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心率变异性(HRV)的演变特点及其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时的变化。方法 对60例AMI患者和76名健康成人行24hHRV(时域、频域、散点图)分析;根据AMI后HRV检测先后和合并PVT与否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并对12例随访AMI患者的HRV行自身对比研究。结果 AMI患者HRV多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彗星型散点图比例较对照组亦显著降低(P<0.01)。AMI后早期(<24h)SDNN、SDANN、SDNNindex、三角指数、ULF即显著降低,并与TP、VLF、LF一同呈现先降低后不全恢复态势,其测值以24h~7d时段或7d~21d时段为最低;其它指标呈降低趋势。HRV多数指标在4个不同检测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例AMI患者HRV指标复测时绝大多数较初测时有不同程度提高,SDNN呈显著升高(P<0.01)。合并短阵室速和心肌缺血者除SDNN、SDANN外其它指标测值在分组比较中均相比为最低,但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HRV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时间推移呈逐步恢复的演变,表明AMI患者自主神经受损。AMI后同时存在PVT和心肌缺血者的HRV降低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虹 《广西医学》2001,23(5):1071-1073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的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及与左心室肥厚程度的关系。方法:对98例EH患者和41例正常人行24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无左室肥厚组的SDNN、rMSSD、PNN50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EH左室肥厚组上述指标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EH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比较上述指标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EH患者的SDNN、SDANN、rMSSD、PNN50与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呈负相关。结论:EH左室肥厚组患者的HRV降低,HRV与左室肥厚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唐海沁  沈干 《安徽医学》1999,20(5):10-1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患者心率变异(HRV)的变化。方法:对14例AMI后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HRV时域五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并随访1~2年。结果:患者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低于对照组(P<0.01),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平方根(RMSSD)和相邻正常R-R同期差值大于50ms,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降低不显著(P>0.05),随访1~2年HRV无显著改变。本组患者的心性猝死率为14.4%。结论:老年人AMI后HRV降低,是由交感和迷走神径张力变化不平衡所致,HRV随访未恢复正常提示有心性猝死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其用不同药物干预后的影响。方法:用Holter心电图检测32例正常对照组和66例CHF患者服药前和服药(34例服卡托普利25-100mg/日和32例服美托洛尔25-75mg/日)8周后HRV的变化。结果:CHF患者HRV指标中SDNN、SDANN、SDNNindex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LF/HF高(P<0.01);经药物治疗后SDNN、SDANN、SDNNindex均增加(P<0.01),LF/HF下降(P<0.05)。结论:心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使HRV降低,卡托普利和美托洛尔对CHF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可产生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总负荷值(TIB)、心率变异性(HRV)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并探讨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31例,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5例和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组(对照组)30名。每组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出TIB、HRV指标(PNN50、SDNN、SDANN、RMSSD)及校正QTcd,进行对比分析;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冠心病患者HRV指标与TIB、QTcd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比较所有研究对象不同范围QTcd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结果:SAP组、UAP组和AM!组的HRV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UAP组的HRV指标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1);AMI组的HRV指标较UAP组显著降低(P〈0.01);UAP组和AMI组的TIB均较对照组和SAP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的TIB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SAP组、UAP组和AMI组的QTcd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UAP组和AMI组的QTcd均较SAP组显著升高(P〈0.01);AM1组的QTcd值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UAP组和AMI组的Gensini积分均较SAP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的Gensini积分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I-IRV指标与Gensini积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TIB和QTcd与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QTcd〉60ms者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TIB、HRV指标、QTcd和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TIB、QTcd越大,而HRV越小;QTcd越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越高。TIB、HRV、QTcd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律变异性(HRV)。方法对32例青壮年AMI患者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心律变异的时域和频域各项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患者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平方根(rMSSD)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ms,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降低不显著(P>0.05)。结论青壮年AMI后HRV降低,是由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变化不平衡所致:HRV异常提示.心性猝死危险性与AMI愈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临床特点以及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4h动态心电图(DCG)的SDNN,SDANN,rMSSD及pNN50等时域指标,对102例冠心痛组和57例健康组的24h心率变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24h心率变异性指标明显低于健康组,冠心病组SDNN,SDANN指标与健康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痛患者HRV降低,提示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变化与猝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入院的AMI后心源性猝死( SCD )死亡患者100例和健康体检者100例,对其超声左室射血分数( LVEF),心电图QRS宽度、QT间期、校正QT间期( QTc)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对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被列入猝死高危范围心脏病患者50例和低危患者50例,并对SDNN、SDANN、rMSSD、PNN50、LF、HF、TF、LF/HF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CD组QRS、QT、QTc值高于对照组,而SCD组LVEF值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危组的SDNN、SDANN、rMSSD、PNN50、LF、HF、TF、LF/HF均低于低危组,所有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0.0001)。结论:AMI急性期HRV明显下降,提示早期检测AMI后的HRV指标可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率变异性(HRV)改变特点。方法:采用HRV的时域分析法对25例DCM病者、22例非DCM心衰病者及24例健康人进行HRV对比分析。结果:DCM病者HRV各时域指标SDNN、TRIA、SDNN5、SDANN、PNN50、RMSSD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001)和非DCM心衰组(P均为0.001以下);DCM病者HRV降低程度与心功能级别显著相关,而与室性心律失常、左室舒张期末径、心胸比例无关。结论:DCM病者心脏植物神经改变可能是一种器质性损害;对DCM患者,HRV降低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脉压(PP)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EH患者110例同时监测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按照PP分为3组:A组35例(PP〈5.33kPa),B组38例(5.33kPa≤PP≤8.00kPa),C组37例(PP〉8.00kPa),3组均测定时域指标HRV的SDNN(24h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ANN(每5min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rMSSD(正常相邻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PNN50(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并进行3组间时域指标比较瞍相关性分析,统计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B组与A组比较SDNN、SDANN明显降低(P〈0.01),rMSSD降低(P〈0.05);C组与A组比较HRV各时域值均显著降低(P〈0.01);B、C两组比较中HRV各时域值存在差异(P〈0.05)。恶性率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随PP增大而增加。HRV时域指标SDNN、SDANN与PP呈负相关。结论:EH患者PP增宽可能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易发基础,PP增宽与HRV下降存在相关性。因此,临床治疗要注意缩小PP,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及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Lrh-BNP)对AMI患者HRV的影响.方法 选择AMI患者(AMI组,n=56)及同期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n=30),将AMI组患者分为新活素治疗组(n=35,在基础AMI的治疗上静脉注射Lrh-BNP 24 h)和对照组(n=21,进行基础AMI的治疗).所有入选者均进行24h Hoher检查,对新活素治疗组、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心率、功率谱时域和频域的分析.结果 AMI组HRV各项时域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1);Lrh-BNP治疗后,患者HRV值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心率)均显著改善(P<0.01),频域指标(LF和HF)亦明显改善(P<0.05);Lrh-BNP治疗1年后,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Lrh-BNP对不同部位的AMI患者HRV各项时域指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应用Lrh-BNP可显著改善AMI患者降低的HRV,减少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心电图心肌缺血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缺血时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探讨冠心病自主神经失衡的状况。方法:前瞻、顺序地观察21例静息心电图呈典型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19例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和22例健康人的HRV时域、频域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静息心电图呈典型心肌缺血的冠心病组HRV降低非常显著(P〈0.01)的指标为SDNN[(113±12)ms与(85±23)ms]、SDANN[(100±14)ms与(74±22)ms]、TP[(2170±794)ms与(1366±859)ms]、VLP[(1422±473)ms与(1924±568)ms];显著降低(P〈0.05)的指标为SDNNIndex[(48±11)ms与(39±12)ms]、LF[(441±258)ms与(279±193)ms]、HF[(266±171)ms与(142±157)ms]。与对照组比较,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组LF/HF增大非常显著[(2±1)与(3±2),P〈0.01],其余各项指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组比较,静息心电图呈典型心肌缺血的冠心病组SDNN、SDANN、LF进一步降低[(107±301)ms与(85±223)ms,(96±29)ms与(74±22)ms,(496±383)ms与(279±193)ms,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HRV多项指标普遍降低而LF/HF增大,表明交感、迷走神经张力不均衡地降低而交感神经相对兴奋。冠心病患者HRV降低可能与其心肌缺血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218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10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检查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心功能程度NYHA分级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SDNN、SDANN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1)CHD患者HRV降低,(2)CH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2例UA患者(UA组)和62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1周内完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的DRs值(DR2、DR4 、DR8)及HRV时域指标(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NN intervals,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averages of NN intervals in all 5-min segments,SDANN),并对UA患者的DRs与HRV时域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UA组患者的DR4及DR8值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DR2值则与正常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DRs预测中、高危患者的比例在UA组为25.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3.2% (P <0.01);UA组的DRs与SDNN 、SDANN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UA患者的DRs及HRV皆有不同程度降低,且DRs与SDNN及SDANN呈正相关,提示DRs也可用于评价UA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具有重要的猝死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35例非慢乙肝患者为对照组,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将54例慢乙肝患者分为Ⅰ组31例和Ⅱ组23例,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BI组HRV时域指标测值PNN50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CHBⅡ组各项测值均降低。其中SDANN(P〈0.02)、rMSSD(P〈0.05)、PNN50(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SDNN阳性率指标:CHB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而CHBⅡ组与对照组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在慢乙肝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HRV减低可作为慢乙肝患者中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改变的观察,了解其临床意义;探索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AMI患者HRV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AMI患者126例和与其匹配的正常对照组60例的年龄、性别等,AMI患者分为美托洛尔组(n=71)及对照组(n=55)。测定2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3个月的24hHRV;对美托洛尔组治疗前后24hHRV时域指标进行多方面分析。结果 ①AMI组HRV各项时域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AMI组中前壁梗死各项HRV时域指标虽较下壁梗死低下,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②AMI组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HRV时域指标较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显著降低(P〈0.05)。②应用美托洛尔(25mg/日)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对不同部位、年龄、性别AMI患者HRV各项时域指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用美托洛尔可显著改善降低的HRV,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具有普遍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前瞻性观察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及20例健康人的心率变异性(HRV).结果:AMI组24小时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低于另两组.AMI患者亚组分析:非Q波性心肌梗塞、溶栓组、KillipⅠ级组及左室射血分数>40%组的SDNN高于对应亚组.SDNN与24小时心率、CK-MB峰值及左室射血分数有关.随访期死亡8例,其SDNN明显低于存活者.SDNN<50ms与死亡率有关.提示AMI患者HRV降低与患者的临床严重性及预后有关,可作为判断MAI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律震荡(HRT)和心律变异性(HRV)时阈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AMI患者70例(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2例(B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57例(C组)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结果:A组震荡初始(TO)与B组、C组相比,A组明显升高;A组SDNN、T1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P〈0.0001。结论:AMI患者HRT现象明显变钝,甚至消失,表明HRT对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HRV指标SDNN、TS显著降低,提示与心肌梗死相关。  相似文献   

19.
心率变异性对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在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2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观察组)与25例正常者(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DNN,HRVTI显著增高(P<0.05),RMSSD,PNN50非常显著增高(P<0.01),SDANN,SDNNindex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存在着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在本征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HRV分析有助于本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对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保守治疗组,早期组及中期组给予静脉溶栓、保守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AMI后2~3周各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HRV指标:24h时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每5分钟时间段R—R间距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结果早期组TO明显低于,TS、SDNN、SDANN明显高于中期组及保守治疗组(P均〈0.01)。结论早期静脉溶栓可有效地改善AMI心肌缺血,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发生。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