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28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弛缓性偏瘫为主的文献276篇,共使用195个穴位,总频次为2 957次,十四经穴174个,总频次2 849次,占96%;经外奇穴108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29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8个。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共使用106穴,总频次为530次,十四经穴97个,总频次511次,占96%;经外奇穴19次,占4%。出现频率占10%以上的经穴31个,阳经穴21个,阴经穴10个。治疗弛缓性偏瘫和痉挛性偏瘫,均以十四经穴为主体,选用阳经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弛缓性瘫选用手足阳明、足少阳经、督脉四条阳经,治疗痉挛性瘫以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为主,上肢配以心包经,下肢配以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10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为主的文献共42篇,共使用89个穴位,总频次为433次,十四经穴64个,总频次305次,占70%;经外奇穴128次,占30%。其中出现频率占20%以上的经穴17个,阳经穴6个,阴经穴6个,经外奇穴5个。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宜头颈部穴位和(或)舌咽部穴位加辨证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针灸大成》中关于中风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对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处方的文献共51条,共使用71个穴位,总频次为241次;十四经穴68个,总频次236次,占97.93%;三阳经腧穴所占比例为65.97%,三阴经腧穴所占比例为17.43%。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多选取四肢和头面穴位,以阳明经、少阳经、督脉穴位为主;特定穴为选穴主体,五腧穴及交会穴为常用腧穴。  相似文献   

4.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古籍记载颇多 ,多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古人这种取阳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历代相传 ,延续至今 ,其对临床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对中风病因病机有实验研究不断增多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就阴经穴治疗中风的研究予以综述。1 理论研究方面  自古以来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 ,多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古人这种取阳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主要是基于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古人认为中风的发病与“风(内风和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总结近10年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选穴规律,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文献,统计穴位的频次,分析穴位的使用规律。结果共纳入168篇文献,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多采用综合疗法,选穴主要以患侧十四经穴为主,结合经外奇穴,尤其是手三阳经穴使用最多,三阳经中,又以手阳明大肠经为最;使用频次在1%以上的20个穴位可视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处方用穴的重要经穴;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肩痛患者的治疗上,多采用肩部穴位、经外奇穴或阿是穴;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手功能障碍的选穴,除常规选穴外,多配合经外奇穴八邪穴或上八邪穴。结论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选穴治疗仍遵循古代"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同时,结合当今病症特点又有所创新发挥。但是,也存在无相关统一标准等不足。  相似文献   

6.
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针灸辨证选穴规律微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总结其针灸辨证选穴规律。方法:收集1949年至2009年针灸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的现代临床文献,临床观察病例数在30例以上,疗效80%以上的文献,对其辨证分型、取穴、归经使用聚类、频数、排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条件文献共220篇,使用聚类分析得出5个证型,共使用79个穴位,总频次为847次,其中出现频次占3%以上的经穴8个,阳经穴4个,阴经穴2个,经外奇穴2个。结论: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主穴以阳阴两经为主,配合经外奇穴,并根据聚类分析主穴依次为廉泉、风池、金津、玉液、内关、翳风、完骨、风府,为制定有效、简洁、易推广的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以经络腧穴为基础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选穴规律,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文献,统计穴位的频次并分析穴位的使用规律。结果:共纳入270篇文献,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多采用综合疗法,单次治疗选用穴位(穴组)数多在4~10个,选穴主要以患侧十四经穴为主,亦应用了经外奇穴,其中手三阳经穴位(穴组)应用最多,尤其重视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21个穴位多位于各关节处,可作为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处方用穴的参考。结论:以经络腧穴为基础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选穴着重于阳经特别是手阳明大肠经穴位,通过振奋阳气、滑利关节的思路,以达到止痛、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目的。但也存在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不统一、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实验等不足。  相似文献   

8.
试谈阴经穴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 ,历代多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对中风病因病机有新的认识 ,阴经穴为主或配合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报道 ,以及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的实验研究 ,有力地证明了阴经穴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示临床上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应注重应用阴经穴  相似文献   

9.
试谈阴经穴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静铭 《江苏中医》2000,21(8):9-10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历代多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对中风病因病机有新的认识,阴经穴为主或配合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报道,以及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的实验研究,有力地证明了阴经穴在针灸中风偏瘫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示临床上用针灸治疗中风偏竣应注意应用阴经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偏瘫的选穴规律,为选穴组方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Pubmed 2000年1月—2023年5月关于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相关文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18.0和SPSS Statistics27.0软件对数据进行腧穴频次统计、关联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结果:最终纳入文献55篇,涉及腧穴86个。曲池、足三里(11.49%、10.70%)使用频率最高。特定穴7种,五输穴使用频率最高。经脉15条,排前3位的依次为手、足阳明经和足少阳经。关联分析示,共16组腧穴组合符合要求,排前3位的依次为曲池-足三里,曲池-肩髃,曲池-肩髃-足三里。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后得到5组穴位组合;谱系图将排前20位的腧穴分为两类,足三里-曲池为一类,属重点要穴。共28种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和B12注射液使用频率最高。结论: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经脉循行以阳明经为主,选穴以五输穴为主,多采用足三里和曲池穴,并与近端取穴配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针刺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总结其针灸选穴规律。方法:收集1950-2013年有关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临床文献,临床观察病例数在20例以上,疗效50%以上的文献,对其取穴、归经使用频数、排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条件文献共40篇,共有15篇文章进行辨证分型,选用辨证分型的证型共27个,共使用44个穴位,总频次为240次,出现频次占3%以上的经穴11个,阳经穴3个,阴经穴6个,任脉2个,其中排名前5依次为内关、心俞、足三里、膻中,厥阴俞与太冲并列。结论:针刺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循经取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为主,辅以局部取穴基础上根据病症性质不同配合相关特定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VIP、万方和Pub Med 4个中英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MGH的临床文献,通过筛选,最终从纳入的153篇文章中建立针刺治疗MGH选穴频次及频次居前5位的选穴分析数据库,对选穴归经、分布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针刺治疗MGH的针刺组方共有85条,涉及穴位105个,频次居前5位的穴位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其中频次最高的是膻中;针刺治疗MGH涉及十四条经脉及经外奇穴,使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等;选穴主要分布在躯干部,以近部选穴为主。结论针刺治疗MGH最常选用腧穴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等;多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取穴;主要以近部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信息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组方规律及文献质量。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1990—2017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以及SPSS Clementine软件中Apriori算法进行信息挖掘。结果统计发现纳入的458篇文献中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腧穴涉及129个穴位,其归经涉及十二正经、督脉、任脉、经外奇穴;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依次是风池、颈夹脊、百会;穴位频次前3位的经脉依次是胆经、督脉、经外奇穴;在穴位关联度分析中,作为主要穴位的风池、颈夹脊、百会的穴位组合支持度为31.66%。经Jadad评分分析统计,仅1.53%为高质量文献,其中采用随机对照的文献占72.05%,有明确诊断标准的文献占79.48%,明确提出疗效判定标准的文献占92.58%。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在选穴、组方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高质量文献所占比例仍较低。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粮葶  李瑛  任玉兰 《中国针灸》2013,33(2):125-130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在收集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现代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共纳入中风后遗症的针灸处方682条,共使用腧穴253个,总频次5395次,选用的腧穴遍布十四经脉,四肢和头颈部分别占76.5%(4128/5395)和13.8%(744/5395),阳经的使用总频率为74.7%(4029/5395),特定穴占83.8%(4522/5395).表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选穴以循经为基础,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用穴.首选阳经腧穴,分布主要在四肢,阳明经与少阳经的配伍关系最为常用;特定穴为选穴的主体,特别重视交会穴及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基于临床文献挖掘,总结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穴位配伍规律,并发掘新处方。方法检索2019年3月31日前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将穴位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中的穴位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143篇文献、173首穴位处方,穴位98个;总体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曲池、肩髃、合谷、肩贞、外关等;最常见且关联度较高的穴组有"合谷,曲池""肩髃,曲池""肩髃,合谷"等。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得到26组核心穴组和新处方13首。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穴组具有重视局部取穴、重用阳经穴、以阳明经穴为重中之重的规律,该选穴规律及新处方可供临床医师参考,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案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用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科技核心期刊中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用穴规律。结果 35篇文献中共选用腧穴37个,总频次为275次,其中35个为十四经穴位,总频次为272次,2个为经外奇穴,总频次为3次。十四经穴位是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处方用穴,经外奇穴应用较少。十四经穴位中,关元、三阴交、中极、肾俞、气海、足三里和次髎等穴位是高频用穴,而子宫、横骨、四满等24个穴位应用较少。按所在部位分类,用穴主要集中在腹部,其次是下肢和骶部,其他部位用穴较少。除2个经外奇穴外,其余用穴可归入9条经脉,其中膀胱经与任脉是用穴频率最高的经脉,其次是脾经、胃经、督脉和肾经,其余经脉用穴较少。35篇文献均有特定穴应用,35个经穴中28个为特定穴,用穴总频次为269次,排除重复计数后为184次,占到了总用穴频次的66.91%。特定穴中交会穴与俞募穴是主要类型,占比为72.36%。关联正相关性最好的配对分别是关元-气海、关元-中极-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中极-关元-次髎。将频次在15次以上的腧穴进行配伍聚类分析,结果发现百会-中髎-会阳-次髎-肾俞、三阴交-足三里-气海-中极-关元分别组成有效集群。结论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用穴有规律可循,可据此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归纳总结近10年针灸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文献,分析针灸治疗干眼症的选穴特点和规律。方法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中国知网(CNKI)中针灸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及筛选,得到相关文献60篇,分析针灸治疗干眼症的选穴规律。结果针灸治疗干眼症的主要穴位为攒竹、睛明、太阳、合谷、三阴交,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位使用频次最多,另外经外奇穴在选穴中所占比例也较多,所选腧穴主要集中在头面部、下肢,特定穴中交会穴和五输穴占优势。结论针灸治疗干眼症重视局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特定穴是处方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经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筛选2007年~2017年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pubmed数据库上的关于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试验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分析选穴规律和特点。结果:总共纳入文献126篇,选用经络8条,穴位19个,选穴频次201次。结论:最终得出选穴频次最多的穴位为足三里、曲池、血海、肺俞、膈俞,每条经络的选穴比例以手阳明大肠经最高,其次为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最常用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经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筛选2007年至2017年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pubmed数据库上的关于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试验文献,运用频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分析选穴规律和特点。结果:总共纳入文献126篇,选用经络8条,穴位19个,选穴频次201次;最终得出选穴频次最多的穴位为足三里、曲池、血海、肺俞、膈俞,每条经络的选穴比例以手阳明大肠经最高,其次为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最常用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