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在部分和完全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中的浓度变化,评价其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65例UA患者,于PCI术前及术后当时、术后1周抽血查血清FFA水平,并根据是否完全血运重建分为部分血运重建组33例,完全血运重建组32例,并选取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劳累性心绞痛分级标准及6 min步行试验评价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绞痛及心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前及术后当时PCI组血清FF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部分血运重建组与完全血运重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完全血运重建组FFA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P<0.05)。结论血清FFA含量可能是判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夏橘化瘀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均行PCI术成功植入支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夏橘化瘀胶囊,疗程4周,术前及术后4周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HRV变化及心绞痛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4周后HRV各项参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HRV各项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心绞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18%VS 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夏橘化瘀胶囊能够显著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HRV,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从而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与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84例并行PCI术;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1例,显示有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择期仅行冠状动脉造影而未行PCI术,另外冠脉造影正常55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造影前及术后12h、术后2周血清IL-18浓度。结果 ACS组行PCI术后12hIL-18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而术后2周血清IL-18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正常对照组、SAP组和ACS组,其血清IL-18水平逐渐增高。结论 PCI术后存在炎性反应,IL-18是反映PCI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它的变化程度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负荷剂量曲美他嗪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曲美他嗪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绞痛患者术后肌钙蛋白T(c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设计,入选行择期PCI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PCI术前1.5~2.5 h一次性口服曲美他嗪60 mg.于术前及术后18~24 h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肌钙蛋白T(cTnT)浓度.结果 PCI术后两组cTnT水平均较术前升高,TMZ组cTnT及CKM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术前一次性口服曲美他嗪60 mg可显著降低术后血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发挥抗心肌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可溶性CD40L(sCD40L)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水平,探讨其与冠心痛PCI术后早期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5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1例;选择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PCI术前术后血清IL-18、CD40L和hsCRP水平,同时通过对PCI术中、术后30 d早期并发症的观察,探讨PCI手术前后血清IL-18及hsCRP水平与PCI早期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85例患者PCI术后心脏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4%(8/85),其中AMI组14.6%(6/41)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5%(2/44)(P<0.05),术后IL-18、CD40L和hs-CRP水平差值也显著高于无早期并发症患者(P<0.05),发生早期并发症者术前IL-18、CD40L及hsCRP水平及术后差值均显著高于未发生并发症者(P<0.05).结论:PCI术可能在短期内触发并加重了冠状动脉炎性反应,IL-18、CD40L和hsCRP有可能作为早期并发症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LDL-C正常水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测定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血清hs-CRP水平,介入术后随访9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高hs-CRP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hs-CRP可预测接受PCI治疗的LDL-C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介入手术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的早发冠心病患者95例,平均年龄(50.52±3.14)岁,男65例,女3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通过比较三组病例的基本资料来阐明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抽取入选患者血清观察hs-CRP浓度变化。结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多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史方面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术前,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术后24h含量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其他两组与术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旧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术后24h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三组CRP均有所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浓度降低幅度大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初次就诊且年龄≥65岁的UA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成氯吡格雷组(63例)和替格瑞洛组(65例)。替格瑞洛组患者入院后接受替格瑞洛180 mg负荷量,继之以90 mg每日两次维持;氯吡格雷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组300 mg负荷剂量,以75 mg每日一次口服维持。记录所有患者入院、PCI术前的血小板聚集率(PAR),观察血小板高反应性(HPR)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择期完成PCI手术,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缺血性卒中、GRACE评分、CRUSADE评分、BNP和肌酐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介入途径、支架置入相关血管、术后心肌灌注水平和造影用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线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PA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两组患者PAR均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替格瑞洛组PAR下降更为明显(P<0.01),且替格瑞洛组HPR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27.0%vs.3.1%,P<0.001)。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14.3%vs.1.5%,P=0.008)。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0 vs.9.2%,P=0.028)。结论替格瑞洛在老年UA患者择期行PCI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护理方法构建的术前访视模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围术期焦虑情绪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1日~6月30日收入院且首次行PCI治疗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前访视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循证护理方法构建的术前访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术前访视后,两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得分均低于术前访视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护理的术前访视模式能够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治疗患者的焦虑水平,并且能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服尼可地尔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以在我科住院需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尼可地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48h给予尼可地尔每次5mg,每天3次,术后继续以相同剂量口服尼可地尔8周。比较两组PCI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h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观察术后8周病人心电图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结果 PCI术后24h尼可地尔组血清CK-MB、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040、2.241,P〈0.05)。PCI术后血清CK-MB、cTnI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上限者尼可地尔组5例(16.7%),对照组13例(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CI术后8周尼可地尔组心电图疗效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u=2.475,t=2.061,P〈0.05)。结论口服尼可地尔对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的水平来探讨氧化应激损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入选102例冠心病患者及10例非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分为AMI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5例、AMI急诊PCI 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3例;分别于入院即刻、24 h和48 h 3个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在紫外荧光340 nm及酸性条件下测定血清标本的吸光度,并以相应氯胺T浓度来表示AOPP浓度.结果 AMI择期PCI组入院即刻、入院24 h和入院48h AOPP浓度分别为(236.42±30.41)、(207.84±29.50)、(227.79±35.18)mmol/L,UA组分别为(239.95±39.94)、(175.92±29.46)、(156.54±28.29)mmol/L,非冠心病组分别为(57.41±13.60)、(56.11±11.90)、(61.75±12.28)mmol/L,AMI急诊PCI组分别为(97.58±23.41)、(91.77±17.40)、(113.39±17.24)μmol/L.AMI择期PCI组、UA组分别与非冠心痛组对应各时间点比较,AOPP浓度明显升高(均P<0.05);入院即刻与入院24 h(P均<0.01)及入院48 h(P<0.05),AMI择期PCI组较急诊PCI组AOPP浓度显著升高;AMI急诊PCI组与U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AOPP浓度比较,仅UA组48 h后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AOPP浓度显著升高,氧化应激是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AOPP是反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较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为患者心理康复提供依据。方法 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以及随机选取非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表分别评估患者的情绪状况,并测定患者的营养状况、残余肾功能和透析的充分性等指标。结果 糖尿病肾病血透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检出率均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P〈0.05);糖尿病肾病营养不良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均高于营养良好者(P〈0.01)。血清白蛋白、标准化氮出现率相当蛋白、平均每日每公斤体质量的蛋白质摄入量、尿素清除指数和肌酐清除率等指标与糖尿病肾病血透组患者焦虑评分(P〈0.05)及抑郁评分(P〈0.05)呈明显负相关。而平均每日每公斤体质量的热量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可能与营养不良有一定的关系,焦虑、抑郁的发生与性别、应激因素及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莉  于涛 《临床荟萃》2018,33(8):67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治疗1年后发生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科复查的行PCI治疗术后1年发生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54例,另选择同期复查未发生再狭窄患者30例作为对照,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红蛋白(Myo)、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红素(TBIL)、γ 谷氨酰转肽酶(GG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进行心肌梗死溶栓危险(TIMI)评分;分析介入治疗1年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UA及MYO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UA、TBIL及Myo增高是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年后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增高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UA、TBIL及Myo增高是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年后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APOA增高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养血益气、补肾通络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所选80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益气养血补肾、祛邪通络法研究组40例和柳氮磺吡啶对照组40例,总疗程皆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变化等。结果 (1)研究组国际强直性脊柱炎工作小组提出的AS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改善20%(ASAS 20)、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改善50%(BASDAI 50)分别为80.0%,70.0%,对照组分别为75.0%,62.5%,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为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有效率(70.0%)显著高于对照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研究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研究组在降低患者少气懒言、心悸、胸闷、气短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躯体功能指数(BASFI)、健康综合评分(BAS-G)各项积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在改善BASFI、BAS-G积分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及各维度积分均显著升高(P0.01),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及各维度积分显著升高(P0.01),SAS、SDS显著降低(P0.01)。(6)治疗后研究组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球蛋白(Ig G)均降低;对照组ESR、hs-CRP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能显著降低Ig G水平(P0.05或P0.01)。研究组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养血益肾、祛邪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明显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功能活动、生活质量、实验室检查、免疫学等综合指标,疗效与柳氮磺胺吡啶相当甚至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尿酸(UA)、D二聚体(DD)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次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本院住院部治疗的96例ACS患者,根据PCI术后有无再次狭窄分为:PCI术后再次狭窄组(46例,其中轻度狭窄22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10例)、PCI术后未再次狭窄组(50例),分别对比2组及不同程度狭窄的ACS患者UA、DD及HCY水平。分析影响ACS患者PCI术后再次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PCI术后再次狭窄组DD、UA、HCY水平均显著高于PCI术后未再次狭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ACS患者DD、UA、HCY水平高于中度狭窄及轻度狭窄ACS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ACS患者DD、UA、HCY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的ACS患者(P<0.05)。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既往PCI史、中风病史、DD异常升高、UA异常升高、HCY异常升高为影响ACS患者PCI术后再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D、UA、HCY及三者联合检测RC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3、0.677、0.768、0.943,各指标曲线下面积以联合检测最大。结论DD、UA、HCY三者联合检测对ACS患者PCI术后冠脉再次狭窄发生的预测价值较高,临床使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主体双轨道交互式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入院率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标准管理的常规随访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三主体双轨道交互式护理干预。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再入院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冠心病知识评分。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冠心病知识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主体双轨道交互式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不同入径行冠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216例AMI患者分为两组,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A-pPCI)组110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TFA-pPCI)组106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症状自测量表(SCL-90)为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工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测试.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年龄、AMI类型、Killip分级、病变相关血管、穿刺路径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效果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TRA-pPCI组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比TFA-pPCI组明显减少(P<0.01),平均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术前两组SAS、SDS症状分无显著差异,术后TRA-pPCI组比TFA-pPCI组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介入前SCL-90各项因子均高于中国常模,介入后TRA-pPCI组躯体化、抑郁、焦虑各因子分显著低于TFA-pPCI组(P<0.05).结论:在有条件的心脏介入中心选择经桡动脉入径行血管重建治疗可以减少AMI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减轻住院患者的焦虑及抑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依从性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80例PCI术后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治疗依从性、焦虑(SAS)、抑郁(SDS)评分、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活力以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躯体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提高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依从性,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不良心脏事件,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平板运动试验(TET)的角度,探讨不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血运重建策略对于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及心肌缺血的影响。 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多支病变,行PCI并完成TET的11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血运重建程度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56例)及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CR组,60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情况]、合并疾病、服药情况、冠心病病史及病变情况、TET 1周内超声心动图所示射血分数以及TET结果等资料。对CR组和ICR组患者:对年龄,BMI,射血分数,TET中静息心率、静息收缩压、静息舒张压、峰值心率、峰值收缩压、峰值舒张压等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TET距离血运重建时间,血运重建前后Gensini评分,TET中Bruce分级、运动时间、最大代谢当量、ST段下降程度、ST段下降持续时间、最早出现ST段下降的Bruce分级、Duke评分等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患者中男性、吸烟者、合并疾病、用药情况、心肌梗死史、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前降支病变、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桥等的分布情况,TET中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0.1 mV、提前中止TET、ST段下降形态、胸痛、Duke评分分级等的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 结果CR组和ICR组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情况、合并疾病、用药情况以及射血分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R组与ICR组患者冠心病病史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CR组相比,ICR组患者三支病变比例、前降支病变比例、回旋支病变比例以及血运重建后Gensini评分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1.8% vs 81.7%,χ2=11.741,P=0.001;90.2% vs 98.5%,χ2=4.436,P=0.035;78.6% vs 93.3%,χ2=5.308,P=0.021;[5(0,14)vs 23(12,36),Z=-5.268,P<0.001];其余资料(包括心肌梗死史比例、TET距离血运重建的时间、左主干病变比例、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心肌桥比例及血运重建前Gensini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R组及ICR组患者TET结果:两组患者均可达到Bruce 3(2,3)级,两组患者运动时间、TET阳性率、Duke评分以及TET其他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在多支病变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ICR患者的运动耐量、心肌缺血情况及Duke评分等均不逊于CR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骨科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择期手术的60例骨科老年患者按前后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精神障碍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 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焦虑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7 d患者 SDS、SAS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抑郁、焦虑发生率分别为10.00%(3/30)与16.67%(5/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9/30)与40.00%(1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老年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预防和减少术后抑郁、焦虑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