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5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7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PT、TT、APTT、D-D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五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均在95%以上,肝功能A、B、C级患者的TT、PT、APTT依序逐渐延长,FIB依序降低。B级与A级比较,PT、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C级与B级比较,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对血浆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测定,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各种原因导致出血的抢救、对指导临床用药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杨晓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828-3829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92例肝硬化患者,按其病情分为肝硬化代偿组48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4例,选取同期正常肝功能者4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统计分析3组患者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结果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长于正常肝功组(P<0.05);肝硬化组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低于正常肝功组(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的 PT、APTT、TT 均显著长于肝硬化代偿组(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FIB显著低于肝硬化代偿组(P<0.05)。结论凝血四项检测对于肝硬化患者凝血状况及病情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PT、TT、APTT、FIB)与D-二聚体(D-D)联检对肝硬化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4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和D-D均升高(P<0.05),FIB差异无显著性,肝功能轻度损伤组和肝功能重度损伤组比较,PT、APTT和D-D均升高(P<0.05),FIB降低(P<0.05),TT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凝血四项与血浆D-D与进行联检,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56例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建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0):3580-3581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四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德国美创MC-1000血凝仪,测定56例肝硬化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比较也存在差异(P<0.01)。结论:四项凝血指标可客观准确的的评价肝硬化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的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熠璐 《中国民康医学》2023,(7):126-128+132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联合凝血四项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120例疑似肝硬化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疑似肝硬化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和随访3个月时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肝硬化和非肝硬化患者PLT和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肝硬化出血组与未出血组PLT和凝血四项水平。分析PLT与凝血四项单一及联合检测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以及PLT、凝血四项单一及联合检测与金标准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120例疑似肝硬化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109例,酒精性肝炎7例,脂肪肝4例;随访3个月,肝硬化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40例;肝硬化患者PLT、FIB水平均低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患者,PT、APTT、TT水平均高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性肝炎与脂肪肝患者PLT、FIB、PT、APTT、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出血组PLT、FIB水平均低于未出血组,PT、AP...  相似文献   

6.
何周瑜 《吉林医学》2012,33(28):6102-610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临产孕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待产142例临产孕妇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妇女10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D-D、FIB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D-D、FIB水平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TT均有不同程度的时间缩短,观察组PT及APT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检测可以为临床避免和及时治疗各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临床工作中,应密切检测D-D、PT、APTT、TT及Fib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而及时发现产妇凝血系统功能异常,保证胎儿的顺利生产及孕妇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联合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在乙型肝炎患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以6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对象,按照病情将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n=15)、慢性肝炎组(n=26)、肝硬化组(n=10)、重症肝炎组(n=9)。检测四组凝血四项指标及D-D水平,分析其与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高于急性肝炎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低于急性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aPTT、PT、TT、D-D水平高于慢性肝炎组,Fbg水平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重症肝炎组aPTT、PT、TT、D-D水平高于肝硬化组,Fbg水平低于肝硬化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PTT、PT、TT、D-D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正相关(r=0.483,P<0.001;r=0.672,P<0.001;r=0.235,P=0.012;r=0.267,P=0.005);Fbg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现负相关(r=-0.320,P=0.001)。结论aPTT、PT、TT、D-D、Fbg与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存在联系,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患者凝血四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妊娠高血压患者99例,将妊娠高血压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外纳入99例同年龄段正常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根据妊娠结局差异,将妊娠结局良好的妊娠高血压患者纳入A组(n=42),将不良妊娠结局的患者纳入B组(n=57),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及A、B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凝血四项、TAT、D-D与孕妇妊娠高血压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凝血四项、TAT、D-D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PT、T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TAT、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T、TT、APTT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FIB、TA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妊娠时期孕妇130例为观察组,其中妊娠中期48例,妊娠后期45例,临产期37例;另选同期健康非妊娠妇女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妊娠时期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后期及临产期孕妇APTT、PT、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妊娠中期至妊娠后期,APTT、TT、FIB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PT明显缩短(P<0.05);妊娠后期至临产期,AP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T、TT未见明显变化(P>0.05)。D-D、FDP水平在妊娠中、后期及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产后APTT、PT、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前,FIB水平明显高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前APTT、PT、D-D、FDP水平明显高于产后未出血组产前水平(P<0.05)。结论:在孕妇妊娠过程中,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四项、D-D、FDP水平对预防产中及产后异常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指标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50例普通肝炎(未发展成肝硬化)患者为肝炎组,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凝血四项[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及血小板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并分析各凝血指标与肝硬化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PT、TT、APTT及D-D水平比较,肝硬化组>肝炎组>对照组,FIB水平比较,肝硬化组<肝炎组<对照组;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的PT、TT、APTT、D-D水平比较,A级  相似文献   

11.
邓碧兰  庄燕玲 《海南医学》2011,22(8):117-119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对各型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和87例临床已确诊为肝病患者的PT、APTT、FIB、TT和D-D。前四项采用自动血凝仪检测,后一项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结果不同的肝病患者PT、APTT、FIB、TT和D-D与健康组对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肝硬化、肝癌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降低(P〈0.01),D-D水平较高,分别为72.2%和60.0%。急性肝炎组PT时间延长(P〈0.01)、APTT时间也延长(P〈0.01)、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平为18.8%,慢性肝炎组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为7.4%。各型肝脏疾病PT、APTT、TT的值和D-D水平呈现肝硬化组〉肝癌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而FIB则相反。结论 PT、APTT、FIB、TT和D-D可客观地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这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凝血四项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观察组)、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CRP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其变化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CRP浓度高于乙肝组(P〈0.01),其PT、APTT和TT均较乙肝组延长(P〈0.01),而FIB较乙肝组降低(P〈0.01)。乙肝组CRP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的PT、APTT、TT和FIB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清CRP浓度可反映肝脏功能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联合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3(AT-3)、D-二聚体(D-D)水平监测在重症创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重症创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为观察组,纳入重症创伤不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29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伤后1周存活率、伤后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FDP、AT-3、D-D及治疗前30 min和治疗后24 h凝血四项水平变化,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治疗前30 min观察组患者PT、TT、APTT、FDP、AT-3、D-D水平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者PT、TT、APTT、FDP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伤后1周存活率和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凝血四项联合FDP、AT-3、D-D水平监测可全面反映重症创伤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病情,对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凝血四项检测诊治孕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23例妊娠晚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为观察组,同期23例健康妊娠晚期孕妇为对照组。均进行D-D和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观察组患者TT、PT和AP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D和FI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D-D和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检测,对早期发现孕妇凝血功能异常、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探索,为肝硬化进展情况的判断、抗凝药物的使用提供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75例,根据患者其病情分为肝硬化代偿组37例,肝硬化失代偿组38例,同时收集在我院行健康检查的正常志愿者38例,均采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同时检查纤维蛋白(FIB)指标。结果:肝硬化组的PT、APTT、TT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相应指标,FIB显著低于正常肝功组(P0.05);同时肝硬化失代偿组的PT、APTT、TT均显著高于肝硬化代偿组,FIB显著低于正常肝硬化代偿组(P0.05)。结论: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对于判断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肝硬化的临床分期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浆中PT、APTT、FIB、TT及D-D值.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及D-D均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实验(PT、APTT、FIB、TT及D-D)各参数均有变化,可从多方面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联合凝血四项检查在肾病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鄂州市鄂钢医院收治的50例肾病综合征失代偿期患者作为观察A组,选取50例肾病综合征代偿期患者作为观察B组,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均接受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四项检查。比较三组凝血四项与血小板计数水平,以肾穿刺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凝血四项与血小板计数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准确率、特异度。结果:观察A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观察B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观察B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PT、APTT、TT、FIB水平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检查、凝血四项联合检查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准确度、特异度高于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联合凝血四项检查诊断肾病综合征的效能较高,在病情评估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代偿组51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4例)及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肝硬化代偿组相比,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和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急性乙型肝炎(A组,18例)、慢性乙型肝炎(B组,30例)、乙肝肝硬化(C组,13例)、重症乙型肝炎(D组,9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结果 D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C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B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FIB水平低于其他3组,C组FIB水平低于A组和B组,B组FIB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APTT、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正相关(r=0.395、0.398、0.253、0.484,均P<0.05),FIB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负相关(r=-0.209,P<0.05)。结论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FIB水平,探讨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肝硬化23例,原发性肝癌10例,重型肝炎15例,慢性肝炎12例,观察各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凝结时间(TT)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FI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FIB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是反映肝脏合成、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检测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能够预测肝病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