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比较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RIB)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种不同的收缩反应(上臂即上肢的近端和前臂即上肢的远端)对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效果的影响,探索RIB入路的有效性及可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5例,采用RIB入路,按神经刺激器引发上肢目标肌肉收缩反应的部位,分为A近端(40例)、B远端(45例)2组。外周神经刺激器初始电流为0.6 mA,频率2 Hz,时程0.1 ms,用单次神经刺激针穿刺,进针寻找相应臂丛神经,如电流减小至0.3~0.4 mA时仍能见到明显的相应肌肉收缩,且回抽无气体、血液则注入0.5%罗哌卡因40 mL。于注药后30 min内每5 min由另一名观察者测试并记录2组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远端组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正中、尺神经较近端组快(P0.01),锁骨上、腋、肌皮、桡神经2组无显著差异;30 min时2组除肌皮和桡神经外其余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近端组低于远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组均未出现中毒、血气胸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神经刺激器引发出肘以下远端运动反应时,感觉神经阻滞起效速度快,神经阻滞完善率高,感觉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比较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RIB)用神经刺激器引发2种不同的收缩反应(上臂即上肢的近端和前臂即上肢的远端)对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效果的影响,探索RIB入路的有效性及可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5例,采用RIB入路,按神经刺激器引发上肢目标肌肉收缩反应的部位,分为A近端(40例)、B远端(45例)2组。外周神经刺激器初始电流为0.6mA,频率2Hz,时程0.1ms,用单次神经刺激针穿刺,进针寻找相应臂丛神经,如电流减小至0.3-0.4mA时仍能见到明显的相应肌肉收缩,且回抽无气体、血液则注入0.5%罗哌卡因40mL。于注药后30min内每5min由另一名观察者测试并记录2组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远端组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正中、尺神经较近端组快(P〈0.01),锁骨上、腋、肌皮、桡神经2组无显著差异;30min时2组除肌皮和桡神经外其余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近端组低于远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组均未出现中毒、血气胸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神经刺激器引发出肘以下远端运动反应时,感觉神经阻滞起效速度快,神经阻滞完善率高,感觉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瞻随机单盲方法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率.方法:6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n=30)和Ⅱ组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n=30).神经刺激器诱发出目标神经阳性体征后共给0.5%罗哌卡因35 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不适感及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和手术等待总时间.45 min内每5 min评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结果: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等待总时间和麻醉不适感显著少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或P<0.05).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有效率显著高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结论: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使用相同局麻药及容量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供更短的操作时间、更少的麻醉不适感和更完善的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12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一点刺激组(A组)和两点刺激组(B组),每组各6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30 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并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神经支配区起效时间比较,B组均明显短于A组(均P<0.05).注药30 min后.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的阻滞效果B组明显优于A组(P<0.05).B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93.3%vs 80.O%,P<0.05).A组失败12例,其中9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B纽失败4例,其中3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1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A组为(396±156)min,B组为(413±162)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点刺激法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一点刺激法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较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0.2%盐酸罗哌卡因局麻,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定位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注入局麻药后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以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通过超声引导下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麻醉效果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对患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18-60岁,体重50~80 kg, ASA I~Ⅲ级。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超声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局部麻醉药均为0.75%罗哌卡因10 ml与2%利多卡因10 ml的混合液。注药后30 min内每隔 5 min 评价麻醉效果,记录臂丛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运动持续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记录阻滞完善例数及并发症。记录阻滞前与阻滞起效后尺、桡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神经阻滞30 min后,C组锁骨上臂丛阻滞完善率73.3%(22/30) 明显低于U组的96.7%(29/30) 。与C组比较,U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延长(P <0.05)。与C组比较,U组患者阻滞起效后尺动脉EDV和TAMAX较快,Q较高,RI和PI较低(P <0.05),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PI和RI较低(P<0.05),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提高了麻醉效果,且增加了上肢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ASA Ⅰ-Ⅱ级的肥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感组和超声定位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阻滞情况、以及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超声定位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少于异感组(P<0.01),超声定位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情况也明显优于异感组(P<0.01),麻醉效果超声定位组优于异感组(P<0.01).结论 超声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于肥胖患者起效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B超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完全阻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较肌间沟阻滞好,其起效时间快、阻滞完善,是适用于急诊手术的上肢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评价两组麻醉效果,记录臂丛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丁华  罗会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2627-2627
目的 讨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组(联合组)和臂丛神经阻滞组(臂阻组),观察术中麻醉效果.结果 联合组阻滞成功率明显优于臂阻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臂阻组(P<0.05).结论 臂丛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麻醉理想、不良反应低等特点,是一种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