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肠道菌群作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机体内环境稳态起着关键作用。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长期的高糖高脂饮食可改变肠道内微环境,尤其是肠道菌群结构。肠道菌群能调节脂多糖含量和短链脂肪酸的生成。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可诱发机体的低度慢性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的破坏和凋亡及胰岛素抵抗,从而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对肠道菌群的干预可能成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靶点。目前有许多基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治疗策略,包括益生元、益生菌、肠道粪菌移植、二甲双胍和小檗碱,均对机体代谢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有巨大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活性发生改变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从而影响人体代谢系统的正常发展。目前已证实,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改变与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慢性炎症、血脂异常、过敏性疾病等相关。此外,肠道菌群失调在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积累、脂多糖的高循环水平、免疫失调以及胰岛素抵抗等,深入了解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以及作用机制可为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但这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人类基因组及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及免疫之间有着复杂的双向作用,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肠道渗透压改变,从而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而双歧杆菌属作为肠道菌群中一种主要的益生菌,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逐年升高的代谢性疾病,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紊乱可引起脂多糖含量异常、机体慢性炎症,并通过改变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代谢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方法。新型肠道微生态治疗手段包括粪菌移植、减重手术,而盐酸小檗碱、益生元、益生菌、抗生素也因发现可以调节肠道菌群而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明确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十年来肠道菌群相关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针灸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方法之一,具有简便效廉的优点。针灸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推测通过针刺与糖尿病相关肠道菌群联系密切的穴位治疗糖尿病,缓解糖尿病程进展,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病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多方向、多靶点研究糖尿病发病机制是预防、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本文以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为方向,总结肠道菌群可能为2型糖尿病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7.
肠道正常菌群及微生态稳定对机体健康极其重要,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文章综述肠道菌群的生理病理作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以及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研究,结合中医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运用中医理论加以分析,探讨中医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与其防治疾病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药的理论应用及对2型糖尿病研究提供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我国肥胖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日益增多,约2/3的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卫生问题。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被证实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具有相关性。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肠道菌群紊乱引起SCFAs(短链脂肪酸)生成减少、胆汁酸代谢紊乱、内毒素产生等诱发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逐渐发展成肥胖2型糖尿病。为进一步了解肠道菌群与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文中将从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中药复方、西药、益生菌、膳食纤维、手术治疗等不同角度阐述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肥胖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一些研究线索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综述近年来各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特点及菌群防治概况,探讨肠道菌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文献分析结果显示:长期高脂和高糖类饮食可改变机体肠道菌群的生理结构,引起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疾病,肠道菌群的失调又会进一步加剧机体的代谢紊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及利用益生菌和药物等方法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肠道菌群的稳态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性疾病。中药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失调来发挥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作用,在调节肠道菌群与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中有较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研究发现,菌群紊乱引起条件致病菌和有害细菌代谢产物增多,参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有大量证据表明,作为饮食干预方式之一,热量限制可明显改善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肠道菌群可能是其作用靶点之一。本文从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肠道菌群改变、热量限制对3种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肠道菌群在其中的介导作用3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gut microbiota,GM)在宿主细胞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GM早已被发现与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疾病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几年,很多研究表明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与骨骼代谢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菌群涉及影响骨骼健康的各种机制,例如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打破骨形成之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此外,肠道微生物菌群通过调节钙的吸收、免疫系统以及肠道激素等影响骨代谢,从而影响人体骨骼健康。本文综述肠道微生物菌群与骨代谢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参与了代谢、消化、炎症及免疫等多项生理功能的调节。新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途径参与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关系密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不仅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还影响着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研究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可为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高发病率及致残率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机体内毒素含量异常、慢性炎症,并通过改变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代谢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主要围绕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及肠道菌群失调诱发2型糖尿病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一种以肢体远端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致死致残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糖控制和对症治疗是DPN治疗的主要方面,但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也会继发神经病变,其神经病变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展。本文综述肠道菌群和DPN的关系,分析肠道菌群、糖尿病和神经病变三者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防治DPN的研究潜力,以期为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菌群结构就可能发生变化,失去了菌群平衡,最后与机体相互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如糖尿病、肥胖症、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肿瘤、自闭症及过敏等。MicroRNAs为单链短非编码RNA,通过自我折叠呈发夹结构转录后与mRNA结合,约1/3的基因表达受其调控,参与生命过程中一系列的重要进程,包括有早期发育,细胞增殖,机体细胞死亡、凋亡,脂肪代谢和细胞分化等。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种MicroRNAs参与了胰岛素及胰岛素受体在组织中的表达,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手段,文章对肠道菌群、糖尿病、MicroRNAs相互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江杨洋 《医学综述》2014,20(20):3757-3759
糖尿病是一种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的慢性代障碍性内分泌疾病。由于糖尿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大,多数需终身治疗,并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其病因及康复学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该文从生态病因学的角度探讨肠道菌群失调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机制及相应的肠道菌群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肥胖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II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有关,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许多生理活动,对能量摄取、能量代谢、免疫甚至神经活动均有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证明可直接导致肥胖,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维持免疫稳态可用于防治肥胖。但肠道菌群对机体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还未阐明。本文主要围绕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收集18例2型糖尿病腹泻患者和23例健康受试者的粪便样本,提取肠道菌群基因组,采用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16S rDNA V3~V4高变区进行扩增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和种类的差异。结果 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腹泻患者肠道中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门水平上,2型糖尿病腹泻患者组拟杆菌门占比低于健康组,P<0.05;而厚壁菌门,疣微菌门高于健康组,P均<0.05。另外,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患者组高于健康组,P<0.05。在属水平上,2型糖尿病腹泻患者组中粪杆菌属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有助于分析2型糖尿病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为研究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腹泻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肠道菌群是携带人体"第二基因"的"隐形器官",可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吸收、肠壁通透性,还可参与碳水化合物、胆汁酸、短链脂肪酸等代谢过程,形成菌群-肠-靶器官轴。肠道菌群改变可引起胰岛素抵抗、炎症、血管疾病和代谢紊乱,从而介导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通过饮食、益生菌、药物、手术、粪菌移植、遗传工程菌等手段进行的肠道菌群干预成为肥胖和糖尿病防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蔡填  赖玉林  王素妍 《当代医学》2021,27(15):58-60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介导的免疫状态改变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肠道菌群检测,并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2、4周后记录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免疫状态,比较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丰度明显增加组与变化不明显组的免疫指标(血清IgM、IgA、IgG、C3及C4),分析肠道菌群介导的免疫状态改变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结果 治疗2、4周后,患者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其中治疗4周后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丰度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比较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肠道菌群丰度增加组血清IgM、IgA、IgG、C3及C4明显高于变化不明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免疫状态的改善,发挥降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