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现状。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对邢台市某医学专科学校50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分别为:生理领域(61.97±12.00),心理领域(60.69±13.34),社会关系领域(63.24±13.45),环境领域(56.92±13.58);社会支持总分为(36.68±5.54);男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和主观支持得分高于女生;自评健康的同学在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方面得分高于自评非健康的同学;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结论医学生生活质量总体水平居中,社会支持状况较好,社会支持状况与生活质量关系密切,改善社会支持状况可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的生存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安徽医科大学的2 386名在校学生进行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生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总的生存质量及健康状况得分分别为(64.59±12.65)、(61.26±14.16)、(62.62±12.85)、(54.12±13.98)和(57.74±18.46)分;各领域及总的生存质量及健康状况得分与常模比较,生理领域和总的生存质量及健康状况得分均低于常模(P<0.05),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得分均高于常模(P<0.05),心理领域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食欲、睡眠、体育锻炼、饮酒、性别、家庭收入等因素对医学生生存质量具有明显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女生、食欲好、睡眠时间长、锻炼次数多、家庭人均月收入多、不吸烟和饮酒、未患病和非近视的医学院校学生的生存质量较高;未担任学生干 部或参加社团和经常发生家庭摩擦的医学院校学生的生存质量较低.结论 医学院校学生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食欲、睡眠时间、锻炼次数、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饮酒、患病、近视、担任学生干部或参加社团和家庭摩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口市大学生生活质量状况.方法 抽取海南省海口大学城3所大学1 02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AS 9.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海口大学生总的生活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方面的得分分别为(3.2±1.4)、(3.4±1.6)、(51.1±18.3)、(57.5 ±23.8)、(63.1±27.7)及(52.2±24.8)分.大学生总生活质量男生为(3.23±1.01)分,高于女生的(3.09±1.09)分;正在恋爱大学生得分(3.25±1.55)和从未恋爱大学生得分(3.12±1.11)低于曾经恋爱大学生得分(3.32±1.53);每月生活费450 ~600元的得分(3.24±0.93)和>600元得分(3.27±1.39)高于<450元大学生得分(3.07±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学生总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生活质量受性别、家庭背景、恋爱状况及每月生活费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杏北京市某家具生产厂工人焦虑状况与生存质量.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17家家具厂所有接触苯系物和粉尘(木粉尘)的生产工人85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生存质量评定量表评定调查对象的焦虑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生产工人工作场所中苯系物测定合格率为100%,木粉尘(总尘)合格率为83.3%.男性工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工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与常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工人在生理领域(13.96±2.07)、社会关系领域(13.92±2.51)、总的健康状况和总生存质量(12.37±2.75)的得分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工人的社会关系领域得分(13.65±2.01)与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工人的环境领域、总的健康状况和总生存质量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具生产男性工人的焦虑较明显,在个人健康、社会交往及总的生存质量方面的认可度均低于女性工人及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西昌市少数民族地区彝族居民搬迁后生活质量的现状。方法通过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20名彝族居民,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WHOQOL-BREF)对其生存质量进行测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量表四个领域得分的关系。结果彝族居民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为:生理领域(13.23±1.99)、心理领域(13.12±1.91)、社会关系领域(14.63±2.60)、环境领域(14.22±2.98)。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得分均低于全国一般水平(P0.001);已搬迁居民环境领域及对生活质量总的主观感受得分均高于未搬迁居民(P0.05)。心理领域得分女性高于男性(P=0.033),生理领域得分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P=0.014)。结论年轻女性的生活质量较高,但从已搬迁彝族居民总体生活质量来看,在生理和心理领域方面低于全国一般人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杭州某学院大学生生活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杭州师范学院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杭州师范学院391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横断面研究,应用标准化的生活质量相关量表和包含性别、日常生活费用、恋爱和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等因素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为生理领域63.4783±8.8862,心理领域67.9386±10.3911,社会关系领域70.0512±13.6061,环境领域63.2737±9.6073,总的生存质量3.37±0.68,总的健康状况3.36±0.89.多元逐步回归(Stepwise)分析结果:对大学生生活质量有影响的因素为喜欢所学专业、谈恋爱、获过奖励(表彰).结论杭州师范学院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中等水平,需要改善,应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毛晓慧  毕勇毅 《职业与健康》2011,27(11):1229-1231
目的了解武汉市矽肺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确诊的矽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中文版(WHOQOL-BREF)评价其生存质量。同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汽轮发动机厂100名健康工人作为参照组,并且以全国一般水平作为更普通的参照。通过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各因素与量表4个领域得分的关系。结果调查中矽肺病患者43例,健康工人100例,各人群生存质量得分及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健康工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的得分(x珋±s)依次为(13.68±1.54)、(13.14±2.02)、(14.35±2.43)和(10.85±2.17)分,均高于矽肺病患者;生理、心理和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全国一般水平,社会关系领域则高于全国一般水平。矽肺病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的得分(x珋±s)依次为(9.8l±2.25)、(10.40±3.27)、(12.34±2.24)和(8.80±2.45)分,均低于全国一般水平,并且均低于健康工人。矽肺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个人收入、工龄、既往病史、家庭摩擦对生活的影响程度、食欲情况。结论相对于全国一般水平来说,矽肺病患者和健康工人的生存质量较差,影响矽肺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疾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本地区学生家长的生存质量状况,以便今后深入分析学生的生活质量与学习状况是否与此相关。方法问卷调查法,选用WHOQOL-100量表。结果我市学生家长的生存质量在多个领域高于全国(1996),但在生理领域低于全国,城市男女学生家长生存质量相差不大,乡村男性家长在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高于女性家长,乡村居民的生存质量,如社会关系、环境、心理、精神信仰等领域高于城市。结论我市居民的生存质量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可能原因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关,但要注意加强乡村的卫生保健及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浙江省流动人口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依据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量表)测定浙江省1217名流动人口和1387名常住人口的生存质量,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流动人口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在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总的健康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及总的生存质量低于常住人口(3.5±0.8 vs 3.6±0.8).影响流动人口心理领域得分的因素为文化程度、家庭摩擦和食欲;影响流动人口环境领域得分的因素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和食欲.结论 流动人口生存质量虽然已有所改善,但部分领域的得分依然较低,尤其需重点关注心理和环境领域.  相似文献   

10.
宁波大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广宇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10-911
目的了解大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质量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生活质量问卷,对宁波大学低年级大学生812名进行生活质量调查。结果男生在生理和环境维度的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的生活质量总分主要受性问题、社交能力、交通环境、食欲等因素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满意程度的影响;女生的生活质量总分主要受性问题、食欲、经济条件、家庭对学习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结论男女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存在不同特点,应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的研制与考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制高中生存质量评定量表。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筛选高中生生存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高中生生存质量量表(HSS-QOLS)。应用来自36个班的1876名城乡高中生进行测试。结果 研制出含有40个指标的生生存质量量表(HSS-QOLS),它包含3个维度:生理维工、心理维度、社会功能维度。根据指标所属范畴的不同,40个指标又分别构成了4个子量表:学校子量表、个人子量表、社会环境子量表、家庭子量表。HSS-QOLS的3个维度得分及4个子量表得分在本次调查的一类中学学生和三类中学学生中的比较结果,均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SS-QOLS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可作为定量评价高中生生存质量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舟山地区187例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治疗情况调查表及WHOQOL—BREF问卷对187例肺结核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并比较不同状况下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187例肺结核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得分为61.13±13.12、53.24±16.59、59.91±12.08和60.12±15.68。生存质量除环境领域外,其他领域均明显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5)。男性心理领域得分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组在生理和心理领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高者在心理和社会领域得分均高于文化程度低者(P〈0.05);不同经济收入在4个领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治疗、住院时间≤1个月和治疗有效的患者在生理、环境和心理领域得分均高于复诊、住院时间〉1个月、治疗无效的患者(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的生存质量受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治疗因素的影响,应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等干预。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大学生生命质量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差异化评价江苏省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现状,为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江苏3所高校6个学科门类的2 100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生命质量评价专用量表通过现场调查.结果 回收1 95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86%.江苏省大学生生命质量各维度均值都低于60分,生理、社会支持、环境、心理、行为维度均值从高到低,分别为59.54,59.36,58.28,57.66,57.36;总分均值为58.50,和谐指数均值为58.11,总体自评均值为63.56;二级指标中,价值观念和学习管理评分均值非常低,分别为44.33和54.59.结论 江苏大学生生命质量的评分不高,其中心理维度中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学习动机较差,社会支持维度中对学校和老师支持的利用不足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HIV感染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中文版WHOQOL-BREF量表,对驻马店市农村地区2608例HIV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计算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生存质量总分及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HIV感染者生存质量得分为生理领域(12.96±1.94)、心理领域(11.79±1.19)、社会领域(13.79±2.44)、环境领域(12.40±1.93)、生存质量总得分(51.02±6.03).女性生存质量总分及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均高于男性.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纠纷及食欲等.结论 该地区HIV感染者生存质量社会领域得分较高,但心理领域得分较低,建议加强对该人群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现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用SF-36量表调查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分析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可能因素。结果调查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生活质量总分为(76.57±15.93),高于非独生子女(74.08±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对大学生活满意度较低、社会支持度较低及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质量较差。结论独生子女大学生总体生活质量较好;增加社会支持和对贫困学生的经济援助、提高心理健康状态和生活满意度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现代化中央商务大楼员工的生存质量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其生存质量、促进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长宁区现代化中央商务大楼较为集中的天山街道抽取5栋商务楼,每栋楼的低、中、高层区各抽取2个楼层,每个楼层抽取35人,共调查1050人。采用中山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翻译引进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对其生存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1001份,调查对象生存质量量表生理领域得分为54.41±9.03分,心理领域得分为52.67±9.91分,环境领域得分为50.67±9.56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为56.38±15.22分。男性和女性在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50岁组人群的心理、环境领域得分较高;文化程度高、月收入水平高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均较高;已婚组的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较高,独身组的生理领域得分较高。参加体育锻炼者环境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较高;自评健康状况较好者、起居、饮食越规律者、精神压力较小者,生存质量量表各领域得分均较高。结论现代化中央商务大楼员工的生存质量得分水平欠佳,应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其生存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了解大学生心理韧性和生活满意度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通过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5所高校2 5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心理韧性总体得分为(3.43±0.43)分,女生心理韧性水平高于男生(t=-3.416,P=0.001);大五年级学生低于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F=9.113,P<0.01);来自城镇地区的的大学生低于来自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大学生(F=5.544,P=0.004).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整体得分为(4.75±0.78分),大学生非谈恋爱者生活满意度总体得分高于谈恋爱者(t=-2.05,P=0.04);孤儿家庭的大学生总体得分低于双亲和单亲家庭(F=3.906,P=0.02).大学生心理韧性各维度和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F=1 538.2,P<0.01,R2=0.381)及各维度(F=340.9,P<0.01,R2=0.406)对生活满意度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心理韧性可以很好地预测生活满意度.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提高其心理韧性水平,能够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提升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quality of life among public schoolteachers in relation to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condition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sample of 601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from the State and Municipal public school system in the urban area of Pelotas, Rio Grande do Sul State, Brazil. The study analyzed the following domains from the WHOQOL-BREF scale: phys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health,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environment. The mean indices were: 69.2 (SD = 16.8) for physical health, 70.6 (SD = 14.0)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 72.5 (SD = 17.3) for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60.7 (SD = 14.0) for environment. Age, time in the teaching career, and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quality of life. Teachers in municipal schools scored higher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State public schools in the physical health domain (p = 0.026). Men scored higher than women i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domains. Higher family income wa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quality of life. Higher classroom workload wa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scores in the physical health and environment domains.  相似文献   

19.
Leprosy is considered by many as not merely a medical condition, but as a condition encompassing psychological, socioeconomic and spiritual dimensions that dehabilitate an individual progressively, unless properly cared for.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ocument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decreas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QOL) of an affected perso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estionnaire on quality of life was given to a representative random sample of 50 leprosy-affected persons and 50 unaffected individuals in the Bommasamudram Taluk of Chittoor District, Andhra Pradesh, India. This questionnaire explores the following six domain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level of independence; social relationships; spiritual; and environmental. The mean QOL score of the cas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spiritual domain. The mean total score for wome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s in each domain and age group. Males with deformities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score than those with no visible deformities. Although the scores for females with deformities were also lower than those without deformities,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alyses of economic status versus the QOL scores clearly showed that the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quality of life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in leprosy-affected persons. Women had a better QOL score than men in almost every domain. Given the secondary role of women in Indian rural society, this may simply imply an acceptance of their situation.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diseases and in the context of a poor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With modern amenities, better education and higher expectations, the perception of an individual regarding his or her own quality of life is bound to change. The need for frequent assessments and further studies along these lines is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