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性别、城乡、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等因素对嘉兴市城乡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及自编老年人调查表,对300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嘉兴市城乡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以正性情感和体验为主,老年人主观幸福度在男性和女性、单身与有配偶者、独居和与家人同住者在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而不同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收入水准和社交情况对老年人幸福感均有一定影响。结论改善社区老年人的经济情况,增加老年人的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对待健康和疾病等,对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幸福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剧,老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已有研究表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幸福感具有紧密联系,而人格特质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较大影响,但二者在老年人群中的内在联系尚不明晰。目的 探讨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 2022年7—8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林村的511名老年人,并采取问卷调查法对老年人进行现场调查,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和中国大五人格量表简明15项版(CBF-PI-15)分别评价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质。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典型相关分析,进行标准化典型相关模型的构建、典型结构分析、典型冗余分析。结果 老年人MUNSH总分为(39.72±7.74)分,MUNSH各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正性体验(9.48±3.24)分、正性情感(8.61±2.24)分、负性体验(1.44±2.31)分、负性情感(0.93±1.80)分。老年人CBF-PI-15的各维度得分为宜人性(14.04±2.60)分、外向性(11.77±4.05)分、尽责性(10.75±3...  相似文献   

3.
随着老年人群的逐年扩大,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国内外学者把对老年人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主观幸福感”上。主观幸福感(SWB)是个体以情感和认知为基础,对其幸福体验的评价[1]。多数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认知评价、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等方面[2]。当前,大多研究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感有待于更多关注。本研究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如抑郁程度、自我掌控能力等),以期有助于识别影响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从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东省高校离退休老人幸福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利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 )和社会人口特征调查问卷对广东省412名60岁及以上离退休老人进行调查,对其幸福度及相关因素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教师组离退休老人正性因子(包括正性情感、正性体验)得分最高,管理组离退休老人正性因子的得分较低,两组正性情感因子和负性情感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情况和慢性疾病是影响广东省高校离退休老人主观幸福度的主要因素。结论高校离退休老人主观幸福度受人口社会学特征影响,要提高高校离退休老人的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必须从个人、家庭、社会入手,联合社区保健,以及卫生政策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幸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海洋石油企业离退休人员幸福度的现况 ,以及健康状态对它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 ,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5 3 0名离退休人员总幸福感得分为 ( 3 0 78±8 89)分 ,其中正性情感 ( 5 15± 2 93 )分、负性情感 ( 2 5 0± 2 5 9)分、正性体验 ( 7 95± 3 87)分、负性体验 ( 3 82± 3 2 8)分。进一步进行健康状况对调查对象主观幸福度影响的分析 ,提示健康自评好坏、所患病症多少与老年人的幸福度得分有关。结论 该公司离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基本是幸福美满的 ,躯体健康状况对其幸福度有影响 ,故而必须搞好老年常见病的防治 ,加强健康宣教 ,强化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 ,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庆市农村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纽芬兰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作为评定工具,对重庆市588名60岁及以上农村社区健康老年人主观幸福度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度的相关因素。结果在588名健康老人中,MUNSH总分6~48分,平均(33.78±8.16)分,其中大于24分500例(85.03%);正性情感分(5.99±2.33),负性情感分(1.93±2.32),正性体验分(8.81±3.43),负性体验分(3.11±2.77)。MUNSH评分显示,低文化、无配偶、独居、亲子关系不良、经济收入低、有慢性病、生活能力差、认知水平高、社会支持低的老年人主观幸福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水平、精神质、婚姻、社会支持、掩饰性、神经质、文化、亲子关系、内外向进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38.2%。结论农村社区健康老年人幸福度以正性情感占优势;影响老年人幸福度得分的主要因素包括认知水平、性格特征及家庭因素;提高老年人幸福度,应从这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者心理健康状况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心理健康状况对MCI心脾两虚证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建立包括西医量表及中医证候调查表的《轻度认知障碍临床观察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调查50岁~80岁以上的老年人89名(MCI组44名,正常对照组45名)。对MCI患者及正常对照组、MCI心脾两虚组及非心脾两虚组分别进行1∶1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幸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总幸福度)与MCI、幸福度与心脾两虚证的相关性。结果:(1)MCI组与非MCI组在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及总幸福度上有显著性差异。(2)正性体验、总幸福度与认知功能成正相关;负性体验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正性体验得分高是认知功能的保护性因素,而负性体验得分高是认识功能的危险因素。(3)MCI心脾两虚组与MCI非心脾两虚组在负性体验、总幸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MCI者认知功能损害与不良心理状况可能存在相关性。提示在MCI的研究中应重视这些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关注硕士研究生的幸福感状况,探讨影响硕士生幸福感的因素,提升研究生幸福感水平,对于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构建和谐高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综合幸福问卷》对412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研究生幸福指数分值均数为6.38±1.20。(2)男女性别幸福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负性情感高于非独生子女,正性情感和利他行为低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学生负性情感得分略高于农村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5岁年龄组的正性情感得分最高,30岁以上年龄组的生活满意得分最低,理工类学生生命活力得分高于文科类学生;一、二年级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三年级,有4年及以上工作经历者幸福指数最低。(3)硕士研究生的幸福指数水平显著高于大学生。在幸福感的九个维度中,硕士生在生活满意、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和人格成长五个维度上得分高于大学生,而在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和利他行为这四个维度上,低于大学生得分。基于调查结果,建议从改善成才环境,优化校园文化,培养健康心理三个方面入手,提升研究生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住院高龄老年人的人生意义和死亡态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调节策略,以提高高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主观幸福度量表(MUNSH)、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 - MLQ)、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 - R)(修订版)及自行设计的高龄老人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人120例进行调查。结果高龄老年人的人生意义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得分越高(P =0.021)。死亡恐惧与焦虑、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及死亡逃避得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呈负相关,自然接受得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呈正相关( P ﹤0.05)。结论住院高龄老年人的人生意义和死亡态度与主观幸福感有关,应开展科学的生命意义教育和死亡教育,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提高高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延续性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应激状态、营养指数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长沙市第四医院康复科接收的脑卒中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对两组心理应激状态、营养指数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干预4周后,两组正性体验得分高于干预前、负性体验得分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正性体验得分高于对照组,负性体验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综合营养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DS)得分低于干预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得分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NDS得分低于对照组,MMSE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强化脑卒中患者自身主观幸福感,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提升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社会支持对血液透析患者主观幸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168例正在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面谈及问卷调查,结果采用相关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绝望感与幸福度的正性情感维度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维度显著负相关(P<0.05);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两个维度睡眠障碍绝望感及总分与客观支持显著相关(P<0.05);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中,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观支持得到最高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最低。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的抑郁、焦虑与其幸福度的正性情感维度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维度显著负相关;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障碍、绝望感、抑郁总分与客观支持显著相关;血液透析患者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焦虑与其幸福度及社会支持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养老机构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寻找增进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对策。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主观幸福度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九江两所养老机构中80岁以上的8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86名老年人幸福感均分(29.88±12.76)分,生活满意度得分(22.26±8.46)分。日常生活能力、睡眠状况、自评健康状况等是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养老机构高龄老年人主观幸福惑和生活满意度较高。但在工作中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家庭对老年人的关爱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王可  潘康平  朱和平  阮江红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0):1167-1168,1261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度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10例精神障碍患者进行Campell幸福感指数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情感量表的测试。结果:社会支持度与主观幸福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主观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情感平衡呈显著正相关;支持利用度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男女患者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结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度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军队离休干部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的关系。方法主观幸福感用MUNSH的正性因子、负性因子、幸福度总分以及6个方面生活满意感的平均值来描述;应激水平用SCL-90中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敌对表示。结果主观幸福感各指标与应激水平的大部分变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113到0.605之间(P〈0.05)。主观幸福感主要与抑郁,其次与焦虑和敌意相关。抑郁解释总分方差的25%,负性因子的36%,正性因子和满意感为10%左右。焦虑可以分别解释总分和很少一点正性因子的方差,在对"满意感"的回归中,"敌对"有显著意义,虽然解释的方差也很少。结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尤其是抑郁显著相关,提示抑郁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绪因素,但不宜单用SCL-90或抑郁简单地从负面反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杭州市社区工作者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社区工作人员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按类分层、分段、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社会支持量表(SSR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234名杭州市社区工作者进行了调查.结果 杭州市社区工作者主观幸福感正性因子总分明显高于负性因子总分,分别为(11.79±6.88)分和(7.74±5.90)分;男性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明显高于女性( t =3.807,P <0.01;t =2.610,P <0.01);正性情感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r =-0.220,P <0.01);社会支持各纬度与积极应对均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P <0.01);影响总幸福度的因素依次为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5.766,P <0.01;4.050,P <0.01;2.616,P <0.05;2.286,P <0.05).结论 杭州市社区工作者总体自觉幸福和满意;社区工作者主观幸福感与性别、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具有密切关系.对于学历较高、男性社区工作者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加强社会支持、调整应对方式,可能对提高社区工作者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杭州市社区工作者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按类分层、分段、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选取234例杭州市社区工作者,应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工作者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为正性体验、抑郁症状、客观支持;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为抑郁症状、负性体验、主观支持、正性情感、正性体验。结论社区工作者存在较高的心理应激状态,应重视改善其应对方式以提高心理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方法 对养老院采用整群取样,对家庭养老采用方便随机取样的方法,得到185名老年人被试;再通过一对一口头问卷访谈形式,对185名老年人进行行为抑制激活和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 (1)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27.39±10.96)分;老年人行为抑制系统、行为激活系统平均得分(11.29±4.30)分、(32.96±9.13)分.老年入主观幸福感在养老院[(29.81±9.91)分]和家庭养老[(25.09±11.47)分]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1);主观幸福感的一般负性体验在养老院[(4.25±3.37)分]和家庭养老[(6.39±3.93)分]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P<0.01),在性别上女性[(5.91±3.83)分]大于男性[(4.70±3.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P<=0.05);而行为激活系统愉悦追求维度得分男性[(12.60±3.48)分]大于女性[(11.40±3.67)分](t=2.05,P<0.05).(2)行为激活系统与老年入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40,P<0.01),行为抑制系统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40,P<0.01).(3)行为激活系统驱力维度能预测主观幸福感19%的变异量.结论 行为抑制激活系统水平与老年入主观幸福感相关,行为激活系统的驱力水平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江西省某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并探讨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家庭功能的角度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成长环境的关系,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方便选取江西省某市一初中,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同时采取入户调查法,随机选取自然村,对自然村中所有初中生进行调查,利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73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初中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来看,家庭和友谊满意感较高,学业满意感最低,正性和负性情感体验均较低;(2)女生的友谊和自由满意度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负性情感高于独生子女,寄宿生的家庭、学业和自由满意度高于非寄宿生,家庭居住地和家庭结构对家庭满意度有影响,年级与学习成绩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部分维度;(3)家庭功能的部分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部分维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家庭功能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 结论:初中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有待提高。家庭功能对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大的影响,家庭功能健康的初中生,更有可能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更有可能体验到较高水平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理工科大学生依恋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理工科大学生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成人依恋测量问卷———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256名理工科大学生测量其依恋类型和主观幸福感。结果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正性体验、负性体验以及总分等全部5个指标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依恋回避与负性情绪、正性体验和MUNSH总分有显著的相关(r=0.191~0.232);依恋焦虑与全部5个指标均有较强的相关(r=0.213~0.463)。结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越低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理工科大学生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两种成人依恋测量问卷--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256名理工科大学生测量其依恋类型和主观幸福感.结果 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正性体验、负性体验以及总分等全部5个指标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依恋回避与负性情绪、正性体验和MUNSH总分有显著的相关(r=0.191~0.232);依恋焦虑与全部5个指标均有较强的相关(r=0.213~0.463).结论 理工科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越低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