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新鲜、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型术或保守治疗术对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寻找减少邻近椎体骨折的方法。方法回顾我科2012年9月~2014年12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14例,分为三组,其中新鲜骨折(A组)38例、陈旧性骨折(B组)38例、保守治疗组(C组)38例。对三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椎体高度变化情况、后凸角度变化纠正情况及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数量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超过12个月。A组术前VAS评分(8.4±1.3)分,术后12个月(1.5±0.5)分,B组术前(5.8±1.4)分,术后12个月(7.3±2.0)分,C组术前(5.8±1.4)分,术后12个月(5.2±1.0)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的比较:A组骨折椎体: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C组骨折椎体术后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椎骨折:A组3例;B组12例,C组邻椎骨折6例,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鲜骨折早期椎体成型能减少邻近椎体再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标准间盘切除治疗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63例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下肢疼痛症状并经CT或MRI证实存在与症状体征相符的间盘突出.所有患者采用后路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通过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计算JOA评分改善率以及MaeNab疗效分级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1~16年,平均12.9年,术后JOA评分从前(11.8±4.2)分提高到(23.7±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改善率平均为68.7%.JOA改善率与术前下肢疼痛时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572,P<0.01).术前下肢痛少于2个月者与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MacNab分级分成的两组患者术前下肢疼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标准间盘切除术作为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其疗效是肯定的.术后患者疗效随时间延长无明显下降,呈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拟健腰通络方联合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手术指征的风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PELD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健腰通络方治疗,疗程为14 d,并随访3个月。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14 d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腰椎疾患评分的变化情况,并于术后3个月评价2组患者改良MacNab疗效。【结果】(1)术后1 d、14 d和3个月,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在术后14 d和3个月对VAS评分的降低作用和对JOA评分的提高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1 d的VAS评分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治疗组改良MacNab疗效的优良率为96.0%(48/50),对照组为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腰通络方联合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近期疗效确切,既有健腰通络祛痹之功效,又能快速缓解神经压迫,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邹文锋  方向前 《浙江医学》2020,42(5):462-464,468
目的探讨不同局部麻醉方式对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术中疼痛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行PEL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7例,根据入院日期的奇偶数,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奇数日期入院者48例为A组,单纯应用关节突关节局部浸润麻醉;偶数日期入院者49例为B组,应用关节突关节局部浸润麻醉+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两组患者手术麻醉药物配比均为50mg罗哌卡因+0.2g盐酸利多卡因溶于10ml0.9%氯化钠注射液,剂量均为15ml。比较两组患者椎间孔成形期及纤维环操作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即刻及术后24h再手术意愿率,记录术中出现一过性下肢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椎间孔成形期峰值VA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椎间孔成形期平均VAS评分、纤维环操作期平均VAS评分和纤维环操作期峰值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术后即刻再手术意愿率为72.9%,明显低于B组的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24h再手术意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4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24h),而B组患者术中未出现一过性下肢感觉运动障碍。结论采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用关节突关节局部浸润麻醉+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可有效提高术中的疼痛控制,并降低术中一过性下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贵港市港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采用传统开窗椎板减压术,B组采用PELD。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3、6个月的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B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A组的75.00%(χ2=4.50,P=0.034);术后6个月内,A组仅有1例18岁的女性患者于术后4个月复发,B组无复发病例,两组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周和术后1、3、6个月的ODI、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B组的腰椎JOA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PELD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疼痛症状、腰椎功能都能较好改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临床应用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9例,均为单椎体骨折,其中新鲜骨折(A组)38例,陈旧性骨折(B组)31例。对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后凸角度纠正情况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超过12个月。A组术前VAS评分8.3±1.1,术后12月1.1±0.6,B组术前5.7±1.4,术后12月3.2±2.0。A组活动能力评分术前术前3.1±0.9,术后12月1.1±0.3,B组术前2.0±0.7术后12月1.4±0.5。组间术前与术后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椎体前壁和中间高度恢复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椎体后壁高度和后凸矫正度数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骨水泥渗漏:A组9例;B组7例,A组邻椎骨折3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与陈旧性骨折安全有效,新鲜骨折疗效优于陈旧性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软性接触镜(SCL)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rb-bFGF)滴眼液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LSCT)胬肉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收集行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150例共15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除每例术后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氟米龙滴眼液和典必殊眼膏(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外,A组术后予佩戴SCL、B组术后予加滴rb-bFGF滴眼液、C组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疼痛、异物感、畏光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及复发率情况。结果 观察3组患者术后1、7和30 d疼痛、异物感、畏光症状的VAS评分,术后不适症状明显好转,且A、B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C组,进一步比较A、B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的BUT和SIt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3组患者的BUT和SIt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组患者的BUT和SIt值高于C组,但A、B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11月对76例(87个骨折椎体)随访2年以上资料完整的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随访时间2.1年),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60 ~69岁(A组),70~79岁(B组),80 ~ 91岁(C组),分析术前患者骨密度(BMD,双能量X线吸收测定法)、术前X线骨折椎体和MRI是否一致、术中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骨折椎体高度、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患者的住院费用分析.结果 患者骨密度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各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资料中9个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不能在X线片上诊断,在MRI影像诊断明确;术中每个椎体后凸成型术平均时间为28 min;本组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VAS疼痛评分(8.0±1.2)分比(2.6±1.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82.3±5.6)比(33.9±4.7)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A组、B组和C组骨折椎体高度、椎体节段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7.1±5.1)比(-3.8±0.7),P<0.05;术后结果与2年后最后随访[2.2分,(26.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透视下监测有5例出现无症状骨水泥渗漏,1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透到椎间盘,2例渗透到椎体旁外,2例渗透到椎旁静脉;术后1例患者17个月后出现相邻椎体的骨折,并行椎体成形术;患者从住院到出院平均费用为33 778元.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是简单、安全、有效的,能迅速完全或部分缓解患者的疼痛及提高患者脊柱功能活动;能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避免骨折椎体高度进一步丢失;同时降低患者合并症的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异丙酚与氟哌啶醇对预防老年术后瞻望,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降低老年术后瞻望的发生。方法贲门与胃手术患者共150例,年龄均>65岁,随机分为A、B、C 3组,A组术毕当晚22∶00与凌晨2∶00各给予芬太尼0.05 mg;B组术毕当晚22∶00与凌晨2∶00给予氟哌啶醇与芬太尼合剂2 ml;C组术毕当晚22∶00与凌晨2∶00各给予芬太尼0.05 mg并予22∶00持续微量泵泵入异丙酚1 mg.kg-1.h-1,凌晨6:00停用。记录患者术后第1天夜间睡眠时间、疼痛评分,观察3组患者术后3~7 d瞻望发生情况。结果 A组平均睡眠时间为(3.98±1.03)h,B组平均睡眠时间为(5.42±0.73)h,C组平均睡眠时间为(6.87±1.14)h,与A组比较,B、C组平均睡眠时间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A组(5.82±1.27)分,B组(4.91±1.36)分,C组(4.18±1.03)分,B、C组疼痛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瞻望发生例数A组26例,B组11例,C组6例。A组与B组、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与氟哌啶醇均能预防老年术后瞻望发生,二者无明显差异,但异丙酚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睡眠时间及降低疼痛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臭氧注射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5例LDH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行臭氧注射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其中A组、B组、C组分别予40 mg/L、50 mg/L、60 mg/L医用臭氧注入病变椎间盘内。比较3组患者术前3 d、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1)术后各时间点,3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术前3 d低(均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和C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且C组术后1 d和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均P<0.05);而术后3个月及6个月,B组与C组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术后各时间点,3组患者的ODI评分均较术前3 d低(均P<0.05)。术后1 d及术后1个月,B组和C组患者的ODI评分均低于A组,且C组的ODI评分低于B组(均P<0.05);术后3个月,C组患者的ODI评分低于A组(P<0.05),而A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分析骨科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为PKP单侧治疗组,B组为PKP双侧治疗组,C组为经皮椎体形成术(PVP)单侧治疗组,D组为PVP双侧治疗组。随访1年,记录分析4组在术后3月、6月、9月、12月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通过VAS法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和ADL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4组治疗后,A组与C组,B组与D组在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方面,4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与C组,B组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4组在术后均与术前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较PVP更能有效促进伤椎椎体的恢复,减轻患者疼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脊柱骨折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术前30 min注射帕瑞昔布钠)、B组(术前30 min注射帕瑞昔布钠及盐酸哌替啶)、C组(盐酸哌替啶)和D组(对照组),每组50例。记录4组患者术前静息、活动时,术后6 h,术后3、7 d,术中给药后即刻(T0)、注入局部麻醉药后(T1)、穿刺针到达骨膜(T2)、注入骨水泥时(T3)各时间点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观察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术中、术后24 h恶心、呕吐、寒战、精神症状(烦躁等)等。结果 200例患者中男42例,女158例,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平均年龄(73.02±7.35)岁,A组患者平均年龄(72.14±7.57)岁,B组患者平均年龄(72.74±7.97)岁,C组患者平均年龄(73.98±7.32)岁,D组患者平均年龄(73.22±6.56)岁。200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前活动时VAS评分与术后6 h,术后3、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相似文献   

13.
赵龙  张荣宜  刘畅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1):1827-1830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低温等离子联合胶原酶髓核消融术2种手术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组(A组)和低温等离子联合胶原酶髓核消融术治疗组(B组),每组患者36例,比较分析A组和B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手术疗效评估。   结果  A组和B组术后1周[A组(3.39±1.29)分, B组(4.00±1.62)分]、术后1个月[A组(2.19±0.86)分, B组(2.56±0.97)分]、术后3个月[A组(1.81±0.98)分, B组(2.25±1.00)分]、术后6个月[A组(1.36±0.64)分, B组(1.94±0.89)分]、术后12个月[A组(1.08±0.77)分, B组(1.69±0.79)分]与术前[A组(6.75±1.20)分, B组(7.00±1.17)分]相比,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 < 0.05)。   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低温等离子联合胶原酶髓核消融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二者相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远期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4.
陆文汉  华东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4):324-325,328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患者术后镇痛及血糖的影响。方法:45例妇科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术中均采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A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n缓慢静脉滴氟比洛芬脂注射液1 mg/kg,B组于术毕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 mg/kg,C组不给药;观察术前、术始、术毕、术后各时点的血糖变化,采用10 cm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价,观察记录术后1、6、12、24 h的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各时点A、B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1、6 h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12、24 h VAS评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至术后各时点C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A、B组(P<0.05),而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术前或术后应用氟比洛芬酯于妇科手术可以安全、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孙振和  刘功俭 《吉林医学》2011,(7):1320-1322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下肢手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I或Ⅱ级、择期行下肢手术患者60例,采用双盲、随机平均分为帕瑞昔布钠术前组(A组),于切皮前30 min静脉滴注帕瑞昔布钠40 mg;帕瑞昔布钠术终组(B组),缝皮结束时静脉滴注帕瑞昔布钠40 mg和空白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术毕均用芬太尼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术后2、4、8、12、24 h疼痛程度(VAS评分)、镇静深度(RSS评分)、镇痛的补救措施、患者自控镇痛(PCA)总次数/有效次数(D/D比值)、术后24 h内芬太尼用量、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和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结果:术后2、4、8、122、4 h VAS评分:A组0.05);24 h内C组在用药量、实际按压次数明显多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总按压次数/实进数(D/D)A组、B组与C组比较数值显著降低,而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毕、术后各时间点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C组不良反应多于A、B两组,C组患者满意度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先静脉内注射帕瑞昔布钠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镇痛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局麻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经皮椎间孔镜下突出椎间盘切除术(PTED)患者共36例,根据患者对麻醉的选择分为A、B两组,A组18例选择局麻、B组18例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前、术后行患者疗效满意情况评价即ODI及VAS评分,术中疼痛感受分: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无疼痛及轻度疼痛为麻醉满意,中、重度疼痛为麻醉不满意。结果 A组中2例因术中不能耐受疼痛而改硬膜外麻醉,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发生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中发生疼痛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A、B两组术前、术后3月ODI评分与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选择何种麻醉下完成PTED,与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临床操作经验及应变处理能力密切相关。但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可避免或减少患者术中疼痛等不适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不同时期及不同制动体位对肘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病例采集时间为2012年9月-2015年9月。将90例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三组,每组30例。A组:术后不进行制动,立即进行功能锻炼。B组:术后制动于屈肘90°位,1周后进行功能锻炼。C组:术后制动于屈肘30°位,1周后进行功能锻炼。分别于术后2周、6个月对90例病例进行术后随访。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对关节活动度屈伸度数、前臂旋转度数、临床愈合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A组、B组、C组三组患者术后2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周肘部VAS评分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患者术后2周肘部关节活动度屈伸度数、前臂旋转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术后6个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肘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屈伸度数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VAS评分、关节活动度屈伸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前臂旋转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600,P=0.15290.05)。三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三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进行制动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未制动的患者。术后制动时不同体位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及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均无明显影响。是否制动以及不同制动体位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愈合效果及安全性方面的影响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射频联合三氧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3组,每组20例,射频治疗组(A组),三氧治疗组(B组),射频联合三氧治疗组(C组)。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作为疼痛程度评价指标,以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后1周、3周、2个月VAS及术后2个月手术优良率。结果3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VAS疼痛分值C组低于其他2组,术后与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术后2个月优良率为16/20例,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射频联合三氧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微创、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射频或三氧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不同子宫动脉阻断法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每组40例。A组患者行腹腔镜子宫动脉永久阻断+子宫肌瘤剥除术(PAB+LM);B组患者行腹腔镜子宫动脉临时阻断+子宫肌瘤剥除术(TAL+LM);C组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LM)。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卵泡早期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及窦状卵泡数(AFC)数,并记录潮热等更年期症状,进行卵巢功能评定。结果 A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E2水平为(70.46±12.30) mg/L,较术前的(79.56±10.10) mg/L明显下降,FSH水平为(6.81±1.56) IU/L,较术前的(5.90±1.06) IU/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E2(80.26±11.10) mg/L,FSH (6.25±1.57) IU/L]及24个月[E2(79.66±12.15) mg/L,FSH (5.89±1.34) IU/L]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各激素及A组AMH在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术后3个月E2水平,B组和C组分别为(79.14±12.25) mg/L和(79.24±9.23) mg/L,均高于A组的(70.46±12.30)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激素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前的AFC分别为(8.25±1.43)个和(8.24±1.38)个,术后3个月均降低,分别为(7.08±1.92)个和(7.11±1.56)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12个月均恢复正常;C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前、术后均未出现潮热等症状,卵巢储备功能在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中联合TAL不影响卵巢功能,而联合PAB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短暂可逆,不增加绝经期提前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改良LIFT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和常规LIFT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86例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分别接受改良LIFT术(A组)与常规LIFT术(B组)42例和44例。通过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治愈率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所有随访患者于术后第3个月均测定肛门直肠压力和进行盆底肌电图检查以评估肛门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3个月~26个月,平均(8.73±7.15)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治愈率为88.10%,高于B组治愈率6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肛门直肠压力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内、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MUP平均时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IFT术较常规LIFT术提高治愈率,是治疗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