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以气阴两虚为本 ,燥热为标 ,其变证为气滞血瘀。通过气与血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密切关系 ,阐述了“益气补血”、“理气活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益气活血通络”等“气血同治”理论在糖尿病的治疗 ,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证明“气血同治”理论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指出丹参能抑制凝血、激活纤溶系统、降低血小板聚集 ,能降血脂、抗动脉硬化 ,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的供血供氧、溶解血栓、清除自由基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论气血同治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气血同治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郭兰忠(江西中医学院330006)关键词气血同治,方剂配伍所谓气血同治,是指用以治疗气血同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且互根互用,存在着“气为血之帅”与“血为气为母”的关系。在正常情况...  相似文献   

3.
“水火气血”理论是《血证论》辨治疾病的重要思想。该文基于《血证论》中的“水火气血”理论,从水、火、气、血的动态平衡与五脏功能关系阐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病理机制,认为经血的产生与五脏及水、火、气、血关系密切,气不行则经血难调,火不降则痤难消,水不布则胎难成,治疗以“血水同治,气火并调,兼顾脾气”为治法,依据PCOS病程不同阶段所表现的不同症状,行气血、祛痰瘀以通胞宫,降郁火、泄病血以消痤疮,健脾气、散精水以调节激素分泌等。  相似文献   

4.
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中医“气血理论”,认为正常血压范围是“气血冲和”的生理状态;低血压或高血压等血压异常是“气血失和”的病理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厥脱、中风等“气血逆乱”的后果。目前,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以中西医结合的“二级诊断”模式,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症”治疗效果为主,远未达到“对病”论治的深度。近年临床应用有别于常规法则的如利水法、祛风法、理血法等,突破了以往调气为主的习惯,建立了气血同治或理血为主的法则,其对某些顽固性高血压病取得的成效,应引起临床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肺纤维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于中医“肺痿”“肺痹”范畴,与痰饮、瘀血、火热等密切相关。基于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提出的气血水火理论,通过总结气血水火与三焦的联系,结合肺纤维化的病位在三焦腠理,临床上从气血水火的角度出发,根据气病治火、气病治水、血病治火、血病治水的不同治法,探讨从三焦论治肺纤维化的治疗思路。临床上可选用柴胡类方合用其他方剂,以达到通利三焦、调气和血的目的,从而治疗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吕雄教授基于气血、肝脾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气血肝脾”理论,认为气血相依,从气滞发展到血瘀的过程应重视“血郁”这一中间病理状态,气血病变的治疗当以调气为先,通过肝脾同治以达到利气行血之目的。基于“气血肝脾”理论,吕雄教授在甲状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肝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良性病变多属气滞血郁。早期以气滞为主,称“气结”; 病情迁延则发展为血郁,称“血结”,治疗时均以理气为先,调血次之,临床上常用玄麦甘桔汤合四逆散加减,通过调和肝脾气血,改善甲状腺局部的气滞血郁状态,从而使甲状腺结节缩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7.
陈晓晖 《河南中医》2019,39(12):1802-1804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均是外感病辨证施治的基础,虽其角度不同,但均揭示了外感病变化发展的规律,而在这三种辨证体系中,均贯穿着气血理论。《伤寒论》对痞证、结胸证、蓄血证的论述,体现了气血理论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规律。从痞证到结胸证再到蓄血证,是由病在气到病在气或血,再到病在血的过程。治疗上以调气为先,再气血同治,而调气之法有散邪热、扶正气的作用。病在气当治气,病在血却不可一味治血,必气血同治。临床辨证要将气血与寒热、表里、虚实的辨证结合在一起,辨气血之病位、病性,病理产物以及相互影响关系,辨证精准,用药才可精当。  相似文献   

8.
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关系探要等论述气与血关系及临证意义。指出:气之与血,血之与气,阴阳相连,互为依存。气证注意调血,血证注意调气,气血同治,乃至补气固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气血理论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气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气血异常也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基础。虽然气血有别,但气血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依,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血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直指方》指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景岳全书》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此仅就“气为血帅”,从气生血、行血、摄血三方面论证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慢性肛囊炎的临床表现及胆囊壁相的变化,笔者以气血理论为纲,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以气血同治为大法,以调气、化瘀、利胆、清热、滋阴为治则,取得了“证”与“病”的双重疗效。  相似文献   

11.
痰饮与瘀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但又能倒果为因,成为致病因素。许多研究指出瘀血形成之时必有痰浊形成,痰瘀同源而互衍,交互为患。痰瘀互结常见于中医学的中风、胸痹、癫狂、痹证、膨胀、症瘕、瘿瘤等疾病的过程中。因此,医学家们提出痰瘀同治的理论。本文就痰瘀同治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作一初步探析。1疲瘀同治当以治气为先人身之气血津液贵于流畅,而津血的运行又与“气”息息相关。其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运血无力而瘀;其二,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为患。气滞、气虚则津液…  相似文献   

12.
“气随血脱”和“血脱益气”是中医临床不失时机治疗猝暴出血理论指导的圭臬。下从气血阴阳、以气为本、气血生固、先贤应用等有关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3.
杨凯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6):114-114
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血失调、供血障碍。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应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证分别采取气血同治、痰瘀同治、心脑同治或气血痰瘀并治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左右气血偏差性疾病的针灸治疗江苏省武进县中医院(213161)张中明【关键词】气血偏差,针灸治疗所谓人体的气血偏差,简言之就是人体内血流的强度出现上下及左右的差别。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临床上我们把由于气病及血而...  相似文献   

15.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中医理论中素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为血之帅”包含了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之功,“血为气之母”包含了血能生气、载气之义.这种理论较详尽地说明了气与血的关系.近年来,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此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今略陈管窥,就教同仁. 1气血生成的关系 就其气血的生成而言,气的生成来源有三:禀受父母的先天精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自然界中的清气,通过脏腑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结合而成,所以就气的生成过程与“血”并无内在的联系.“血为气之母”,按其理论推之,血当为气之母体,应当对气的生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究其根源,气的生成并无血的参与,故“血为气之母”之说,从气的生成角度看,当属不妥.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以“五脏皆有气血”,“脏腑同有阴阳”,“气分阴阳”,“肝肾同源”等理论为依据,阐释肝、肾在气、血、阴、阳四方面的密切关系,认为肝肾之气血阴阳息息相通,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7.
高晖  段行武 《中国针灸》2023,(4):409-413
基于“心身医学”理论探讨针灸“调神治形”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思路。慢性荨麻疹同时存在气血功能失调和精神情志异常,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即“心身同病”,临床诊治应重视心身同治,以协同增效。针灸“调神治形”治疗慢性荨麻疹,通过调脑神、心神、脏神、气机以“调神”,调气和营、祛风止痒为则以“调形”,采用针刺配合艾灸、刺络拔罐、耳穴疗法等综合治疗,将“治神”贯穿辨治全程,医患配合,共奏气血冲和、心身安宁之效。  相似文献   

18.
益气活血汤治疗胸痹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胸痹属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的范畴,是由于瘀血痹阻心脉,气血不通而痛。治疗上根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理论,以益气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止痛为其治疗大法。笔者运用自拟的益气活血汤结合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胸痹8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昌  孟熙 《河北中医》1999,21(3):183-185
近十几年,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笔者就近10年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报道综述如下。1 理论探讨对于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病机、治疗大法、古医籍之有关记载,医学界多有探讨,并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确定了常用的治疗法则。就出现的证候来看,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基本属于中医的气血亏虚证,如患者常见面色苍白,爪甲淡白,心悸短气,舌质淡等。由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间有着密切关系,气能生血,血的组成及生成过程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而且营气和津液…  相似文献   

20.
气血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气”与“血”不但是决定人体生命存在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体现,而且,通过“气、血”的变化,也正确地反映出机体病理变化的规律。因此,它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人通过几年来对气血学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现就祖国医学中的“气”和“血”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关于气血学说中的“气”祖国医学关于“气”的论述,早在公元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如真气、邪气等……,而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挥,对“气”有了较详细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