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ICCO)监测在重症感染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EGDT)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60例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PICCO监测技术进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根据监测指标指导患者液体复苏,记录患者HR、MAP、CVP、CI、SVV、ELWI、ITBI、GEDI液体复苏前后的变化.同时监测复苏前、复苏6h及24h后中心静脉血气分析、乳酸及碱剩余值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 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现MAP、CVP、CI、ITBI、GEDI均增高(P<0.05);SW下降(P<0.05);而ELWI无明显增加(P>0.05).复苏24h乳酸清除率、ScvO2、碱剩余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较复苏前有明显差异(P<0.01).存活组EGDT达标比率远远高于死亡组.结论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建勇 《当代医学》2016,(16):31-32
目的:分析PICCO监护仪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8例感染性休克行呼吸机支持和液体复苏达到6h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分别采取常规心电监护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继续复苏治疗。比较2组EGDT目标参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复苏72 h,研究组CVP低于对照组,ScvO2水平、尿量和MAP均高于对照组(P<0.05);ITBI、EVLWI低于对照组,CO、G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O监测能敏感地反映心脏负荷和心肌收缩功能,为评估病情、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准确的参考,有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阐明PICCO和CVP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137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CVP组(68例)和PICCO组(69例)。CVP组进行CVP监测指导治疗,PICCO组进行PICCO监测指导治疗。分别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24和48 h后乳酸及B型脑钠肽(BNP)水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CVP,记录PICCO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记录2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28 d死亡率。结果:与CVP组比较,PICCO组患者治疗6、24和48 h后乳酸和BNP水平及HR均明显降低(P<0.05),乳酸清除率、ScvO2、MAP和CVP均明显升高(P<0.05);PICCO组MAP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点CVP组(P<0.05),ScvO2在治疗48 h后明显高于同时间点CVP组(P<0.05),而2组患者CVP水平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ODS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ICCO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CVP组(P<0.05)。结论:PICCO监测指导治疗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优于CVP的监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EGDT)的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严重多发伤病人容量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严重多发伤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行容量管理,观察组在PICCO监测下行容量管理。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危重程度评分、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和预后情况,并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24、48 h的APACHEⅡ评分和治疗后24、48 h的I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6、24、48 h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清乳酸水平、尿量和PaO2/FiO2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置监护室时间、72 h液体复苏总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6 h液体复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6、24、48 h,病人心排血指数、胸腔内血容量指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和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血管外肺水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基于早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PICCO监测应用于严重多发伤病人容量管理,能改善病人病情危重程度和各项生理指标及血液动力学状态,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盛奎 《中外医疗》2014,(12):66-67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下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血管外肺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入住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选取的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750 mL/m2。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研究组采用PiCCO监测,根据监测得出的ITBVI与EVLWI进行早期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心静脉压(CVP)进行早期液体复苏。对比观察两组液体复苏疗效与预后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治疗72 h后,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与APACHEII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28 d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ICU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一次液体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可使ITBVI、EVLW逐渐趋于正常,有效提高液体复苏成功率,缩短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技术(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对重症监护病房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的60例脓毒性休克合并ARD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在抗感染、营养支持、呼吸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以中心静脉压(CVP)作为指导液体复苏指标,研究组以PICCO监测指标指导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比较两种方法下患者的复苏效果及转归。结果 复苏后6h,对照组与研究组液体入量、血乳酸值、尿量、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4h,对照组与研究组液体入量、血乳酸值、尿量、ScvO2、PaO2/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EGDT)达标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天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可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的液体复苏的复苏效果及转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EVLW)联合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central venous-arterial difference of CO2 partial pressure,P(cv-a)CO2)在脓毒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至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和重庆市中医院ICU入住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组(EGDT组)和EVLW联合P(cv-a)CO2目标导向组(EP组)。EGDT组按照常规方案进行液体复苏,EP组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下行液体复苏。比较2组复苏6 h达标率、复苏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每小时公斤体质量尿量、乳酸清除率、P(cv-a)CO2、EVLW及28 d病死率。结果:EP组每小时公斤体质量尿量和乳酸清除率均明显高于EGDT组(P<0.05);复苏6 h液体量、CVP、血管活性药物用量、P(cv-a)CO2、EVLW和28 d病死率均明显低于EGDT组(P<0.05);2组间复苏6 h达标率、MAP、ScvO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VLE联合P(cv-a)CO2指导脓毒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能尽早且更准确地判断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组织灌注状态和容量负荷状态,指导合理的液体复苏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容量监测下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EGD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的SAP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在SAP急性反应期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传统液体复苏,观察组予以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48 h液体输入量、48 h血乳酸(Lac)水平、达标后APACHEⅡ评分、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等。结果观察组48 h液体输入量、48 h LAc水平、血淀粉酶恢复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或小于)对照组,达标后APACHEⅡ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容量监测下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能动态反映SAP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对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101-103+109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指导重症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8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8例重症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液体复苏治疗期间相关指标监测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以脉搏指示剂持续心排血量法(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患者的血容量指数,观察组在液体复苏期间应用床旁超声对患者的下腔静脉内径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ystemic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指标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达标率、液体复苏用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肺水肿发生情况及28 d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VP、MAP、ScvO2指标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6 h、12 h后两组患者的CVP、MAP、ScvO2指标水平对比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液体复苏达标率在液体复苏6 h、24 h、36 h的时间节点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用量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期间肺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在行早期液体复苏期间采用床旁超声作为参考,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液体复苏的效果,减少复苏时间和液体、药物用量,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ICCO组和常规组,PICCO组有32例患者,常规组有50例患者。为PICCO组患者放置PICCO导管,根据所测得的患者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指导液体复苏,根据患者血管外肺水情况选择液体,使用利尿剂。为常规组患者按常规EDGT集束化方案进行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的变化、机械通气的时间、入住ICU的时间、治疗一周后的死亡例数、肺水肿的发生例数。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均有所下降,且PICCO组患者下降的幅度大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和MAP逐渐升高;两组患者的血PCT值逐渐下降,72个小时后下降幅度更加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VP值在6个小时后均有所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患者在24个小时后复苏液体量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入住ICU的时间、肺水肿的发生例数均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患者治疗一周后的死亡例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PICCO监测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更为准确和有效,可减少患者出现肺水肿的情况,缩短其机械通气的时间和入住ICU的时间。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创超声心排血量监测(USCOM)技术联合被动抬腿试验指导老年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ICU需要液体复苏的老年脓毒症患者56例。信封法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USCOM组26例。常规组按EGDT方案复苏。USCOM组监测被动抬腿试验后每搏量(SV)变化,以△SV≥10%定义为有容量反应性并积极液体复苏。若△SV<10%,需限制补液或减慢补液速度。同时根据体循环外周血管阻力及心脏指数调整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h血乳酸、前脑钠肽(pro-BNP)、氧合指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和48h液体平衡情况、48h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平均机械通气时间、28d病死率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hHR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乳酸、氧合指数明显下降(均P<0.05),pro-BNP、MAP、CVP等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h乳酸、HR、MAP、CVP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较USCOM组pro-BNP更高(P<0.05),氧合指数下降更明显(P<0.05)。USCOM组较常规组48h液体平衡明显减少(P<0.01),48h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增多(P<0.01);平均机械通气时间,USCOM组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者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SCOM联合被动抬腿试验能有效指导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避免盲目液体复苏,减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USCOM作为一项无创、便携的心输出量监测工具,可用于临床指导老年脓毒症患者液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血流动力学干预”对不明原因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容量管理,为早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6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其中实验组中有2例病人治疗过程中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1人放弃治疗;对照组中有2例病人放弃治疗,3人转上级医院治疗。故最终纳入分析的实验组为25人,对照组为23人。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利用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指导容量复苏及治疗,对照组患者根据经验采用传统容量复苏方法治疗,2组均在达到目标治疗后适当脱水降低心脏前负荷以便保护心肺功能。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CVP、血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使用血管活动药物的例数、肾功能损害例数、肺水肿例数及心衰发生例数;同时观察72 h内反复出现容量不足需再次扩容的例数;3、6 h的休克纠正达标率例数;2组患者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入住天数及死亡例数。结果:2组APACHEⅡ评分都逐步下降,24 h后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2 h后血管活动药物使用例数、肾功能损害例数及再次出现休克需扩容纠正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72 h肺水肿、心衰发生例数治疗组多于对照组(P<0.05)。6、24 h实验组液体总入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72 h液体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6、24 h后实验组乳酸清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CVP、MA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CVP在6、24、72 h实验组优于对照组,MAP在6、24 h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6 h的休克纠正达标率例数,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ICU入住时间及死亡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明原因低血容量性休克在“早期血流动力学干预下”采取EGDT液体治疗有显著疗效,但仍有不足。在复苏过程中因液体负荷过高发生心衰、肺水肿的医源性再损伤概率较大。故容量治疗阶段提出了寻找最佳心脏前负荷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液体复苏治疗脓毒症休克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症休克合并重度ARDS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PiCCO监测下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进行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达标时间、6 h及24 h达标率、输血情况、24 h补液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肺功能指标、代谢指标、60 d总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达标时间及治疗期间输血例数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6 h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24 h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补液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RRT时间、ICU治疗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呼吸频率、氧合指数、乳酸水平及肌酐水平治疗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在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PiCCO监测下早期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5年3月~9月半年期间选取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接受CVP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干预组患者则接受PiCCO监测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相关治疗指标.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主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治疗中,PiCCO监测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下腔静脉直径及其变化率在低血容量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价值。方法:90例低血容量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中心静脉压组(CVP)以传统“2~5”容量负荷试验为复苏标准;B组:脉搏指数连续心排量监测组(PICCO)采用PICCO指导下,根据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进行液体复苏;C组:超声组以超声检测下腔静脉直径的呼吸变化率作为液体复苏标准,分别记录复苏前、复苏后 3、4、6 h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动脉乳酸值、尿量及复苏中并发症的情况,比较3种复苏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在到达临床复苏标准时间上:C组在治疗后3 h达标,B组在治疗4 h达标,A组在治疗后6 h达标。C组平均比B组提前1 h、比A组提前3 h达到临床标准,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组间MAP、尿量、动脉乳酸清除率的比较中:C组与B组、A组在治疗后3 h值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4 h及6 h值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3组在液体复苏后成功救治率上均为100%,无差异显著性P>0.05);3组并发症的发生:A组4例因补液过快发生急性肺水肿,6例补液较慢出现急性肾损伤(AKI),并发症发生率为33.3%;B组2例锁骨下穿刺后出现气胸,4例因股动脉穿刺不顺,置管时间较长,补液较慢发生AKI,并发症发生率为20.0%;C组无1例并发症发生。3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腔静脉超声检测、CVP及PICCO监测在对低血容量患者的液体复苏上都是有效的,但超声检测在液体复苏过程中较CVP及PICCO监测达标快速,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PICCO监测下白蛋白在左心功能不全伴严重感染患者液体复苏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ICU确诊为心功能不全伴严重感染患者4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放置导管进行PICCO监测,实验组给予白蛋白补液,对照组给予常规晶体补液,动态监测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如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血管外肺水(EVLW)和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GEDVI)等。结果: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液体总入量、液体平衡量和血管外肺水相对于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和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的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且住院时长和机械通气都有明显缩短,实验组液体复苏成功率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PICCO监测下,白蛋白补液治疗对于左心功能不全合并严重感染患者的液体复苏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晶体补液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中应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临床效果.方法 7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治疗组加以PICCO监护仪辅助指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死亡率和排尿量及乳酸水平、呼吸机使用时间等指标.结果 经治疗后,患者复苏12 h后,两组患者中心静脉氧饱和度指数和乳酸水平及排尿量、使用呼吸机时间、死亡率、监护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2 h后,治疗组患者的ET-1、CK-MB、cTn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aO2/Fi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ACHEI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均出现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P<0.05).结论 PICCO监护仪指导液体复苏治疗严重脓毒症休克患者,能及时地纠正患者临床症状,防止出现盲目补液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王峰  赵洪东 《吉林医学》2013,(34):7157-7158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严重创伤后ARDS治疗中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2例严重创伤后AR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ICCO组和CVP组),分别给予PICCO及CVP指导下限制性液体管理,观察记录每天液体平衡、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天死亡率,并作统计分析。结果:两组28天死亡率无差异(P>0.05);PICCO指导下限制性液体管理较传统CVP指导下限制性液体管理能够减少容量负荷、减轻肺水肿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P<0.05),且不增加肺外脏器的损伤。结论:PICCO能够更加有效指导限制性液体管理,对于创伤后ARDS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技术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输液管理与护理。方法通过PICCO(pulseindicatedconitinuouscardiacoutput)技术(PULSION公司,德国),即经肺热稀释方法和脉搏轮廓分析法,对28例因严重脓毒症入住ICU的患者,监测MAP、CI、SI、SV、EVLWI、ITBVI、GEDVI,记录液体复苏前后的上述指标。结果复苏前与复苏终点(感染发生后6~10小时内)相比,ITBVI、GEDVI与SI有显著相关性,P〈0.01;HR与SI似呈负相关,P〉0.05;CVP、MAP与SI相关性较差,P〉0.05;复苏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变化(ΔITBVI)与每搏输出量指数变化(ΔSI)有显著相关性,P〈0.01;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变化(ΔGEDVI)与ΔSI显著正相关,P〈0.05;而ΔCVP、ΔHR、ΔMAP与ΔSI相关性较差P〉0.05。结论 ITBVI、GEDVI及容量复苏后的变化可以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况,指导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与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指导下的围术期液体管理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83例,动态随机分为CVP组与PICCO组,两组分别根据术中CVP与PICCO相关参数指导液体管理,所有患者从颈内静脉置入三腔中心静脉导管,CVP组患者从股动脉置入动脉导管,PICCO组患者的股动脉置入PICCO导管。CVP组在CVP监测目标8~12 cmH2O压力导向下进行液体管理;PICCO组在容量指标EVLWI 3~7 mL/kg、ITBVI 850~1 000 mL/m2导向下进行液体管理。分别检测2组术前(T0)、搭桥后1 h(T1)、术后0 h(T2)、6 h(T3)、12 h(T4)、24 h(T5)的乳酸及B型脑钠肽(BNP)水平、心率(HR)、平均动脉压和CVP,记录不同时间点PICCO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ICU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术前心率、血压、平均动脉压、乳酸、BNP值、CVP均无统计学差异;与CVP组比较,PICCO组患者T1、T2、T3、T4时间点乳酸和BNP水平及HR均显著降低(P<0. 05);PICCO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两组MOD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PICCO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CVP组(P<0. 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PICCO监测指导液体管理及用药优于CVP监测,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