任中医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经验方,效果良好,现将楼师应用乳腺1号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乳腺小叶增生又称乳腺增生症,是一种非炎症、非肿瘤的腺内组织增生形成的乳房肿块.有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症占乳腺疾病的65%~70%.笔者采用中西结合配合磁气加振式温热治疗器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症3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门诊检查诊断的乳腺增生症患者7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平均年龄(34.2±2.6)岁,平均病程(3.2±0.6)a,单侧肿块20例,双侧肿块16例.对照组36例,平均年龄(33.8±2.4)岁,平均病程(3.1±0.5)a,单侧肿块19例,双侧肿块17例.2组年龄、病情、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相似文献   

6.
乳腺增生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以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既非炎症又非肿瘤.  相似文献   

7.
贾育红 《北京中医药》2007,26(5):301-301
乳腺增生症是妇女多发病,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周期性激素分泌失调及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乳腺增生症发病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研究,动物造模实验发现其发病与雌二醇增多有关[1],西医多用激素治疗.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彩色B型超声检查在乳腺增生症声像诊断的应用.方法:采用彩色B超对乳腺增生症进行诊断.结果:女性乳腺增生症声像图的特征分3种类型,以单纯小叶型多见,男性乳腺增生症声像图相似.结论:通过乳腺增生症声像图特征分析,为乳腺癌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乳腺增生症又称为乳腺腺病、乳房囊肿病、纤维囊性乳腺病等,是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疾病,与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本质上是一种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所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故WHO将其命名为良性乳腺结构不良.西方学者多称为"纤维囊性乳房病".  相似文献   

10.
宋建军 《河北中医》2010,32(9):1354-1354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症,是一种非炎性亦非肿瘤性的乳腺病变,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居乳腺疾病之首。乳腺增生症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常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疼痛多于经前加重,行经后减轻。由于乳腺增生症中较重的一部分患者日后有发展为乳腺癌的可能,因此乳腺增生症也被认为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2008—09--2009—03,笔者应用复元通气散加减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症50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症是女性常见多发病。良性乳腺增生症的发生,尤其是出现非典型性乳腺上皮增生,增加了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所以对乳腺增生症应提高警惕,早诊断、早治疗。该病目前尚无较好治疗方法。2000-2005年,笔者结合自己20a的临床经验,以中药辨证治疗该病患者8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对其相关发病因素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乳腺增生症女性患者2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一时期体检健康的女性21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2组研究对象入组后均按要求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并对其体质类型进行判定,研究组患者还需填写自拟的《乳腺增生症临床调查表》,对比分析乳腺增生症患者临床主要的中医体质类型表现及不同体质类型与乳腺增生症相关发病因素(包括年龄、性格偏向、饮食偏好及工作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乳腺增生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由高分布到低依次是气郁质、痰湿质、瘀血质、阳虚质、阴虚质等,其中研究组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及气郁质患者均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P0.05),是乳腺增生症的4种常见体质类型;乳腺增生症4种常见体质类型中阳虚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51~60岁、性格偏向急躁易怒、饮食偏好素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痰湿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31~50岁、性格偏向开朗或温和、饮食偏好荤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瘀血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31~50岁、性格偏向急躁易怒、饮食偏好荤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气郁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20~40岁,性格偏向急躁易怒、饮食偏好荤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结论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中以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及气郁质的偏颇体质最常见,且不同体质类型与患者的年龄、性格偏向、饮食偏好及工作性质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乳腺小叶增生症又称乳腺囊性增生症,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非肿瘤性肿块,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用中医药辩证分型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癖疬丸治疗乳腺增生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增生症是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以乳腺组织增厚性肿块、疼痛为特征的乳房病,在中青年妇女中发病率很高,有少数病例可能发生恶变,因此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应用多年临床中总结的经验方药制成的癖疬丸,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乳腺增生症(Masoplasia)即乳腺结构不良症(Mammary Dysplasia),是妇女常见的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的乳腺疾病,临床表现为乳房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疼痛及不同表现的乳房肿物,从习惯及治疗出发,较多数的人们接受的是乳痛症及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称谓.1972年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定名为乳腺增生症,沿用至今.乳腺增生症的病因虽不完全明了,但目前从一些临床表现的解析认为其与内分泌的失衡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有直接关系.内分泌失衡是社会、心理、生理等多因素的综合反应,临床很难建立失衡群体,做出量化的确定.  相似文献   

16.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乳腺正常结构出现紊乱,属于病理性增生,它是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病,多发于30-50岁女性.2009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采用软坚散结散中药散剂外敷配合内服治疗乳腺囊性增生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症,是一种非炎性亦非肿瘤性的乳腺病变,是妇科的常见病,属中医“乳癖”范畴。临床上以乳房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为特点。笔者近几年采用复元通气饮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药复方治疗乳腺增生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镇江 《中药材》2004,27(8):615-618
乳腺增生症临床上名称很多,如乳腺病、乳腺纤维囊性病、乳腺腺病、乳腺小叶增生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名为乳腺结构不良症,我国多数学者仍习用乳腺增生症之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在我国30岁以上妇女发病率占30%~50%,最常见于30~50岁的妇女,有一定的致癌倾向[1].乳腺增生症临床多见而难治,加之其与乳腺癌的关系而倍受临床关注.本文报道中药复方治疗乳腺增生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张荣  王军 《光明中医》2011,(10):2026-2026
摘要:目的 观察自制乳炎消合剂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58例乳腺增生症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疗效总结.结果 治疗组控制乳腺增生症有明显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自制中成药乳炎消合剂治疗乳腺增生症具有明显治疗效果,气血调和,癖消痛除.  相似文献   

20.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增生病,是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前后,但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我院采用红金消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